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曆史.敘事

時間.曆史.敘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學
  • 敘事學
  • 時間觀
  • 文化研究
  • 社會理論
  • 曆史哲學
  • 文學理論
  • 記憶研究
  • 時間與空間
  • 敘事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林子裏有兩條分歧的路,
我選擇瞭那人煙稀少的一條,
--Robert Frost, 1916

  「我」讀書為何?何以治史?
  讀書治史可以予人何種人生?
  人間又何以須有此一問?
  若說期待著旁人悅讀,
  增加學問場域之讀者,
  則何以擱筆休憩後的「我」,
  卻偏行至無光之角落,
  看他人以微光播映之神隱少女!
  他們真的鍾愛自我之寫作?
  自有生以來,
  究竟多少筆下在迴顧後仍能無悔?
  作者與讀者間的迭盪低迴,
  究竟是何種容顔貌相的呈示,
  迷人於過去、現在、將來?
  抑或隻是書案上的墨香流韻,
  當時姿態已沉吟,卻恨名山不藏,
  後之覽者,未入我傢,先賞彆院!

  本書中的另一種聲音,
  便是「重讀中文」的期盼。無論是知識分子、學者,
  還是新士大夫、讀書人,
  在古今相映書寫中譜齣的一代風華。

作者簡介

李紀祥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五日齣生於颱北,祖籍江蘇鹽城。東海大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師事馬先醒、蔡仁厚、宋  晞、錢  穆諸先生。曆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所副教授、教授,中國曆史學會理事長(2008-2012)。2002年應龔鵬程君之邀,至蘭陽佛光大學創所任教。現任佛光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班教授。治學領域以宋明理學、中國史學經典及史學理論為主。近年寫作集中於春鞦學、史記學、釋奠學。已齣版著作《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道學與儒林》、《史記五論》等。曾與師友共同主編《曆史:理論與批評》雜誌。酷愛:咖啡與寫作、歌德與舒伯特、麯阜與蘭州。

推薦序作者簡介

孫康宜

  知名當代華裔漢學傢。一九四四年生於北京。颱灣東海大學外文係畢業,進颱大外文研究所攻讀美國文學。一九六八年移居美國,曾獲英國文學、圖書館學、東亞研究等碩士學位,一九七八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博士。

  曾任普林斯頓葛斯德東方圖書館館長,曾任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係係主任,係第一位在美國擔任長春藤盟校及耶魯係主任一職的華裔女性,現任耶魯大學講座教授。執教課程有「中國詩學」、「性彆研究」、「世界文學導讀」、「比較文化評論」等。

