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昏的年代:1949-1965年红色的大陆

热昏的年代:1949-1965年红色的大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红色中国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20世纪中国
  • 1949-1965
  • 中共历史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以北京为首都,从而掀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从1949至1965,史学界简称为「前十七年」;从1966-1976为「文革时期」;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而始直至跨入二十一世纪的2009,又被视为「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相对于1978年之前的「前三十年」。

  本书是作者长篇史实叙事系列「中国航船」的第一部,以「前十七年」为内容。全书分为十章,缕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之命运,依时间及频繁的政治运动有序展开。作者原为新华社记者,从基层直至该社高层,与共和国一起历经发展过程中的曲折道路,又依据大量史料,秉笔直书,为读者展现了一场人类史上人口最多、文化最为古老的新国家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书写历史,有别于枯燥的学术着作,又区别于个人叙事话语为重的回忆录,史述条理清晰,文字通畅,易于阅读,最重要的是作者直抒胸臆,不为贤者讳,真实地纪录了这一段天翻地覆的社会变迁史,内中亦有不少鲜为人知的高层政治斗争的历史细节,乃一本说真话的具有史识之书。

作者简介

张万舒

  1938年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1958年开始文学创作。1964年始任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后任採编主任、副社长;1983年调任北京新华社总社国内新闻部副主任、主任;1992年改任新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作者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出版的着作有诗集《黄山松》、《追寻的足音》、《山格海魂》、《张万舒诗选》及散文报告文学集《故乡人民的笑声》、《历史的大爆炸》等。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热昏的年代:1949-1965年红色的大陆》中的任何信息。 --- 《熔炉与转型:战后欧洲的重建与身份重塑(1945-1970)》 引言:巨变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后,欧洲大陆如同被烈火灼烧的废墟,亟待重建。这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物理重建,更是社会结构、政治秩序乃至民族精神层面的深刻转型。本书聚焦于1945年至1970年间,欧洲如何在废墟之上,经历一场由外部援助、内部革新和文化冲突共同驱动的“熔炉”式洗礼,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欧洲面貌。这一时期,欧洲各国不仅要应对战争遗留的创伤,更要在冷战的阴影下,重新定义自身在全球体系中的角色与身份。 第一部分:物质重建与经济奇迹 战后初期,欧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物资短缺和经济瘫痪。然而,一个至关重要的外部干预——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的实施,为欧洲的复苏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本书将详细分析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机制,它如何不仅仅是资金的注入,更是一种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理念的输出。 在西欧,各国政府采取了混合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如何迅速实现“经济奇迹”(Wirtschaftswunder);法国的“国家主导型发展”如何通过“工业现代化计划”推动关键产业的集中与效率提升;而英国则在福利国家的建设中,面临着国有化与效率之间的长期张力。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不同的经济路径如何相互竞争又相互影响,最终共同推动了西欧在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的繁荣。这种繁荣不仅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体现在大众消费时代的萌芽,例如汽车、电视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标志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 第二部分:政治整合与冷战的界限 冷战是塑造战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决定性力量。本书将剖析欧洲是如何被“铁幕”一分为二,以及这种分裂如何影响了各国内部的政治生态。 在西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成立,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安全框架。然而,欧洲自身的政治整合进程也同步加速。法、德和比、荷、卢等国之间的合作,从最初的煤钢共同体(ECSC)开始,逐步演变为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本书将细致考察戴高乐主义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复杂影响——他既是欧洲独立的坚定捍卫者,又是限制美国影响力的主要推手。通过对这些跨国协议和外交博弈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试图在两大超级大国夹缝中重获发言权的欧洲形象。 与此同时,东欧国家则在苏联的强力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本书将对比研究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差异化发展,并重点分析1956年波兰的“十月事件”和1968年布拉格之春所暴露出的体制内在的紧张与民众对更高自由的渴望,即使这些努力最终被镇压,它们也为后来的结构性变化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瓦解与重构 战争对传统社会等级制度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冲击。传统的地主阶级影响力衰退,工人阶级(尤其是在工业复兴的推动下)的政治能见度空前提高。 福利国家的建立是这一时期欧洲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从英国的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到北欧模式的全面推广,各国政府致力于通过社会保障、住房补贴和教育普及来弥合贫富差距,从而巩固社会稳定。然而,这种大规模的福利扩张也带来了财政压力和管理挑战,引发了后期的保守主义反思。 教育系统的普及化是社会流动性的关键推手。随着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大,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涌现,他们对僵化的社会规范和战后的保守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第四部分:身份的流变与文化的觉醒 战后欧洲,尤其是西欧,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危机。一方面,人们对过去的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反思,催生了对人权和民主价值的坚定维护。另一方面,美国文化的大量涌入,通过好莱坞电影、爵士乐和摇滚乐,对欧洲本土文化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引发了关于“文化殖民”的辩论。 1960年代的“新左翼”运动,是这种身份焦虑和文化反叛的集中体现。从巴黎的五月风暴到柏林的学运,青年一代质疑既有的政治权威、消费主义陷阱以及越南战争等国际事务。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文化运动背后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的余晖、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以及它们如何试图在物质富裕的表象下,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人的解放”的意义。 同时,欧洲大陆的“他者”形象也在发生变化。战后,为了填补劳动力短缺,大量移民涌入西欧,形成“客工”(Gastarbeiter)现象。本书将审视这些移民群体在融入过程中所面临的歧视、文化摩擦以及他们对欧洲社会多元化趋势的深远影响。 结论:走向现代性的十字路口 到1970年,欧洲已经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成为一个经济上高度整合、政治上相对稳定、文化上充满活力与矛盾的区域。然而,石油危机、经济滞胀和民族主义的零星抬头,也预示着“黄金三十年”的结束。本书最终将总结这一时期的遗产:一个在经济上依赖全球市场、在政治上寻求独立自主、在社会上不断被移民与青年文化重塑的“熔炉欧洲”,正站在通往更复杂、更全球化未来的十字路口上。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热昏的年代:1949-1965年红色的大陆》,仅仅是从书名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浓烈的时代气息。1949到1965,这十五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与转型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从战火纷飞走向和平建设,从旧社会迈向新中国,这期间的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国家发展,都堪称翻天覆地。我一直对那个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这段历史,抱有非常深的探究欲望。那个年代,理想主义的光芒与现实的挑战交织,政治运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普通人的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深刻地塑造。书中“热昏”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时期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近乎狂热的投入和激情,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以及为了建设国家而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同时,我也好奇这种“热昏”背后,是否也隐藏着某种程度的盲目和失控,以及它如何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经济乃至个体命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深入人心的叙事方式,去描绘那个“红色大陆”上,那些令人震撼的画面,那些充满力量的故事,以及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普通人所经历的起伏与抉择,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热昏的年代:1949-1965年红色的大陆》这个书名,无疑是一记响亮的号角,召唤着我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好奇心。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而1965年,又恰恰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充满张力与转折的关键节点。这十五年间,中国经历了从百废待兴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从社会结构的大调整到思想意识形态的深刻变革。我一直着迷于那个年代特有的那种集体性的躁动和昂扬,那种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热昏”。然而,“热昏”二字也暗示着某种程度的盲目和失控,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虽然热情高涨,却也可能失去方向。书中描绘的“红色大陆”,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色彩,更可能是一种土地的情感,一种人民的凝聚,一种民族精神的复兴。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通过生动的叙述,去捕捉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氛,去展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普通人如何生存、奋斗、爱恨,以及他们在这个“热昏”年代中的真实心路历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那个时代,去感受那股奔腾的力量,去理解那些令人扼腕的瞬间,最终勾勒出一幅真实而深刻的时代画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不应该只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应该是活生生的故事,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起伏。这本书的名字《热昏的年代:1949-1965年红色的大陆》,似乎就承诺了这一点。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水岭式的时刻,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而1965年,又是一个微妙的节点,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这十五年间,中国的变化之快,之剧烈,在全球历史上都属罕见。那些关于“红色大陆”的叙述,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和经济的宏大叙事,更应该是关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读到那个年代普通人的声音,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失去。或许是在农村土地改革中的喜悦与不安,或许是在城市建设中的辛勤与奉献,或许是在学习苏联模式中的热情与模仿,或许是在思想解放中的激昂与碰撞。这本书的名字中的“热昏”,我理解为一种高度的投入,一种全民性的狂热,但也可能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失焦和盲目。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刻地挖掘这种“热昏”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及它对个体命运产生的具体影响,用一种既宏大又微观的视角,来展现那个时代令人难以忘怀的面貌。

