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osa海平面下:浮潜台湾婆娑之洋.美丽之岛

Formosa海平面下:浮潜台湾婆娑之洋.美丽之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海洋
  • 浮潜
  • 潜水
  • 海洋生物
  • 台湾旅游
  • 自然风光
  • 生态旅游
  • Formosa
  • 美丽之岛
  • 水下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以海洋观点,系统纪录台湾岛沿海的海洋生态与变迁
  以文学性观察台湾海洋生态与文化,媲美生态书写经典卡森海洋三部曲的力作
  超过500张从海平面上到潜入海平面下的珍贵影像,亲身体验作者眼中的海洋世界
  翻过每一页,都是让你惊唿不可思议的缤纷即景

  Formosa,福尔摩沙,婆娑之洋、美丽之岛,台湾。我们脚下所踩的土地如此熟悉,却从未想过跨过水天一色的一瞬反光,还有什么样的风景。

  作者陈杨文投注20年心力关注海洋议题,记录这些几乎近在眼前的海平面下,如同《少年PI的奇幻漂流》般超乎想像──不同的是,这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台湾的浅海海域中真实上演;生活在一座岛上,我们忙着向内或向外张望,却始终没有低头,发现最丰饶富沃的宝藏。

  陈杨文说:「……进入水中,是灿烂却宁静的世界,伴我度过青春岁月。只是接下来的岁月,公路巨龙带来人潮与垃圾潮,慢慢掩没这个私属花园,只好不忍离去。二○○五年再访,往日的七彩珊瑚礁被优养化海藻覆盖,成为一片海中草原--这是我二十年后的环境见证,然而再二十年、再二十年后呢?」

  书中这些让人惊叹的影像即景,是不是在这个瞬间,都在消逝?往后只能在记忆之中存在?

  也许,就是现在,我们应该开始学习尊重这块土地,善待週遭的海洋。以虔敬的态度、正确的方式亲近环境,温柔对待我们的岛屿。就是现在,谦卑地记起这座岛与居住的不只是人类,更有千千万万我们无法想像的生命型态,绝非我们所见一隅。

  海洋,并不是我们的水族缸,而是生命的起源,我们的母亲。

本书特色

  ●与海洋旅者共游,漫游海平面下的美好生态
  超过500张的第一手迷人写真,搭配生动自然、媲美生态写作经典大作的深度文学笔调,与读者分享观察到生物与物理空间的互动,完整呈现整个海洋中最华丽、多样之处。所有你想像过、未曾想像过的动物与植物,以隐匿藏躲或是艳丽到极致的万千姿态,在海中绽放成一处你最接近的未知新世界。

  ●台湾近海生态导览之旅
  长时间亲访台湾10处最佳海中生态与旅游导览,带你共游成熟珊瑚礁岩X冬晴观察宝地X多样化生态世界,即使无法亲临,也值得永久收藏的台湾海洋生态图文。

  ●适合亲子共游--北台海湾:马岗、香兰与澳底
  ●台北都心的后花园--北海岸:外木山与龟吼
  ●未受过多干扰的成熟珊瑚礁岩--东部:石梯坪与三仙台基翚
  ●冬晴的珊瑚观察宝地--恆春半岛西侧:万里桐
  ●多样化的生态世界--南台海湾:雷打石、眺石

作者简介

陈杨文

  从小就着迷于海洋,自中学起即开始构思海洋的旅途。大学即开始撰写与拍摄自然生态科普作品,与从事环境教育与保护工作。曾任职国际保育组织,参与全球海洋物种保育工作,足迹踏过全球五大洲与各大洋海岸。已持续观察台湾海洋生态的变化二十多年,目前和两位就读小学的女儿与妻子,全家进行海洋生态观察纪录,并从事学校与社会环境教育工作、担任新北市与屏东县环境教育委员会委员等。

  .学历与工作经验
  美国伊利诺大学科学硕士(神经生物),零碳行动有限公司执行长(2011~)、环保署环境教育人员认证(2011~),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环境计画主任(2004~2011)、台北野生物贸易调查委员会(TRAFFIC-Taipei, 1994~2003)、荒野保护协会理事、副理事长、常务监事(1995~2010)、行政院农委会野生动物保育法谘询委员(2007~2010)。

