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

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Charles C. Mann
圖書標籤:
  • 世界史
  • 哥倫布交換
  • 環境史
  • 生物地理學
  • 全球史
  • 海洋史
  • 農業史
  • 疾病史
  • 物種遷徙
  • 殖民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生態的角度,重新解讀五百年來的世界史與全球化。        

  一四九三年哥倫布於美洲設立據點,
  引發歐亞美非連串病菌、糧食作物與人種等的交流與碰撞,
  史稱哥倫布大交換,
  是恐龍滅絕以後影響地球最重要的事件。

  吳明益╳林益仁╳駱芬美   三種角度專文導讀
  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齣版人週刊  年度選書

  現代世界是怎麼形成的?作者認為,一般經常從純經濟角度描述我們如今身處的全球化世界,事實上,從長期視角來看,全球化「根本」就是一種生物現象。這要追溯到一四九三年哥倫布在美洲建立根據地。從這一年開始,原本彼此相隔的大陸産生混亂的交流與碰撞,稱之為「哥倫布大交換」,對生態學傢而言,這是恐龍滅絕後最重要的事件。

  一四九三年後的世界,世界的生態愈來愈照著歐洲人的方式行進,南美原本有幾百種的野生馬鈴薯與數十種的馴化馬鈴薯,因為歐洲人隻大量種植其中幾種,使農場愈來愈類似,一旦染病就形成跨國糧食危機,十九世紀的馬鈴薯晚疫病菌就使發生飢荒的愛爾蘭人口減少一半。此外,作者也生動描述,生態因素如何在五百多年中不斷影響曆史,於是幫助美國獨立成功的可能是瘧蚊,讓英國齣現工業革命的關鍵是因為原産於亞馬遜的橡膠,更不要說白銀如何影響當時的國際政經,讓明朝走嚮滅亡,而引進的玉米、番薯,因為耐旱容易種植,則讓處於小冰期的明清兩朝解決瞭飢荒問題,中國在此一時期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傢,颱灣也從此有瞭後來的本土象徵。

  「哥倫布大交換」帶來的其實是一場生態災變,在物種、病菌、文化、人種的大混閤中,逐漸形塑齣我們此時此刻的現代世界。作者旁徵博引生態學傢、人類學傢、考古學傢與曆史學傢的最新研究,不僅重新詮釋瞭幾百年的世界史,也發現今日最激烈的政治爭端(移民、貿易政策與文化戰爭)的根源。

本書特色

  因為從物種、生態的變遷故事切入,能深入淺齣地引導讀者思考從哥倫布一四九三年到美洲建立根據地後,五百多年來現代世界的形成,以及世界史上重大的曆史轉摺,如美國獨立革命、英國工業革命、中國明朝因何衰落。

作者簡介

查爾斯.曼恩 Charles C. Mann

  《大西洋報》、《科學》與Wired雜誌的特派記者,他也為《財富》、《紐約時報》、《史密森尼》、《科技評論》、《浮華世界》、《華盛頓郵報》以及HBO電視網與連續劇《法律與秩序》撰稿。他曾三度入圍國傢雜誌奬決選名單,獲頒美國律師協會、美國物理聯閤會、艾爾弗.斯隆基金會與蘭納基金會等寫作奬項。他以《1491》獲美國國傢學院傳播奬(National Academies Communication Award)年度最佳書籍。現定居麻州安默斯特。

譯者簡介

黃煜文

  資深譯者,譯有《王者之聲:宣戰時刻》、《鴨子中瞭大樂透》、《為什麼是凱因斯?》、《曆史的曆史: 史學傢和他們的曆史時代》《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耶路撒冷三韆年》等多部作品。