评分

这本《热昏的年代:1949-1965年红色的大陆》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仿佛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将人卷入那个波澜壮阔却又充满压抑的时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中国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建国初期到文革前这段特殊的岁月。那个年代,一切都在剧烈地变革,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国家命运,都像是被置于一个巨大的熔炉之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锻造。从“新中国”的成立,到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运动,再到国民经济的艰难起步与发展,这其中蕴含着太多复杂的人物故事、悲欢离合,以及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命运。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呈现那个时代独有的“热昏”感,是那种理想主义的狂热,还是在快速变化中产生的迷茫与不安?书中描绘的“红色大陆”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它是在描绘一种鲜明的意识形态,还是在呈现一种土地的色彩?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透过细腻的笔触,看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那些闪烁着理想光芒的瞬间,以及在时代大潮下,个体所面临的选择与挣扎。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勾勒出一种集体性的躁动和变革的能量,这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了期待。

评分

从《热昏的年代:1949-1965年红色的大陆》这个书名来看,它仿佛直接将我拉入了一个充满热烈情感与复杂变革的时代。1949年,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在东方崛起,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随后的十五年,直到1965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充满了理想的激荡、建设的艰辛、以及社会思潮的剧烈演变。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革”前夕这段时期,抱有极大的兴趣。那个时代,人们普遍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宏大理想,那种全社会性的热情和投入,用“热昏”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但同时,我也知道,这种“热昏”之下,也可能隐藏着时代的局限性,以及个体在集体狂热中的迷失与挣扎。书中“红色大陆”的意象,让我联想到那片土地上的人民,以及他们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和奋斗历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饱含情感的笔触,去细腻地描绘那个年代的社会图景,去展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以及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所展现出的复杂而动人的人性光辉,从而勾勒出一幅有血有肉、触动人心的时代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