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帝制时代,造就了现代中国,是中国建立共和政体的里程碑,亦为中国的民主、文化及经济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向。这场具有深刻意义的革命,如何带领中国走上共和的道路?革命烈士又如何为中国揭开历史新的篇章?
2011年正是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亦是进一步认识和评价这场革命的历史契机。本书文稿源自2011年5月于香港举办之「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精选21篇论文,都是见解精深的作品,重新阐述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社会及历史的重要性。
本书作者都是两岸三地与海外的专家学者,文章深入剖析及讨论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各项课题,从革命事迹到政治思想,从革命英烈到海外华侨,从社会文化到军事建设,重塑辛亥革命的大事细节,为近年研究辛亥革命具份量之重要着作。
编者简介
麦劲生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文学士、硕士,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历史、政治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曾任教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1994年加入香港浸会大学至今。教学和研究以史学方法和理论,中西近代思想史、中德文化交流为主。先后出版中英文专书和论文集九种,论文四十余篇。
李金强
澳洲国立大学哲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中央图书馆谘询委员会委员、香港海防博物馆及孙中山博物馆荣誉誉顾问。着作如:《中山先生与港澳》、《一生难忘─孙中山在香港的求学与革命》、《区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论》,合编《我武维扬─近代中国海军史新论》等。
甲部:总论
第1章 辛亥革命研究的整体性—桑兵
第2章 从改革到革命:重新比较辛亥革命根本原因—庞百腾着,陈嘉礼译
第3章 辛亥革命是一场甚么性质的革命:内地学界60年来的探讨与我们的思考—彭剑
乙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第4章 1912年前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几条线索—麦劲生
第5章 趋迎与利用:从民元致孙中山函电看革命前后的思潮与心理—赵立彬
第6章 从「宪政」到「党治」:孙中山「再造民国」思想转换透视—申晓云
第7章 新时代与旧传统相配合:钱穆对孙中山评价—区志坚
丙部:革命人物
第8章 清季革命之缘起:四大寇论—李金强
第9章 民国乃吾友也:辛亥革命后的盛宣怀—李培德
第10章 胡汉民的「文明排外」研究与辛亥革命—林学忠
第11章 冯自由与辛亥革命—周佳荣
第12章 庚戌邝佐治谋刺载洵案新探—陈润成
第13章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与三位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南方熊楠、宫崎滔天
(1895–1900)—林启彦
丁部:地区革命
第14章 香港与孙中山革命运动之多元关系 (1895–1925) :革命基地兼革命对象的重叠角色—陈明銶
第15章 辛亥广州起义百年祭—周兴樑
第16章 1911年汉口、汉阳战役中的北洋军—邝智文
第17章 常州与辛亥革命—丁洁
戊部:革命要义
第18章 从族类、王朝认同到民族国家认同: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演进—罗福惠
第19章 从「新名词」到「关键词」:以「伯理玺天德」为例的思考—潘光哲
第20章 从「尚武」到「体育」:论辛亥革命前后的军国民教育风气—赵雨乐
第21章 「民国」政府保护「国民」:民初革命党的保侨交涉与建言—李盈慧
说实话,我对历史的兴趣,更多源于对人性深度和复杂性的探索。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戏剧性与张力的节点。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个体的命运与宏大的历史进程紧密交织,每一个人物的选择,哪怕微不足道,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涟漪。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本论文集中,是否有作者深入挖掘那些在史书中可能只是一笔带过的人物?比如,那些在革命时期默默奉献的女性,她们的角色和贡献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展现?还有那些并非政治核心但却在传播革命思想、组织武装起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间力量,他们的故事是否被详尽地叙述?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历史叙述,而非仅仅是高高在上的政治分析。我期待能够通过这些论文,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情感——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对于“共和维新”这个主题,我理解它包含了政治制度的革新,但我也同样好奇,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维新”体现在哪些方面?例如,教育、文化、经济、社会习俗等领域,是否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的程度如何?又带来了哪些长远的影响?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已经构建了一个关于辛亥革命的粗略图景: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孙中山先生的英明领导,以及那些为之奋斗的革命志士。然而,我总觉得,历史的叙述往往过于宏大,而那些真正构成历史肌理的细小纹理,那些推动事件发展的具体因素,却常常被简化或遗漏。我希望这本书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例如,我想了解,在那段风云激化的岁月里,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这场革命的?他们的反应又有多大的差异?那些普通的读书人,那些在乡间辛勤劳作的农民,那些在城市里经营生计的小商贩,他们是怎样被卷入这场变革的洪流之中,他们的生活又因此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对于当时的社会思潮,我想知道,除了显而易见的“排满”和“共和”之外,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更具辨识度的思想主张在涌动?它们是如何传播的?又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行动?此外,革命的成功固然重要,但革命的后续影响,尤其是那些在短期内未能显现,却在长远上深刻塑造了中国命运的因素,也让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百年纪念”这一关键词,更是激起了我对历史回溯与反思的浓厚兴趣,我想看看,在百年之后,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又对当下的中国有着怎样的启示。
评分本书的书名“共和维新: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论文集”就足够引人遐想。辛亥革命,我一直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关键转折点,它既是旧时代的终结,也是新时代的开端。我特别关注那些在历史宏大叙事下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在革命中的真实经历和心态。“共和”二字,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被引入中国,但这种理念的落地,必然伴随着无数的探索与磨合。我想知道,在当时的环境下,普通民众对于“共和”的理解程度如何?他们又是如何适应这种新的政治体制的?“维新”则意味着更广泛的社会变革,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结构、文化习俗、教育体系等方面的影响。例如,教育的普及程度如何?传统的家庭观念是否受到了冲击?这些“维新”的成果,在革命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演变?“百年纪念”的视角,也让我对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想看看,从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回望,学者们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它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究竟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又为我们今天如何建设一个更加繁荣、更加文明的中国,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借鉴?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书名“共和维新”,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共和”代表着一种政治理想的实现,它结束了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开启了中国现代政治的新篇章。“维新”则象征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更新,更包含了思想、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的革新。我一直对辛亥革命的复杂性深感兴趣,它并非一次简单的王朝更替,而是一场涉及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型。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革命过程中各种力量的多元呈现,比如,革命党人的坚定信念,改良派的审慎思考,以及普通民众在时代变革中的反应。我想了解,在推翻帝制之后,建立“共和”的过程中,中国社会面临了哪些现实的挑战?如何平衡不同政治派别的诉求?如何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维新”的内涵,除了政治制度,是否也体现在了社会治理、教育普及、科技发展等方面?“百年纪念”的视角,也让我对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期许。我想看看,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变迁后,学者们是如何审视这场革命的遗产,它对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以及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又能提供哪些深刻的启示?
