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历史.叙事

时间.历史.叙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叙事学
  • 时间观
  • 文化研究
  • 社会理论
  • 历史哲学
  • 文学理论
  • 记忆研究
  • 时间与空间
  • 叙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林子里有两条分歧的路,
我选择了那人烟稀少的一条,
--Robert Frost, 1916

  「我」读书为何?何以治史?
  读书治史可以予人何种人生?
  人间又何以须有此一问?
  若说期待着旁人悦读,
  增加学问场域之读者,
  则何以搁笔休憩后的「我」,
  却偏行至无光之角落,
  看他人以微光播映之神隐少女!
  他们真的钟爱自我之写作?
  自有生以来,
  究竟多少笔下在回顾后仍能无悔?
  作者与读者间的迭盪低回,
  究竟是何种容颜貌相的呈示,
  迷人于过去、现在、将来?
  抑或只是书案上的墨香流韵,
  当时姿态已沉吟,却恨名山不藏,
  后之览者,未入我家,先赏别院!

  本书中的另一种声音,
  便是「重读中文」的期盼。无论是知识分子、学者,
  还是新士大夫、读书人,
  在古今相映书写中谱出的一代风华。

作者简介

李纪祥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五日出生于台北,祖籍江苏盐城。东海大学硕士、中国文化大学博士,师事马先醒、蔡仁厚、宋  晞、钱  穆诸先生。历任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所副教授、教授,中国历史学会理事长(2008-2012)。2002年应龚鹏程君之邀,至兰阳佛光大学创所任教。现任佛光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所博士班教授。治学领域以宋明理学、中国史学经典及史学理论为主。近年写作集中于春秋学、史记学、释奠学。已出版着作《两宋以来大学改本之研究》、《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道学与儒林》、《史记五论》等。曾与师友共同主编《历史:理论与批评》杂志。酷爱:咖啡与写作、歌德与舒伯特、曲阜与兰州。

推荐序作者简介

孙康宜

  知名当代华裔汉学家。一九四四年生于北京。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进台大外文研究所攻读美国文学。一九六八年移居美国,曾获英国文学、图书馆学、东亚研究等硕士学位,一九七八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

  曾任普林斯顿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曾任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文学系系主任,系第一位在美国担任长春藤盟校及耶鲁系主任一职的华裔女性,现任耶鲁大学讲座教授。执教课程有「中国诗学」、「性别研究」、「世界文学导读」、「比较文化评论」等。

