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南黄氏源流

汶南黄氏源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黄氏宗族
  • 家族史
  • 宗谱
  • 地方志
  • 文史
  • 族谱
  • 寻根
  • 溯源
  • 历史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慎终追远,缅怀祖先,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人类共有的性向。世界上无论那一个民族都不乏寻根溯源的例子;但是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复杂的,他们在政治斗争中有时要抹杀这个传统,以达到一时的政治目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那只是短暂的一瞬,终不能改变民族的本性。

  作者十四岁离开家乡在国共战火下逃生:从大陆到台湾、再到海外,毕生漂流异域,但对家乡的系念无时或已,念念要为他们的家族写一本一百年来的遭遇;一个家族在大时代中的遭遇其实就是对这个时代的具体描述。自1977年起到大陆去探亲访旧不计其次数,黄三以悲天悯人的胸怀,朴实流畅的文笔,为我们叙述他们家族的遭遇、为这个时代作了亲身的见証。

  作者在<自序>中引用其曾高祖恩彤公在五十岁时,在咸丰元年(1851辛亥)第一次修订《汶南黄氏世谱》的后序?说:「人活一百岁,也不过转眼间的事。活着的时候辛辛苦苦、求名谋利、贻爱子孙;一两代以后,湮没荒草,再无人知道你的名字和来历。为了渊远流长、让后人知道自己的来源,就要常修家谱,数十年必修订一次。」宣统三年(1911辛亥),一个甲子以后,再次重修的这份《汶南黄氏世谱》。

  <自序>中再言:「1911年到现在九十年过去了,这中间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了太多的事故和变迁:两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国共内战、新中国建立、东西冷战、苏联解体、中国开放改革;这些变故和灾难远远超过了前两个世纪;在我们黄家这一族之内就更是历经大变,四方播迁。为了不忘祖先来源,我们这一代子孙应当在《世谱》的后面填补一下这九十年来的空白。」所以作者于75岁高龄,努力用心的从远在比利时的异乡,在台北出版了这一本《汶南黄氏源流》。

  在将圆了重修世谱的心愿之际,作者补了<后记>:「本书多承秀威资讯公司数位出版部协理李坤城先生大力而耐心地规划,乃于短暂的期间推出。两岸三地海天辽阔,要把一个家族的历史变迁,尤其近世和现存亲属的支脉关系,逐一查证核实,在故乡必须有人全力以赴,那就是堂侄黄汉昌,他风雨无阻,追根究底。笔者旅居欧洲,拜现代科技资讯之赐,两岸三地通过网络联系、密切配合,幸底于成。坤城先生处事严谨宽容,原稿一改再改,尤其是世系表一再变动,他都不厌其烦,在此也感谢配合制表改稿的秀威资讯同仁,衷心感谢。黄三谨志2005年12月六日于比京布鲁赛尔」。

  <扉页之言>汶南就是汶水之南,汶水在山东境内泰山脚下,现今宁阳县的北境;这一带居民的祖先大都由山西洪洞迁来。我要叙述的是:宁阳县添福庄黄家的渊源。

作者简介

黄三

  原名黄志鹏,山东省宁阳县人。1931年生,少年时颠沛流离,十四岁入伍当兵,二十岁退役就学。做过法院书记官,法律系讲师。1966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奖金攻读国际法,获政研所硕士,任国际法中心研究员。1980年从商、创立黄氏汽车贸易公司,并在珠海创办外资企业「新晶磨具工厂」,现已退休,安享晚年。黄氏兴趣广泛,尤爱运动、旅行,他的散文常见于国内外报刊。

