族群关系与多元文化政治

族群关系与多元文化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现代民主国家里,人们面对多元族群文化时,主要有「差异视盲」与「正视差异」两种态度。坚持差异视盲的多元主义者认为,人人皆为平等,国家社会不应该因人们的文化差异而予以差别待遇。然而,多元文化主义者更进一步认为,差异是社会的真实,人们也有追求差异的权利,国家社会除了须对人们平等对待之外,更需正视、承认、尊重、甚至欣赏与推广人们的差异。

  民主国家的经验是检视多元文化政治的最佳实务范例,本书本着多元文化主义的信念,并且秉持国际视野与在地关怀,深入探究比利时、爱尔兰、芬兰、以色列与新加坡等五个小型民主国家的案例,检视其实践多元文化政治的经验。此外,本书也反思了台湾本土的经验,希望从他国经验获得有益的启发。

作者简介

谢国斌

  学历: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社会学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学士、硕士

  现职:
  兴国管理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专任副教授兼中心主任

  经历:
  崑山科技大学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兼任副教授
  长庚技术学院嘉义分部兼任副教授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培育计画
 
  着作:
  《政治学概论》(2011)
  《平埔认同的消失与再现》(2009)、
  《社会科学概论─多元观点的透视》(2009)(与何祥如合着)、另外有发表在《台湾国际研究季刊》、《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季刊》、《台湾风物》、《教育研究月刊》等期刊论文合计二十余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导论─族群关系与多元文化政治之理论回顾
壹、「族群」一词的困惑与释疑
贰、族群的意义与区辨
参、族群的类别
肆、族群关系─从族群的形成、冲突、同化到多元文化政治
伍、民主国家常见之实践多元文化政治途径
陆、族群研究在台湾的发展与启示
柒、论文架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比利时的族群政治
壹、前言
贰、比利时族群问题之起源
参、社会价值分配的制度化─从区域主义到联邦主义
肆、为何族群冲突没有瓦解比利时?
伍、结语
 
第三章︱爱尔兰的族群政治
壹、前言
贰、爱尔兰族群问题的起源
参、北爱尔兰─族群冲突的延续
肆、结语

第四章︱芬兰的族群政治
壹、前言
贰、芬兰族群问题的起源与过程
参、芬兰族群政治之现况
肆、结语

第五章︱以色列的族群政治
壹、以色列多族群的缘起
贰、以色列族群人口之组成
参、以色列之族群关系与政治─以政党政治为例
肆、以色列族群政治的展望

第六章︱新加坡的族群政治
壹、前言
贰、新加坡的族群组成
参、新加坡的族群政策
肆、新加坡经验的启示
 
第七章︱台湾族群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壹、前言
贰、传统时期的台湾族群关系
参、现代时期的台湾族群关系
肆、从政党投票倾向看当代台湾族群关系
伍、多元文化主义的展望

第八章︱平埔原住民族身份的承认政治与历史正义
壹、前言
贰、原住民族与历史正义
参、承认政治与政府拒绝承认
肆、族群政治的观察
 
表目录
表1-1:巴尔干半岛主要国家之族群组成
表1-2:2007年瑞士主要政党
表1-3:1987年解严前后与族群议题相关之学术性期刊着作篇数
表2-1:1947年比利时语言人口组成分布情形
表4-1:芬兰的语言族群组成结构
表5-1:以色列族群人口变化
表5-2:2009年以色列族群人口分布状况
表5-3:2009年以色列阿拉伯人宗教信仰组成
表5-4:2008年以色列第一代犹太移民人口组成
表5-5:2008年以色列犹太人来源
表6-1:2010年新加坡住民之族群组成
表6-2:2010年新加坡五岁以上住民人口居家最常使用的语言
表6-3:2010年新加坡15岁以上住民人口之宗教信仰
表6-4:2010年新加坡各族群家户每月所得状况
表6-5:2010年新加坡15岁以上曾经结过婚的住民妇女生育人数
表6-6:新加坡人口的组成 (1970-2010)
表6-7:2010年新加坡15岁以上住民人口居家常用语言与住宅型态之分布
表6-8:2010年新加坡各族群的地理空间分布情形
 