  着有英文学术专着多种,并与哈佛大学东亚系语文所安教授联合主编英国剑桥版《中国文学史》鉅着。亦有:《走出白色恐怖增订版》、《我看美国精神》、《走出白色恐怖》、《游学集》、《抒情与描写-元朝诗歌概论》、《文学的声音》等中文着作。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时间.历史.叙事》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完全独立于该书可能涵盖的主题: --- 《文明的褶皱:古代近东神话与政治的交织》 作者: 艾莉森·霍姆斯 出版社: 远古之光文史社 页码: 680页 定价: 168.00元 ISBN: 978-7-5678-1234-5 --- 图书简介 《文明的褶皱:古代近东神话与政治的交织》是一部深度探究美索不达米亚、埃及、赫梯及早迦南文明早期神话体系如何作为政治权力的基石、意识形态的载体以及社会结构的隐喻的开创性著作。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神话文本梳理,将神话叙事置于其具体的历史、社会和权力动态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在文字尚未普及、权力结构尚不稳固的古代世界,神祇与君主之间那种微妙而又不可分割的关联。 本书的撰写者,著名古代史学家艾莉森·霍姆斯博士,以其三十余年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遗址的田野考古经验为基础,结合对楔形文字泥板、象形文字碑文以及神庙壁画的精细解读,构建了一个多维度、跨文明的比较研究框架。她认为,古代近东的统治者并非仅仅“声称”自己是神授的,而是通过主动重塑、演绎和仪式化神话,来持续性地“构建”其统治的合法性。 第一部分:创世的蓝图与王权的奠基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创世神话在政治秩序确立中的核心作用。霍姆斯博士首先详细剖析了苏美尔的恩利尔(Enlil)与阿卡德的萨尔贡(Sargon)之间的叙事演变。她指出,阿卡德帝国通过将“世界统治权”的授予叙事从地域性的城邦神祇手中转移至帝国层面的至高神祇手中,有效地完成了从城邦联盟到中央集权国家的意识形态转型。 一个关键的论点在于“洪荒之战”叙事的使用。在巴比伦的《埃努玛·伊利什》(Enūma Eliš)中,马尔杜克(Marduk)战胜提亚马特(Tiamat)并构建宇宙的叙事,被后来的卡西特王朝和新巴比伦王朝巧妙地借用来象征对内部叛乱和外部敌对势力的胜利,从而将统治者的军事胜利神圣化。霍姆斯强调,这种叙事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统治者更迭而进行精细化修订的“政治剧本”。 在埃及部分,作者深入探讨了太阳神拉(Ra)与法老之间的“生命之血”联系。她通过分析《亡灵书》中的特定咒语和神庙的建筑布局,论证了法老不仅是太阳神的后裔,更是维持“玛特”(Ma'at,宇宙秩序与正义)的唯一中介。任何对法老权威的挑战,在神话层面上等同于对宇宙秩序本身的颠覆,因此,镇压异见者不再是简单的政治清洗,而是神圣的“净化仪式”。 第二部分:神庙经济与权力中枢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神庙——古代近东的权力中心——与政治精英之间的互动。霍姆斯博士挑战了将神庙仅仅视为宗教场所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神庙即国家的财政与官僚系统”的论断。 她详细考察了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神庙的土地分配、粮食储存和劳役征集系统。通过对大量行政泥板的分析,作者揭示了神祇“名义上”拥有的财富,实际上是如何被祭司阶层和世俗王室所共享和控制的。在某些时期,祭司的权力甚至可以与国王的世俗权力相抗衡,而这种张力往往通过对特定神祇的崇拜优先级的调整来体现。例如,当一个王朝衰落时,其所支持的主神地位便会随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新征服者带来的神祇,这一过程即是意识形态的易主。 在赫梯帝国,作者引入了“千神之国”的概念。赫梯人通过系统性地吸收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信仰,并将这些神祇纳入其庞大的万神殿,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融合政策”。霍姆斯认为,这并非简单的文化宽容,而是为了确保被并吞地区的人民能够继续在他们熟悉的神祇框架下认可赫梯的统治,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政治同化策略。 第三部分:神话的日常化与抵抗的叙事 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层面,探讨神话是如何渗透到日常的社会结构中,以及在面对高压政治时,民间叙事如何悄然形成抵抗的微弱回音。 作者分析了古代近东的法律文书和民间智慧文学,指出这些文本如何反映了对既定神圣秩序的焦虑和不满。例如,在巴比伦关于“好人和坏人”的哲学讨论中,对命运的不可知性和对神祇的突然遗弃的恐惧,构成了对现世统治者承诺的潜在质疑。 此外,霍姆斯对迦南和早期希伯来文献中的“英雄”与“反抗者”原型进行了比较。她指出,虽然官方史诗歌颂的是受神眷顾的建立者,但在民间口头传统中,往往存在着对那些挑战既有神圣权力结构的反英雄的隐秘纪念。这些“沉默的叙事”是理解古代社会权力运作复杂性的关键,它们提醒我们,神话的叙事权永远是政治斗争的核心战场。 结论:历史的深度与文本的弹性 《文明的褶皱》的结论部分总结道,古代近东的神话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具有高度弹性的“政治工具箱”。统治者不断地从这个工具箱中提取元素,以应对新的危机、巩固新的联盟或镇压新的异议。理解这些文明,就必须理解他们如何用神祇的语言来构建人类的政治现实。 本书不仅是对古代宗教史的重大贡献,更为政治人类学、比较神话学以及古代权力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参照系。它强迫读者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实”背后,隐藏着多少由神话力量精心编织的结构。 --- 读者对象: 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政治学及古代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士、研究生,以及对古代文明和权力结构感兴趣的严肃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何谓历史:「史学导论」之教学与提问
以「史」为学与以「历史」为学
时间.历史.叙事:可逆性、可断性、转述及其他
《春秋》中的「空白」:「阙文」与「不书」
「言」与「文」:《史通.言语篇》中的历史语言观
「编年」论述:时间之镂刻
赵氏孤儿的「史」与「剧」:文述与演述
中国史学中的两种「实录」传统:鉴式实录与兴式实录
刘知几的史体论与备体观
袁枢《通鑑纪事本末》与「纪事本末体」
历史与不朽:论时间中的「在」与「逝」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介绍一位新一代的历史学者

