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反右」运动中,几十万知识分子一夜间被打成右派,其中不乏年轻有为的一批青年才俊。本书作者青少年时代即参加解放军,钟情于诗歌创作。他虽然逃过1957年的反右之劫,却在1958年所谓的「反右补课」中落马,被「劳改」了二十年。事后查核档案,才了解到其时并无任何报呈上级批审,纯为无端「被右派」。
近年中在海内外兴起的「五七学」,即是研究中国内地反右运动的一门学问。作者作为一名健在的当事人,他在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回忆了五位与「反右」脱不了关系,或因其影响来反思改道人生的文化人的往事,以輓歌的方式写下种种受难的伤心事,没有渲洩的控诉,更无血泪的煽情,却只有冷峻、客观的惊心文字。在形形色色的「五七学」的回忆录之中,此书也是一本「另类」之书。
作者简介
周良沛
(1933.11.19─)江西人。1949年入伍,参加解放军。笔旅作家、诗人、评论家。1952年开始在《文艺报》、《人民文学》等军外报刊发表作品。1953年,从基层连队进入军队文化部门,从事编辑工作六十余年。1958年被打成「右派」,劳改二十年。改革开放后重新执笔和重返编辑工作,同时又创作有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1956年,处女诗集《枫叶集》在北京出版之后,先后着有诗论《灵感的流云》、《诗就是诗》、诗选集《雪兆集》,军旅诗选《硝烟中的长春藤》;长篇传记《丁玲传》、《冯至评传》;散文《走进台湾》、《今夜港人难以入睡》;杂文《良知与狗食》等数十种。编写有《中国新诗库》(10卷)及《中国现代新诗序集》(130万字)等。
《輓歌五重奏》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近乎于哲学层面的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审视着自己的人生,那些曾经的执念,那些未能释怀的过往,仿佛都在书中找到了某种映照。作者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是极其深刻的,他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人性的脆弱、矛盾和挣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选择”与“错过”的探讨。生命中充满了无数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导向不同的方向,而那些被放弃的道路,往往会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輓歌”。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任何救赎的答案,它只是呈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让我们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独自去寻找内心的平静。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老练的乐评家,他用文字为我们解读了一曲复杂而深刻的“輓歌”,让我们在聆听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書,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輓歌五重奏》带给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人生片段,那些曾经的喜悦,那些曾经的痛苦,那些曾经的迷茫,都在书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体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轻易地触及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希望”的描绘,即便是最黑暗的时刻,也总会有那么一丝微弱的光芒闪烁。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回避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去呈现,然后在其中寻找人性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我感觉作者在用一种近乎于诗意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重生的故事。这本《輓歌五重奏》就像一位老朋友,它静静地倾听着我的心声,然后用它的方式给予我安慰和启迪。
评分这本《輓歌五重奏》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淡淡的忧郁,又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仿佛预示着故事的基调。我一直对以音乐为主题的小说情有独钟,总觉得音符背后隐藏着无数跌宕起伏的情感和难以言说的故事。《輓歌五重奏》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文学性和暗示性,“輓歌”往往与哀伤、缅怀有关,而“五重奏”则意味着多个声部,多种情感的交织。我猜想,书中或许描绘了五个性格迥异的人物,他们因为某种共同的经历或情感,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奏响了属于他们的“輓歌”。是失去?是离别?还是对过往的追忆?我期待着作者能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复杂的情感转化为流淌的文字,让我沉浸其中,体会那种淡淡的哀愁,以及在哀愁中寻觅到的微弱希望。读这样的书,总是能让人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反思生命的意义,感受人性的复杂。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让那些文字把我带入那个由“輓歌”构筑的音乐世界,聆听那属于五个灵魂的低语。
评分我被《輓歌五重奏》中营造出的那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深深吸引。故事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同缓缓流淌的溪水,时而平静,时而激荡,充满了张力。作者在人物情感的刻画上,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看似不动声色的表情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那些轻描淡写的对话里,又承载着多少沉甸甸的过往?我一直在努力地拼凑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线索,试图理解这“五重奏”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书中对于“遗憾”的描绘,尤其让我动容。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藏着一些遗憾,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都会成为心中淡淡的忧伤。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并非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那些隐藏在阴影中的角落,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理解。
评分读完《輓歌五重奏》,我脑海里萦绕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寂寥感,却又不是全然的悲观。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波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环境描写的独到之处,那些阴雨绵绵的天气,那些空旷的房间,仿佛都成了人物情绪的延伸,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层浓郁的氛围。我一直在猜测,那些“輓歌”究竟是指什么?是逝去的人?是错过的机会?还是那些曾经炙热却已冷却的感情?书中的人物,每一个都带着各自的伤痕,他们的对话充满了试探与回避,每一次的互动都像是在小心翼翼地触碰对方的痛处。然而,正是在这种脆弱的碰撞中,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奇妙的连接。即便是最深沉的孤独,也渴望被理解,被抚慰。作者并没有给予一个简单的大团圆结局,而是留下了一些开放式的空间,让读者可以自行去填补那些空白,去想象那些未曾明说的未来。这种处理方式,反而让故事更具生命力,让那些情感的余韵在心中久久回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