评分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共和维新: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论文集》时,我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辛亥革命,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总觉得,对于这样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这一结果的认知上,更应该深入探究其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这本书的标题“共和维新”非常富有深意。“共和”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的引入,一种现代国家构建的尝试。而“维新”二字,则暗示着这场革命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颠覆,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为我展现辛亥革命的全貌。我想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参与这场革命的?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对于革命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我希望看到对他们思想的深入剖析,他们的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否存在差距?此外,“百年纪念”也意味着这本书可能包含了对辛亥革命长期影响的追溯与反思,我想看看,在过去的百年里,这场革命的遗产是如何被传承和解读的,它对今天的中国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评分当我看到《共和维新: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论文集》这个书名时,内心不禁涌起一股探索历史深处的冲动。辛亥革命,在我看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它不仅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更播下了现代共和理念的种子。我非常期待在这本论文集中,能够看到对这场革命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共和”二字,代表着一种政治理念的引入,我希望了解,在那个时代,不同政治派别对于“共和”的理解和追求有何异同,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建立起中华民国的。而“维新”,在我看来,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可能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的革新。我想知道,除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辛亥革命在其他社会领域又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影响?例如,教育的普及,思想观念的解放,以及社会习俗的改变等,这些方面是否得到了细致的展现?“百年纪念”的视角,让我对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期许,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个回溯与反思的平台,从历史的维度来审视辛亥革命的意义,以及它对当代中国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又不失庄重,一眼看上去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共和维新”这四个字,直接点出了辛亥革命的核心主题。辛亥革命,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转型,它标志着中国告别了封建帝制,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我特别关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个体命运所牵引的细节,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在革命中的真实体验。“共和”的理想,是如何被提出,又是如何在实践中被不断完善的?其中的挑战和阻碍,以及革命者们是如何克服的?“维新”二字,则让我联想到更广泛的社会变革,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革命如何触及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教育的普及,法律的现代化,以及思想观念的解放等。我想了解,这些“维新”的成果,在革命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演变?“百年纪念”这一视角,更是增加了我对本书的期待。我想看看,从一百年的历史沉淀来看,学者们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得失?它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究竟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又为我们今天如何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种古朴而又不失庄重的风格,隐约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当指尖触碰到封面时,纸张的质感传递出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润,仿佛翻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段尘封的记忆。我对辛亥革命这个话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更是孕育现代中国的重要基石。我尤其关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细节,那些普通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选择与挣扎。这本书的标题“共和维新”——“共和”二字,象征着全新的政治理念的播撒,“维新”则暗示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百年纪念,足见其分量,我想这本书一定汇聚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深入了解革命前夕的社会图景,那些积压已久的矛盾是如何爆发,革命党人又是如何凝聚力量,他们的思想是如何碰撞与升华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展现革命过程中那些充满人性光辉的瞬间,以及革命党人为了理想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需要那些细微之处的刻画,才能让历史真正“活”起来。
评分看到《共和维新: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论文集》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瞬间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广泛,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共和”二字,代表着对帝制的彻底否定,以及对现代政治制度的追求。我很好奇,在革命爆发的那一刻,以及革命之后,中国社会对于“共和”的理解和实践,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中有哪些曲折和挑战?“维新”则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革新,更可能涉及到思想、文化、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维新”在这些方面的具体体现,以及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教育体系的改革,思想观念的解放,以及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些方面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百年纪念”这一关键词,则意味着本书可能提供了一个具有历史纵深感的视角。我想看看,从一百年后的今天回望,学者们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为我们今天又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而不失大气,封面上“共和维新”四个字,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变革的力量。辛亥革命,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一个章节,更是理解当代中国崛起的重要起点。我一直对革命背后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土壤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想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思考国家命运的?有哪些思想流派在相互碰撞?“维新”二字,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革新,更是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的更新。我特别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当时社会思潮的细致梳理,比如,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它们各自的依据和目标是什么?儒家思想在革命前后的转型,以及西方思想的引入,是如何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同时,我也好奇,在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措施体现了“维新”的思想?例如,在教育、法律、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改变?“百年纪念”这一标签,也让我对本书的视角产生了期待。我想看看,从百年后的今天回望,学者们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得失,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为后来的历史发展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