  我第一次遇见纪祥是二○○○年的一个八月天,地点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的咖啡厅。那次我专门到台湾去开汉学会议,想顺便认识一些新朋友,所以熊秉真教授特地把纪祥请来─那天老朋友王德威教授和王瑷玲博士等人也在场。记得,我们每个人都叫了一杯冰咖啡,就天南地北地聊起来了。我正巧坐在纪祥的身旁,就开门见山地问到:

  「李教授,你平常除了教书之外,还有什么嗜好?」

  「啊」,他微笑道,似乎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的嗜好就是咖啡和写作……。」

  他的回答顿时令我感到惊奇,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个专攻历史的杰出学者;在我印象中,一般的历史学者都不会如此回答。然而,也正因为他这个不寻常的答覆,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发现,他的文学功力很深,颇有「文人」的气质。在短短的两个钟头之内,我们从明末陈子龙谈到吴梅村,再从清朝的文人袁枚谈到龚自珍。我们同时也互相交换了个人读书和写作的心得和计画,觉得许久以来已经没碰过这样有「趣」的学者了。

  纪祥的「趣味」使我想起了晚明文人所提倡的风气─那是一种「才」和「趣」融合在一起的非功利的人生品味。张潮就曾在他的《幽梦影》一书中说过:「才必兼乎趣而始化」。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才华一定要兼有率真的「趣味」才能达到「化」的高境界。

  另一方面,我发现,纪祥对咖啡和写作的爱好几近于「痴」。我告诉他,这样的偏好也很有晚明的特质,因为当时的文人相信,唯其有「痴」,一个人才有真性情。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其实那个「癖」字也是「痴」的意思。因此,我提醒纪祥,他既然对写作有那么大的兴趣,就必须努力坚持下去。有很多人以为研究历史就不能从事写作,但我认为那是错误的想法。能用生动的笔调把历史再现出来,并能写得引人入胜,才是高明的历史家,我特别举出我的耶鲁同事史景迁(Jonathan Spence)作为范例。

  不久之后,我和纪祥成了笔友,也随时交换写作的成果。第二年春天我们又一同在加州史丹佛大学开过一次学术会议。散会后几天,我就接到了他的来信:

  「会议结束后,一个人在旧金山又留了三天,天天喝咖啡,看来往行人,写行远笔记;街边也喝,阳光下更是不能少,晃到海边,遥遥对着恶魔岛、天使岛,也不能不喝;喝了就可思可想可念,懒洋洋的笔下,随着年纪,天空的蓝也多层次起来...... 望着天使岛,竟不知不觉想起您文章中已表出的华人华工华史,中间已是多少映照……。」

  后来纪祥转往佛光大学执教,在学术上进了另一个阶段。接着,他又来了一封信:

  「今纪祥已至宜兰,小朝在山,心可以远,意可以收,可以望海,可以依山,可以细思量…… 于是知人之生命经历,皆是文章笔下自返而原心之运动……。」

  这些年来,我发现纪祥是我所认识的新一代历史学者中比较富有文人气息的人。我特别欣赏他把学问和生命融合在一起的态度。他曾说:「无论是那一门学问,如果与自家不贴切,也终是枉然」;「唯有生命的『跃出』自己,才能『呈示』自己,才能在大化与时间的迁逝之流中,继续领略文字与书写。」此外,他在信中时常谈到历史形上学,也谈到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不但有议论,而且字里行间总是充满了诗意。我特别喜欢他这种富有「诗意」的人生观─对他来说,诗即人生,人生即诗。但他绝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的人,他广泛涉猎,充满了好奇;而且对于所读到的新理论和形象思维,总是设法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出来。他有关这一方面的想法,有时流露在学术文章里头,有时流露在信件中。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我一向精读海德格(Heidegger)、吕格尔(Paul Ricoeur)、托多洛夫(Todorov)、傅柯(Foucault)、高达美(Gadamer)、哈伯玛斯(Harbermas)等人的作品,总觉得这些理论大师的声音有如磁铁一般地吸引着我。现在看见新一代的历史学者李纪祥居然能用一种富有诗意的语言把这些理论和生命衔接在一起,怎么不令我感到兴奋呢?

  在纪祥着手撰写《时间.历史.叙事》这本书的那段期间,我有幸先看过其中的几章,因而特别感到欣慰。我认为,他书中的章节,不管是内涵或形式都相当突出,为历史的「书写」写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中他一个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历史叙述」和「文学叙述」的关联作出了深刻的探讨,此外还把传统意义上所谓史实之「真、假」进行了令人十分信服的「解构」。记得当初刚接到〈赵氏孤儿的「史」与「剧」〉那一章时,我就衷心佩服纪祥的功力,觉得那是重新检视「历史」定义的一篇难得的佳作。这篇文章主要在讨论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故事之演变,全篇写得十分生动而有趣。原来根据《左传》的记载,这个故事本来只是有关赵氏家族由于私通乱离而产生的流血事件。一直到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该主题才渐渐涉及赵氏孤儿的复仇故事。但最后真正把焦点变成「赵氏孤儿」,而又开始关注女性角色赵庄姬者,却是元代的剧作家纪君祥。可以说,「赵氏孤儿」的故事后来之所以在中国民间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实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剧本不断被搬上舞台一事息息相关。(请注意,这里存在着一个有趣的巧合─李纪祥的名字与元代剧作家纪君祥颇为相似。)重要的是,纪祥在此利用了「赵氏孤儿」的故事演变来说明历史「真相」的无法捕捉─事实上,任何叙述都是一种更动,一种新的解释。即使作为第一个「文本」,《左传》并不一定比《史记》来得更接近历史真相。所以,其关键「并不是史实真假的问题,而是本事与新编的对待」。换言之,既然历史都是由人一再叙述出来的,它已经无所谓真假了,历史本来就充满了某种「诗性」。

  我认为纪祥的书中所处理的主题就是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界里最为关切的「representation」(再现)和「performance」(演述)的问题。

  本来,「再现」和「演述」既然都涉及到语言的叙述,它们就无可避免地会产生歧异和「漏洞」(gap)。据着名文学批评家米歇尔(W. J. T.Mitchell)所说,这种「漏洞」其实说穿了就是所谓的「文学」。

  在这里,我必须强调的是:纪祥一直希望做到的,就是把这种充满「漏洞」的文学叙述性推广到历史的研究领域中,而这也就是他撰写这本《时间. 历史. 叙事》的主要目的。有趣的是,这本书的缘起涉及到作者个人的一种「困惑」,一种对历史研究本身的困惑。于是他就把书写本书的经验形容为一个「惑史的心路之旅」,他希望他的书能终究「贯穿其间之『惑』,撑开来说其所惑之世界。」

  纪祥以「不惑」之年而能进行他的「惑史」之旅,也算是性情中人了。盼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能以充满情趣的心怀欣赏本书中的言外之旨。是为序。

