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西元627年,唐太宗的时候有位吏部尚书叫高士廉,他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编撰成一本《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这大约就是最早的「百家姓」了。
旧时广为流传的《百家姓》——「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位书生编撰的。他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和记忆。多年来,北宋《百家姓》作为儿童启蒙读物,流传极广,影响很深。以往各种版本的《百家姓》,其姓氏的编排次序各不相同。为「尊国姓」,北宋《百家姓》以「赵」姓居首,明《皇明千家姓》以「朱」姓居首,清《御制百家姓》以「孔」姓居首。本书《新编百家姓》是参照近年来专家学者对姓氏族谱的最新研究成果编写的,选录了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多个姓氏及部分常见姓氏,并按人口多少为序排列。仍有小部分姓氏虽位元于中国一百大姓之列,但由于文献资料不足,而没有编入。对选入本书的姓氏,除交代其渊源外,还列举了各个朝代的名人,大部分还选编了一位名人的一则小故事。
编写这本书旨在普及姓氏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希望少年儿童都能喜欢。
坦白讲,《新编百家姓》这本书,给我一种“开了个好头,但没有走到终点”的感觉。我当初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家族历史的好奇心,想知道自己的姓氏究竟从何而来,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什么角色。拿到书后,我翻阅了其中不少篇幅,也确实看到了一些关于姓氏起源、发展以及一些名人轶事的介绍。它在信息量的基础上,做到了“有”,比如某个姓氏的郡望、堂号,或者历史上出现的几位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但是,我总觉得它少了些“深度”和“广度”。我期待的,是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不同姓氏的家族在长期发展中,是否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家风或者生活习俗?它有没有探讨过,姓氏在古代的宗族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或者,在现代社会,姓氏对于人们的身份认同、社会交往又有什么微妙的影响?这本书更像是把“百家姓”这棵大树的枝叶都一一列了出来,但却没有深入到根系,也没有展现出它周围的生态环境。我希望它能更像一本“生活史”或者“社会史”的读物,用姓氏作为线索,去串联起更广阔的历史画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姓氏本身的“罗列”和“考证”上。
评分说实话,我对《新编百家姓》的期待,可能和这本书本身想要呈现的东西,有点错位。我当时买这本书,更多的是想通过姓氏这个切入点,去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些脉络,看看不同姓氏是如何在各个时期扮演角色的,有没有什么姓氏代表着某种独特的社会阶层或地域特征。打开来看,它确实列举了很多姓氏,也提到了它们的起源,比如某个姓氏源自某个官职,或者某个地域。但这些信息,就像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干巴巴的。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我“脑补”出画面感的描述。比如,当它提到一个古老的姓氏时,我希望它能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如何取名,姓氏在当时意味着什么,是荣耀还是负担?还有,这本书在处理不同姓氏之间的关系时,也显得比较独立,缺乏一种“网状”的连接感。我想了解,历史上不同姓氏之间有没有因为联姻、商贸、甚至冲突而产生的故事?有没有因为某种历史事件,导致某个姓氏大量迁徙,并在新的地方发展出新的文化?现在这本,就像是在每个姓氏的“站点”上停了一下,告诉我“这里有XXX”,但并没有帮我串联起一条完整的“线路”。我倒是觉得,如果能多一些姓氏在历史进程中的“动态”表现,而不是静态的罗列,这本书的吸引力会大大提升。
评分这本书,我得说,它满足了我作为读者对“了解”的基本需求,但并没有让我产生“沉浸”的体验。购买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作为家庭成员间话题的读物,毕竟姓氏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所以,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趣味性,一些可以拿来分享、讨论的点。比如,当提到某个不常见的姓氏时,能不能讲讲这个姓氏背后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典故?或者,某些姓氏在不同地域有没有不同的读音或写法?这本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姓氏是什么”的问题,也列举了大量的姓氏,并追溯了它们的起源。这对于一些只想简单了解姓氏基本信息的人来说,应该足够了。但是,对于我这种希望得到更多“故事感”的读者,它就显得有些寡淡了。我就像是拿到了一份全国各地的地名录,知道哪里有什么地方,但不知道这些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有什么特色的小吃,有什么传说。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不同姓氏群体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的,有没有因为某些时代背景(比如科举制度、移民潮)而导致姓氏分布发生显著变化?亦或是,不同姓氏是否在某些文学作品、艺术创作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现在的呈现方式,更像是给了一张地图,但地图上只有点,没有线,也没有风景。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真的算是我最近读到一本挺……特别的书。我当初买它,是因为家里有人对姓氏文化有点兴趣,觉得这本《新编百家姓》听起来挺“正经”的,应该能讲不少故事。拿到手翻开,嗯,首先它的装帧倒是挺朴实的,纸张也还算舒服,拿在手里有分量。但我仔细看下去,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冷冰冰的百科全书,就是那种,把每个姓氏的来源、发展、以及一些名人事例罗列出来,像流水账一样。虽然我知道它叫“百家姓”,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比如,它很少涉及姓氏背后的家族传说、地方风俗,或者那些姓氏在历史长河中碰撞、融合的生动细节。就好像,你知道“李”姓有很多名人,但你不知道李白为什么写得出“飞流直下三千尺”那种豪迈的诗句,或者那些李姓家族在某个朝代是如何兴盛又衰落的。我倒是挺希望这本书能更“有温度”一些,多讲讲普通人家的故事,姓氏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或者有些姓氏是如何在迁徙中被赋予新的含义的。现在这样,虽然信息量大,但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嚼头,像是对着一堆数据发呆。希望以后再版,能加入一些更具人文关怀的内容吧。
评分拿到《新编百家姓》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期待的,想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家族传承的启示。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姓氏列表,而是能讲述姓氏背后的故事,连接过去与现在。翻开书,确实看到了大量的姓氏,以及关于它们起源和演变的简单介绍。这让我对一些不熟悉的姓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比如某个姓氏可能源自少数民族的汉化,或者某个姓氏是古代官职演变而来。但这种介绍,就像是给我看了一份详细的“基因图谱”,我看到了各种“基因”的构成,但不知道这些“基因”是如何在历史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如何影响了“物种”的发展和繁衍。我期待的是,它能告诉我,姓氏这个概念,是如何在中国社会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它有没有探讨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姓氏的“权威性”或“影响力”是如何变化的?比如,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姓氏可能与政治地位紧密相连;而在信息相对开放的现代,姓氏又意味着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具“社会学”视角的分析,或者用更生动、更具画面感的语言,去描绘姓氏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现在这样,感觉像是在翻阅一本“姓氏辞典”,虽然内容详实,但缺少了那种能引发思考和共鸣的“人情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