好的,以下是一本關於世界曆史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到的《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 《文明的交織:跨越韆年的全球史脈絡》 引言:探尋曆史的深層動力 人類文明的發展並非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張由無數互動、衝突與融閤交織而成的巨網。本書旨在突破傳統上以國傢或特定地域為核心的曆史敘事模式,轉而關注塑造我們現代世界的宏大“動力”——那些跨越地理邊界,深刻影響不同社會形態和文化演變的長期趨勢。我們不隻是講述“發生瞭什麼”,更緻力於探尋“為何發生”以及“如何相互關聯”。 本書將曆史視為一個動態的、相互連接的係統,從史前時代的早期遷徙,到全球化時代的數字革命,力圖描繪一幅既廣闊又精細的全球史畫捲。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那些驅動曆史前進的普遍性力量:環境的變遷、思想的傳播、技術的擴散、以及不同人群在資源和權力分配上的博弈。 第一部分:早期世界的奠基與互動 (約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 500 年) 本部分追溯瞭人類早期文明的興起及其初步的互動。我們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尼羅河榖的法老統治,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規劃開始,探討早期農業定居點如何催生瞭復雜的社會結構和治理模式。重點分析瞭這些早期文明在技術(如灌溉係統、金屬冶煉)和意識形態(如早期宗教與神權體係)上的創新,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後來的曆史進程。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東亞的早期王朝,如中國的夏商周,探討中央集權國傢的雛形及其對內部秩序的構建。同時,本書也將考察地中海世界的早期發展,包括腓尼基人的貿易網絡和希臘城邦的政治實驗。 一個關鍵的主題是連接:歐亞大陸之間早期的商貿路綫,例如傳說中的“草原絲綢之路”的雛形,盡管尚未形成成熟的貿易體係,但已展現齣跨文化交流的潛力。這一時期的互動,往往是技術知識、信仰體係和藝術風格的緩慢滲透。 第二部分:帝國、信仰與連接的擴張 (約公元 500 年 – 1450 年) 中世紀並非一個停滯的時代,而是權力結構重組、宗教影響力空前擴張的時期。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幾個關鍵帝國的崛起與衰落,這些帝國在維持或重塑區域秩序方麵發揮瞭核心作用。 首先,我們考察瞭伊斯蘭世界的迅速擴張及其在知識、科學和商業上的黃金時代。阿拉伯帝國在繼承與融閤瞭希臘、波斯和印度的知識遺産後,成為瞭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其在數學、醫學和天文學上的貢獻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 與此同時,東方的唐宋帝國,以其成熟的官僚製度、發達的商業網絡和前沿的技術創新(如印刷術和火藥的成熟應用),構建瞭當時世界上最為復雜和富庶的社會之一。我們將分析這些文明如何通過內部的製度創新來應對外部的挑戰,並在廣闊的區域內實現長期穩定。 在歐洲,封建體係的形成與基督教世界的擴張構成瞭主要的敘事綫索。本書將探討歐洲如何從羅馬帝國崩潰的碎片中逐漸整閤,並在此過程中發展齣獨特的社會、法律和知識結構。 貫穿這一時期的核心主題是“連接的深化”。濛古帝國的建立,盡管伴隨著巨大的破壞,卻意外地在歐亞大陸間創造瞭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治和安全空間,極大地促進瞭人員、商品和思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動。 第三部分:全球重組與新世界的誕生 (約公元 1450 年 – 1800 年) 這一階段標誌著世界曆史的重大轉摺點。隨著航海技術和遠洋探險的興起,原本相對獨立的各大洲開始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被整閤進一個單一的、以海洋為中心的全球體係之中。 本書將詳細分析歐洲國傢如何通過技術優勢和製度創新,開啓瞭“大航海時代”。哥倫布抵達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不僅是地理上的發現,更是全球權力格局的重塑。我們探討瞭白銀的跨洋流動如何影響瞭亞洲的經濟結構,以及歐洲列強如何通過軍事優勢和貿易壟斷,建立起早期的殖民帝國。 同時,本書也關注瞭非歐洲文明對這一衝擊的反應。奧斯曼帝國的繼續擴張、明清中國在內部治理上的調整,以及印度次大陸上新興的區域性力量,都必須在新的全球背景下重新定位自身。 思想領域是這一時期另一個關鍵戰場。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啓濛運動,不僅是對內部矛盾的迴應,也為後來的政治革命提供瞭思想資源。這些新的哲學觀念和政治理論,開始挑戰舊有的等級製度,並預示著現代民族國傢的興起。 第四部分:工業化、民族主義與全球衝突 (約公元 1800 年 – 1945 年) 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結構和生産力的又一次顛覆性變革。本書分析瞭始於英國的工業化進程如何通過能源、機器和工廠體係,徹底改變瞭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造瞭財富和新的社會階級。 工業化的擴散和技術進步(如鐵路、電報)進一步壓縮瞭時空距離,但也加劇瞭全球範圍內的不平等。在原材料和新市場的爭奪中,帝國主義達到瞭頂峰。我們將審視十九世紀晚期“瓜分世界”的進程,考察亞洲和非洲社會在麵對西方工業和軍事力量時的抵抗、適應與屈服。 政治上,民族主義成為一股強大的整閤與分裂力量。它在歐洲催生瞭統一的國傢,也在殖民地激發瞭尋求自治與獨立的運動。這些內部張力和外部壓力,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為全球性的係統性危機。 兩次世界大戰不僅是軍事衝突,更是全球經濟體係、意識形態對立和技術應用達到臨界點的體現。本書將分析這些衝突如何終結瞭舊的歐洲霸權,並為戰後世界的兩極格局埋下瞭伏筆。 第五部分:冷戰格局與超連接時代 (約公元 1945 年至今) 二戰結束後,世界進入瞭美蘇兩極對峙的“冷戰”時期。本部分將重點分析意識形態對抗如何滲透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從代理人戰爭到太空競賽,從核威懾到文化滲透。 與此同時,去殖民化浪潮席捲瞭亞洲和非洲,數以百計的新興國傢試圖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塑造自己的發展道路。本書關注“第三世界”的形成及其在國際舞颱上的作用,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冷戰的結束並非曆史的終點,而是開啓瞭新的全球化階段。信息技術的革命,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連接瞭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極大地重塑瞭經濟運作、文化傳播和政治動員的方式。 本書的結尾將探討當前世界麵臨的共同挑戰:氣候變化、跨國資本的流動、文化身份的重塑,以及新型全球治理體係的構建。我們力求提供一個曆史的視角,以理解當代世界的復雜性與內在矛盾。 結語:曆史的連續性與斷裂 《文明的交織》試圖證明,曆史的演進是一係列連續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其中沒有真正的“孤島”。通過追蹤思想、技術、貿易和環境變遷的長期脈絡,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日益緊密相連的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錶麵的事件,深入探究那些在韆百年來塑造人類命運的宏大力量。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讀
沒有和自然無關的曆史  吳明益
菜園中的「哥倫布大交換」  林益仁
哥倫布大交換與颱灣  駱芬美

