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的角度,重新解读五百年来的世界史与全球化。
一四九三年哥伦布于美洲设立据点,
引发欧亚美非连串病菌、粮食作物与人种等的交流与碰撞,
史称哥伦布大交换,
是恐龙灭绝以后影响地球最重要的事件。
吴明益╳林益仁╳骆芬美 三种角度专文导读
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华盛顿邮报、出版人週刊 年度选书
现代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作者认为,一般经常从纯经济角度描述我们如今身处的全球化世界,事实上,从长期视角来看,全球化「根本」就是一种生物现象。这要追溯到一四九三年哥伦布在美洲建立根据地。从这一年开始,原本彼此相隔的大陆产生混乱的交流与碰撞,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对生态学家而言,这是恐龙灭绝后最重要的事件。
一四九三年后的世界,世界的生态愈来愈照着欧洲人的方式行进,南美原本有几百种的野生马铃薯与数十种的驯化马铃薯,因为欧洲人只大量种植其中几种,使农场愈来愈类似,一旦染病就形成跨国粮食危机,十九世纪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就使发生饥荒的爱尔兰人口减少一半。此外,作者也生动描述,生态因素如何在五百多年中不断影响历史,于是帮助美国独立成功的可能是疟蚊,让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关键是因为原产于亚马逊的橡胶,更不要说白银如何影响当时的国际政经,让明朝走向灭亡,而引进的玉米、番薯,因为耐旱容易种植,则让处于小冰期的明清两朝解决了饥荒问题,中国在此一时期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台湾也从此有了后来的本土象征。
「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其实是一场生态灾变,在物种、病菌、文化、人种的大混合中,逐渐形塑出我们此时此刻的现代世界。作者旁征博引生态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不仅重新诠释了几百年的世界史,也发现今日最激烈的政治争端(移民、贸易政策与文化战争)的根源。
本书特色
因为从物种、生态的变迁故事切入,能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思考从哥伦布一四九三年到美洲建立根据地后,五百多年来现代世界的形成,以及世界史上重大的历史转折,如美国独立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中国明朝因何衰落。
作者简介
查尔斯.曼恩 Charles C. Mann
《大西洋报》、《科学》与Wired杂志的特派记者,他也为《财富》、《纽约时报》、《史密森尼》、《科技评论》、《浮华世界》、《华盛顿邮报》以及HBO电视网与连续剧《法律与秩序》撰稿。他曾三度入围国家杂志奖决选名单,获颁美国律师协会、美国物理联合会、艾尔弗.斯隆基金会与兰纳基金会等写作奖项。他以《1491》获美国国家学院传播奖(National Academies Communication Award)年度最佳书籍。现定居麻州安默斯特。
译者简介
黄煜文
资深译者,译有《王者之声:宣战时刻》、《鸭子中了大乐透》、《为什么是凯因斯?》、《历史的历史: 史学家和他们的历史时代》《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在缅甸寻找乔治欧威尔》《耶路撒冷三千年》等多部作品。
导读
没有和自然无关的历史 吴明益
菜园中的「哥伦布大交换」 林益仁
哥伦布大交换与台湾 骆芬美
前言
导论 同种新世
1 两座纪念碑
第一部 大西洋的旅程
2 菸草海岸
3 有毒的空气
第二部 太平洋的旅程
4 跨洋而来的金钱(丝银贸易,第一部分)
5 相思草、番薯与玉米(丝银贸易,第二部分)
第三部 世界的欧洲
6 农工业联合体
7 黑金
第四部 世界的非洲
8 大杂烩
9 逃亡者的森林
终曲 生命之流
10 在布拉拉考
附录
一 字词的冲突
二 全球化,前仆后继
三 郑成功∕国姓爷
致谢
注释
书目
地图与照片出处
导读一
没有和自然无关的历史∕吴明益
多数人对达尔文的印象就是那部大气魄,改变了生物研究历史的《物种源始》,或是《小猎犬号航海记》,但事实上,达尔文曾在发表《物种源始》之前,花了很长的时间研究「藤壶」(一种长在海边与海上坚硬物体表面的蔓足目动物)。更有意思的是,在死前一年,达尔文出版了一本研究蚯蚓的书。事实上,达尔文并不是在年老时才对蚯蚓有兴趣的,他关注这种生活在土壤与腐植层里的生物,超过四十年。
以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全球蚯蚓可能有四千多种,台湾的蚯蚓也有三十几种,达尔文曾计算一亩地的蚯蚓数量,有超过五万只的蚯蚓(这数据现在来看当然不准确),这千千万万只的蚯蚓不断摄食、钻土、排遗……,达尔文深信,蚯蚓是一种会改变世界的伟大生物。
