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林子里有两条分歧的路,
我选择了那人烟稀少的一条,
--Robert Frost, 1916
「我」读书为何?何以治史?
读书治史可以予人何种人生?
人间又何以须有此一问?
若说期待着旁人悦读,
增加学问场域之读者,
则何以搁笔休憩后的「我」,
却偏行至无光之角落,
看他人以微光播映之神隐少女!
他们真的钟爱自我之写作?
自有生以来,
究竟多少笔下在回顾后仍能无悔?
作者与读者间的迭盪低回,
究竟是何种容颜貌相的呈示,
迷人于过去、现在、将来?
抑或只是书案上的墨香流韵,
当时姿态已沉吟,却恨名山不藏,
后之览者,未入我家,先赏别院!
本书中的另一种声音,
便是「重读中文」的期盼。无论是知识分子、学者,
还是新士大夫、读书人,
在古今相映书写中谱出的一代风华。
作者简介
李纪祥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五日出生于台北,祖籍江苏盐城。东海大学硕士、中国文化大学博士,师事马先醒、蔡仁厚、宋 晞、钱 穆诸先生。历任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所副教授、教授,中国历史学会理事长(2008-2012)。2002年应龚鹏程君之邀,至兰阳佛光大学创所任教。现任佛光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所博士班教授。治学领域以宋明理学、中国史学经典及史学理论为主。近年写作集中于春秋学、史记学、释奠学。已出版着作《两宋以来大学改本之研究》、《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道学与儒林》、《史记五论》等。曾与师友共同主编《历史:理论与批评》杂志。酷爱:咖啡与写作、歌德与舒伯特、曲阜与兰州。
推荐序作者简介
孙康宜
知名当代华裔汉学家。一九四四年生于北京。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进台大外文研究所攻读美国文学。一九六八年移居美国,曾获英国文学、图书馆学、东亚研究等硕士学位,一九七八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
曾任普林斯顿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曾任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文学系系主任,系第一位在美国担任长春藤盟校及耶鲁系主任一职的华裔女性,现任耶鲁大学讲座教授。执教课程有「中国诗学」、「性别研究」、「世界文学导读」、「比较文化评论」等。
着有英文学术专着多种,并与哈佛大学东亚系语文所安教授联合主编英国剑桥版《中国文学史》鉅着。亦有:《走出白色恐怖增订版》、《我看美国精神》、《走出白色恐怖》、《游学集》、《抒情与描写-元朝诗歌概论》、《文学的声音》等中文着作。
推荐序
介绍一位新一代的历史学者
我第一次遇见纪祥是二○○○年的一个八月天,地点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的咖啡厅。那次我专门到台湾去开汉学会议,想顺便认识一些新朋友,所以熊秉真教授特地把纪祥请来─那天老朋友王德威教授和王瑷玲博士等人也在场。记得,我们每个人都叫了一杯冰咖啡,就天南地北地聊起来了。我正巧坐在纪祥的身旁,就开门见山地问到:
「李教授,你平常除了教书之外,还有什么嗜好?」
「啊」,他微笑道,似乎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的嗜好就是咖啡和写作……。」
他的回答顿时令我感到惊奇,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个专攻历史的杰出学者;在我印象中,一般的历史学者都不会如此回答。然而,也正因为他这个不寻常的答覆,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发现,他的文学功力很深,颇有「文人」的气质。在短短的两个钟头之内,我们从明末陈子龙谈到吴梅村,再从清朝的文人袁枚谈到龚自珍。我们同时也互相交换了个人读书和写作的心得和计画,觉得许久以来已经没碰过这样有「趣」的学者了。
纪祥的「趣味」使我想起了晚明文人所提倡的风气─那是一种「才」和「趣」融合在一起的非功利的人生品味。张潮就曾在他的《幽梦影》一书中说过:「才必兼乎趣而始化」。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才华一定要兼有率真的「趣味」才能达到「化」的高境界。
另一方面,我发现,纪祥对咖啡和写作的爱好几近于「痴」。我告诉他,这样的偏好也很有晚明的特质,因为当时的文人相信,唯其有「痴」,一个人才有真性情。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其实那个「癖」字也是「痴」的意思。因此,我提醒纪祥,他既然对写作有那么大的兴趣,就必须努力坚持下去。有很多人以为研究历史就不能从事写作,但我认为那是错误的想法。能用生动的笔调把历史再现出来,并能写得引人入胜,才是高明的历史家,我特别举出我的耶鲁同事史景迁(Jonathan Spence)作为范例。
不久之后,我和纪祥成了笔友,也随时交换写作的成果。第二年春天我们又一同在加州史丹佛大学开过一次学术会议。散会后几天,我就接到了他的来信:
「会议结束后,一个人在旧金山又留了三天,天天喝咖啡,看来往行人,写行远笔记;街边也喝,阳光下更是不能少,晃到海边,遥遥对着恶魔岛、天使岛,也不能不喝;喝了就可思可想可念,懒洋洋的笔下,随着年纪,天空的蓝也多层次起来...... 望着天使岛,竟不知不觉想起您文章中已表出的华人华工华史,中间已是多少映照……。」
后来纪祥转往佛光大学执教,在学术上进了另一个阶段。接着,他又来了一封信:
「今纪祥已至宜兰,小朝在山,心可以远,意可以收,可以望海,可以依山,可以细思量…… 于是知人之生命经历,皆是文章笔下自返而原心之运动……。」
