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师专用彩色归藏万年历(精)

命理师专用彩色归藏万年历(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命理
  • 万年历
  • 风水
  • 易经
  • 黄历
  • 择吉
  • 传统文化
  • 命理学
  • 预测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您可能不知道,坊间的万年历有许多谬误!
  这一本归藏万年历最精准,还比别本多出50年,方便随查随用功能无穷。

  时间就是力量,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命理学以「生辰时间」为论命最重要的一个依据,本书的编订,盼能提供论命者一个正确的论命时间依据。

  本书的编排说明:
  1. 全书採用西式横阅方式编排,易于阅读查询。
  2. 年表以「二十四节气」为一年週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3. 年表的页边直排列出「国历纪年、生肖、西元纪年」,易于查阅所需纪年。
  4. 年表的编排按「年干支、月干支、节气、日期表、中气」顺序直列。

  如何使用《归藏万年历》

  《归藏万年历》的编排说明
  (1)《归藏万年历》採用横阅方式编排,易于阅读查询。
  (2)年表以「二十四节气」为一年週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3)年表的页边直排列出「西元纪年、生肖、国历纪年」易于查阅所需纪年。
  (4)年表的编排按「年干支、月干支、节气、日期表、中气」顺序直列。
  (5)年表直列就得「年、月、日」干支,快速准确绝不错置年、月干支。
  (6)节气和中气按「国历日期、时、分、时辰」顺序标示。
  (7)日期表按「国历月日、农历月日、日干支」顺序横列。
  (8)日期表第一行为各月令的「节气日期」,易计算行运岁数。
  (9)农历「闰月」在其月份数字下加一横线,以易区别判读。
  (10)日光节约时间其月份为粗体并页下加註,以易区别判读。

