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析论不同媒体、驻点资历之记者对于两岸新闻交流发展及新闻报导呈现之看法与期待。结果发现,就两岸新闻交流发展层面来看,两岸新闻交流及驻点记者政策开放有助双方了解彼此,且两岸记者皆期许未来可以迈向新闻「第四通」。从两岸新闻报导呈现情形来看,不同报业体制形成不同的「主要」守门者和议题设定者,而中国大陆的新闻报导呈现依其不同媒体属性与定位,逐步展现其特性,但新闻框架并未消除,转而以更为幽微的方式呈现。
作者简介
陈恺璜
现职:圆山大饭店公关部门经理、中华海崃两岸联合文教经贸协会理事长。
经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简任秘书、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副主任、立法委员国会办公室主任。
第一章 绪论 ..7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7
第二节 研究价值 ..........10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2
第四节 小结 ..................22
第二章 文献探讨 ...........................25
第一节 守门人理论 ......25
第二节 议题设定 ..........29
第三节 框架理论 ..........36
第四节 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46
第五节 小结 ................108
第三章 两岸新闻制度与媒体发展之探讨 .......................111
第一节 台湾新闻制度发展之讨论 ..............113
第二节 台湾新闻媒体发展之讨论 ..............120
第三节 中国大陆新闻制度发展之讨论 ......130
第四节 中国大陆新闻媒体发展之讨论 ......140
第五节 小结 ................155
第四章 两岸新闻交流发展之探讨 157
第一节 两岸新闻交流之发展 ......................157
第二节 两岸新闻交流之变数与困境 ..........170
第三节 两岸新闻交流法令规范 ..................174
第四节 两岸新闻报导之转变与差异 ..........184
第五节 小结 ................205
第五章 结论 ................................207
第一节 研究发现 ........207
第二节 研究建议 ..........................................216
参考书目 .....219
附件一 两岸大事纪要 ....................227
附件二 深度访谈提纲与内容摘要纪录 .............................259
附件三 两岸驻点记者与新闻受访者相关法令规范 ...........291
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海峡两岸新闻採访交流在长达二十余载(1987-2009)的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每一次潮起潮落,每一次静默沉思。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事件,而是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深入到那些最前线、最核心的驻点记者群体之中,仿佛与他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彼岸土地的气息,一同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新闻瞬间。从1987年那个标志性的年份开始,彼时两岸隔阂尚未完全打破,但新闻的种子却已开始破土而出,直到2009年,交流日趋常态化,新闻报道的视角也愈发多元。书中对驻点记者在两岸关系敏感时期的采访策略、信息获取的难度、以及他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真相的描写,令人唏嘘不已。我尤其对那些关于记者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平衡报道的客观性与自身安全的段落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新闻史的研究,更是一份珍贵的口述历史,它让我们看到了新闻工作者作为两岸沟通桥梁的艰辛与伟大。那些被书写和未被书写的采访经历,共同构成了这段历史洪流中不可或缺的篇章,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以往研究两岸关系时常见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焦点巧妙地转移到了“人”——那些在两岸新闻採访交流一线搏斗的驻点记者身上。从1987年到2009年,这二十二年间,两岸关系跌宕起伏,而新闻採访交流也随之经历了从小心翼翼的试探到日益成熟的互动。作者以一种近乎于田野调查的严谨态度,深入挖掘了驻点记者们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包括政治上的顾虑、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隔阂等。书中对记者们如何巧妙地绕过障碍、如何建立信任、以及如何捕捉新闻热点的生动描述,让我对新闻採访工作的艰辛与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新闻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信息传播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通过这些驻点记者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两岸交流图景,感受到了他们为促进理解与沟通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往往需要从更微观、更贴近生活的一面去切入,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选取了1987年至2009年这个时间段,并将研究的核心放在了“驻点记者”这个群体上,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洞察力的选择。他们是两岸新闻採访交流最直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书中对这些记者们在两岸之间穿梭採访的真实经历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如何在信息不对称、政治敏感的夹缝中,努力捕捉新闻的真相。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新闻的学术研究,更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去连接两个隔阂世界的生动案例。它让我对新闻工作者的价值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轨迹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新闻採访交流这个独特的切入点来理解这段历史。作者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宏大的政策制定或政治博弈,而是将聚焦点锁定在那些身处一线、亲历两岸互动最直接的驻点记者群体。从1987年到2009年,这二十余年间,两岸新闻採访交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成熟的巨大变迁。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记者采访经历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隔阂,以及政治敏感性的挑战,去捕捉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两岸故事。尤其是关于记者如何建立人脉、如何获取独家信息、以及他们在敏感事件中的采访策略,这些细节的披露,让我对新闻採访工作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它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新闻从业者职业精神的致敬,那些在两岸新闻採访交流前沿默默耕耘的记者们,用他们的笔触和镜头,连接了两个原本遥远的世界,书写了一段段不可磨灭的记事。