前言

導論  同種新世
1 兩座紀念碑

第一部 大西洋的旅程
2 菸草海岸
3 有毒的空氣

第二部  太平洋的旅程
4 跨洋而來的金錢(絲銀貿易,第一部分)
5 相思草、番薯與玉米(絲銀貿易,第二部分)

第三部  世界的歐洲
6 農工業聯閤體
7 黑金

第四部  世界的非洲
8  大雜燴
9  逃亡者的森林

終麯  生命之流
10 在布拉拉考

附錄
一  字詞的衝突
二  全球化,前僕後繼
三  鄭成功∕國姓爺
緻謝

注釋
書目
地圖與照片齣處

圖書序言

導讀一

沒有和自然無關的曆史∕吳明益

  多數人對達爾文的印象就是那部大氣魄,改變瞭生物研究曆史的《物種源始》,或是《小獵犬號航海記》,但事實上,達爾文曾在發錶《物種源始》之前,花瞭很長的時間研究「藤壺」(一種長在海邊與海上堅硬物體錶麵的蔓足目動物)。更有意思的是,在死前一年,達爾文齣版瞭一本研究蚯蚓的書。事實上,達爾文並不是在年老時纔對蚯蚓有興趣的,他關注這種生活在土壤與腐植層裏的生物,超過四十年。

  以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全球蚯蚓可能有四韆多種,颱灣的蚯蚓也有三十幾種,達爾文曾計算一畝地的蚯蚓數量,有超過五萬隻的蚯蚓(這數據現在來看當然不準確),這韆韆萬萬隻的蚯蚓不斷攝食、鑽土、排遺……,達爾文深信,蚯蚓是一種會改變世界的偉大生物。

  如果你翻開《一四九三》,你會恍然大悟,常見的陸正蚓與紅正蚓竟然是一四九二年纔來到美洲的。而英格蘭的殖民者約翰.羅爾夫(John Rolfe),纔是真正讓蚯蚓對美洲地貌産生劇變的人。當時從英格蘭到維吉尼亞運送菸葉的船隻,往往會將準備裝載菸葉的空桶放滿泥土以壓艙,等到裝菸葉時就直接把土倒到新大陸的土地上,這些蠕蟲就如此獲得新土壤,從此牠們把美洲土地翻過無數次,造成瞭生態景觀的變化,而這生態景觀的變化又和人類的經濟活動有關:殖民者不斷砍伐森林種植菸草,換取利潤,同時也把美洲土壤的養分運到歐洲,換成貨幣。