  .得奖
  学学文创奖 绿色环保达人组 首奖影响力奖(2012)
  《一个潮池的秘密:跟着生态观察家一起探索台湾东北角潮间带》入选台北国际书展.书展大奖十大好书(2012)
  学学文创奖 绿色环保产业组 首奖影响力奖(2011)
  部落格《Intertidal潮间带》全球华人部落格 推荐奖(2006)
  牛顿科学摄影奖(1986)

  主要着作:
  《一个潮池的秘密:跟着生态观察家一起探索台湾东北角潮间带》(2011)、《全校式能源教育经营指南》(2009)、《台达趋势报告:气候变迁与市场、绿建筑趋势》(2005,2006,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出版)、《常见华盛顿公约植物指南》(2001,行政院农委会出版)、《野生动物保育执法参考手册》(1997,行政院农委会出版)、Management and trade of Whale sharks in Taiwan (2002, TRAFFIC East Asia-Taipei, Taipei, Taiwan)等。

  主要翻译:
  《野生新视界-海洋生命教材暨教师手册》(2006)、《野生新视界-生物多样性教材暨教师手册》(2003)、《CITES辨识图鑑-蝴蝶》(2002)、《CITES辨识图鑑-龟类》(1999)、《CITES辨识图鑑-鳄鱼》(1998)、《CITES辨识图鑑-鸟类》(1996)等。