评分我一直对两岸关系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深入的观察维度。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将目光锁定在1987年至2009年这段时期,聚焦于“驻点记者”这一群体,他们是两岸新闻採访交流最直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书中对于记者们如何克服政治、文化、信息等方面的障碍,在两岸之间进行採访和报道的细节描写,让我对新闻採访工作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从初期谨慎的试探到后期日益成熟的常态化交流,这本书以驻点记者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新闻採访交流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让我看到了,新闻採访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搭建沟通的桥梁,增进相互理解的纽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深度以及对新闻工作者在历史进程中作用的深刻洞察。
评分对于一个对两岸历史发展充满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独特且深入的视角——透过驻点记者的眼睛,审视1987年至2009年间两岸新闻採访交流的演变。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扎根于一线记者的实践经验,细致地描绘了他们如何在政治敏感、信息不对称的复杂环境中,肩负起採访与交流的重任。书中对记者们在两岸关系关键时期的採访策略、信息获取的渠道、以及他们如何平衡报道的客观性与自身安全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让我对新闻採访工作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它揭示了新闻工作者在促进两岸沟通、增进相互理解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信息传播在国家关系中的力量与智慧的生动写照,让人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现实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部沉浸式的纪录片,将我带入了1987年至2009年间两岸新闻採访交流的鲜活现场。作者以驻点记者的视角为切入点,极具创意地展现了新闻工作者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被书中那些关于记者们如何突破重重阻碍,深入採访、捕捉新闻的细节所震撼。从两岸早期隔阂的时期,到交流日益频繁的阶段,这本书清晰地勾勒出新闻採访交流的发展轨迹。它不仅仅是对新闻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新闻工作者在特殊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于记者们如何建立人脉、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敏感话题的描写,都极具参考价值,让我对新闻採访工作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著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进程。
评分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它并没有局限于泛泛而谈两岸关系,而是将视角聚焦在了最能体现两岸真实互动的“新闻採访交流”上,并且选择了“驻点记者”这个极具现场感的群体。从1987年到2009年,作者就像一位细致的观察者,通过驻点记者们的视角,一点点地勾勒出两岸新闻採访交流的发展轨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记者们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挑战的描写,比如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平衡政治敏感度、如何与当地民众建立联系等等。这些细节的披露,让整个研究变得生动且真实,不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它让我看到,新闻採访交流并非易事,背后凝聚着无数新闻工作者的智慧、勇气和汗水,他们是两岸沟通的桥梁,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贴近实际的方式,去探究两岸新闻採访交流的真实图景。作者将研究对象锁定在1987年至2009年这二十二年间的驻点记者群体,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又极具意义的决定。我被书中对于记者们如何在这种特殊环境下进行採访、如何克服各种困难、以及如何平衡报道客观性与自身安全的描写所深深吸引。从初期谨慎的试探,到后来逐渐成熟的常态化交流,这本书细致地勾勒出了两岸新闻採访交流发展的脉络。它让我看到了,新闻採访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文化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以及在复杂政治博弈中的一种独特的存在。书中的每一个案例,每一个故事,都仿佛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珍贵印记,让我对两岸关系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新闻採访交流”这几个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作者将时间线定格在1987年至2009年,这二十余年恰恰是两岸关系从紧张对峙走向逐步缓和与交流的关键时期。而将目光聚焦于驻点记者,更是这本书最独到之处。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政治压力下,努力寻求真相,传递信息,扮演着两岸沟通桥梁的角色。书中对记者们在两岸新闻採访交流中的具体操作、策略运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详细阐述,让我对新闻採访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那些发生在两岸之间的重大事件,在书中通过驻点记者的视角被重新解读,展现出另一番独特的历史维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新闻报道的技巧,更是关于如何在敏感环境中进行信息传播,以及信息传播对两岸关系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