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最想拍摄的,是那些在最不堪的环境里,却仍努力坚守在往梦想途中的人。」——陈敏佳
他原本只是想记录身边的朋友,最后却记录了整片土地。
没有一个地方像台湾一样,没有一处的屋顶如此被遗忘,
但请跟我们一起站上屋顶,看看这灰暗的天空下,依然闪耀着的明亮梦想。
这是摄影师陈敏佳2009年起进行至今的「屋顶上」人像摄影计划,
36组人像摄影、36次重述被忽视的个人价值、36幅台湾天际线的变化实录,
记录了跟我们生长在同一片土地,经历一样的大小事的人们,
我们都持续努力着,想为这片土地带来一点不同的面貌……
解构人像摄影规则 冲撞主流选题价值
以一场纸上摄影展加座谈导览形式 呈现36位充满故事与温度的耕耘者
我从他们身上,看到诚实、勇敢、认真、善良、热情、坚持等等会发光发热的特质,他们都很快乐,都在做想做的事情,我想说他们的故事,这才是真实的人生,而人生不一定要赢过别人才会快乐。——陈敏佳
特别收录:
专文导读╳摄影现场╳映后座谈
作家∕詹伟雄——屋顶,微型天堂|建筑学者∕李清志——飞侠阿达的城市天空线
视丘摄影艺术学院座谈——如何计画、思维与执行「屋顶上」摄影计画|摄影可以表达一切吗?
陈敏佳╳黄建亮真情对谈——在台湾当摄影师的真实现况
作者简介
陈敏佳
1973年生于台北,文化大学广告学系毕业,现为明室意念有限公司负责人、视丘摄影艺术学院兼任讲师,过去十年主要拍摄杂志与广告,例如诚品好读、Shopping Design、数位时代、无印良品、学学文创、P&G;近几年专注执行黄声远建筑师的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作品集。2012年拍摄张大春监制的剧情长片「小站」。
Part 1屋顶上 纸上摄影展
屋顶上
王福裕 在地食材推广者
甘燿嘉 艺术工作者
白丽铃 舞鞋品牌创办者
宅女小红 作家
李取中 杂志执行长
李盈霞 平面摄影师
李韵仪 艺廊负责人
杜嘉馨 杂志採访编辑
林育贤 电影导演
林琛威 食堂老板
林暐哲 音乐工作者
胡佑宗 设计展策展人
高耀威 T恤品牌创办人
张宥乔 工业设计师
张嘉行 自有品牌
陈志和 摄影师
陈清称 杂志编辑
陈德政 乐评作家
傅博文 影片导演
游智炜 电影工作者
黄俊隆 出版社社长
黄威融 资深编辑人
黄建勋 乐团吉他手
黄昭文 杂志社美术总监
黄哲斌 自由写手
黄国恆 纽约Pratt Institute毕业生
黄毅远 农夫
黄声远 建筑师
杨士贤和吕永峰 电影工作者
杨贻茜 电影导演
杨荣孝 摄影助理
詹伟雄 前总编和发行人
赖淑玲 出版社总编辑
谢荣雅 设计师老板
聂永真 平面设计师
严葳 摄影和文字工作者
屋顶上的36个朋友
Part 2 展览后 观看、解释与讨论
专文导读 ESSAY
詹伟雄 屋顶,微型天堂
李清志 飞侠阿达的城市天空线
展后座谈 FORUM
如何计画、思维与执行「屋顶上」摄影计画
摄影可以表达一切吗?
摄影现场 DAILOGUE
陈敏佳╳黄建亮真情对谈——在台湾当摄影师的真实现况
Part 3 INDEX
作者序
献给我的这群朋友——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工人们
∕陈敏佳
我在台湾出生、长大,是个在台湾拍照的职业摄影师。
我想拍台湾,是丑是乱是恐怖都没关系,因为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环境。尤其「台湾的顶楼」,是个被大家放弃的场所,我试着把自己多年来因为工作认识的,「有个性有梦想」的朋友,放上顶楼这个「被遗忘的角落」,突显某些被社会忽略的人格特质。我不特意找场景,拍摄地点就在被摄者工作或生活所在地的顶楼,在天色昏暗、云层厚实的时刻,使用西方拍摄重要人物的肖像手法「林布兰光」(Rembrandt lighting),隐喻他们是重要的人。而被摄者身后的城市环境,更体现了他们所处时空的不友善与灰暗,看似戏剧性的效果,却是真实现状的呈现。
身为一个横跨文艺、财经、设计、生活、广告的职业摄影师,我经历许多採访人物的工作,拍摄被媒体定义为成功的人,也有要用影像制造消费动机的工作,当然也有机会拍摄人事物美好的一面,因此认识了好多有意思的人。我认为他们有温度,很善良,年过三十四十五十还有梦想,有勇气作自己喜欢的事,是他们做的事情让台湾有趣、可爱。在我心目中,他们都是「重要的人」。
这些「重要的人」,包括了许多持续对抗大环境,交出漂亮成绩单的人,他们优秀但不独善其身,他们的努力或多或少都让别人更有希望、环境更好,还好有这样的人,让我觉得将来有希望。另外则是一群看起来不是那么「成功」的朋友,他们不是天才、不是俊男美女、没有拿过国际大奖、为了结婚生子放下事业、遇上票房惨赔的导演、人生努力多年还没有代表作,或是过了中年才发现自己的理想的上班族……但我从他们身上,看到诚实、勇敢、认真、善良、热情、坚持等等会发光发热的特质,他们都很快乐,都在做想做的事情,我认为他们也是成功人士。我想说他们的故事,这才是真实的人生,而人生不一定要赢过别人才会快乐。
我自己有个理论,所谓的「社会」很小,绝对不是十万二十万人,跟我们有关系的人,比来喝喜酒的人还少。真的很有关系的,我估计三十个了不起,这数量摊提在一生,那表示开始前几年只认识七八个,这七八个人就是我们的「社会」,支持你鼓励你借你钱的就是这些人,其他都是空气。如果你坚持善良、善待环境、拒绝不对的事情,身边就会只剩这样的好人,而且越来越多,到一个程度所谓的社会就是好老板、好同事、好客户、好金主,都是好朋友,因此可以诚实做生意、善待伙伴、不需勾心斗角,有能力再一起去改变一点环境。我们脚下的这个地方不知道还要再怎么崩坏下去,但总是哀声叹气也不是办法,培养不出一片森林也总是能种出一朵花。
我们都应该站上屋顶,好好看看自己所在的地方,再次确认自己,和家乡的价值。我想透过这系列照片,为我自己和这群朋友们打气,我很庆幸看到他们为理想奋斗、为朋友无私的奉献、闪烁光芒的作品、让崩坏的土地长出花朵。很高兴我认识这些人,很感谢他们愿意成为我的拍摄对象,很希望打开这本摄影作品的你们会喜欢我们的想法,站在我们这边。
刚拿到这本《屋顶上》,还没来得及细读,只是随手翻了翻,就被那封面设计吸引住了。一种莫名的情绪油然而生,像是站在高处俯瞰,又像是仰望星空,带着点儿遗世独立的孤寂,又有种难以言说的广阔。书的装帧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蕴藏着厚重的故事。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可能与现实的喧嚣截然不同,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空间。封面上的色彩运用和构图,似乎暗示着一种内敛的力量,不张扬,却能触动人心最深处。我喜欢这种留有想象空间的艺术表达,它不像某些书那样直白地告诉你一切,而是邀请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感受。我期待它能像一道光,穿透我日常的迷雾,给我带来一些思考,一些启迪。我尤其好奇,为何书名定为“屋顶上”?是物理意义上的高处,还是精神层面的某种超脱?这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意味,让我在还未翻开书页时,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解读和猜测。