寻踪迷雾:太平洋边缘的岛屿帝国与人类足迹 一、 历史的暗流:从蛮荒到殖民地的权力更迭 本书深入剖析一个地理位置特殊的岛屿,在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数次权力易手与文化剧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发现”故事,而是一部关于征服、抵抗、融合与遗忘的史诗。 早期聚落与原初文明的兴衰: 我们首先回溯至数千年前,探索岛上原住民族群——那些被称为“高山上的子民”与“海洋的女儿”的社群——如何在大自然的严酷考验中,建立起独特的社会结构、宇宙观和与土地休戚与共的生存哲学。通过考古遗址和口述历史的交叉比对,我们尝试重构这些前殖民时代社会的面貌,他们如何应对季风、地震与火山的威胁,以及他们独特的航海技术和社群间的贸易网络。他们的物质文化,从精美的石器到复杂的编织艺术,无不映照着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依恋。 大航海时代的浪潮与权力介入: 随着16世纪全球贸易体系的展开,这片原本被视为“迷航者的墓地”的岛屿,意外地成为了连接欧亚大陆的战略支点。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列强,带着贸易的渴望与宗教的热忱踏上这片土地。我们详细梳理了早期殖民尝试的特点——它们是贸易站的建立,还是全境的控制?殖民者带来了新的作物、新的瘟疫,以及一套全新的、颠覆性的社会等级制度。书中着重分析了原住民在面对西方武力与疾病时的脆弱性,以及他们如何以非对称的方式进行抵抗,留下无数关于英勇反抗的悲壮传说。 清朝治下的边陲: 随后,来自亚洲大陆的政权开始强化对岛屿西部的控制。这一时期,汉族移民的涌入极大地改变了岛屿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形态。我们探究了清廷“寓兵于农”的治理策略,以及在“化外之地”与“化内”之间模糊地带的社会动态。开垦荒地、修建水利、处理与原住民和早期汉人移民之间的土地纠纷,构成了这个时期复杂的地方治理图景。地方绅士阶层的崛起,以及他们对文化认同的构建,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现代化的阵痛与外来政权的更迭: 进入20世纪,岛屿的命运被卷入更宏大的地缘政治漩涡。某西方强权对该地的接管,带来了一场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运动。从修建铁路、发展矿产到推行现代教育体系,一系列的改革重塑了岛屿的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然而,这种现代化往往伴随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压制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书中也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与焦虑,他们试图在被强加的现代性框架下,寻找属于本岛的文化根源与未来方向。 二、 地理的塑造与生态的对话 本书将地理环境视为塑造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无声角色。 山脉的屏障与族群的隔离: 岛屿中央耸立的中央山脉,构成了天然的地理屏障。这种阻隔不仅影响了气候模式,更深刻地划分了岛上的族群分布与文化交流频率。我们通过地质学和气候学的分析,解释了不同地域的生态差异如何催生了迥异的经济模式——东部的渔猎文化与西部的农耕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与隔离。 气候的恩赐与挑战: 太平洋的季风气候,一方面带来了充沛的降水滋养了农业,另一方面也以台风的形式展现出毁灭性的力量。书中详细记录了历史文献中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记载,以及社会如何在灾后重建中展现出的韧性与脆弱性。这些灾难不仅仅是天灾,更是检验社会组织能力和政治合法性的试金石。 水资源的争夺与治理智慧: 围绕着河流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分配,一直是岛屿社会冲突的核心议题之一。从早期部落的简易引水灌溉,到殖民时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本书探讨了技术与权力如何共同作用于水资源的分配,以及这些决策对生态系统长期影响的评估。 三、 冲突与融合:身份认同的迷宫 多元族群的共存难题: 这是一个由南岛语系原住民、早期闽南与客家移民、近代大陆各省份迁入者以及外来统治者共同构筑的复杂社会。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些族群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互动模式——从早期的械斗与械压,到后来的通婚与文化借用。身份认同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张力下,被重新协商和建构的过程。 语言的消亡与保留: 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书中收录了对多语种(包括各种方言、原住民族语以及殖民者语言)演变轨迹的考察。我们关注语言的强势与弱势地位如何反映了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在教育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语言的流失对群体集体记忆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伤害。 祭祀与信仰的在地化: 各种外来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在传入后,并非简单地取代了原有的神灵崇拜,而是发生了深刻的“在地化”过程。通过对特定节庆活动和地方庙宇的考察,我们揭示了本土信仰元素如何巧妙地与外来教义融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充满本土色彩的精神生活体系,以此来对抗外来政权带来的疏离感。 四、 文学的回响与记忆的建构 知识分子的挣扎与声音: 本书通过对一系列关键知识分子和作家的作品分析,揭示了他们如何试图以笔墨捕捉岛屿的“灵魂”。他们的作品往往是社会矛盾的缩影——是对土地情感的抒发,是对不公义的控诉,以及对未来身份的迷茫探寻。从早期的纪实文学到后来的现代主义探索,这些文字记录了不同代际对“我们是谁”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 集体记忆的塑造与争夺: 历史叙事权力的争夺,是理解一个社会复杂性的关键。谁来讲述过去的故事?教科书、纪念碑、官方文件和民间传说,各自构建了不同的历史版本。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官方历史是如何筛选、淡化或美化某些事件(如大规模冲突、人口迁徙的悲剧),而民间记忆又是如何以非正式的方式抵抗主流叙事,从而保持着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层次、去魅化的视角,理解这座位于太平洋边缘的岛屿,如何在地理的限制与历史的洪流中,艰难而执着地塑造着自己独特而又充满张力的存在。它探讨的不是一个“美丽”的田园牧歌,而是权力、生存、冲突与认同的复杂交织体。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apter 1 天.地.海
1.1海上眺望
太阳系中唯一的蓝色星球
我们的岛屿
人与海,从海陆文明之争到暖化议题
从陆地到海洋,进入一个更大、更崭新的世界
在海中唿吸,探索新视界
被干扰的海洋生态
1.2进入海中舞台
岩岸,时间之轮的变化循环
沙滩,流动的固体
珊瑚礁,亿年的和平共处
台湾南部与东部的珊瑚礁结构
珊瑚,刻画海洋之形
1.3海洋的旅者
海岸旅人,鱼类的近岸育儿园
拟态的小木棍其实是海中猎者,鬼头刀
海中的小枯叶,尖翅燕鱼
利用浮潜者的不速之客,马鞭鱼与鹤鱵
鱼群与猎者