如果你翻开《一四九三》,你会恍然大悟,常见的陆正蚓与红正蚓竟然是一四九二年才来到美洲的。而英格兰的殖民者约翰.罗尔夫(John Rolfe),才是真正让蚯蚓对美洲地貌产生剧变的人。当时从英格兰到维吉尼亚运送菸叶的船只,往往会将准备装载菸叶的空桶放满泥土以压舱,等到装菸叶时就直接把土倒到新大陆的土地上,这些蠕虫就如此获得新土壤,从此牠们把美洲土地翻过无数次,造成了生态景观的变化,而这生态景观的变化又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关:殖民者不断砍伐森林种植菸草,换取利润,同时也把美洲土壤的养分运到欧洲,换成货币。
这种以微物见繁世的迷人叙事,就是「环境史」(environmental history)式的思维。也是查尔斯.曼恩(Charles C. Mann)这位杰出的记者,撰写《一四九三》这部引人入胜的环境史普及着作的方式。
从生态学者沃斯特(Donald Worster)的《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Nature’s Economy: 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开始,研究生态史的学者发现自然环境的先天条件深深影响了人类历史,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亦然。这样的观点在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The Columbian Exchange)获得进一步发展,他发现一四九二年的哥伦布登陆新大陆,在日后促成了一次前所未见的,生物跨洲流动。玉米、马铃薯、辣椒、菸草、可可从此成为全球性的产物,而美洲也接受了未曾见过的生物与病菌。克罗斯比并且在《生态帝国主义》(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 900-1900)一书,进一步写到帝国如何在征服纽、澳时,也改变了它们的自然景观。当波利尼西亚人居住纽西兰时,多数地方还是覆盖着森林的,且是在地理学上被称为「冈瓦纳大陆的泛古陆南半部」的植物相,许多当地生物赖以维生。但当开垦发生,这些生物很快随之灭绝,连带生态景观也「欧洲化」了。
这系列的学术研究在戴蒙(Jared Diamond)那本着名且富争议的《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之后成为一般民众也会阅读的显学,我认为这意味着人们终于开始理解,所谓「历史」不是只是谈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这地球上,怎么可能有任何文化跟生物与环境无关?
于是,环境史学家开始观察过去人类历史受到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变异合构观察人类历史的转变,思考人类文明繁盛与崩溃的模式,并且提供现今社会面对环境变异的对应之道。
曼恩从克罗斯比的着作得到启发,在他那本知名的《一四九一》里,写的是哥伦布大交换以前的美洲环境。《一四九三》则写之后的世界局势如何因这次的大交换产生异变。就像所有的环境史家一样,曼恩运用了历史、生态学、人类学家的研究材料,编织出一本透过昆虫、物产与农作物、病菌的复合作用下,欧洲兴起,中国渐弱,非洲被彻底瓦解的环境史。由于曼恩的叙事语言生动,这部着作因此不生硬而充满魅力。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提到中国的地方是这类书籍里相对详尽的(但问题仍多),曼恩甚至提到一九七九年从巴西引进台湾,至今仍对这个岛屿的农损造成巨大伤害的福寿螺。
多数时候物种的移入、演化与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这几年台湾各地流行桐花祭,事实上也可以看作一个环境史的事件。广东油桐引入台湾可视为是商人与民间经济需求的副产品,不料经过一个世纪后它竟而转变成「美学产品」,并且鼓舞民间跟政治人物栽种。虽然不易测知桐花的散布对原生植物或生物造成的排挤效应,但具强势繁殖力的生物,改变台湾的人文历史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我在小规模耕作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以体力与非洲大蜗牛对抗(牠们甚至成为阿美族人新的「传统食物」),而遍山遍野的蔓泽兰,不知道让政府投资了多少预算来移除?这都是这些生物进来之时,始料未及的事。
让我们回到达尔文的蚯蚓和藤壶上吧。蚯蚓对人类农耕文化的影响甚深,这点似乎比较容易理解,那么看似生物链结关系较远的藤壶呢?根据这几年的科学研究,由于藤壶常附着于船身,形成船只行驶时的反向「拉力」,全球加起来每年都因藤壶而消耗了极大的汽油量。另一方面,也鲜少有人知道,我们日常使用的便利贴与部分黏着剂,正是从藤壶分泌出的黏着物质发展出来的,有什么东西比能越过茫茫大海却不掉落的藤壶来得黏力惊人?