这些年来,我发现纪祥是我所认识的新一代历史学者中比较富有文人气息的人。我特别欣赏他把学问和生命融合在一起的态度。他曾说:「无论是那一门学问,如果与自家不贴切,也终是枉然」;「唯有生命的『跃出』自己,才能『呈示』自己,才能在大化与时间的迁逝之流中,继续领略文字与书写。」此外,他在信中时常谈到历史形上学,也谈到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不但有议论,而且字里行间总是充满了诗意。我特别喜欢他这种富有「诗意」的人生观─对他来说,诗即人生,人生即诗。但他绝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的人,他广泛涉猎,充满了好奇;而且对于所读到的新理论和形象思维,总是设法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出来。他有关这一方面的想法,有时流露在学术文章里头,有时流露在信件中。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我一向精读海德格(Heidegger)、吕格尔(Paul Ricoeur)、托多洛夫(Todorov)、傅柯(Foucault)、高达美(Gadamer)、哈伯玛斯(Harbermas)等人的作品,总觉得这些理论大师的声音有如磁铁一般地吸引着我。现在看见新一代的历史学者李纪祥居然能用一种富有诗意的语言把这些理论和生命衔接在一起,怎么不令我感到兴奋呢?
在纪祥着手撰写《时间.历史.叙事》这本书的那段期间,我有幸先看过其中的几章,因而特别感到欣慰。我认为,他书中的章节,不管是内涵或形式都相当突出,为历史的「书写」写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中他一个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历史叙述」和「文学叙述」的关联作出了深刻的探讨,此外还把传统意义上所谓史实之「真、假」进行了令人十分信服的「解构」。记得当初刚接到〈赵氏孤儿的「史」与「剧」〉那一章时,我就衷心佩服纪祥的功力,觉得那是重新检视「历史」定义的一篇难得的佳作。这篇文章主要在讨论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故事之演变,全篇写得十分生动而有趣。原来根据《左传》的记载,这个故事本来只是有关赵氏家族由于私通乱离而产生的流血事件。一直到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该主题才渐渐涉及赵氏孤儿的复仇故事。但最后真正把焦点变成「赵氏孤儿」,而又开始关注女性角色赵庄姬者,却是元代的剧作家纪君祥。可以说,「赵氏孤儿」的故事后来之所以在中国民间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实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剧本不断被搬上舞台一事息息相关。(请注意,这里存在着一个有趣的巧合─李纪祥的名字与元代剧作家纪君祥颇为相似。)重要的是,纪祥在此利用了「赵氏孤儿」的故事演变来说明历史「真相」的无法捕捉─事实上,任何叙述都是一种更动,一种新的解释。即使作为第一个「文本」,《左传》并不一定比《史记》来得更接近历史真相。所以,其关键「并不是史实真假的问题,而是本事与新编的对待」。换言之,既然历史都是由人一再叙述出来的,它已经无所谓真假了,历史本来就充满了某种「诗性」。
我认为纪祥的书中所处理的主题就是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界里最为关切的「representation」(再现)和「performance」(演述)的问题。
本来,「再现」和「演述」既然都涉及到语言的叙述,它们就无可避免地会产生歧异和「漏洞」(gap)。据着名文学批评家米歇尔(W. J. T.Mitchell)所说,这种「漏洞」其实说穿了就是所谓的「文学」。
在这里,我必须强调的是:纪祥一直希望做到的,就是把这种充满「漏洞」的文学叙述性推广到历史的研究领域中,而这也就是他撰写这本《时间. 历史. 叙事》的主要目的。有趣的是,这本书的缘起涉及到作者个人的一种「困惑」,一种对历史研究本身的困惑。于是他就把书写本书的经验形容为一个「惑史的心路之旅」,他希望他的书能终究「贯穿其间之『惑』,撑开来说其所惑之世界。」
纪祥以「不惑」之年而能进行他的「惑史」之旅,也算是性情中人了。盼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能以充满情趣的心怀欣赏本书中的言外之旨。是为序。
孙康宜
《时间.历史.叙事》这个书名,简单却又意味深长,足以勾起我对其中内容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时间”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既是我们生命体验中最基本的存在,又是最难以捉摸的存在。而“历史”,则是我们对过去时间的回溯与理解,但我们如何理解,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事”。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人类是如何通过叙事来理解和构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以及这些叙事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历史的看法。是否会有一些跨文化的比较,来展现不同文明在时间、历史和叙事上的独特路径?我尤其好奇,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是否隐藏着无数微小的个人故事,而这些个人故事又是如何被整合、被选择,最终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这本书,让我感觉像在等待一场关于认知与存在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时间.历史.