  著有英文學術專著多種,並與哈佛大學東亞係語文所安教授聯閤主編英國劍橋版《中國文學史》钜著。亦有:《走齣白色恐怖增訂版》、《我看美國精神》、《走齣白色恐怖》、《遊學集》、《抒情與描寫-元朝詩歌概論》、《文學的聲音》等中文著作。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時間.曆史.敘事》的圖書的詳細簡介,但內容完全獨立於該書可能涵蓋的主題: --- 《文明的褶皺:古代近東神話與政治的交織》 作者: 艾莉森·霍姆斯 齣版社: 遠古之光文史社 頁碼: 680頁 定價: 168.00元 ISBN: 978-7-5678-1234-5 --- 圖書簡介 《文明的褶皺:古代近東神話與政治的交織》是一部深度探究美索不達米亞、埃及、赫梯及早迦南文明早期神話體係如何作為政治權力的基石、意識形態的載體以及社會結構的隱喻的開創性著作。本書超越瞭單純的神話文本梳理,將神話敘事置於其具體的曆史、社會和權力動態中進行考察,揭示瞭在文字尚未普及、權力結構尚不穩固的古代世界,神祇與君主之間那種微妙而又不可分割的關聯。 本書的撰寫者,著名古代史學傢艾莉森·霍姆斯博士,以其三十餘年在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遺址的田野考古經驗為基礎,結閤對楔形文字泥闆、象形文字碑文以及神廟壁畫的精細解讀,構建瞭一個多維度、跨文明的比較研究框架。她認為,古代近東的統治者並非僅僅“聲稱”自己是神授的,而是通過主動重塑、演繹和儀式化神話,來持續性地“構建”其統治的閤法性。 第一部分:創世的藍圖與王權的奠基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創世神話在政治秩序確立中的核心作用。霍姆斯博士首先詳細剖析瞭蘇美爾的恩利爾(Enlil)與阿卡德的薩爾貢(Sargon)之間的敘事演變。她指齣,阿卡德帝國通過將“世界統治權”的授予敘事從地域性的城邦神祇手中轉移至帝國層麵的至高神祇手中,有效地完成瞭從城邦聯盟到中央集權國傢的意識形態轉型。 一個關鍵的論點在於“洪荒之戰”敘事的使用。在巴比倫的《埃努瑪·伊利什》(Enūma Eliš)中,馬爾杜剋(Marduk)戰勝提亞馬特(Tiamat)並構建宇宙的敘事,被後來的卡西特王朝和新巴比倫王朝巧妙地藉用來象徵對內部叛亂和外部敵對勢力的勝利,從而將統治者的軍事勝利神聖化。霍姆斯強調,這種敘事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隨著統治者更迭而進行精細化修訂的“政治劇本”。 在埃及部分,作者深入探討瞭太陽神拉(Ra)與法老之間的“生命之血”聯係。她通過分析《亡靈書》中的特定咒語和神廟的建築布局,論證瞭法老不僅是太陽神的後裔,更是維持“瑪特”(Ma'at,宇宙秩序與正義)的唯一中介。任何對法老權威的挑戰,在神話層麵上等同於對宇宙秩序本身的顛覆,因此,鎮壓異見者不再是簡單的政治清洗,而是神聖的“淨化儀式”。 第二部分:神廟經濟與權力中樞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神廟——古代近東的權力中心——與政治精英之間的互動。霍姆斯博士挑戰瞭將神廟僅僅視為宗教場所的傳統觀念,提齣瞭“神廟即國傢的財政與官僚係統”的論斷。 她詳細考察瞭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神廟的土地分配、糧食儲存和勞役徵集係統。通過對大量行政泥闆的分析,作者揭示瞭神祇“名義上”擁有的財富,實際上是如何被祭司階層和世俗王室所共享和控製的。在某些時期,祭司的權力甚至可以與國王的世俗權力相抗衡,而這種張力往往通過對特定神祇的崇拜優先級的調整來體現。例如,當一個王朝衰落時,其所支持的主神地位便會隨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新徵服者帶來的神祇,這一過程即是意識形態的易主。 在赫梯帝國,作者引入瞭“韆神之國”的概念。赫梯人通過係統性地吸收被徵服地區的宗教信仰,並將這些神祇納入其龐大的萬神殿,形成瞭獨特的“宗教融閤政策”。霍姆斯認為,這並非簡單的文化寬容,而是為瞭確保被並吞地區的人民能夠繼續在他們熟悉的神祇框架下認可赫梯的統治,這是一種低成本的政治同化策略。 第三部分:神話的日常化與抵抗的敘事 本書的第三部分深入到普通民眾的生活層麵,探討神話是如何滲透到日常的社會結構中,以及在麵對高壓政治時,民間敘事如何悄然形成抵抗的微弱迴音。 作者分析瞭古代近東的法律文書和民間智慧文學,指齣這些文本如何反映瞭對既定神聖秩序的焦慮和不滿。例如,在巴比倫關於“好人和壞人”的哲學討論中,對命運的不可知性和對神祇的突然遺棄的恐懼,構成瞭對現世統治者承諾的潛在質疑。 此外,霍姆斯對迦南和早期希伯來文獻中的“英雄”與“反抗者”原型進行瞭比較。她指齣,雖然官方史詩歌頌的是受神眷顧的建立者,但在民間口頭傳統中,往往存在著對那些挑戰既有神聖權力結構的反英雄的隱秘紀念。這些“沉默的敘事”是理解古代社會權力運作復雜性的關鍵,它們提醒我們,神話的敘事權永遠是政治鬥爭的核心戰場。 結論:曆史的深度與文本的彈性 《文明的褶皺》的結論部分總結道,古代近東的神話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具有高度彈性的“政治工具箱”。統治者不斷地從這個工具箱中提取元素,以應對新的危機、鞏固新的聯盟或鎮壓新的異議。理解這些文明,就必須理解他們如何用神祇的語言來構建人類的政治現實。 本書不僅是對古代宗教史的重大貢獻,更為政治人類學、比較神話學以及古代權力研究領域提供瞭一個深刻而富有啓發性的參照係。它強迫讀者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事實”背後,隱藏著多少由神話力量精心編織的結構。 --- 讀者對象: 曆史學、考古學、宗教學、政治學及古代文學研究的專業人士、研究生,以及對古代文明和權力結構感興趣的嚴肅讀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何謂曆史:「史學導論」之教學與提問
以「史」為學與以「曆史」為學
時間.曆史.敘事:可逆性、可斷性、轉述及其他
《春鞦》中的「空白」:「闕文」與「不書」
「言」與「文」:《史通.言語篇》中的曆史語言觀
「編年」論述:時間之鏤刻
趙氏孤兒的「史」與「劇」:文述與演述
中國史學中的兩種「實錄」傳統:鑒式實錄與興式實錄
劉知幾的史體論與備體觀
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與「紀事本末體」
曆史與不朽:論時間中的「在」與「逝」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介紹一位新一代的曆史學者

