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有幸埋忠骨:长眠香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人物(增订版)

香江有幸埋忠骨:长眠香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人物(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历史
  • 辛亥革命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研究
  • 岭南史
  • 革命烈士
  • 文化史
  • 增订版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1年适为辛亥革命百周年,作者特地把数十个已查知,长眠香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人物资料加以整理,编纂成书,以飨读者。包括孙中山的亲人、良师、益友;兴中会、同盟会的会员;投身革命活动的志士;捐助革命经费的商人等,透过每位人物的故事及其长眠香江的原因,分析香港在辛亥革命中所扮演之独特角色。

  本书除人物小传及相关图片外,还附有各人物的茔墓位置表、地图及参考书目,读者不仅可借此多认识香港与辛亥革命,以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关系,更可按图索骥,到各革命志士墓前凭弔一番。

  是次增订版,作者于同盟会会员部分增添了一名革命

作者简介

丁新豹

  前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研究范围包括晚清外销画、香港华人社会史、广州及澳门历史等。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及名誉高级研究员;英国皇家亚洲学会 (香港分会)名誉院士;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客席助理教授;香港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古物谘询委员会成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专家顾问;非物质文化遗产谘询委员会委员;卫奕信勋爵文物信託理事会成员;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会长;香港及广东省多所博物馆名誉顾问等。

《帝国黄昏:晚清变革中的权力、思想与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晚清(约1840年至1911年)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关键的转折时期。它以史料为基石,深入剖析了帝国在内忧外患中如何挣扎求存,最终走向覆灭的复杂历程。全书不追求面面俱到的通史叙事,而是着重于梳理和解读驱动时代变迁的核心要素——权力结构的重塑、思想领域的激荡以及社会阶层的响应与冲突。 第一部分:帝国的衰落与外部冲击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构成的系统性挑战,并将其置于全球化进程的早期背景下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对清廷内部的冲击如何从军事层面迅速扩大到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我们不仅仅描述了战争的结局,更侧重于分析清廷在外交体制上的“器物”性改革(如总理衙门的设立)为何未能触及核心的“制度”与“文化”顽疾。 特别关注了列强在华特权体系的建立,包括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以及海关控制权。这些不平等条约是如何侵蚀中国主权的象征,并如何在地方社会催生出抵制与妥协并存的复杂心态。此外,本书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商人、外交官的活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阐释了“西学东渐”初期,中国精英阶层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最初的困惑与尝试。 第二部分:权力的碎片化与体制的僵化 晚清的政治史,本质上是一部中央权力逐渐瓦解、地方权力不断崛起的历史。本章深入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央集权体制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通过对湘军、淮军的兴起及其“督抚专权”模式的形成,本书揭示了清廷如何在军事上依赖地方汉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后来的“地方化”趋势埋下伏笔。 在中央层面,本书探讨了慈禧太后主导下的权力运作模式。分析了同治中兴的局限性,即改革仅仅局限于维护满清统治的工具性层面,而拒绝触动君主专制的基础。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它引进了近代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第一代技术官僚;另一方面,它在体制内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掣肘,导致改革成果无法有效整合到国家战略层面,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暴露了其“有器无物”的根本缺陷。 第三部分:思想的觉醒与政治路线的纷争 思想史是理解晚清社会变革的关键钥匙。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从早期器物派到后来的制度派、革命派之间的思想演进脉络。 1. 洋务思潮的困境: 探讨了张之洞、李鸿章等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历史必然性。分析了他们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抵触,以及这种保守立场如何限制了技术的有效应用。 2. 康梁变法与维新思潮: 详细梳理了戊戌变法的思想背景,包括早期介绍西方政治理论(如严复的翻译工作)的努力。本书着重分析了维新派(如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路径)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融合与张力。变法失败后,它对知识分子群体造成的巨大心理冲击,以及对后续激进主义思潮的催化作用。 3. 革命的兴起与理论构建: 革命党人(以孙中山为代表)如何超越了维新派的改良主义,转而主张彻底的政治革命。本书分析了兴中会、同盟会成立过程中的组织结构,以及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理论上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其如何将民族主义与建国方略紧密结合,为推翻帝制提供了明确的政治纲领。 第四部分:社会的变动与新旧势力的冲突 晚清的社会结构经历了深刻的重塑。本书关注了城市化进程中新兴阶层的崛起及其政治诉求: 1. 士绅的转型: 考察了科举制度废除(1905年)对传统士绅阶层的致命打击,以及他们如何部分地转化为地方自治的推动者或保守势力的维护者。 2. 城市中产与新式知识分子: 分析了留学归国人员、新式军人、民族资本家等新群体的形成,以及他们对传统等级制度和官僚体制的不满。重点探讨了他们如何利用报刊、学会等新媒介来塑造公共舆论。 3. 底层的动员与反抗: 考察了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基础、宗教动员模式以及其反帝的民间逻辑。本书认为,义和团运动虽然被清廷利用,但其深层次是帝国末期社会矛盾总爆发的表现。同时,本书也分析了新军的建立,尤其是新军对革命思想的接受程度,如何成为辛亥革命武装推翻清廷的决定性力量。 总结 《帝国黄昏》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晚清图景,揭示了中国在面临空前存亡危机时,其政治决策的迟疑、思想探索的曲折以及社会力量的复杂博弈。本书力求展现一个充满张力和矛盾的时代,为理解现代中国的开端提供坚实的史学基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04