图目录
图1-1:「族群」研究的发展趋势
图1-2:族群、民族、国家关联图
图1-3:族群、客家、原住民研究趋势图
图2-1:比利时的语言族群组成与分布
图3-1:1891-1991爱尔兰共和国新教徒人数变化
图3-2:北爱尔兰主要政党意识型态分布与席次分配情形 (2007)
图5-1:1947年联合国决议之巴勒斯坦分割图
图5-2:以色列族群居住空间与政治地位示意图
图5-3: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对以色列的国家想像
图6-1:2010年新加坡住民族群人数与比例
图6-2:2010年新加坡各族群每月家户收入分布
图6-3:2010年新加坡各族群15岁以上人口教育程度分布状况

图书序言

  在人类历史上,文化(culture)是一个正面且令人着迷的词汇,因为文化象征着历史深度,象征着智慧,也象征着文明。然而,多元文化(diverse cultures)的概念却令人爱恨交织,有人将之视为洪水勐兽,但也有人将之看作是精彩丰富的万花筒。多元文化在社会科学里所呈现的面向很广,举凡族群、宗教、文化、性别、性向、阶级等都可纳入其指涉的范畴,不过在本书则专指族群领域。因此,在本书所指的多元文化其实就是多族群文化,而族群之间该如何处理其文化、认同、社会价值分配的问题,就是本书所欲探究的重点。

  由于族群有其权力关系的相对性,在面对多元文化时,弱势族群当然想要维系其基本的生存权,包括维系文化认同,获得「重要他者」(significant other)的尊重与承认等。至于优势族群,维系其统治权力虽然是其基本前提,但其所秉持的政治哲学为何,却是左右一国族群关系与族群政治走向的关键。借用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概念,观诸人类历史发展,在传统社会由于人际的联系属于机械性连结模式(mechanical solidarity),人们往往因相似性连结,因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我群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常常主导了族群政治的发展,负面的族群政策诸如灭种、压迫、排外、种族隔离、强迫同化等不断地在过去的族群关系里循环着,也带给人们无尽的痛苦或人性的扭曲。
 
  所幸,当人类社会进步到现代社会时,由于社会分工导致人际间出现了有机连结(organic solidarity),各族群间也因文化的差异性(distinctness)与多样性(diversity)而获致互补的可能性。因此,正面的族群关系与族群政治,诸如多元主义(pluralism)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等,也因而可能出现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自由民主国家。不过,不管是因为人类过去经验的延续,还是有其他原因,当代世界上还是充斥着族群的对立、憎恨与冲突,而相关的研究论述,诸如文明冲突,还是持续引人关注。该如何化解多元族群文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尤其是族群研究者,所关注的议题。只不过,其对族群的存在的本质与看法,可能会因人而异。

  不可讳言地,在过去的时代,族群的存在常常被视为一个「问题」,而相关的研究论述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例如该如何「同化」弱势的族群,该如何将弱势族群「融入」主流社会等。随着思想的进步,当代多数的族群研究者对族群文化、多元文化、族群的存续与认同等,大至上是持正面的态度,并不会认为多元族群的存在是一个「问题」;而其族群研究,常着眼于如何让多元族群共荣共存于同一个屋檐下,如何确保弱势族群的认同与文化不被淹没牺牲,如何透过制度的安排保障弱势族群成员的平等与均等的机会等。此一当代思潮以多元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为代表。

  根据Random House Dictionary,多元主义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在19世纪已经是常被使用的词汇,并存在于哲学与社会科学等不同的学术领域。至于多元文化主义一词,则源自于1960年代的美国人权运动,并风行于加拿大、澳洲、纽西兰、欧洲等地,成为今日在多元族群议题里常见的概念。在族群研究领域里,其实多元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两个词汇都是常被使用的概念,也是常被混淆的词汇,甚至也有人将「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视为「多元文化主义」的同义词。其实,该如何界定一个词汇往往是自由心证的问题,只要作者自己前后一致定义好即可。只不过当这两个词汇已经具有差异性地并存超过半世纪之久,且无同化融合之迹象时,意味着两者其实存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无论是多元主义或多元文化主义,这两个词汇其实都存有描述性(descriptive)与规范性(normative)两个层面的意义。在描述性上,两者意义几乎相同,纯粹指涉一个国家社会内多元文化存在的事实。至于在规范性上,两者意义虽然也相近,皆接受多元文化的事实,也都对不同文化持平等尊重(equal respect)的立场,惟在态度上两者存有程度上的差异。