  這種以微物見繁世的迷人敘事,就是「環境史」(environmental history)式的思維。也是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這位傑齣的記者,撰寫《一四九三》這部引人入勝的環境史普及著作的方式。

  從生態學者沃斯特(Donald Worster)的《自然的經濟體係─生態思想史》(Nature’s Economy: 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開始,研究生態史的學者發現自然環境的先天條件深深影響瞭人類曆史,而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造亦然。這樣的觀點在剋羅斯比的《哥倫布大交換》(The Columbian Exchange)獲得進一步發展,他發現一四九二年的哥倫布登陸新大陸,在日後促成瞭一次前所未見的,生物跨洲流動。玉米、馬鈴薯、辣椒、菸草、可可從此成為全球性的産物,而美洲也接受瞭未曾見過的生物與病菌。剋羅斯比並且在《生態帝國主義》(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 900-1900)一書,進一步寫到帝國如何在徵服紐、澳時,也改變瞭它們的自然景觀。當波利尼西亞人居住紐西蘭時,多數地方還是覆蓋著森林的,且是在地理學上被稱為「岡瓦納大陸的泛古陸南半部」的植物相,許多當地生物賴以維生。但當開墾發生,這些生物很快隨之滅絕,連帶生態景觀也「歐洲化」瞭。

  這係列的學術研究在戴濛(Jared Diamond)那本著名且富爭議的《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之後成為一般民眾也會閱讀的顯學,我認為這意味著人們終於開始理解,所謂「曆史」不是隻是談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這地球上,怎麼可能有任何文化跟生物與環境無關?

  於是,環境史學傢開始觀察過去人類曆史受到自然環境影響的程度,從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變異閤構觀察人類曆史的轉變,思考人類文明繁盛與崩潰的模式,並且提供現今社會麵對環境變異的對應之道。

  曼恩從剋羅斯比的著作得到啓發,在他那本知名的《一四九一》裏,寫的是哥倫布大交換以前的美洲環境。《一四九三》則寫之後的世界局勢如何因這次的大交換産生異變。就像所有的環境史傢一樣,曼恩運用瞭曆史、生態學、人類學傢的研究材料,編織齣一本透過昆蟲、物産與農作物、病菌的復閤作用下,歐洲興起,中國漸弱,非洲被徹底瓦解的環境史。由於曼恩的敘事語言生動,這部著作因此不生硬而充滿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提到中國的地方是這類書籍裏相對詳盡的(但問題仍多),曼恩甚至提到一九七九年從巴西引進颱灣,至今仍對這個島嶼的農損造成巨大傷害的福壽螺。

  多數時候物種的移入、演化與影響在不知不覺中進行,這幾年颱灣各地流行桐花祭,事實上也可以看作一個環境史的事件。廣東油桐引入颱灣可視為是商人與民間經濟需求的副産品,不料經過一個世紀後它竟而轉變成「美學産品」,並且鼓舞民間跟政治人物栽種。雖然不易測知桐花的散布對原生植物或生物造成的排擠效應,但具強勢繁殖力的生物,改變颱灣的人文曆史也並非不可能的事。我在小規模耕作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以體力與非洲大蝸牛對抗(牠們甚至成為阿美族人新的「傳統食物」),而遍山遍野的蔓澤蘭,不知道讓政府投資瞭多少預算來移除?這都是這些生物進來之時,始料未及的事。

  讓我們迴到達爾文的蚯蚓和藤壺上吧。蚯蚓對人類農耕文化的影響甚深,這點似乎比較容易理解,那麼看似生物鏈結關係較遠的藤壺呢?根據這幾年的科學研究,由於藤壺常附著於船身,形成船隻行駛時的反嚮「拉力」,全球加起來每年都因藤壺而消耗瞭極大的汽油量。另一方麵,也鮮少有人知道,我們日常使用的便利貼與部分黏著劑,正是從藤壺分泌齣的黏著物質發展齣來的,有什麼東西比能越過茫茫大海卻不掉落的藤壺來得黏力驚人?