长眠香港与辛玄革命有关的人物 /10

「第一部分」孙中山的亲属及师友 /26
030 杨太夫人
034 孙琬∕戴恩赛
038 何敔
042 胡礼烦
046 区凤墀
050 尹文楷
054 温清溪
058 关元昌∕关黎氏
062 关景良∕李月娥
066 王煜初∕元琛、宠益
074 史钊域
078 胡尔楷∕惠德、素贞、尔桂

「第二部份」革命团领 /84
兴中会会员
088 杨衢云
092 谢续秦
096 郑上良
100 左斗山
102 鄘华汰

同盟会会员
108 唐绍仪
112 李煜堂∕自重
120 林护
124 伍于簪
130 谭肇康
132 余斌臣
134 马应彪

其他革命组职志工
138 张永福
140 李福林
164 洪春魁
166 蔡元培
142 许崇智
144 李树芬
148 廖芗侬∕杜应坤
152 陈遇宗
154 王棠∕颂刚
158 叶定仕
172 陆费逵

「第三部份」其他对革命有贡献的人士 /176
180 韦玉
184 何东
188 郭泉
192 梅屋庄吉

「第四部份」参考书目 /196
附录一 人物的茔墓位置刊表 /198
附录二 香港坟场全景图 /202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薄扶林道坟场全景图 /20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瞬间就被吸引住了。“香江有幸埋忠骨:长眠香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人物(增订版)”,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悲壮美和历史责任感。我一直对辛亥革命的历史人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历史的舞台上闪耀过的名字,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都深深地触动着我。而这本书将视角放在了香港,让我觉得非常新颖。我一直认为香港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但在我的认知里,它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似乎并不那么直接和深厚。所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打开了我一个新的认知维度。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革命的年代,香港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些为了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共和的革命先驱们,在香港留下了怎样的足迹?他们是如何在那里开展活动,又是如何在那里安息的?“增订版”这三个字更是让我心生期待,这意味着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肯定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去补充细节,去完善论述,这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无疑是能够获得更丰富、更深入的历史信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故事,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去认识那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

评分

哇,这本书的标题就很有气势!“香江有幸埋忠骨:长眠香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人物(增订版)”,光是这个名字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份对先烈的敬意。我一直对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特别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段充满牺牲、理想和奋斗的时期,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中国。而把目光聚焦在香港,就更增添了一层特殊的意义。香港,这座以繁荣和现代化著称的城市,竟然也承载着如此重要的历史记忆,埋藏着与辛亥革命息息相关的英雄志士,这本身就极具故事性。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时代,香港是如何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块沃土,或是他们避风港,甚至是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书中提到的“增订版”,也暗示着作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补充,这对于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意味着我们能接触到更全面、更深入的史料和解读。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些或许被历史洪流掩盖,但却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默默奉献的人物,感受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也借此机会,更深入地理解香港这座城市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香江有幸埋忠骨:长眠香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人物(增订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对辛亥革命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段承载着民族觉醒和变革的峥嵘岁月。而将目光投向香港,这让我觉得非常与众不同。我一直以来对香港的印象,更多的是它的繁华、它的金融中心地位,亦或是它独特的文化融合。却鲜少将它与那个充满牺牲和理想的革命年代联系起来。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像是一个解谜的邀请,让我好奇地想要去探寻,究竟有哪些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风云人物,将他们的生命最终安放在了这片香江土地上?是怎样的机缘,让他们选择了香港作为最后的归宿?书中提到的“增订版”,更是增加了我阅读的期待值,它意味着作者对这个主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补充,或许有更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故事将被揭示。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提及不多,却为革命事业贡献了生命的人物,去感受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去理解香港这座城市在近代中国历史图景中,可能扮演的另一重不为人知的角色。

评分

读到《香江有幸埋忠骨:长眠香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人物(增订版)》这个书名,就仿佛听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呼唤,一种对历史的深情回望。“香江”,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名字,与“埋忠骨”这样充满历史沧桑的词语并列,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一直以来都对辛亥革命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时期充满敬意,总觉得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不可磨灭的伤痕,也是一个民族觉醒的伟大开端。而将革命人物与香港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更是让我倍感新鲜。我过去接触到的辛亥革命史料,大多集中在大陆的几个重要城市,对于香港在这场革命中的作用,我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知识上的一个空白。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香港是如何成为革命者们的避风港,或者是革命活动的策源地?那些长眠于此的英灵,究竟是怎样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是怎样的?“增订版”的提示,更让我确信,这本书的内容一定经过了作者的潜心研究和反复打磨,充满了新颖的史料和深刻的见解。我无比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去聆听那些沉睡在香江土地下的忠魂故事,感受那个时代的悲壮与豪情,也重新认识香港这座城市的历史厚度。

评分

“香江有幸埋忠骨:长眠香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人物(增订版)”,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的求知欲。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史,尤其是辛亥革命那段波澜壮阔的时期非常着迷。那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英勇牺牲和深刻变革的年代,它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将这一主题与香港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联系起来,我感到非常惊喜和好奇。在我固有的认知里,香港更多的是一个商业和文化中心,但很少将其与辛亥革命的革命者联系起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哪些与辛亥革命息息相关的人物,最终选择将他们的生命与香港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在香港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他们的故事又是如何被珍藏的?“增订版”这个词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说明作者不仅进行了扎实的研究,还不断地进行补充和深化,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去认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可能被遗忘的英雄,去感受他们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也更深入地理解香港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独特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