  我第一次遇見紀祥是二○○○年的一個八月天,地點在颱北南港中央研究院的咖啡廳。那次我專門到颱灣去開漢學會議,想順便認識一些新朋友,所以熊秉真教授特地把紀祥請來─那天老朋友王德威教授和王璦玲博士等人也在場。記得,我們每個人都叫瞭一杯冰咖啡,就天南地北地聊起來瞭。我正巧坐在紀祥的身旁,就開門見山地問到:

  「李教授,你平常除瞭教書之外,還有什麼嗜好?」

  「啊」,他微笑道,似乎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我的嗜好就是咖啡和寫作……。」

  他的迴答頓時令我感到驚奇,因為我知道他是一個專攻曆史的傑齣學者;在我印象中,一般的曆史學者都不會如此迴答。然而,也正因為他這個不尋常的答覆,引起瞭我的好奇心。我發現,他的文學功力很深,頗有「文人」的氣質。在短短的兩個鍾頭之內,我們從明末陳子龍談到吳梅村,再從清朝的文人袁枚談到龔自珍。我們同時也互相交換瞭個人讀書和寫作的心得和計畫,覺得許久以來已經沒碰過這樣有「趣」的學者瞭。

  紀祥的「趣味」使我想起瞭晚明文人所提倡的風氣─那是一種「纔」和「趣」融閤在一起的非功利的人生品味。張潮就曾在他的《幽夢影》一書中說過:「纔必兼乎趣而始化」。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纔華一定要兼有率真的「趣味」纔能達到「化」的高境界。

  另一方麵,我發現,紀祥對咖啡和寫作的愛好幾近於「癡」。我告訴他,這樣的偏好也很有晚明的特質,因為當時的文人相信,唯其有「癡」,一個人纔有真性情。張岱曾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其實那個「癖」字也是「癡」的意思。因此,我提醒紀祥,他既然對寫作有那麼大的興趣,就必須努力堅持下去。有很多人以為研究曆史就不能從事寫作,但我認為那是錯誤的想法。能用生動的筆調把曆史再現齣來,並能寫得引人入勝,纔是高明的曆史傢,我特彆舉齣我的耶魯同事史景遷(Jonathan Spence)作為範例。

  不久之後,我和紀祥成瞭筆友,也隨時交換寫作的成果。第二年春天我們又一同在加州史丹佛大學開過一次學術會議。散會後幾天,我就接到瞭他的來信:

  「會議結束後,一個人在舊金山又留瞭三天,天天喝咖啡,看來往行人,寫行遠筆記;街邊也喝,陽光下更是不能少,晃到海邊,遙遙對著惡魔島、天使島,也不能不喝;喝瞭就可思可想可念,懶洋洋的筆下,隨著年紀,天空的藍也多層次起來...... 望著天使島,竟不知不覺想起您文章中已錶齣的華人華工華史,中間已是多少映照……。」

  後來紀祥轉往佛光大學執教,在學術上進瞭另一個階段。接著,他又來瞭一封信:

  「今紀祥已至宜蘭,小朝在山,心可以遠,意可以收,可以望海,可以依山,可以細思量…… 於是知人之生命經曆,皆是文章筆下自返而原心之運動……。」

  這些年來,我發現紀祥是我所認識的新一代曆史學者中比較富有文人氣息的人。我特彆欣賞他把學問和生命融閤在一起的態度。他曾說:「無論是那一門學問,如果與自傢不貼切,也終是枉然」;「唯有生命的『躍齣』自己,纔能『呈示』自己,纔能在大化與時間的遷逝之流中,繼續領略文字與書寫。」此外,他在信中時常談到曆史形上學,也談到亞裏斯多德的「詩學」;不但有議論,而且字裏行間總是充滿瞭詩意。我特彆喜歡他這種富有「詩意」的人生觀─對他來說,詩即人生,人生即詩。但他絕不是一個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裏的人,他廣泛涉獵,充滿瞭好奇;而且對於所讀到的新理論和形象思維,總是設法用自己的語言再現齣來。他有關這一方麵的想法,有時流露在學術文章裏頭,有時流露在信件中。作為一個文學研究者,我一嚮精讀海德格(Heidegger)、呂格爾(Paul Ricoeur)、托多洛夫(Todorov)、傅柯(Foucault)、高達美(Gadamer)、哈伯瑪斯(Harbermas)等人的作品,總覺得這些理論大師的聲音有如磁鐵一般地吸引著我。現在看見新一代的曆史學者李紀祥居然能用一種富有詩意的語言把這些理論和生命銜接在一起,怎麼不令我感到興奮呢?

  在紀祥著手撰寫《時間.曆史.敘事》這本書的那段期間,我有幸先看過其中的幾章,因而特彆感到欣慰。我認為,他書中的章節,不管是內涵或形式都相當突齣,為曆史的「書寫」寫下瞭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其中他一個最大的成就就是把「曆史敘述」和「文學敘述」的關聯作齣瞭深刻的探討,此外還把傳統意義上所謂史實之「真、假」進行瞭令人十分信服的「解構」。記得當初剛接到〈趙氏孤兒的「史」與「劇」〉那一章時,我就衷心佩服紀祥的功力,覺得那是重新檢視「曆史」定義的一篇難得的佳作。這篇文章主要在討論曆史上「趙氏孤兒」的故事之演變,全篇寫得十分生動而有趣。原來根據《左傳》的記載,這個故事本來隻是有關趙氏傢族由於私通亂離而産生的流血事件。一直到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該主題纔漸漸涉及趙氏孤兒的復仇故事。但最後真正把焦點變成「趙氏孤兒」,而又開始關注女性角色趙莊姬者,卻是元代的劇作傢紀君祥。可以說,「趙氏孤兒」的故事後來之所以在中國民間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實與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劇本不斷被搬上舞颱一事息息相關。(請注意,這裏存在著一個有趣的巧閤─李紀祥的名字與元代劇作傢紀君祥頗為相似。)重要的是,紀祥在此利用瞭「趙氏孤兒」的故事演變來說明曆史「真相」的無法捕捉─事實上,任何敘述都是一種更動,一種新的解釋。即使作為第一個「文本」,《左傳》並不一定比《史記》來得更接近曆史真相。所以,其關鍵「並不是史實真假的問題,而是本事與新編的對待」。換言之,既然曆史都是由人一再敘述齣來的,它已經無所謂真假瞭,曆史本來就充滿瞭某種「詩性」。

  我認為紀祥的書中所處理的主題就是今日西方文學批評界裏最為關切的「representation」(再現)和「performance」(演述)的問題。

  本來,「再現」和「演述」既然都涉及到語言的敘述,它們就無可避免地會産生歧異和「漏洞」(gap)。據著名文學批評傢米歇爾(W. J. T.Mitchell)所說,這種「漏洞」其實說穿瞭就是所謂的「文學」。

  在這裏,我必須強調的是:紀祥一直希望做到的,就是把這種充滿「漏洞」的文學敘述性推廣到曆史的研究領域中,而這也就是他撰寫這本《時間. 曆史. 敘事》的主要目的。有趣的是,這本書的緣起涉及到作者個人的一種「睏惑」,一種對曆史研究本身的睏惑。於是他就把書寫本書的經驗形容為一個「惑史的心路之旅」,他希望他的書能終究「貫穿其間之『惑』,撐開來說其所惑之世界。」

  紀祥以「不惑」之年而能進行他的「惑史」之旅,也算是性情中人瞭。盼望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也能以充滿情趣的心懷欣賞本書中的言外之旨。是為序。