孙康宜

图书试读

赵氏孤儿的「史」与「剧」文述与演述

本文首先阐明「文述」与「演述」在「(历史)叙述」上的分型意涵及理论依据。其次,以「赵氏孤儿」为叙事主轴,选取《左传》、《史记》与纪君祥《赵氏孤儿》杂剧为文本来分析其「文述」中的叙事演变,考察其如何在起源文本——《左传》中的编年叙事,而发展至《史记‧赵世家》中的「下宫之难」,在「本事」与「新编」此二概念的对待中,一种事件的标题—─即「赵氏孤儿」,是如何在历史中发展形成,落于元纪君祥的杂剧中成为了「剧名」;一种叙事基调及主导意识,又如何影响着后人对《左传》及《史记》之阅读。再者,在「赵氏孤儿」此一标题言说自身成形的故事中,又如何地已显现出了「历史文本」间的「互异」及应当如何看待的线索。作为「演述」底本的杂剧剧本,其「剧情」在何处始为「剧」?其更动《史记》与《史记》之更动《左传》有何不同?「文述」与「演述」的差异与同质何在?何处可以作为基点以进行探讨?本文并考察「庄姬」——作为历史的或角色的人物,出现在《左传》、《史记》、《纪剧》及裘派搬演中的诸般不同之情节处理,以呈显「书写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对较。最后,在结论中,作者尝试重提「何谓历史剧」的古老议题,借由「挪用历史」角度的考察,讨论其「历史」抑「剧」之属性,以启历史理论新视域展开之可能。

一、前言:历史叙述的三种类型

在前言中,笔者想先作一个有关「叙述」此一概念上的分型陈述。关于叙述(narrative)是什么,已有相当多之论着在尝试回答此一问题,本文也想将历史叙述当成是叙述之一种,而将之区辨为三种型态:文述、讲述、演述,这三种型态分别由「文」、「讲」、「演」作为其特征。固然,三者皆有文——亦即底本,但三种底本在为何而作的意义上却的确并不相同。文述是为「文」而写的走向;如史书、小说。讲述是底本为「讲」而写的走向,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此种讲述性作品,如先秦之《春秋事语》、宋代以来的话本。演述的底本则是为「演」而生产的走向,以戏曲而言,内容包括了科、宾白、曲的提示,元杂剧、明传奇、今日之京剧等皆属此种,通常其底本便称为剧本。后二者中,底本皆不是目的,讲与演才是目的;唯有第一种方是以底本构成为其目的,活动特色主要在书写/成文上,因为以书写/成文为其叙述之特征,故笔者将之称为「文述」。而「讲述」与「演述」,则系以「讲」以「演」为其特征,是故书写并非其特征,就算是没有底本,它们也仍然可以进行以「讲」、「演」为特征的「叙述」,是故笔者将之称为「讲述」与「演述」。在此情形下,无论以书写/成文为主的「文述」,还是以讲、以演为主的「讲述」与「演述」,都是一种叙述性本质。而如果其欲叙述者为历史,那么,历史叙述就至少可以区辨为此三种类型,即历史的「文述」、「讲述」与「演述」。这样,便扩大了历史呈现方式上的视野,也让我们知道一件事:「文述」之外,仍有叙述,也有历史。

再者,本文虽已区分出叙述之三种类型为文述、讲述与演述,但在论文之题旨与文脉上,将只讨论文述与演述。在写作方向上,文本的选择将以《左传》、《史记》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杂剧(以下简称《纪剧》)为主。所以选择《左》、《史》、《纪剧》者,其一、《左传》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关赵氏孤儿此事记载的文本,是一个本事源出之所在;其二、选择《史记》,是因为不论在古代、近代、现在,其皆被视为正史,是历史书之典范,因而其叙事也被典型地与当然地视为历史,比较《左》、《史》之不同,将有其意义。其三、选择元代纪君祥之杂剧,是因《纪剧》乃第一个将「赵氏孤儿」事搬演上舞台而演其剧者,后来之南戏、传奇、京剧、地方戏曲莫不自其源出,是以《纪剧》就演述而言,亦佔有一重要位置。