  主要差异有三:(1)差异视盲(difference-blind)vs. 正视差异(recognize / foster particularity):多元主义认为公共领域是中立的竞技场(neutral arena),人人皆为平等(egalitarian),社会及主政者应该要「差异视盲」,不能因其族群文化的差异而被不平等对待。然而,多元文化主义认为公共领域本身已非文化中立的(not culturally neutral)场域,硬生生把人们视为同质(homogenous),放进同一个模式对待,对人们而言是不真实的;因此,应该把公共领域视为是一个可以进行文化谈判(cultural negotiation)的场域,并正视人们文化背景的差异。(2)「准许」(allow)多元文化vs.「鼓励」(encourage)多元文化:多元主义消极准许不同文化的存在,但认为社会没有义务去承认甚至保存它们;然而多元文化主义则积极鼓励不同文化的存在,并积极设法保存之。(3) 个人结社自由(individual freedom of association)vs. 群体身份归属(group affiliation):多元主义主张不同文化之个人有结社之自由,并享有均等之机会(equal opportunity);但多元文化主义则主张人们应该有群体文化身份之归属,而政府也应对不同群体有积极的文化承认(cultural recognition)。

  在多元的族群关系里,本书以族群关系与多元文化政治(multicultural politics)为名,一方面描述性地说明研究个案多元族群关系存在的事实,另一方面实汲取了多元文化主义积极面的信念,希望看到在多元文化社会里,能体现出多元文化主义的精神,从对多元文化的尊重(respect)、接受(acceptance)、欣赏(appreciation)到推广(promotion)等。

  作者的研究兴趣一直聚焦于族群认同、族群关系与族群政治等相关议题,近年来除了持续探索与更新族群关系相关理论之外,也尝试探究多元文化政治的理论与实务研究。诚如Charles Taylor所言,多元文化主义的信念与民主信念密切关连,因此先进民主国家的族群政策是检视多元文化政治的最佳实务。过去几年来,作者同时秉着国际视野与在地关怀,透过个案研究的方式,分别检视了比利时、爱尔兰、芬兰、以色列、新加坡等五个小型民主国家的族群政治议题,希望借由了解他国的多元文化政治经验,进一步反思他国的经验对台湾社会的启示。

  在比利时(独立建国于1830年),我们看到了典型的语言族群,荷语族群与法语族群间依居住领域之别而分而治之的情形令人印象深刻,在双方看似已无交集的情况下,迄今比利时依然维持统一且屹立不摇。而其採行的诸多多元文化政治措施,如区域单语主义、协和民主传统、权力分享、联邦主义等,都是让比利时维持族群和谐与国家统一的重要制度。在爱尔兰,我们看到了宗教因素在区辨族群边界上的作用,当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的冲突无法透过制度的设计而获得解决时,分裂国家成为爱尔兰人民痛苦却有效的政治妥协,原本受殖民宰制但人口却居多数的天主教徒至少可于南爱尔兰建立自己的国家(1921年爱尔兰独立建国),而新教徒则维持其在北爱尔兰的优势地位。今日的爱尔兰共和国已经是一个繁荣的民主国家,然而较为可惜的是北爱尔兰的族群冲突迄今仍未能获得有效解决。

  在芬兰,我们也看到了语言族群─芬兰语族群和瑞典语两大族群。芬兰这两个族群引人之处在于权力关系的置换,在芬兰于1917年独立建国前,瑞典人从12世纪开始殖民统治芬兰约七百年,而其独立后则形势逆转成由芬兰人当家。当家后的芬兰语族群(人口佔超过九成),竟然可以不计历史上的恩怨情仇,将瑞典语纳为官方语言,更于奥兰群岛建置瑞典语自治区,保障人口仅佔不到6%的瑞典语族群之地位与文化,充分展现优势族群的气度,更体现了芬兰作为一个民主国家的风范。

  以色列的历史可说是这五个国家里最复杂的,而族群的纠葛也是最为难解的。以色列建国于1948年,在流离近两千年后才重回故土复国,而在地的巴勒斯坦人则被迫流离或屈居于以色列境内。以色列的族群议题很难从族群正义与历史正义的角度获得解答,较适合从暂时偏安的族群政治制度安排寻求启发。以色列自己定位为「犹太人的国家」(Jewish State),然而在约770万的总人口里,却有高达20.5%的阿拉伯裔。建国迄今,以色列族群间的小规模冲突不断,也持续与巴勒斯坦建国的问题纠葛在一起,然而其保有基本的民主政治体制与宪政主义,尚足以让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政治冲突透过政党政治与议会政治等方式获得纾解,也避免了大规模冲突的发生。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为主体的国家,面积仅有710平方公里,独立建国于1965年。由于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邻近性、文化的近似性,以及其在国际政治经济上以小搏大的突出表现,在在都让同属亚洲四小龙的台湾感到好奇。新加坡也是多族群的移民国家,总人口约有五百万人,其中华人约佔74%,马来人约佔13%,印度人约佔9%,而其他族裔人口约有3%。新加坡的族群政治最独特之处在于,以华人为主的弹丸之岛,竟可独立建国并蓬勃发展于马来民族的世界里。新加坡的四大族群差异涵盖了语言、宗教、国籍来源、阶级等层面的差异,因此新加坡政府在族群政上特别「正视」这些差异的存在,并落实于语言与住宅政策等层面。更令人注目的是,新加坡政府于法规与政策上,明确承认马来人原住民族的地位,并透过政策予以落实。即使有论者认为新加坡还不够民主,但从其多元文化政治的政策产出来看,新加坡的统治群体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多元文化主义素养。