评分《屋顶上》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关于“存在”的探索。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的起伏,而是将笔触聚焦于个体生命的细微之处。作者似乎对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转换有着独特的敏感。每一章节的切换,都像是在带领读者穿越不同的时空维度,感受着生命在不同状态下的脉动。我时常会在阅读中停顿下来,思考书中的某一个句子,某一个场景,它们所触及的,往往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例如对过往的怀念,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当下存在的某种不确定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相当克制的,但正是这种克制,反而让其中蕴含的情感更加浓烈。它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却能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鸣。它不是一本能够让你快速消遣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内心深处的某些角落,让你有机会与之对话。
评分读完《屋顶上》,我有一种被深深触动的感受,仿佛灵魂被轻柔地抚慰了一片。书中所描绘的场景,虽然不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却能引发我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凡,他能够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最生动鲜活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听着遥远的钟声。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细腻刻画,那些不经意的眼神交流,那些欲说还休的话语,都传递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默默付出的温暖。这本书不是那种会让你拍案叫绝、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它更像是一杯温润的茶,需要你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甘醇。它所探讨的主题,虽然看似琐碎,却触及了生命的本质,那些关于爱、失去、成长和救赎的议题,都以一种不露痕迹的方式融入了故事之中。
评分《屋顶上》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小说,没有明确的主线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没有明确的主角。它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记忆、感受和观察的集合,但正是这种“碎片化”的特质,却让整本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作者仿佛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用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在他的笔下却闪耀着别样的光芒。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描写的细腻,无论是城市角落的斑驳光影,还是人潮涌动中的细微动作,都被他捕捉得淋漓尽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他引导我去思考那些我从未在意过的事物,去发现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可能有点高,它需要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和感悟力,去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评分怎么形容《屋顶上》呢?它就像是一首没有歌词的诗,又或者是一幅色彩浓郁却又意境悠远的画。我承认,在阅读初期,我曾有过一丝迷茫,不知道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或者说,故事的“点”在哪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沉浸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属于作者构建的内心世界。书中的人物,与其说是角色,不如说是某种情绪或哲学的载体。他们之间的对话,常常是一种试探,一种追寻,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模糊叩问。我被书中的氛围深深吸引,那种略带忧伤,又充满希望的氛围,如同黎明前的天空,既有黑暗的沉寂,也孕育着破晓的曙光。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孤独”这个词,发现孤独并非一定是负面的,它也可以是一种沉淀,一种独立的姿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引发了多少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