这就是环境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这世间无一物独立存在,这类精采又伤感的启示在《一四九三》这部书里,处处得见。
(本文作者为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导读二
哥伦布大交换与台湾∕骆芬美
在学校的历史课堂上,习惯性会分为「世界史」、「中国史」、「台湾史」。其实不管在任何的时空之下,所有发生的事件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因此,应该以全球性的角度来思考与观察,究竟《一四九三:物种大交换丈量的世界史》与台湾有没有关系?
台湾在十六至十七世纪,之所以成为日本、中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商人穿梭竞逐之地,主要是他们都将台湾做为「丝绸」与「白银」交易的所在。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欧洲国家的致富关键,而中国在确立了银本位的货币系统后,大量地需求白银。
日本是中国最早、也最重要的白银供应者。日本在十六世纪时扩大了白银的产量,偏偏在一五七六这一年,明朝廷虽决定开放部分海禁,却排除了对日本的贸易。渴求日本白银的中国海商,因此开始与日本商人在明朝政令到不了的台湾碰头。
荷兰人因着想加入「丝绸」与「白银」的贸易,来到了东亚,原想落脚在靠近中国的澳门、澎湖都不可得,才有一六二四年不得不殖民台湾的行动。
西班牙更是因为「白银」才对台湾感兴趣。西班牙占领墨西哥、祕鲁,拥有了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殖民菲律宾后,因带来大量白银,吸引中国商人前来以丝绸交换,于是大部分白银最后都流入中国。原先,在马尼拉的西班牙总督曾建议其国王来收服台湾,但未採取行动。直到荷兰人在台湾取得据点后,为恐马尼拉与中国之间的白银贸易被荷兰人阻断,遂于一六二六年在台湾北部的鸡笼(基隆)湾建立殖民据点。
就是这样,「哥伦布大交换」下的「白银」,将台湾带进了世界各地密切连系的网路中。
荷兰人来台湾之后,除了原先规划在台湾做丝绸与白银的转口贸易之外,再来就是发现台湾土地肥沃,应该可以开垦。特别是发现台湾适合种植甘蔗,可做成砂糖外销,但原住民只种植自家日常所需的量,没兴趣耕种经济作物。当时有个争论,就是究竟要输出荷兰农民到台湾,还是引进中国移民?但是阿姆斯特丹与巴达维亚的荷兰官员都反对自本国输出移民,而是鼓励中国移民来台湾种甘蔗,另外包括稻米、大麦、姜、菸草、蓝靛,还有许多作物都能在台湾栽种。当时种植甘蔗给予免税优惠(种水稻则收什一之税),因此颇有进展,从此奠定甘蔗成为台湾极重要经济作物的基础。
荷兰人为了鼓励中国移民来台湾开垦,还提供不少优惠条件,例如无偿提供土地和耕牛、免除赋税、直接融资,甚至还有镇服原住民、取缔枪械等行动,打造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让移民安心。统治后期,荷兰人更鼓励中国移民来台湾经商。特别是像甘蔗等经济作物,收成之后要靠商人进行交易,于是在今台南赤崁地区也盖起市街,安顿汉人商贾。
台湾从此成为荷兰统治下的汉人屯垦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收入一部分就是来自汉人移民缴交的税款、关税与执照费,以及鹿皮和砂糖等贸易收入。当时荷兰官员直言:「中国人是福尔摩沙岛上唯一能酿蜜的蜂种。」言下之意是只要做好管理,中国移民就会自动替荷兰人赚钱。
相对于荷兰人,西班牙人因为在马尼拉与中国移民的相处冲突极大,还引发过多次的屠杀中国人事件,因而在台湾时期,绝不引进中国移民。西班牙因不用中国移民,而只用原住民,但原住民的耕种技术不佳,在台湾的据点无法自给自足,只能仰赖马尼拉的供给。至于荷兰人将台湾营造成中国人的移垦地,最后却也迎来了中国移民心目中的真正主子—郑成功。
其实,郑成功之所以能够逼使荷兰人从台湾退出,先是因荷兰人一直无法争取到与中国直接通商,自始至终只能在台湾仰赖中国商人供货—从李旦、郑芝龙,再到郑成功。因而当郑芝龙于一六四○年决定不再将丝织等物运来台湾,而是直接进行对日贸易时,荷兰人就差点垮掉。等到一六五五年,郑成功因为他的商船在马尼拉被西班牙人攻击,遂要求台湾的荷兰长官颁布「扣留并惩罚前往马尼拉的船只」,竟然被拒绝。更让郑成功生气的是,他认为在台湾的汉人是他的「子民」,但隔年又得知台湾有汉人商人私自到马尼拉贸易,于是决定对台湾发动禁运令。一年后,虽经谈判重新开启,但已经使得荷兰在台湾的经济利益严重衰退。接着是一六五九年带着台湾地图潜逃去向郑成功投降的荷兰通事何斌,说服并成为郑成功攻入台湾的引路人。
但最关键的因素,是郑成功将荷兰人围困在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的九个月中,郑成功大军所依赖的军粮,竟是他们从中国带过来并自行种植的番薯—这是西班牙人由美洲带到菲律宾马尼拉,华人从马尼拉偷偷夹带回中国的。荷兰人因受不了被长期围困,因而有一小兵跑去投降郑成功,透露进攻热兰遮城的最有利位置是乌特勒支堡,郑成功军队顺利攻下后,荷兰人只好投降。如此看来,击退荷兰人的「祕密武器」,其实就是西班牙人在美洲所发现的「番薯」。
再回到二十年前的一六四二年,西班牙在台湾败给荷兰人,也是与番薯有关。原先西班牙人来台湾时,就把番薯带来,因而北部的原住民已经普遍种有番薯。但是因西班牙人与原住民关系很差,所以在西班牙人因马尼拉方面供应不足,出现缺粮的危机中,无法得到原住民番薯等粮食的提供,遂在荷兰人的武力优势下,被赶出基隆。