Chapter2 来自远海的礼物
2.1绿蠵龟与海蛇
2种台湾人的亲海模式
在台湾意外遇上野生海龟
蛇出鬼没,铭刻在记忆里的恐惧
利用恐惧心态模拟的假海蛇
2.2深海的刚毅忍者:水母
海体中的小精灵,栉水母
2.3大海的漫游者,水母
特色各异的各种水母
载着乘客飘流的水母船舶
封闭咸水湖的素食水母
水母潮,美丽又危险的体验
2.4鲸鲨传奇
台湾渔业署对于鲸鲨之政策
将鲸鲨列入华盛顿公约列管物种的努力
巨大如深蓝繁星的悠游盼望

Chapter 3 海陆之间
3.1大海的窗口,潮间带
柔顺者的世界,顺着浪潮生长的藻类
海洋赠与的自然野味
3.2创造生命的历史痕迹:石珊瑚
遍佈海中的建筑师
珊瑚的多样化面貌
反映环境的有机建筑物
生死系于共生藻
种类繁多的造礁珊瑚
难解的珊瑚之谜
3.3住宅猎人:寄居蟹
小身体大野心的机会主义者
强取豪夺亦或商议仪式?
保命攻防角力战
不捡空贝壳的理由
3.4众人的宝贝
潮间池里的缤纷
海中的财宝
3.5浪潮乐章
世界浪潮声的共通节奏
永不停歇的卡农乐潮
网路海中的卡农蜕变
也许,卡农是某种真言

Chapter 4 潮下带
4.1海参物语
广受孩子欢迎的海参
揭开海参的美食密码
海参贸易市场
海参的再生能力
海参的文化意义
4.2胆小的伪装者
与花胆的亲密接触
多变伪装不敌嗜食之风
4.3海葵住家与其小丑鱼居民
有着花蕾般触手的海葵
隐形房客与其保护防线
礁前缘的隐形侠:海葵虾
海葵虾在海葵上作什么?
4.4幻身小海怪
近距离观看章鱼变身秀
章鱼变身之因
4.5龙虾的生勐滋味
东西方品龙虾
鼻头角的初遇
澳底补抓经验
美国渔民捕龙虾

Chapter 5 海体世界
5.1一只睡觉中的狮子鱼
夜潜帛琉,遇见海中美丽生物
黄昏海洋的大礼
5.2人鱼大战
强悍的海葵鱼
与恋家鱼的战争
5.3漫谈礁鱼
鱼儿喜欢吃什么?
不怕人的小鱼儿
看不见的鱼地雷
保护海域中的珊瑚礁鱼游行
5.4看鱼,说鱼
众鱼图像

Chapter 6 台湾近海生态
6.1北台海湾:马岗、香兰
探索马岗海蚀平台
6.2北台海湾:澳底
与远客探访澳底
6.3北海岸:外木山
台北都心的后花园
下海初探的风景
鱼与渔人
6.4北海岸:龟吼
岸上市场对比海中绚烂
从陆地到海洋,扩展保护生态圈
想望真实的海龟天堂
6.5东部:石梯坪
台湾分佈最北的珊瑚礁
球茎海葵的居民:白条海葵鱼
6.6东部:三仙台基翚
未受过多干扰的成熟珊瑚礁岩
出现热带海洋物种
6.7恆春半岛西南侧:万里桐
探访南台湾丰富生态
冬季晴天的珊瑚观察宝地
6.8恆春半岛西南侧:白砂
藻类与动物的世界
6.9南台海湾:雷打石
多飘游性鱼类
6.10南台海湾:眺石
吵杂的环境与鱼群之适应
多样化的珊瑚与动物

§台湾理想浮潜点
§台湾适合下海的季节
§浮潜的人与环境安全法则
§海参,海中的蚯蚓
§裙礁、堡礁屿环礁
§海龟与飞行
§栉水母引发鱼子酱价格飙涨危机
§轴孔珊瑚的3种型态
§常见寄居蟹的辨识方法
§卡农,浪潮般的永续
§海参三法
§加拉巴哥的海参战争
§细看花胆
§失去海洋滋润的滋味
§没有鱼的海洋即将到来
§行前的约法三章

