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的文章中有多篇具有让读者会感到兴趣的议题,有理论、有故事、有电影、有憧憬,胚胎学的研究过程高潮迭起,从1962年代英国剑桥大学戈登教授的复制蛙、经过1997年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魏尔麦教授复制出第一只哺乳动物桃莉羊、到2007年代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制造出诱发性多能干细胞,都打破了古典生殖生理学的典范:只有生殖细胞精子与卵的共同参与才能产生后代的理论,这些结果令人眼花撩乱,其间1978年英国爱德华兹教授与史塔普托医生的插花演出:制造出世界第一个由实验室受精的婴儿更是造福人类,目前全世界有超过5百万个试管婴儿出生,令不孕的男人与女人获得自身的骨肉后代,最是现实利益的呈现。
其实胚胎学研究在世界各国都遭受多多少少的忽视与阻碍,当然与人类新生命的产生与制造有关,读者由「谁决定科学不可逾越的边界」一文中可验证不同国家对此类研究的不同对应态度,该文以英国与德国为例,值得阅读与思考。根据英国「Warnock委员会」1984年向英国政府提出的报告,胚胎在受孕后的第14天开始,才在法律上具有「完全人」的地位,但在几年后,英国的民意却产生大翻转,最后以医疗需求作为最重要的诉求重点,不仅符合社会的人道目的,同时也关注到伦理的基本要求,基本上允许将少于14天的胚胎作为实验用途。德国则完全不同,一直到今天,反对胚胎研究仍是德国的主流民意,胚胎研究的争议,在德国社会仍是个无法解开的结,而德国对胚胎研究的禁令与怀疑,就建立在产生「完美人类」的恐惧上,得注意的是:在德国的民意塑造过程中,胚胎研究的「医疗论点」几乎完全被忽略,或者根本不具有说服力。
总之本书十分有趣,值得推荐给读者欢喜阅读。
本书特色
★ 将过去四十年中《科学月刊》所刊载的各学科文章按编成专书。
★ 学术性的科普图书,普及型的学术着作。
编者简介
江建勋
辅仁大学生物学系毕业、英国伦敦大学大学学院解剖及发生生物学系博士班。主修:神经生物学、胚胎学、组织学。科学月刊社理事兼编辑委员、经济部标准检验局卫生及医疗器材国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任教:辅仁大学全人教育中心及世新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开课:通识课程「生物医学」、「人体疾病与生态」、「心理、生理与病理」。着有《渐成基因与遗传设计》、《创伤之源起》;主编《生物医学》、《爱滋病肆虐三十载》。
主编序
生殖细胞 – 精子与卵
1.解析人类精子 梁建平
2.干细胞变精子 古宏海
3.精子的祕密生命 林秀玉
4.小精子大军团 程树德
5.从亚当夏娃谈干细胞 蔡政宪、刘玉
6.胚胎干细胞与生殖细胞 陈信孚
7.调控妇女排卵的费洛蒙 周延鑫
8.谈代理孕母的迷思 陈章波
复制的省思
9.冷冻人与复制人的大骗局 江晃荣
10.透视转殖与复制 古宏海
11.创造者现身说明桃莉羊的诞生—评《我创造了桃莉!》 罗时成
12.谁了解生殖和复制? 林基兴
13.后桃莉羊时代的憧憬与省思 武光东
14.回望复制,放眼未来! 郑登贵
15.重返侏罗纪公园 许家伟
16.当复制人成为一种可能 许家伟
17.试管婴儿25岁啰 林基兴
生殖的研究
18.分子层次的性革命 蔡耀明
19.孤雌生殖与人类胚胎 江建勋
20.生男生女讲究多 程树德
21.选配偶?基因定! 程树德
22.当莎莉遇上哈利 赖郁婷
23.天才工厂(一):人工受精与优生学 潘震泽
24.天才工厂(二):葛莱姆与精子银行 潘震泽
25.揭开断背山的科学密码 许家伟
26.谁决定科学不可逾越的边界? 胡湘玲
这本书的下册,也就是《生生不息的科学(下):胚胎学研究》,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胚胎学是科学中最神秘也最迷人的领域之一,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所有的好奇心。作者的笔触非常有力量,但又不会显得过于学术化,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揭开胚胎发育的神秘面纱。从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到各种细胞如何“各司其职”,最终形成眼睛、心脏、大脑……每一个过程都描述得细致入微,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生命的奇迹在眼前上演。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经典胚胎学实验的介绍,比如霍普金斯大学的那个著名实验,让人不得不感叹科学家们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生命的延续和繁衍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我们每一个人,从最初的一个小小的受精卵,经历如此漫长而精密的演变,才最终成为现在的样子。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评分哇,拿到《生生不息的科学(下):胚胎学研究》这本书,真的让我又惊又喜!一直以来,我都很关注生命科学的进展,特别是关于生命起源和发育的奥秘。虽然书名看起来有点硬核,但翻译的非常生动易懂,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最基础的细胞分裂到复杂的器官形成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奇妙的逻辑和精巧的设计。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观看一部宇宙级的生命进化大戏,让我对“生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敬畏。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早期胚胎发育的章节,那些微小的细胞是如何分化、迁移、协作,最终构建出我们熟悉的身体形态,简直是鬼斧神工!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科普,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复杂而珍贵的奇迹,值得我们去理解、去珍惜。我一定会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特别是那些对生命感到好奇的年轻人,绝对是一本能点燃他们对科学热情的好书!
评分《生生不息的科学(下):胚胎学研究》这本书,绝对是我今年读过最棒的科普书籍之一!我一直以来都对“生命”这个话题充满好奇,特别是关于生命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胚胎学知识的渴望。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直接堆砌干巴巴的理论,而是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融入到生动的叙述和有趣的例子中。从受精卵如何变成一个胚胎,到各种细胞如何协同工作,最终形成我们熟悉的身体结构,每一个环节都描述得绘声绘色,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一些前沿研究的介绍,比如干细胞技术在胚胎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基因调控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生命科学未来的无限可能。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读者,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拿到《生生不息的科学(下):胚胎学研究》这本书,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专业感,很容易吸引到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读者。翻开书页,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在讲解胚胎学知识时,非常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即使是一些非常复杂的概念,也能被他阐述得清晰易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物种胚胎发育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比,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共性和差异,以及进化过程中所经历的漫长演变。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历史故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味性。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早期胚胎研究的伦理争论,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研究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和伦理思考。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高质量的科普读物,它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引发了我对生命本质的深度思考。
评分《生生不息的科学(下):胚胎学研究》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最近的“枕边书”!我一直对生命如何从一个细胞变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感到非常好奇,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这个令人着迷的过程。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丝毫没有枯燥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精彩的生命故事,讲述着细胞如何分裂、分化、迁移,如何在特定的时机形成各种器官和组织。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模式形成”的解释,那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最神奇的部分之一,简单的细胞组合却能创造出如此复杂而有序的结构。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胚胎学的基本原理,更让我对生命的奥秘产生了无限的敬畏。它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奇迹的见证者,而对生命的理解,也应该贯穿我们的一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