「哥伦布大交换」下的「番薯」,决定了十七世纪中叶台湾各势力胜负的关键。从此番薯进入台湾,甚至成了台湾的代名词。
而在历史上,让中国人,包括台湾人深受其害的鸦片吸食,也是这波浪潮下所导致的。
鸦片虽然不是来自美洲,而是来自中东地区,唐朝中期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原先吞食做为药用的鸦片开始变得迷人,是因为遇见了菸斗。菸草来自北美,西班牙征服美洲之后,随着白银船到了马尼拉,再随着中国商人传入福建,然后就是全中国。
既有了菸斗,再将鸦片混入后,发出了令人陶醉的香味。中国人更将鸦片的行销观念、工艺制作和享受情面发挥到极致,一种绝妙的吸食方法—躺在菸榻上,拿着菸枪、就着菸灯吞云吐雾,赛似活神仙,传遍神州大地。而后,荷兰人为吸引福建南部漳、泉地区的居民来到台湾,允许台湾人吸食菸草、鸦片。一六八三年,台湾被纳入清朝版图之后,随着福建和广东移民陆续来台,吸食鸦片的习惯也跟着繁盛起来。
另有人说是十七世纪初,荷兰的水手们开始将鸦片混着砒霜吸食,认为可预防疟疾。而在荷兰人统治下的台湾,汉人移民因水土不服,容易感染台湾风土病—疟疾,就以鸦片防治疟疾。这时的鸦片主要来自印尼,仍是吞食服用。之后,荷兰人开始向包括台湾在内的亚洲销售鸦片,并带进菸斗的吸食方式。台湾人将鸦片混合着菸草吸食,进而影响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并且大为流行。
以上,我试着以台湾历史上的几个发展的例子,来唿应《一四九三:物种大交换丈量的世界史》一书,并以台湾史的角度来做一简要的导读。本书为十五世纪后的世界,勾勒出非常清楚的轮廓,是一本堪称为经典的好书!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七日于台北
(本文作者为《被误解的台湾史》作者、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1493:物种大交换丈量的世界史》这个书名,总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仿佛它要揭示一些我们从未被告知的,关于世界形成的真相。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会忽略掉那些最基础,也最根本的改变,而“物种大交换”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深刻却常常被忽视的力量。我知道,1493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不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生物上的碰撞与融合,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融合”。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从“物种大交换”这个角度,来“丈量”世界史的。要知道,食物的改变,农作物的传播,疾病的蔓延,这些微观层面的影响,往往比政治斗争、军事冲突更能决定一个文明的兴衰和社会的走向。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今天所吃的、所穿的、甚至所呼吸的,有多少是来自于那场跨越时空的“交换”。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全新而震撼的方式,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真实历史的窗户,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世界形成的过程。
评分《1493:物种大交换丈量的世界史》,光听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宏大叙事的张力,以及对历史事件背后深层逻辑的探究。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不仅仅是记录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功过,更是要揭示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隐形力量”。而“物种大交换”这个概念,恰恰触及了我对这种“隐形力量”的强烈好奇。我知道,1493年之后,哥伦布的航行开启了新大陆的发现,但这不仅仅是地理版图的扩张,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生物互动。 我最感兴趣的是,这本书将如何把这些看似零散的生物迁徙,编织成一部震撼人心的世界史。毕竟,从美洲到欧洲的玉米、马铃薯,从欧洲到亚洲的牲畜、小麦,这些物种的传播,不仅仅是食物的改变,更是对农业生产方式、人口结构、经济模式,甚至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这些跨越大陆的生命流动,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世界。这种从微观生物层面切入,进而洞察宏观历史进程的写作方式,对我来说,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
