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以北京为首都,从而掀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从1949至1965,史学界简称为「前十七年」;从1966-1976为「文革时期」;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而始直至跨入二十一世纪的2009,又被视为「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相对于1978年之前的「前三十年」。
本书是作者长篇史实叙事系列「中国航船」的第一部,以「前十七年」为内容。全书分为十章,缕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之命运,依时间及频繁的政治运动有序展开。作者原为新华社记者,从基层直至该社高层,与共和国一起历经发展过程中的曲折道路,又依据大量史料,秉笔直书,为读者展现了一场人类史上人口最多、文化最为古老的新国家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书写历史,有别于枯燥的学术着作,又区别于个人叙事话语为重的回忆录,史述条理清晰,文字通畅,易于阅读,最重要的是作者直抒胸臆,不为贤者讳,真实地纪录了这一段天翻地覆的社会变迁史,内中亦有不少鲜为人知的高层政治斗争的历史细节,乃一本说真话的具有史识之书。
作者简介
张万舒
1938年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1958年开始文学创作。1964年始任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后任採编主任、副社长;1983年调任北京新华社总社国内新闻部副主任、主任;1992年改任新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作者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出版的着作有诗集《黄山松》、《追寻的足音》、《山格海魂》、《张万舒诗选》及散文报告文学集《故乡人民的笑声》、《历史的大爆炸》等。
这本《热昏的年代:1949-1965年红色的大陆》,仅仅是从书名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浓烈的时代气息。1949到1965,这十五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与转型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从战火纷飞走向和平建设,从旧社会迈向新中国,这期间的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国家发展,都堪称翻天覆地。我一直对那个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这段历史,抱有非常深的探究欲望。那个年代,理想主义的光芒与现实的挑战交织,政治运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普通人的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深刻地塑造。书中“热昏”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时期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近乎狂热的投入和激情,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以及为了建设国家而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同时,我也好奇这种“热昏”背后,是否也隐藏着某种程度的盲目和失控,以及它如何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经济乃至个体命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深入人心的叙事方式,去描绘那个“红色大陆”上,那些令人震撼的画面,那些充满力量的故事,以及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普通人所经历的起伏与抉择,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热昏的年代:1949-1965年红色的大陆》这个书名,无疑是一记响亮的号角,召唤着我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好奇心。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而1965年,又恰恰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充满张力与转折的关键节点。这十五年间,中国经历了从百废待兴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从社会结构的大调整到思想意识形态的深刻变革。我一直着迷于那个年代特有的那种集体性的躁动和昂扬,那种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热昏”。然而,“热昏”二字也暗示着某种程度的盲目和失控,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虽然热情高涨,却也可能失去方向。书中描绘的“红色大陆”,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色彩,更可能是一种土地的情感,一种人民的凝聚,一种民族精神的复兴。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通过生动的叙述,去捕捉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氛,去展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普通人如何生存、奋斗、爱恨,以及他们在这个“热昏”年代中的真实心路历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那个时代,去感受那股奔腾的力量,去理解那些令人扼腕的瞬间,最终勾勒出一幅真实而深刻的时代画卷。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不应该只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应该是活生生的故事,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起伏。这本书的名字《热昏的年代:1949-1965年红色的大陆》,似乎就承诺了这一点。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水岭式的时刻,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而1965年,又是一个微妙的节点,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这十五年间,中国的变化之快,之剧烈,在全球历史上都属罕见。那些关于“红色大陆”的叙述,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和经济的宏大叙事,更应该是关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读到那个年代普通人的声音,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失去。或许是在农村土地改革中的喜悦与不安,或许是在城市建设中的辛勤与奉献,或许是在学习苏联模式中的热情与模仿,或许是在思想解放中的激昂与碰撞。这本书的名字中的“热昏”,我理解为一种高度的投入,一种全民性的狂热,但也可能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失焦和盲目。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刻地挖掘这种“热昏”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及它对个体命运产生的具体影响,用一种既宏大又微观的视角,来展现那个时代令人难以忘怀的面貌。
评分这本《热昏的年代:1949-1965年红色的大陆》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仿佛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将人卷入那个波澜壮阔却又充满压抑的时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中国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建国初期到文革前这段特殊的岁月。那个年代,一切都在剧烈地变革,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国家命运,都像是被置于一个巨大的熔炉之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锻造。从“新中国”的成立,到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运动,再到国民经济的艰难起步与发展,这其中蕴含着太多复杂的人物故事、悲欢离合,以及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命运。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呈现那个时代独有的“热昏”感,是那种理想主义的狂热,还是在快速变化中产生的迷茫与不安?书中描绘的“红色大陆”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它是在描绘一种鲜明的意识形态,还是在呈现一种土地的色彩?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透过细腻的笔触,看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那些闪烁着理想光芒的瞬间,以及在时代大潮下,个体所面临的选择与挣扎。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勾勒出一种集体性的躁动和变革的能量,这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了期待。
评分从《热昏的年代:1949-1965年红色的大陆》这个书名来看,它仿佛直接将我拉入了一个充满热烈情感与复杂变革的时代。1949年,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在东方崛起,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随后的十五年,直到1965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充满了理想的激荡、建设的艰辛、以及社会思潮的剧烈演变。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革”前夕这段时期,抱有极大的兴趣。那个时代,人们普遍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宏大理想,那种全社会性的热情和投入,用“热昏”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但同时,我也知道,这种“热昏”之下,也可能隐藏着时代的局限性,以及个体在集体狂热中的迷失与挣扎。书中“红色大陆”的意象,让我联想到那片土地上的人民,以及他们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和奋斗历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饱含情感的笔触,去细腻地描绘那个年代的社会图景,去展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以及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所展现出的复杂而动人的人性光辉,从而勾勒出一幅有血有肉、触动人心的时代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