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历史.叙事

时间.历史.叙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林子里有两条分歧的路,
我选择了那人烟稀少的一条,
--Robert Frost, 1916

  「我」读书为何?何以治史?
  读书治史可以予人何种人生?
  人间又何以须有此一问?
  若说期待着旁人悦读,
  增加学问场域之读者,
  则何以搁笔休憩后的「我」,
  却偏行至无光之角落,
  看他人以微光播映之神隐少女!
  他们真的钟爱自我之写作?
  自有生以来,
  究竟多少笔下在回顾后仍能无悔?
  作者与读者间的迭盪低回,
  究竟是何种容颜貌相的呈示,
  迷人于过去、现在、将来?
  抑或只是书案上的墨香流韵,
  当时姿态已沉吟,却恨名山不藏,
  后之览者,未入我家,先赏别院!

  本书中的另一种声音,
  便是「重读中文」的期盼。无论是知识分子、学者,
  还是新士大夫、读书人,
  在古今相映书写中谱出的一代风华。

作者简介

李纪祥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五日出生于台北,祖籍江苏盐城。东海大学硕士、中国文化大学博士,师事马先醒、蔡仁厚、宋  晞、钱  穆诸先生。历任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所副教授、教授,中国历史学会理事长(2008-2012)。2002年应龚鹏程君之邀,至兰阳佛光大学创所任教。现任佛光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所博士班教授。治学领域以宋明理学、中国史学经典及史学理论为主。近年写作集中于春秋学、史记学、释奠学。已出版着作《两宋以来大学改本之研究》、《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道学与儒林》、《史记五论》等。曾与师友共同主编《历史:理论与批评》杂志。酷爱:咖啡与写作、歌德与舒伯特、曲阜与兰州。

推荐序作者简介

孙康宜

  知名当代华裔汉学家。一九四四年生于北京。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进台大外文研究所攻读美国文学。一九六八年移居美国,曾获英国文学、图书馆学、东亚研究等硕士学位,一九七八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

  曾任普林斯顿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曾任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文学系系主任,系第一位在美国担任长春藤盟校及耶鲁系主任一职的华裔女性,现任耶鲁大学讲座教授。执教课程有「中国诗学」、「性别研究」、「世界文学导读」、「比较文化评论」等。

  着有英文学术专着多种,并与哈佛大学东亚系语文所安教授联合主编英国剑桥版《中国文学史》鉅着。亦有:《走出白色恐怖增订版》、《我看美国精神》、《走出白色恐怖》、《游学集》、《抒情与描写-元朝诗歌概论》、《文学的声音》等中文着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何谓历史:「史学导论」之教学与提问
以「史」为学与以「历史」为学
时间.历史.叙事:可逆性、可断性、转述及其他
《春秋》中的「空白」:「阙文」与「不书」
「言」与「文」:《史通.言语篇》中的历史语言观
「编年」论述:时间之镂刻
赵氏孤儿的「史」与「剧」:文述与演述
中国史学中的两种「实录」传统:鉴式实录与兴式实录
刘知几的史体论与备体观
袁枢《通鑑纪事本末》与「纪事本末体」
历史与不朽:论时间中的「在」与「逝」

图书序言

赵氏孤儿的「史」与「剧」文述与演述

本文首先阐明「文述」与「演述」在「(历史)叙述」上的分型意涵及理论依据。其次,以「赵氏孤儿」为叙事主轴,选取《左传》、《史记》与纪君祥《赵氏孤儿》杂剧为文本来分析其「文述」中的叙事演变,考察其如何在起源文本——《左传》中的编年叙事,而发展至《史记‧赵世家》中的「下宫之难」,在「本事」与「新编」此二概念的对待中,一种事件的标题—─即「赵氏孤儿」,是如何在历史中发展形成,落于元纪君祥的杂剧中成为了「剧名」;一种叙事基调及主导意识,又如何影响着后人对《左传》及《史记》之阅读。再者,在「赵氏孤儿」此一标题言说自身成形的故事中,又如何地已显现出了「历史文本」间的「互异」及应当如何看待的线索。作为「演述」底本的杂剧剧本,其「剧情」在何处始为「剧」?其更动《史记》与《史记》之更动《左传》有何不同?「文述」与「演述」的差异与同质何在?何处可以作为基点以进行探讨?本文并考察「庄姬」——作为历史的或角色的人物,出现在《左传》、《史记》、《纪剧》及裘派搬演中的诸般不同之情节处理,以呈显「书写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对较。最后,在结论中,作者尝试重提「何谓历史剧」的古老议题,借由「挪用历史」角度的考察,讨论其「历史」抑「剧」之属性,以启历史理论新视域展开之可能。

一、前言:历史叙述的三种类型

在前言中,笔者想先作一个有关「叙述」此一概念上的分型陈述。关于叙述(narrative)是什么,已有相当多之论着在尝试回答此一问题,本文也想将历史叙述当成是叙述之一种,而将之区辨为三种型态:文述、讲述、演述,这三种型态分别由「文」、「讲」、「演」作为其特征。固然,三者皆有文——亦即底本,但三种底本在为何而作的意义上却的确并不相同。文述是为「文」而写的走向;如史书、小说。讲述是底本为「讲」而写的走向,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此种讲述性作品,如先秦之《春秋事语》、宋代以来的话本。演述的底本则是为「演」而生产的走向,以戏曲而言,内容包括了科、宾白、曲的提示,元杂剧、明传奇、今日之京剧等皆属此种,通常其底本便称为剧本。后二者中,底本皆不是目的,讲与演才是目的;唯有第一种方是以底本构成为其目的,活动特色主要在书写/成文上,因为以书写/成文为其叙述之特征,故笔者将之称为「文述」。而「讲述」与「演述」,则系以「讲」以「演」为其特征,是故书写并非其特征,就算是没有底本,它们也仍然可以进行以「讲」、「演」为特征的「叙述」,是故笔者将之称为「讲述」与「演述」。在此情形下,无论以书写/成文为主的「文述」,还是以讲、以演为主的「讲述」与「演述」,都是一种叙述性本质。而如果其欲叙述者为历史,那么,历史叙述就至少可以区辨为此三种类型,即历史的「文述」、「讲述」与「演述」。这样,便扩大了历史呈现方式上的视野,也让我们知道一件事:「文述」之外,仍有叙述,也有历史。

再者,本文虽已区分出叙述之三种类型为文述、讲述与演述,但在论文之题旨与文脉上,将只讨论文述与演述。在写作方向上,文本的选择将以《左传》、《史记》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杂剧(以下简称《纪剧》)为主。所以选择《左》、《史》、《纪剧》者,其一、《左传》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关赵氏孤儿此事记载的文本,是一个本事源出之所在;其二、选择《史记》,是因为不论在古代、近代、现在,其皆被视为正史,是历史书之典范,因而其叙事也被典型地与当然地视为历史,比较《左》、《史》之不同,将有其意义。其三、选择元代纪君祥之杂剧,是因《纪剧》乃第一个将「赵氏孤儿」事搬演上舞台而演其剧者,后来之南戏、传奇、京剧、地方戏曲莫不自其源出,是以《纪剧》就演述而言,亦佔有一重要位置。

关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王国维的评价甚高,曾在《宋元戏曲考》中将之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列,许为元杂剧中二大悲剧作品,其云: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媾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虽然二剧是否为悲剧,迄今尚有异见,然剧中有悲则必也,君不见二剧之剧名中,一有「冤」字、一有「孤」字。明末卓人月于〈新西厢序〉中曾以悲、喜终局比较其优劣,云: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