好的,以下是一份详尽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汶南黄氏源流》: --- 《山海遗珍:大航海时代中华白瓷的全球流转与文化融合》 【图书简介】 《山海遗珍:大航海时代中华白瓷的全球流转与文化融合》是一部深植于历史现场、跨越地理边界的学术专著。本书以十七至十八世纪大航海时代为宏观背景,聚焦于中国景德镇等地烧造的白瓷——这一在当时被誉为“东方白玉”的精美工艺品——如何在广袤的海洋贸易网络中,从东方腹地流向世界各地,并与异域文化发生深刻的碰撞与交融。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古董图录,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叙事框架,探讨白瓷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载体所承载的经济脉络、技术传播、审美变迁乃至政治角力。我们试图超越传统考古学对器物本身的静态描述,转而关注其动态的生命轨迹。 第一部分:白瓷的“原乡”:技术、艺术与市场生态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清代前期景德镇制瓷业的巅峰状态。我们首先梳理了青花、五彩之外,以甜白、象牙白等为代表的各类白瓷的烧造技术演变,特别是对高岭土的提纯、釉料配方的精细控制以及不同窑址在釉色和胎质上的地域差异进行了细致比较。 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了此时期白瓷的市场结构。这不仅关乎国内士大夫阶层的文玩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考察了外销瓷的生产模式。景德镇的工匠群体如何应对远洋贸易带来的变数?他们对欧洲和东南亚客户的审美偏好——例如对特定纹饰、造型的定制要求——是如何进行快速反应和调整的?我们通过档案记录和海关资料,重建了当时从原料采购、手工制作到装船运输的复杂产业链条。 第二部分:海上传奇:贸易航线与物化历史 “大航海时代”并非一个均匀的平面,而是由无数条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航线编织而成。本部分的核心在于追踪白瓷的流转路径。 我们详细描绘了以“中国商人号”(China Trader)为主体的帆船航队,它们如何跨越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洋沿岸的贸易中转站,如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科钦等地。这些中转站不仅是货物交换的场所,更是不同文化信息的集散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利用沉船考古的最新发现,结合贸易文献,重构了白瓷在海难中“失落”的历史场景。通过对“特里斯坦”号或“雅各布·冯·吕贝克”号等著名沉船中白瓷残片的分析,我们得以精确测定特定批次白瓷的年代,并揭示了当时海上运输的风险与成本结构。 第三部分:异域回响:审美接纳、本土化与文化冲突 白瓷抵达欧洲、中东及东南亚后,其命运并未终结,而是进入了文化“再诠释”的阶段。本部分是本书最具创见性的部分,探讨了文化移植与在地化的过程。 在欧洲,白瓷是奢华的象征,常常被君主和贵族视为东方的神秘之物。我们研究了当时欧洲宫廷如何将白瓷置于室内陈设的“中国风”(Chinoiserie)语境中,以及他们试图模仿甚至破解其烧制技术的尝试,比如欧洲各国建立的皇家瓷厂,如迈森(Meissen),其初期的努力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景德镇白瓷的启发。 在东南亚和伊斯兰世界,白瓷的接纳路径则更为复杂。例如,在伊斯兰文化中,白瓷的纯净被赋予了特殊的宗教和社交意义。本书通过对伊朗、土耳其等地窖藏出土白瓷的分析,展示了当地工匠如何将白瓷的造型与本土的金属工艺、金银错镶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新型器物。我们甚至追踪了部分白瓷在被视作“不洁”或“过度奢靡”时所遭受的抵制和遗弃,揭示了物质文化流转中的文化张力。 第四部分:技术蝴蝶效应:跨文化的工艺反馈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反向影响”。当中国白瓷大量输入异域后,这种物质上的冲击是否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制瓷工艺和审美趣味? 我们考察了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中国瓷器设计中出现的带有明显欧洲洛可可风格(如卷草纹、不对称布局)的纹饰。这些设计元素,究竟是源自国内画师对进口图案的误读,还是基于外商提供的设计图稿?通过对比中国本土白瓷和外销白瓷的细节差异,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全球化审美”最早形态的雏形。 结语:物质的无声史诗 《山海遗珍》旨在证明,一块看似普通的白瓷片,实则蕴含着一部浓缩的全球贸易史、技术交流史和文化变迁史。它提醒我们,在地理大发现的表象下,是无数普通工匠、商人与消费者共同参与的一场跨越国界的物质文明互动。本书通过对这一关键物品的细致追踪,为理解大航海时代全球化初期的物质文化流动,提供了一部扎实而引人入胜的叙事。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3

自序:萦绕心怀的黄氏家谱      5

汶南黄氏世谱表          12

第一章 汶南黄氏的源流    15
一、汶南黄氏的源流 17
二、先贤的行谊—黄氏家族的传统性格 18
三、从先人的行谊看当时社会现象 20
四、布衣入仕的典型—宁阳黄家和济宁孙氏 21
五、黄氏家风 22
六、民国以来的黄氏家族 24
七、曲阜逃难期间各家的遭遇 25
八、天福庄的夕阳时期 28
十、亡命海外的两支 29
十一、人民共和国治下的黄氏家族 30
十二、重返家园及开放改革 32