  這就是環境史給我們最大的啓示,這世間無一物獨立存在,這類精采又傷感的啓示在《一四九三》這部書裏,處處得見。

(本文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

導讀二

哥倫布大交換與颱灣∕駱芬美

  在學校的曆史課堂上,習慣性會分為「世界史」、「中國史」、「颱灣史」。其實不管在任何的時空之下,所有發生的事件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因此,應該以全球性的角度來思考與觀察,究竟《一四九三: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與颱灣有沒有關係?

  颱灣在十六至十七世紀,之所以成為日本、中國、荷蘭、西班牙等國商人穿梭競逐之地,主要是他們都將颱灣做為「絲綢」與「白銀」交易的所在。當時,中國的絲綢是歐洲國傢的緻富關鍵,而中國在確立瞭銀本位的貨幣係統後,大量地需求白銀。

  日本是中國最早、也最重要的白銀供應者。日本在十六世紀時擴大瞭白銀的産量,偏偏在一五七六這一年,明朝廷雖決定開放部分海禁,卻排除瞭對日本的貿易。渴求日本白銀的中國海商,因此開始與日本商人在明朝政令到不瞭的颱灣碰頭。

  荷蘭人因著想加入「絲綢」與「白銀」的貿易,來到瞭東亞,原想落腳在靠近中國的澳門、澎湖都不可得,纔有一六二四年不得不殖民颱灣的行動。

  西班牙更是因為「白銀」纔對颱灣感興趣。西班牙占領墨西哥、祕魯,擁有瞭世界最大的白銀産地。殖民菲律賓後,因帶來大量白銀,吸引中國商人前來以絲綢交換,於是大部分白銀最後都流入中國。原先,在馬尼拉的西班牙總督曾建議其國王來收服颱灣,但未採取行動。直到荷蘭人在颱灣取得據點後,為恐馬尼拉與中國之間的白銀貿易被荷蘭人阻斷,遂於一六二六年在颱灣北部的雞籠(基隆)灣建立殖民據點。

  就是這樣,「哥倫布大交換」下的「白銀」,將颱灣帶進瞭世界各地密切連係的網路中。

  荷蘭人來颱灣之後,除瞭原先規劃在颱灣做絲綢與白銀的轉口貿易之外,再來就是發現颱灣土地肥沃,應該可以開墾。特彆是發現颱灣適閤種植甘蔗,可做成砂糖外銷,但原住民隻種植自傢日常所需的量,沒興趣耕種經濟作物。當時有個爭論,就是究竟要輸齣荷蘭農民到颱灣,還是引進中國移民?但是阿姆斯特丹與巴達維亞的荷蘭官員都反對自本國輸齣移民,而是鼓勵中國移民來颱灣種甘蔗,另外包括稻米、大麥、薑、菸草、藍靛,還有許多作物都能在颱灣栽種。當時種植甘蔗給予免稅優惠(種水稻則收什一之稅),因此頗有進展,從此奠定甘蔗成為颱灣極重要經濟作物的基礎。

  荷蘭人為瞭鼓勵中國移民來颱灣開墾,還提供不少優惠條件,例如無償提供土地和耕牛、免除賦稅、直接融資,甚至還有鎮服原住民、取締槍械等行動,打造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讓移民安心。統治後期,荷蘭人更鼓勵中國移民來颱灣經商。特彆是像甘蔗等經濟作物,收成之後要靠商人進行交易,於是在今颱南赤崁地區也蓋起市街,安頓漢人商賈。

  颱灣從此成為荷蘭統治下的漢人屯墾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收入一部分就是來自漢人移民繳交的稅款、關稅與執照費,以及鹿皮和砂糖等貿易收入。當時荷蘭官員直言:「中國人是福爾摩沙島上唯一能釀蜜的蜂種。」言下之意是隻要做好管理,中國移民就會自動替荷蘭人賺錢。

  相對於荷蘭人,西班牙人因為在馬尼拉與中國移民的相處衝突極大,還引發過多次的屠殺中國人事件,因而在颱灣時期,絕不引進中國移民。西班牙因不用中國移民,而隻用原住民,但原住民的耕種技術不佳,在颱灣的據點無法自給自足,隻能仰賴馬尼拉的供給。至於荷蘭人將颱灣營造成中國人的移墾地,最後卻也迎來瞭中國移民心目中的真正主子—鄭成功。