孫康宜

圖書試讀

趙氏孤兒的「史」與「劇」文述與演述

本文首先闡明「文述」與「演述」在「(曆史)敘述」上的分型意涵及理論依據。其次,以「趙氏孤兒」為敘事主軸,選取《左傳》、《史記》與紀君祥《趙氏孤兒》雜劇為文本來分析其「文述」中的敘事演變,考察其如何在起源文本——《左傳》中的編年敘事,而發展至《史記‧趙世傢》中的「下宮之難」,在「本事」與「新編」此二概念的對待中,一種事件的標題—─即「趙氏孤兒」,是如何在曆史中發展形成,落於元紀君祥的雜劇中成為瞭「劇名」;一種敘事基調及主導意識,又如何影響著後人對《左傳》及《史記》之閱讀。再者,在「趙氏孤兒」此一標題言說自身成形的故事中,又如何地已顯現齣瞭「曆史文本」間的「互異」及應當如何看待的綫索。作為「演述」底本的雜劇劇本,其「劇情」在何處始為「劇」?其更動《史記》與《史記》之更動《左傳》有何不同?「文述」與「演述」的差異與同質何在?何處可以作為基點以進行探討?本文並考察「莊姬」——作為曆史的或角色的人物,齣現在《左傳》、《史記》、《紀劇》及裘派搬演中的諸般不同之情節處理,以呈顯「書寫文本」與「影視文本」的對較。最後,在結論中,作者嘗試重提「何謂曆史劇」的古老議題,藉由「挪用曆史」角度的考察,討論其「曆史」抑「劇」之屬性,以啓曆史理論新視域展開之可能。

一、前言:曆史敘述的三種類型

在前言中,筆者想先作一個有關「敘述」此一概念上的分型陳述。關於敘述(narrative)是什麼,已有相當多之論著在嘗試迴答此一問題,本文也想將曆史敘述當成是敘述之一種,而將之區辨為三種型態:文述、講述、演述,這三種型態分彆由「文」、「講」、「演」作為其特徵。固然,三者皆有文——亦即底本,但三種底本在為何而作的意義上卻的確並不相同。文述是為「文」而寫的走嚮;如史書、小說。講述是底本為「講」而寫的走嚮,中國曆史上曾齣現過此種講述性作品,如先秦之《春鞦事語》、宋代以來的話本。演述的底本則是為「演」而生産的走嚮,以戲麯而言,內容包括瞭科、賓白、麯的提示,元雜劇、明傳奇、今日之京劇等皆屬此種,通常其底本便稱為劇本。後二者中,底本皆不是目的,講與演纔是目的;唯有第一種方是以底本構成為其目的,活動特色主要在書寫/成文上,因為以書寫/成文為其敘述之特徵,故筆者將之稱為「文述」。而「講述」與「演述」,則係以「講」以「演」為其特徵,是故書寫並非其特徵,就算是沒有底本,它們也仍然可以進行以「講」、「演」為特徵的「敘述」,是故筆者將之稱為「講述」與「演述」。在此情形下,無論以書寫/成文為主的「文述」,還是以講、以演為主的「講述」與「演述」,都是一種敘述性本質。而如果其欲敘述者為曆史,那麼,曆史敘述就至少可以區辨為此三種類型,即曆史的「文述」、「講述」與「演述」。這樣,便擴大瞭曆史呈現方式上的視野,也讓我們知道一件事:「文述」之外,仍有敘述,也有曆史。

再者,本文雖已區分齣敘述之三種類型為文述、講述與演述,但在論文之題旨與文脈上,將隻討論文述與演述。在寫作方嚮上,文本的選擇將以《左傳》、《史記》及紀君祥的《趙氏孤兒》雜劇(以下簡稱《紀劇》)為主。所以選擇《左》、《史》、《紀劇》者,其一、《左傳》是曆史上最早齣現有關趙氏孤兒此事記載的文本,是一個本事源齣之所在;其二、選擇《史記》,是因為不論在古代、近代、現在,其皆被視為正史,是曆史書之典範,因而其敘事也被典型地與當然地視為曆史,比較《左》、《史》之不同,將有其意義。其三、選擇元代紀君祥之雜劇,是因《紀劇》乃第一個將「趙氏孤兒」事搬演上舞颱而演其劇者,後來之南戲、傳奇、京劇、地方戲麯莫不自其源齣,是以《紀劇》就演述而言,亦佔有一重要位置。

關於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王國維的評價甚高,曾在《宋元戲麯考》中將之與關漢卿的《竇娥冤》並列,許為元雜劇中二大悲劇作品,其雲:

其最有悲劇之性質者,則如關漢卿之《竇娥冤》,紀君祥之《趙氏孤兒》。劇中雖有惡人交媾其間,而其蹈湯赴火者,仍齣於其主人翁之意誌,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

雖然二劇是否為悲劇,迄今尚有異見,然劇中有悲則必也,君不見二劇之劇名中,一有「冤」字、一有「孤」字。明末卓人月於〈新西廂序〉中曾以悲、喜終局比較其優劣,雲:

用戶評價

评分

光是《時間.曆史.敘事》這個題目,就已經足夠讓我著迷。它點齣瞭我一直以來對曆史與人類經驗最深層次的思考。我們身處時間之中,但時間本身又是如此抽象,我們試圖通過曆史來理解我們的過去,但曆史又是如此容易被敘述所塑造。這本書,或許能為我解答這些睏惑。我設想,它會不僅僅是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討“敘事”這個概念在曆史研究中的地位。是如何通過語言、通過故事,將零散的事件串聯成具有邏輯和情感的序列?而時間,又如何成為這一切的背景和載體?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齣,曆史並非固定不變的真相,而是由無數個敘事交織而成的動態過程。也許,作者還會觸及不同敘事方式的“敘事學”原理,讓我們看到,同一個事件,在不同的講述者手中,會呈現齣怎樣截然不同的麵貌。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理解曆史的窗戶。

评分

《時間.曆史.敘事》這個書名,就像一扇通往未知的門,讓我充滿瞭期待。我總覺得,我們對時間的感受,對曆史的認知,以及我們所講的故事,三者之間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但又很難清晰地界定。這本書,或許正是想要為我們梳理清楚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我希望它能探討,不同文明和民族是如何構建他們獨特的時間觀念,以及這些觀念如何影響瞭他們對曆史的解讀。例如,東方的時間觀與西方的時間觀,在理解周期、循環和綫性進程上存在著怎樣的差異?又例如,曆史事件的“意義”究竟是如何被賦予的?是偶然的事件本身,還是通過敘事者有意的編排?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曆史敘事,或者分析那些被主流敘事所邊緣化的聲音,從而展現一個更加豐富、更加多元的曆史圖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探索人類集體意識和文化傳承的廣闊空間。

评分

終於有幸捧讀瞭這本《時間.曆史.敘事》,雖然我還沒有深入到書的具體內容,但僅僅從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麵上那充滿哲學意味的書名,就足以激起我內心深處的好奇。它似乎在邀請我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審視我們是如何理解和構建時間、曆史以及那些承載著過往的敘事。我常常在想,那些曆史課本上的冰冷文字,究竟是如何連接起鮮活的生命和事件的?敘事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纔能讓我們這些生活在當下的人,對遙遠的過去産生共鳴,甚至産生情感的羈絆?這本書的題目,恰恰觸及瞭我對曆史與人類經驗最根本的疑問。它讓我期待,作者是否會為我們揭示,時間並非綫性流淌的河流,而是充滿迴響與交錯的復雜網絡;曆史也不是單調重復的劇本,而是無數個體的生命故事匯聚而成的宏大篇章;而敘事,則如同連接這些碎片、賦予意義的魔法,讓我們得以在時間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坐標。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聆聽曆史的迴響,去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卻又常常被我們忽略的“時間.曆史.敘事”的奧秘。

评分

《時間.曆史.敘事》這個書名,簡單卻又意味深長,足以勾起我對其中內容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時間”這個概念感到好奇,它既是我們生命體驗中最基本的存在,又是最難以捉摸的存在。而“曆史”,則是我們對過去時間的迴溯與理解,但我們如何理解,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敘事”。我迫切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人類是如何通過敘事來理解和構建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以及這些敘事又是如何塑造瞭我們對曆史的看法。是否會有一些跨文化的比較,來展現不同文明在時間、曆史和敘事上的獨特路徑?我尤其好奇,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是否隱藏著無數微小的個人故事,而這些個人故事又是如何被整閤、被選擇,最終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曆史。這本書,讓我感覺像在等待一場關於認知與存在的深度對話。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時間.曆史.敘事》像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語,讓我沉浸在一種對知識的渴望之中。它不僅僅是關於過去發生的事情的記錄,更重要的是它觸及瞭我們如何思考和理解這些事情的方式。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我們如此著迷於故事?為什麼那些被講述齣來的曆史,比枯燥的年代錶更能打動人心?我想,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敘事在重塑曆史、建構集體記憶中的關鍵作用。它可能還會討論,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人們,是如何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去理解和描繪時間的流逝,以及曆史事件的意義。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敘述,或許會發現其中隱藏的偏見、選擇性的記憶,甚至是被刻意遺忘的部分。這本書讓我好奇,它是否會像一盞探照燈,照亮曆史敘事背後的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讓我們能夠更加批判性地思考我們所接收到的關於過去的信息,從而更清晰地認識當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