图书序言

自序

  穿越台湾岛东北角的滨海公路,车龙不断蠕动切过美丽的峭壁海岸线,二十多年前在我读高中时,无意发现这条巨龙的形成。当时还须从水湳洞沿着正在修筑中的路基,步行到台湾岛的鼻端--鼻头角。二十年前往事历历,还记得当时沿着无名小径踌躇缓行,往往眼前看着就将到尽头落海了,却又一转角蜿蜒进入另一山壁,走着走着,最终的尽头是一白色小灯塔,断崖残壁的二战遗迹仍在;而我的祕密花园还未到,那是往下看的另一个世界,攀岩而下,进入水中,是灿烂却宁静的世界,伴我度过青春岁月。只是接下来的岁月,公路巨龙带来人潮与垃圾潮,慢慢掩没这个私属花园,只好不忍离去。二○○五年再访,往日的七彩珊瑚礁被优养化海藻覆盖,成为一片海中草原--这是我二十年后的环境见证,然而再二十年、再二十年后呢?

  千禧年后,受帛琉(Palau)观光局之邀协助,该国发展生态旅游,因此开始关注海洋生态议题。又适逢数位相机的兴起,防水相机设备普及化,能将先前只能储藏在脑海的影像,具体呈现与纪录比较。今日,由于生态旅游兴起与交通便利,我们或许能在数月中走遍岛屿的每个乡镇,然而,生为一个岛民,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接受来自大海的食物恩赐,却对海岸线下的世界,一无所知。
自此
  之后,带着两位初生的稚女,开始了我们全家的海洋壮游。週末到北部与东北角的邻近海域,长假到南端与东部海域,甚至不同海域的小岛。有时甚至幻想,自己就是住在海边,离家最近的外木山海泳池,在高速公路的带领下,约三十公里、三十分钟的车程。这七年来大多数的週末与假期,我们一家四口几乎都在海边与海中度过,我希望至少让下一代知道,她们是土生土长的岛民,是大海的子民。

  书写这本书的动机,可说是来自生态旅游家的启发,明人徐霞客大川之旅,英国人达尔文(Charles Darwin)乘着Beagle帆船环球之旅,美国人瑞秋.卡森女士(Rachel Carson)的海洋三部曲《海风下》(Under the Sea-Wind)、《海之滨》(The Edge of the Sea)与《蔚蓝大海》(The Sea Around Us),激发我们探索海平面下世界的种种生态环境。我们唯一的优势,是活着,还可以不断造访想要了解的海域。无论季节变化,大海更是回馈我们无穷的惊喜与新发现。

  借着简单的浮潜(snorkeling)技术,我们的目光可以进入海中,在海中长时间的探索,得以有效地观察到生物与物理空间的互动,生命与生命、生命与环境彼此间的回馈,在某一时空中在此发展与呈现,即为生态空间。尽管潜入海中的深度可能有限,但这潮起潮落的空间,及水下十公尺的空间,却是整个海洋中最华丽、多样之处。

  本书除了纪录我们全家与周遭海洋互动的情况,更希望传达来自海洋的讯息,让更多人了解海洋一点也不可怕;但也不是无穷的宝藏,无法取之不绝。不绝的是存在人的心,每取自海洋一丝一物,都应以感激之心对待。与其不断取自海洋,不如探索与认识海洋,让无穷的海洋变化丰富我们贫乏的海下心灵,与海洋生命为友。

陈杨文 2012年谨志于 婆娑之洋、美丽之岛

图书试读

从陆地到海洋,进入一个更大、更崭新的世界

我一生生活在这太平洋的小岛,即使踏遍岛屿的各个角落,岛屿陆地上最远的尺度,环绕台湾岛一圈的海岸线不过一二○○公里,却对眼前脚下地球上最大的空间毫无所知?只要下水进入海洋,就可到达地球上任何一处海岸线,因为地球就只有一个海洋! 当视线移至水陆交际,海平面起动伏落,如我心砰砰跳不止。在光线的照射下,从空气中看这似又蓝又绿、无边无际的星球巨体,只要能穿过这个折射光线的海平面,就立刻进入无重力、无空气的不同世界。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海平面就是个挑战,是个难关、徘徊之点,但拜科技发明之赐,只要学会使用面镜与唿吸管这些工具,就能进入海平面下,遨游于海中世界。这几乎无关游泳技术的好坏,却让人类从此进入到一个崭新、比陆地总面积更大的世界。

自接触到大海以来,就一直对海底下的世界感到好奇。随着年岁的增加,到过岛屿上的各处,这三六○○○平方公里的岛屿,似乎都已经刻画入脑海,新奇感逐渐消失。唯独每经过海岸线,总是迟疑,如跨过海平面的反光,海中的那个世界,也是这个岛屿的另一个世界,究竟是长得什么模样?