  其實,鄭成功之所以能夠逼使荷蘭人從颱灣退齣,先是因荷蘭人一直無法爭取到與中國直接通商,自始至終隻能在颱灣仰賴中國商人供貨—從李旦、鄭芝龍,再到鄭成功。因而當鄭芝龍於一六四○年決定不再將絲織等物運來颱灣,而是直接進行對日貿易時,荷蘭人就差點垮掉。等到一六五五年,鄭成功因為他的商船在馬尼拉被西班牙人攻擊,遂要求颱灣的荷蘭長官頒布「扣留並懲罰前往馬尼拉的船隻」,竟然被拒絕。更讓鄭成功生氣的是,他認為在颱灣的漢人是他的「子民」,但隔年又得知颱灣有漢人商人私自到馬尼拉貿易,於是決定對颱灣發動禁運令。一年後,雖經談判重新開啓,但已經使得荷蘭在颱灣的經濟利益嚴重衰退。接著是一六五九年帶著颱灣地圖潛逃去嚮鄭成功投降的荷蘭通事何斌,說服並成為鄭成功攻入颱灣的引路人。

  但最關鍵的因素,是鄭成功將荷蘭人圍睏在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的九個月中,鄭成功大軍所依賴的軍糧,竟是他們從中國帶過來並自行種植的番薯—這是西班牙人由美洲帶到菲律賓馬尼拉,華人從馬尼拉偷偷夾帶迴中國的。荷蘭人因受不瞭被長期圍睏,因而有一小兵跑去投降鄭成功,透露進攻熱蘭遮城的最有利位置是烏特勒支堡,鄭成功軍隊順利攻下後,荷蘭人隻好投降。如此看來,擊退荷蘭人的「祕密武器」,其實就是西班牙人在美洲所發現的「番薯」。

  再迴到二十年前的一六四二年,西班牙在颱灣敗給荷蘭人,也是與番薯有關。原先西班牙人來颱灣時,就把番薯帶來,因而北部的原住民已經普遍種有番薯。但是因西班牙人與原住民關係很差,所以在西班牙人因馬尼拉方麵供應不足,齣現缺糧的危機中,無法得到原住民番薯等糧食的提供,遂在荷蘭人的武力優勢下,被趕齣基隆。

  「哥倫布大交換」下的「番薯」,決定瞭十七世紀中葉颱灣各勢力勝負的關鍵。從此番薯進入颱灣,甚至成瞭颱灣的代名詞。

  而在曆史上,讓中國人,包括颱灣人深受其害的鴉片吸食,也是這波浪潮下所導緻的。

  鴉片雖然不是來自美洲,而是來自中東地區,唐朝中期已經傳入中國。但是原先吞食做為藥用的鴉片開始變得迷人,是因為遇見瞭菸鬥。菸草來自北美,西班牙徵服美洲之後,隨著白銀船到瞭馬尼拉,再隨著中國商人傳入福建,然後就是全中國。

  既有瞭菸鬥,再將鴉片混入後,發齣瞭令人陶醉的香味。中國人更將鴉片的行銷觀念、工藝製作和享受情麵發揮到極緻,一種絕妙的吸食方法—躺在菸榻上,拿著菸槍、就著菸燈吞雲吐霧,賽似活神仙,傳遍神州大地。而後,荷蘭人為吸引福建南部漳、泉地區的居民來到颱灣,允許颱灣人吸食菸草、鴉片。一六八三年,颱灣被納入清朝版圖之後,隨著福建和廣東移民陸續來颱,吸食鴉片的習慣也跟著繁盛起來。

  另有人說是十七世紀初,荷蘭的水手們開始將鴉片混著砒霜吸食,認為可預防瘧疾。而在荷蘭人統治下的颱灣,漢人移民因水土不服,容易感染颱灣風土病—瘧疾,就以鴉片防治瘧疾。這時的鴉片主要來自印尼,仍是吞食服用。之後,荷蘭人開始嚮包括颱灣在內的亞洲銷售鴉片,並帶進菸鬥的吸食方式。颱灣人將鴉片混閤著菸草吸食,進而影響瞭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並且大為流行。

  以上,我試著以颱灣曆史上的幾個發展的例子,來呼應《一四九三: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一書,並以颱灣史的角度來做一簡要的導讀。本書為十五世紀後的世界,勾勒齣非常清楚的輪廓,是一本堪稱為經典的好書!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於颱北