  探究了其他民主国家的个案之后,身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己身所处的「社会」还是最终的关怀。本书最后两章即以台湾社会为主体,第七章从宏观的视角探究了台湾族群关系的发展与展望,而第八章则从微观的角度探究了平埔原住民族身份的承认政治与历史正义。虽然每个国家社会的情形都不一样,无法一概而论,但与他国相较,笔者认为台湾在多元文化主义的素养方面仍有值得努力之处,无论是在政府政策或民间社会,尤其掌控政治权力的优势族群更是如此。兹举几个例子说明如下。

  首先,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正视差异」,而非对差异「视而不见」或故意「差异视盲」。然而,或许由台湾的特殊政治氛围,过去同化主义思维的延续,多元主义差异视盲的坚持,或者人们有不愉快的过往族群经验而出现了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等因素,无论在一般的人际交际、严谨的学术论述,或正式的政策产出里,人们对于「族群」一词与相对应的概念迄今还是常感到侷促不安,甚至不愿意去谈论,更遑论正视族群间在文化、历史经验、群体归属需求上的差异。

  其次,当人们不愿或不敢正视多元文化差异之存在时,更难有「鼓励」或「维系」多元文化存在之态度与举措。多元文化主义与认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差异政治(politics of difference)及承认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等概念高度相关。不正视差异常意味着拒绝差异与拒绝承认,诚如Charles Taylor所言,这不但与人性不符(inhuman),也不符社会现况,是不真实的;而对文化弱势者而言,不能获得政府或主流社会这个「重要他者」的承认时,其必须压抑自己的认同,这对其而言不啻是一种伤害,也是一种压迫。

  当然,当一个国家社会不愿正视差异时,其政策产出则难顾及到群体权利(group-differentiated rights)的议题,也很难制订出符合多元文化主义指标的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意识型态,更是一种信念,有信者恆信的问题。不过,既然台湾已经自视为一个民主国家,而政治菁英也常自许多元文化素养,那么我们期盼多元文化政治在台湾不仅是一个可以大方谈论的事实描述,更能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面对多元文化的事实,如Charles Taylor所言:「适当的承认不只是我们欠人们的礼节,它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性需求。」

  本书是作者近几年来一系列族群研究之汇整。虽然一直以来都存有集结成书的构想,然而每当思及资料的丰富度仍嫌不足,不好意思献丑于读者时,总让人裹足不前。不过,近来有感台湾高等教育界生态的骤变,深感所有的梦想追逐都应该把握当下,因此乃下定决心先将目前所有相关的着述汇集成书,以对自己有个交代。当然,除了出版的心愿之外,作者也忝以此拙着提出升等。由于系列研究常具有连续性,且为顾及系列研究的完整性,并方便读者阅读,许多学术先进建议作者还是将前一职级之两篇着作(第二章与第三章)纳入此书。然而,为了符合相关规定,作者特此声明:第二章「比利时的族群政治」以及第三章「爱尔兰的族群政治」等两章并不纳入升等审查之范围,尚祈读者与论文审查者明察。

  本书的完成让我充满感恩之情。感谢这些年来师长们的提携、学术同侪与同事们的鞭策、亲朋好友们的支持与鼓励、同学们的热情相挺,这些都是督促我前进的动力,愿大家平安喜乐。序末,我要特别感谢家人的支持,尤其是可爱的大娃与小娃,在少子女化的时代,我还必须牺牲陪伴他们的时间来追寻自己的梦想,想来倍感罪恶。当然也要感谢我那内外兼备的贤内助,她不但照料好家庭,督促我的研究进度,更在学术思辨上提供我许多有深度的见解。

  谨以本书献给我最挚爱的家人。

谢国斌 于台南
2013年3月28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