关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王国维的评价甚高,曾在《宋元戏曲考》中将之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列,许为元杂剧中二大悲剧作品,其云: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媾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虽然二剧是否为悲剧,迄今尚有异见,然剧中有悲则必也,君不见二剧之剧名中,一有「冤」字、一有「孤」字。明末卓人月于〈新西厢序〉中曾以悲、喜终局比较其优劣,云:

用户评价

评分

《时间.历史.叙事》这个书名,就像一扇通往未知的门,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总觉得,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对历史的认知,以及我们所讲的故事,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很难清晰地界定。这本书,或许正是想要为我们梳理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希望它能探讨,不同文明和民族是如何构建他们独特的时间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的解读。例如,东方的时间观与西方的时间观,在理解周期、循环和线性进程上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又例如,历史事件的“意义”究竟是如何被赋予的?是偶然的事件本身,还是通过叙事者有意的编排?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叙事,或者分析那些被主流叙事所边缘化的声音,从而展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历史图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探索人类集体意识和文化传承的广阔空间。

评分

《时间.历史.叙事》这个书名,简单却又意味深长,足以勾起我对其中内容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时间”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既是我们生命体验中最基本的存在,又是最难以捉摸的存在。而“历史”,则是我们对过去时间的回溯与理解,但我们如何理解,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事”。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人类是如何通过叙事来理解和构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以及这些叙事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历史的看法。是否会有一些跨文化的比较,来展现不同文明在时间、历史和叙事上的独特路径?我尤其好奇,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是否隐藏着无数微小的个人故事,而这些个人故事又是如何被整合、被选择,最终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这本书,让我感觉像在等待一场关于认知与存在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时间.历史.叙事》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我沉浸在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之中。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了我们如何思考和理解这些事情的方式。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如此着迷于故事?为什么那些被讲述出来的历史,比枯燥的年代表更能打动人心?我想,这本书或许会深入探讨叙事在重塑历史、建构集体记忆中的关键作用。它可能还会讨论,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去理解和描绘时间的流逝,以及历史事件的意义。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述,或许会发现其中隐藏的偏见、选择性的记忆,甚至是被刻意遗忘的部分。这本书让我好奇,它是否会像一盏探照灯,照亮历史叙事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让我们能够更加批判性地思考我们所接收到的关于过去的信息,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当下。

评分

终于有幸捧读了这本《时间.历史.叙事》,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书的具体内容,但仅仅从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上那充满哲学意味的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它似乎在邀请我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审视我们是如何理解和构建时间、历史以及那些承载着过往的叙事。我常常在想,那些历史课本上的冰冷文字,究竟是如何连接起鲜活的生命和事件的?叙事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才能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下的人,对遥远的过去产生共鸣,甚至产生情感的羁绊?这本书的题目,恰恰触及了我对历史与人类经验最根本的疑问。它让我期待,作者是否会为我们揭示,时间并非线性流淌的河流,而是充满回响与交错的复杂网络;历史也不是单调重复的剧本,而是无数个体的生命故事汇聚而成的宏大篇章;而叙事,则如同连接这些碎片、赋予意义的魔法,让我们得以在时间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聆听历史的回响,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时间.历史.叙事”的奥秘。

评分

光是《时间.历史.叙事》这个题目,就已经足够让我着迷。它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历史与人类经验最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身处时间之中,但时间本身又是如此抽象,我们试图通过历史来理解我们的过去,但历史又是如此容易被叙述所塑造。这本书,或许能为我解答这些困惑。我设想,它会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讨“叙事”这个概念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是如何通过语言、通过故事,将零散的事件串联成具有逻辑和情感的序列?而时间,又如何成为这一切的背景和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历史并非固定不变的真相,而是由无数个叙事交织而成的动态过程。也许,作者还会触及不同叙事方式的“叙事学”原理,让我们看到,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讲述者手中,会呈现出怎样截然不同的面貌。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理解历史的窗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