(本文作者為《被誤解的颱灣史》作者、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圖書試讀

前言

與其他作品一樣,這本書也是從菜園開始。將近二十年前,我在報紙偶然讀到一篇報導,關於當地有一群大學生栽植齣一百種品種各異的番茄。他們歡迎民眾到菜園欣賞他們的傑作。我喜歡番茄,所以決定帶著自己的八歲兒子前去一探究竟。當我們來到學校的溫室時,我感到十分驚訝—我從未看過這麼多不同大小、形狀和顔色的番茄。

有學生端瞭一個塑膠盤過來,上麵放著各種樣本。其中有一顆番茄錶麵特彆凹凸不平,呈現齣陳舊的磚塊色,果蒂周圍分布著大片的綠黑色澤,宛如中古基督教僧侶剃度的發型。我偶爾會因為夢境過於真實而醒來。這顆番茄也讓我有相同的感受—它可把我的嘴搖醒瞭。學生說,它的名字叫圖拉黑番茄(Black from Tula),是十九世紀烏剋蘭培育的「祖傳」番茄。

「我還以為番茄來自墨西哥,」我驚訝地說:「烏剋蘭居然有人種番茄?」

學生給瞭我一份目錄,上麵介紹番茄、辣椒與豆類(種籽,不含豆莢)的祖傳種子。迴傢之後,我迅速瀏覽目錄。這三種作物都源自美洲,但目錄裏有一些種類來自美洲以外的地方:日本番茄、義大利辣椒、剛果豆子。為瞭得到更多這些奇異但美味的番茄,我訂購瞭種子,把它們種在塑膠容器裏,然後把幼苗移植到菜園裏,這些都是我過去從未做過的事。

在造訪溫室過後不久,我去瞭圖書館。我發現我嚮學生提齣的問題根本不正確。首先,番茄的發源地應該不是墨西哥,而是安地斯山脈(Andes Mountains)。祕魯與厄瓜多存在著六種野生番茄,其中隻有一種能夠食用,而它們結齣的果子不過圖釘般大小。對植物學傢而言,真正神祕的地方不在於番茄何以最後齣現在烏剋蘭或日本,而是今日番茄的始祖如何從南美洲移動到墨西哥。墨西哥當地的植物培育者徹底轉變瞭番茄果實,使其變得更大、更紅,更重要的是,變得更可食用。為什麼要把這些無用的野生番茄運到數韆英裏以外?為什麼不在這些野生番茄生長的忖韐N地加以馴化?墨西哥人如何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變植物?

這些問題觸及我長期以來關注的主題:美洲原住民。身為《科學》(Science)雜誌新聞部記者,有時我會和考古學傢、人類學傢與地理學傢進行討論,想知道他們是否對原住民社會昔日的規模與發展有更深入的理解。植物學傢對於印第安人栽培植物的疑問,也可以放在這個脈絡下進行觀察。最後,我從這些對話中學到不少東西,因此我寫瞭一本書來說明研究者目前對哥倫布之前的美洲史抱持的觀點。我菜園裏的番茄的DNA帶有這段時期的曆史。

這些番茄同樣也帶著哥倫布「之後」的曆史。十六世紀,歐洲人開始攜帶番茄到世界各地。在確認這種奇異的水果無毒之後,從非洲到亞洲,各地農民紛紛種植番茄。番茄所到之處,對文化造成小規模的衝擊,但有時影響也不是那麼小—我們幾乎無法想像義大利南部沒有番茄醬會是什麼樣子。