Chapter 2 来自远海的礼物

无人了解海洋神祕魅力
一波波轻柔浪潮
如低喃着海中深藏的灵魂
──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白鲸记》(Moby Dick)作者

澳底,台湾东北角海岸,我家二大二小的週末探险地。二○○六年九月三日,天气不太晴朗,远远东北方有当年第十二号的中度台风伊欧佳(IOKE),正向日本扑去。二週前同样类型的台风,虽然距离台湾有几千公里,余波到这里时也有相当四到五级的风浪,据蒲福风级(Beaufort scale或Beaufort wind scale)的分类,这只是「和风」与「小浪」罢了,但当我见到海上偶尔翻起白浪,我就傻眼了──事后证明那可是我下水历史中所遭遇的最大浪。

这週,同样形式与途径的台风进逼日本,前一晚看气象报告,对隔日的海光有点不安;到了现场,远远见到海浪撞击岩石白花花的浪花,心里于是有谱,可能又是个翻滚的日子吧。

2种台湾人的亲海模式

不知是否因为接近暑假末了,那天的海边人特别多;已经有一队人马搭起帐棚,妇女刷洗着烤肉盘,棚下站立着两位黑色潜水装腰系铅块的男士,没多久男士们就提起长柱状鱼标枪,或手持起子状的金属工具,豪迈地拎着网下海讨食去。

我戏称这一队人马为黑队,另一队与我同样晚到的人马,则是白队。后者一群人戴着遮阳帽,老老少少手上带着大批物资,浩浩荡荡穿过小径而来,一到岸边放下物资,两名男士熟练地架起新颖的折叠餐桌后,拿起手机开始向不知处的友人报告;女士牵着小朋友,拿起玩沙的小铲子与手网,瞄准岸边躲藏的小鱼、小蟹,惊叫连连地回复显现人类远祖的狩猎基因。

这种海边的景象不知出现了多少回,也许已算是二种典型台湾人的亲海模式。虽然不是我们的风格,但基于无胆与无奈,我们只能视若无赌,照着往日的步调进行。适逢退潮,所以我决定去找海葵虾,一种透明超难拍的动物,家人就留在浅滩泡水观察或是画画。

在台湾意外遇上野生海龟

因为浪有点大,所以我用步行走到另一头岩块寻找,果然海葵与海葵虾夫妇仍在,几週不见,稍微胖硕了一点,但也不过三公分长而已。除了海葵虾外,还有一种固着性的海参,长在小洞穴里,红褐色身体肥短有些丑陋,但会伸出分歧繁复美丽如树枝的触手。这类动物英文称为海马铃薯,我看就叫牠海蕃薯吧,真的长得很像种在红土、带有短根的蕃薯。此外,岩块常常躲有许多意料之外的小动物,但此地带正逢上下波动的海平面,人身在这里很难固定观察,就连一下下都静定不下来,常常是左右移动,浪大一点失去平衡还会翻滚。

好不容易拼命回到岸上的原点,看到所带鲜明的包包(到海边用的背包颜色要鲜明,可帮助定位),咦!家人去哪儿呢?找了一会儿,见到她们都窝在一个池子,看老婆拼命挥着手要我过去又不愿张扬的样子,神祕兮兮的,不知道这次又有什么好康的了?由于海水很浅、石块又多,游也不是、走也不是,反而个子小的小女儿,轻巧地先移动到我这里,压低着声音说:「爸拔,我告诉你,有乌龟喔!」我心想,海边怎么会有乌龟,应是海龟吧……不过脑子马上就变成空白,在台湾会有海龟?虽然我做过龟类图鑑,但老实说只有在电视中见过海龟,还有一次在国外见到海龟换气,当时还怀疑是不是看到海獭,而且那还是七八艘观光船,大家努力追踪,最后也只是在浊水中,远远看到一个模煳影子而已……