叙事》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我沉浸在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之中。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了我们如何思考和理解这些事情的方式。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如此着迷于故事?为什么那些被讲述出来的历史,比枯燥的年代表更能打动人心?我想,这本书或许会深入探讨叙事在重塑历史、建构集体记忆中的关键作用。它可能还会讨论,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去理解和描绘时间的流逝,以及历史事件的意义。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述,或许会发现其中隐藏的偏见、选择性的记忆,甚至是被刻意遗忘的部分。这本书让我好奇,它是否会像一盏探照灯,照亮历史叙事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让我们能够更加批判性地思考我们所接收到的关于过去的信息,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当下。
评分终于有幸捧读了这本《时间.历史.叙事》,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书的具体内容,但仅仅从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上那充满哲学意味的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它似乎在邀请我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审视我们是如何理解和构建时间、历史以及那些承载着过往的叙事。我常常在想,那些历史课本上的冰冷文字,究竟是如何连接起鲜活的生命和事件的?叙事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才能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下的人,对遥远的过去产生共鸣,甚至产生情感的羁绊?这本书的题目,恰恰触及了我对历史与人类经验最根本的疑问。它让我期待,作者是否会为我们揭示,时间并非线性流淌的河流,而是充满回响与交错的复杂网络;历史也不是单调重复的剧本,而是无数个体的生命故事汇聚而成的宏大篇章;而叙事,则如同连接这些碎片、赋予意义的魔法,让我们得以在时间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聆听历史的回响,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时间.历史.叙事”的奥秘。
评分光是《时间.历史.叙事》这个题目,就已经足够让我着迷。它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历史与人类经验最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身处时间之中,但时间本身又是如此抽象,我们试图通过历史来理解我们的过去,但历史又是如此容易被叙述所塑造。这本书,或许能为我解答这些困惑。我设想,它会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讨“叙事”这个概念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是如何通过语言、通过故事,将零散的事件串联成具有逻辑和情感的序列?而时间,又如何成为这一切的背景和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历史并非固定不变的真相,而是由无数个叙事交织而成的动态过程。也许,作者还会触及不同叙事方式的“叙事学”原理,让我们看到,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讲述者手中,会呈现出怎样截然不同的面貌。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理解历史的窗户。
评分《时间.历史.叙事》这个书名,就像一扇通往未知的门,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总觉得,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对历史的认知,以及我们所讲的故事,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很难清晰地界定。这本书,或许正是想要为我们梳理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希望它能探讨,不同文明和民族是如何构建他们独特的时间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的解读。例如,东方的时间观与西方的时间观,在理解周期、循环和线性进程上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又例如,历史事件的“意义”究竟是如何被赋予的?是偶然的事件本身,还是通过叙事者有意的编排?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叙事,或者分析那些被主流叙事所边缘化的声音,从而展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历史图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探索人类集体意识和文化传承的广阔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