第二章 黄恩彤的志业 37
一、为官
二、为民
三、为学
四、黄恩彤的评价
五、黄恩彤着作目录
六、有关黄恩彤的学术评论

第三章 添福庄黄家的亲属关系 69
一、与石家集周家
二、与大伯集崔家
三、与葛石店张家
四、与乡尹曹家
五、与济宁孙家

第四章 人物志 75

一、祖辈(彦) 75
(一)黄彦恪
(二)黄彦威
(三)黄端 1929─1951 77

二、父辈(麟) 78
(一)大爷黄文麟
(二)父亲黄禧麟 1900─1976
(三)族叔黄德麟 1905─195780
(四)族叔黄惠麟
(五)堂叔黄书麟
(六)我的母亲  1900─1993
(七)大姑黄伯麟
(八)二姑黄淑麟
(九)三姑黄存 92

三、平辈(启) 93
(一)堂兄黄启福  1918─2002
(二)我的大哥启禄  1920─1961 96
(三)我的二哥启祯  1924─1960
(四)启祥二哥  1925─1998
(五)黄泰大哥 1926─1999
(六)启杰大哥 1929─1981
(七)黄崑大哥
(八)启禛(作者)
(九)我的弟弟启礼  1933─1996
(十)我的姐姐玉娟  1927─1952
(十一)我的六妹建华
(十一)我的幼妹玉英 1939─1952

第五章 事件志 105
一、恩彤公信函的发现 105
二、奉叔父归根记 105
三、重修家谱遍访亲故(还乡日记9月20日─10月14日2000年) 107
四、重修家谱三访亲故(还乡日记3月3日─3月31日2002年) 113
五、添福庄「黄氏德行碑」的重建 117

第六章 附录─汶南黄氏世谱 119

后记 34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汶南黄氏源流》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作为一名对地方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某个特定区域家族历史的著作,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愿望。书中对汶南黄氏的起源、播迁、繁衍以及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的过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黄氏家族在教育、科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家族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书中还穿插了不少生动的故事和人物传记,使得阅读过程充满趣味性,而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这本书让我对“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处的时代,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无数先辈奋斗和奉献的结果。《汶南黄氏源流》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鲜活的地方史,它以小见大,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家族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汶南黄氏源流》这本书,怎么说呢,它真的填补了我的一些空白。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总感觉心里有点空落落的。这本书就像一块拼图,把关于我祖先的一些模糊的片段一点点地串联起来。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黄氏家族在汶南地区形成独特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模式的部分。毕竟,生存环境对一个家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终的影响。我很好奇,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是如何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发展壮大的?书中对于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经济往来以及社会关系的描绘,也让我对古代的宗族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时候,我会翻到某个章节,看到一些熟悉的地名或者人物,心里就会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与遥远的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让我感到踏实和安心,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强的归属感。

评分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细细品读的史书,它不仅仅是一份族谱的呈现,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家族史诗。《汶南黄氏源流》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将汶南黄氏数百年来的发展变迁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考证,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轶事,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生命力,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场景。书中对于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分析,也让我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黄氏先辈们如何在乱世中求生存,在太平盛世中谋发展,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深谋远虑的眼光,以及对家族传承的执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让我们明白,家族的荣耀和力量,源于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对传统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家族历史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关于我们祖先的迁徙和发展。当我看到《汶南黄氏源流》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可能是我一直寻找的答案。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从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就能感受到作者的严谨和付出。书中似乎详细地梳理了黄氏家族在汶南地区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各个分支的迁徙路径和定居情况。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早期先民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开疆拓土、繁衍生息的记述,以及他们在这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和习俗。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家谱和族谱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根源的窗口,也让我对“家”和“乡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地方史,它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和故事,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份跨越时空的家族情怀。

评分

读完《汶南黄氏源流》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敬畏。这本书的体量之大,内容之详实,绝对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显然花费了无数心血,将散落在各地、历经岁月洗礼的珍贵史料一点一点地收集、整理、考证,最终汇集成册。书中关于汶南黄氏各个时期的人物传记、事迹记载,以及他们为家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都让我深受感动。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家族中那些默默无闻、却对家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普通人的描绘,这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书中对传统家族制度、教育理念以及婚丧嫁娶等民俗风情的细致描绘,也让我对古代社会的运作模式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黄氏子孙的“寻根宝典”,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社会、家族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因为这一切都凝聚着祖先们的智慧和汗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