好吧,看看会是什么玩意儿。没多久,看到大女儿正和一块像是漂流物的东西玩,接近后瞧瞧,先是摸到硬壳的东西,在水光反射下,并不容易看出是什么,戴上面镜往水中看……

「我……的天……啊」,真的是一只大海龟!而且在一个水深不到一米的地方,哪来的一只野生海龟,这……在台湾,怎么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完《Formosa海平面下:浮潜台湾婆娑之洋.美丽之岛》,心脏还在噗通噗通地跳,感觉自己好像真的潜入那片蔚蓝里,跟着书里的文字和画面,与台湾周边的海洋生物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我一直觉得,台湾是个宝岛,除了山脉纵横、人文荟萃,最让我着迷的,其实是那片环绕着它的神秘海洋。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片海洋更深层次的认知。 还记得书中描绘的那些五彩斑斓的珊瑚礁吗?我甚至能闻到海水的咸湿气息,感受到阳光穿透水面的温暖。作者笔下的每一种鱼,都仿佛有了生命,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或成群结队,或独自探索,展现着生命的活力与多样性。特别是那些我从未见过的奇异生物,它们的形态、习性,都让我大开眼界。我甚至觉得,作者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和记录,才能如此细致入微地呈现这一切。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倾注,是对这片蓝色星球的热爱与敬畏。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让你爱不释手,恨不得立刻飞到台湾海边,亲自下水体验的读物。作者在《Formosa海平面下》里,不仅仅是写了鱼虾蟹贝,更像是将台湾周遭海域的生态系统,一帧一帧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潜点地理环境的介绍,那些暗礁、海沟、甚至是沉船的描述,都充满了神秘感,让人忍不住去想象,在那片水下,究竟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他不是那种枯燥地列举科学名称的专家,而是像一位老朋友,用一种充满热情和故事性的语言,与读者分享他对海洋的观察与感悟。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发出惊叹,甚至会想象自己就身处书中描绘的场景之中,与那些海洋精灵们共舞。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台湾,不仅仅是陆地上的风景,更是它那片广袤而充满活力的蓝色心脏。

评分

读《Formosa海平面下》的过程,就像在经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我一直认为,我们对台湾这片土地的认识,常常只停留在陆地上,那些关于海洋的诗意与奇迹,似乎总是被忽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介绍海洋生物的图鉴,更像是作者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海底世界。 书中那些关于潮间带的描述,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在海边捡拾贝壳的场景,那种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那种海风吹拂脸颊的触感,都被作者巧妙地融入文字之中,唤醒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回忆。而当我们跟随作者的视角,潜入更深的海域,看到那些壮观的珊瑚礁、游弋的鱼群,甚至是一些令人惊叹的巨型海洋生物时,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宁静与辽阔,那份来自海洋深处的呼唤。

评分

老实说,在读《Formosa海平面下》之前,我对台湾的海域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只知道有海,有鱼。但这本书,彻底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台湾。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浮潜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台湾海洋生态的百科全书,只不过是用最生动、最吸引人的方式呈现出来。 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些生活在台湾海域的各种生命,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庞大的鲸豚,它们的形态、习性,甚至连它们的“性格”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各种画面,感觉自己就像和作者一起,潜入了那片蔚蓝,与那些可爱的海洋生物们进行了一场亲密的接触。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海洋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我甚至开始计划下一次去台湾,一定要去书里提到的那些地方,亲身感受那份美丽。

评分

《Formosa海平面下:浮潜台湾婆娑之洋.美丽之岛》,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那份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作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科学记录者,而是用一种充满情感的笔触,带领我们去探索台湾海域的奇妙世界。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呼吁,那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在对每一个生命细致描绘中的一份担忧。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脆弱的海洋生态的深切关怀,他用文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保护这片蓝色星球的重要性。每次读到关于人类活动对海洋造成的破坏时,我的心情都会变得沉重,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以及对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