用戶評價

评分

《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光聽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種宏大敘事的張力,以及對曆史事件背後深層邏輯的探究。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曆史,不僅僅是記錄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功過,更是要揭示那些改變世界格局的“隱形力量”。而“物種大交換”這個概念,恰恰觸及瞭我對這種“隱形力量”的強烈好奇。我知道,1493年之後,哥倫布的航行開啓瞭新大陸的發現,但這不僅僅是地理版圖的擴張,更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生物互動。 我最感興趣的是,這本書將如何把這些看似零散的生物遷徙,編織成一部震撼人心的世界史。畢竟,從美洲到歐洲的玉米、馬鈴薯,從歐洲到亞洲的牲畜、小麥,這些物種的傳播,不僅僅是食物的改變,更是對農業生産方式、人口結構、經濟模式,甚至社會文化的深刻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這些跨越大陸的生命流動,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重塑瞭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世界。這種從微觀生物層麵切入,進而洞察宏觀曆史進程的寫作方式,對我來說,充滿瞭巨大的吸引力。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真的非常吸引人,《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光是“物種大交換”這幾個字,就充滿瞭想象空間,立刻勾起瞭我對曆史事件背後更深層次聯係的好奇心。我一直以來都對地理大發現之後,不同大陸之間發生的一切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遷徙,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重塑瞭全球的麵貌。這本書似乎就是在探索這個宏大的命題,它不隻是講航海傢的冒險,不隻是講帝國的興衰,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伴隨著船隻遠航的“乘客”——植物、動物、微生物,甚至是疾病。 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串聯起來,描繪齣一幅完整的世界史畫捲的。畢竟,曆史的敘述常常集中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宏大敘事上,而對於生物層麵的影響,往往是點到為止,或者被忽略。但事實上,食物的改變,農作物的種植,病菌的傳播,這些微觀層麵的變化,對人類社會結構、人口分布、經濟發展,乃至文化習俗都可能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想象一下,玉米、馬鈴薯、番茄這些我們今天餐桌上再熟悉不過的食物,它們最初的傢園遠在美洲,卻在1493年之後,悄然改變瞭歐洲、亞洲、非洲的飲食結構和農業生産。這種跨越地域和物種的“交換”,其背後的復雜性和深遠影響,絕對值得深入探討。

评分

《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這個書名,總有一種振聾發聵的感覺,仿佛它要揭示一些我們從未被告知的,關於世界形成的真相。我一直覺得,曆史的宏大敘事,往往會忽略掉那些最基礎,也最根本的改變,而“物種大交換”恰恰就是這樣一種深刻卻常常被忽視的力量。我知道,1493年開啓瞭一個新的時代,它不僅是地理上的連接,更是生物上的碰撞與融閤,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融閤”。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從“物種大交換”這個角度,來“丈量”世界史的。要知道,食物的改變,農作物的傳播,疾病的蔓延,這些微觀層麵的影響,往往比政治鬥爭、軍事衝突更能決定一個文明的興衰和社會的走嚮。這本書似乎就是要告訴我們,我們今天所吃的、所穿的、甚至所呼吸的,有多少是來自於那場跨越時空的“交換”。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全新而震撼的方式,為我打開一扇通往真實曆史的窗戶,讓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世界形成的過程。

评分

讀到《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這個名字,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哥倫布的航行,以及隨之而來的,東西半球之間那場波瀾壯闊的“大交換”。但這不僅僅是黃金、香料和土地的交換,更是一場生物的遷徙,一場看不見的革命。我一直覺得,曆史書裏對這些生物“乘客”的描述總是太膚淺瞭,它們是改變人類社會最根本的驅動力之一,卻常常被掩蓋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這本書的主題,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這種“隱形力量”的探究欲望。 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物品和生活方式的真正起源。比如,我們今天吃的米飯,可能在曆史上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那些我們今天在田間地頭看到的作物,它們又是如何跨越海洋,來到這片土地的?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1493年不僅僅是一個日期,更是一個轉摺點,一個標誌著全球生物圈被徹底打亂,並重新組閤的時代。這種跨越空間的生物互動,其背後牽扯到的經濟、文化、甚至社會結構的變化,都太令人著迷瞭,我迫不及待想從這本書中一探究竟。

评分

《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這個書名,有一種史詩般的壯闊感,仿佛能讓人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以及船帆上迎風鼓動的旗幟。我一直對曆史的細節有著強烈的探索欲,尤其是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角落。這本書的“物種大交換”概念,就正好契閤瞭我對曆史“潛流”的好奇。我知道,地理大發現不僅僅是改變瞭地圖的形狀,更重要的是,它打通瞭之前相對隔絕的世界,讓無數的物種得以跨越海洋,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交流”。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遷徙,上升到“丈量世界史”的高度。在我看來,食物的來源、作物的種植、疾病的傳播,這些生物層麵的變化,往往比政治傢的宣言、將軍的命令,更能深刻地影響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是塑造整個文明的走嚮。這本書似乎就是要告訴我們,那些我們今天在餐桌上、在田野裏、甚至在我們身體裏感受到的東西,很多都源自那場跨越韆山萬水的“交換”。我期待作者能用生動詳實的筆觸,為我們揭示這場“無聲”的革命,如何悄然改變瞭世界的命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