评分读到《1493:物种大交换丈量的世界史》这个名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哥伦布的航行,以及随之而来的,东西半球之间那场波澜壮阔的“大交换”。但这不仅仅是黄金、香料和土地的交换,更是一场生物的迁徙,一场看不见的革命。我一直觉得,历史书里对这些生物“乘客”的描述总是太肤浅了,它们是改变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却常常被掩盖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这本书的主题,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这种“隐形力量”的探究欲望。 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物品和生活方式的真正起源。比如,我们今天吃的米饭,可能在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些我们今天在田间地头看到的作物,它们又是如何跨越海洋,来到这片土地的?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1493年不仅仅是一个日期,更是一个转折点,一个标志着全球生物圈被彻底打乱,并重新组合的时代。这种跨越空间的生物互动,其背后牵扯到的经济、文化、甚至社会结构的变化,都太令人着迷了,我迫不及待想从这本书中一探究竟。
评分《1493:物种大交换丈量的世界史》这个书名,有一种史诗般的壮阔感,仿佛能让人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及船帆上迎风鼓动的旗帜。我一直对历史的细节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尤其是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这本书的“物种大交换”概念,就正好契合了我对历史“潜流”的好奇。我知道,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改变了地图的形状,更重要的是,它打通了之前相对隔绝的世界,让无数的物种得以跨越海洋,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交流”。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迁徙,上升到“丈量世界史”的高度。在我看来,食物的来源、作物的种植、疾病的传播,这些生物层面的变化,往往比政治家的宣言、将军的命令,更能深刻地影响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是塑造整个文明的走向。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告诉我们,那些我们今天在餐桌上、在田野里、甚至在我们身体里感受到的东西,很多都源自那场跨越千山万水的“交换”。我期待作者能用生动详实的笔触,为我们揭示这场“无声”的革命,如何悄然改变了世界的命运。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真的非常吸引人,《1493:物种大交换丈量的世界史》。光是“物种大交换”这几个字,就充满了想象空间,立刻勾起了我对历史事件背后更深层次联系的好奇心。我一直以来都对地理大发现之后,不同大陆之间发生的一切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迁徙,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重塑了全球的面貌。这本书似乎就是在探索这个宏大的命题,它不只是讲航海家的冒险,不只是讲帝国的兴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伴随着船只远航的“乘客”——植物、动物、微生物,甚至是疾病。 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完整的世界史画卷的。毕竟,历史的叙述常常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宏大叙事上,而对于生物层面的影响,往往是点到为止,或者被忽略。但事实上,食物的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病菌的传播,这些微观层面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结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乃至文化习俗都可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想象一下,玉米、马铃薯、番茄这些我们今天餐桌上再熟悉不过的食物,它们最初的家园远在美洲,却在1493年之后,悄然改变了欧洲、亚洲、非洲的饮食结构和农业生产。这种跨越地域和物种的“交换”,其背后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绝对值得深入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