  使用《归藏万年历》快速定「八字」
  
  横查出生年月日;直列年月日干支;五鼠遁日得时干;正好四柱共八字。  
  大运排列从月柱;行运岁数由日起;顺数到底再加一;逆数到顶是节气。

  (1)根据出生者的「年、月、日」时间,由年表横向取得生日所属的「日干支」,向上直列得「月干支、年干支」,最后查「五鼠遁日起时表」取得「时干」。

  (2)大运排列从「月柱」干支,阳男阴女「顺排」、阴男阳女「逆排」六十甲子。

  (3)行运岁数由「生日」起算,阳男阴女「顺数」、阴男阳女「逆数」至节气日。

  (4)简易大运行运岁数换算:三天为一年、一天为四月、一时辰为十日。

作者简介 

施贺日

  受教于红凤鸟老师,精勤研习「历法、易经、五行」。

  八字论命,是以一个人出生时间的「年、月、日、时」,转换成用「天干地支」表示的「四柱八字」,是论命最重要的一个依据。

  这本万年历可「简单、快速、准确」的提供论命者一组正确的「四柱八字」干支,实为一本最有价值的万年历工具书,分享给对「五行八字命学」有兴趣的朋友。

《星辰轨迹:古代天文学与历法研究》 本书简介 《星辰轨迹:古代天文学与历法研究》是一部深度探讨古代文明如何观测宇宙、理解时间以及构建其社会与精神世界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应用工具,而是旨在梳理和分析人类历史上早期天文学知识的形成、演变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特别是其与早期历法制度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文明之眼——古代观测技术的演进 本部分着重考察古代文明用于观测天象的物质基础与技术进步。我们将深入分析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录、古埃及的观测基准点、玛雅的复杂天文台结构,以及早期中国对星象的系统性记录。 早期观测工具与方法论的比较: 我们将对比不同文明在缺乏现代精密仪器的条件下,如何利用肉眼观测、地平线标记、日影变化(圭表)以及水钟、沙漏等计时工具来确定时间。重点在于分析他们如何校准昼夜长短的变化,并建立起对季节更替的精确感知。 关键天文现象的记录与解释: 书中详细梳理了古代对太阳、月亮以及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运行规律的首次系统性记录。例如,美索不达米亚祭司如何通过细致的天象记录来预测食相,以及中国古代星占体系中对“客星”和“变星”的警惕性观察。 几何学与天文学的交汇: 探讨古希腊几何学对构建宇宙模型的早期影响,特别是托勒密体系形成前,人类如何运用简单的几何原理来解释天体周日运动和岁差的初步概念。 第二部分:时间的编织者——历法体系的构建与哲学基础 历法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本部分将跨越文化界限,对比分析不同历法体系的设计原理、数学基础及其背后的宇宙观。 阴阳合历与纯阳历的张力: 深入剖析以古巴比伦和中国为代表的阴阳合历(太阴太阳历)在协调月相周期与回归年周期时所采用的复杂闰月规则。对比这些体系与古埃及和古罗马纯阳历(太阳历)在处理季节漂移问题上的策略差异。 闰年的逻辑与社会影响: 历法中最困难的部分在于“闰”。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文化中决定何时置闰的决策机制——是基于天文观测的实际偏差,还是基于固定的数学周期(如中国的“十九年七闰”或巴比伦的“八年五闰”)。讨论这些决策对农业生产、祭祀活动和国家权威的影响。 历法中的神圣维度: 探讨历法不仅仅是计算工具,更是宗教和政治权力的象征。例如,古埃及法老的权威如何与尼罗河泛滥的周期(与天狼星偕日升相关)紧密绑定,以及中国“颁正朔”的政治意义。 第三部分:宇宙图景——古代宇宙模型的形成与局限 古代天文学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可以解释已知宇宙运行规律的模型。本部分考察这些模型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科学思维。 地心说的胜利与挑战: 详细阐述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体系如何在逻辑上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稳定的地心宇宙观,并解释了其在行星逆行等复杂现象的“本轮与均轮”系统。 东方模型的独特性: 对比分析中国古代的“浑天说”和“盖天说”。我们不仅描述其结构(如浑天仪的结构),更分析这些模型如何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如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相融合,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几何模型的理解框架。 从观测到预言的鸿沟: 分析古代天文学与占星术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两者共享观测数据,但其目的和方法论的根本区别何在?本书批判性地探讨了观测数据如何被用来支持社会等级制度和个人命运的解读。 结论:跨越千年的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古代天文学成就对后世科学发展的奠基作用,并探讨了这些古老智慧在现代科学视角下依然具有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它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浩瀚宇宙时,渴望秩序、追求精确的共同驱动力,这种驱动力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限制。 本书面向对古代科学史、天文学史、历法学以及文化人类学感兴趣的专业研究者、历史学者和普通读者。通过严谨的文献考据和跨学科的比较分析,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古代时间与宇宙观的考察报告。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关于《归藏万年历》 2
如何使用《归藏万年历》4
八字命盘 8
六十甲子表 9
五虎遁年起月表 9
五鼠遁日起时表 9
五行天干地支表 10
六神表 11
生命力表 12
五行罗盘 13
五行能量强度表 14
基础图识 15
八字论命流程 20
八字命盘 25
八字命盘 27
正确的「生辰时间」 32
八字定盘 47
基础历法 67
地理座标系统 70
黄道座标系 72
黄道十二宫 74
三垣二十八宿 76
太阳视运动 78
月球视运动 80
地球运动 82
日食与月食 86
星历表 88
历法 90
时间 91
历法时间 100
国历 106
星期 111
西历源流 113
儒略日 130
儒略日的计算 132
农历 140
农历置闰法 144
生肖 148
朔望 150
节气 152
干支 162
中国历代历法 166
中国历法年表 194
中国历代年表 198
归藏万年历 203
归藏万年历年表 204

图书序言

关于《归藏万年历》

  时间就是力量,最基础就是最重要的。
  
  命理学以「生辰时间」为论命最重要的一个依据,本书《归藏万年历》的编写,提供论命者一个正确的论命时间依据。
  
  《归藏万年历》起自西元一九○○年迄至西元二一○○年,共二百零一年。历法採「干支纪年」法,以「立春寅月」为岁始,以「节气」为月令,循环记载国历和农历的「年、月、日」干支。
  
  「节气」时间以「中原时区标准时、东经一百二十度经线」为准,採「定气法」推算。「节气」的日期和时间标示于日期表的上方,「中气」则标示于下方。节气和中气的日期以「国历」标示,并详列「时、分、时辰」时间。时间以「分」为最小单位,秒数舍弃不进位,以防止实未到时,却因进秒位而错置节气时间。查阅时只要使用「五鼠遁日起时表」取得「时干」后,就可轻易准确的排出「四柱八字」干支。
  
  《归藏万年历》之编写,以「中央气象局天文站」及「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发行之天文日历为标准,并参考引用诸多先贤、专家之观念与资料,谨在此表达致敬及感谢。
  
  《归藏万年历》有别于一般万年历,採用横阅方式编排,易于阅读查询。记载年表实有「二百零一年、四千八百二十四节气、七万三千四百一十三日」,纪历详实精确。可简易快速地提供论命者一组正确的「四柱八字」干支,实为一本最有价值的万年历工具书。

施 贺 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历法和占卜学说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易读性的参考书。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我的寻找终于有了着落。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内容上的“接地气”。它不像一些过于学术化的书籍,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古文和理论。而是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将传统命理的精髓呈现出来。例如,书中对每日的吉凶宜忌,并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宜”或“不宜”,而是会根据当天的天象变化,给出一些实用的生活建议,比如在某一天,可能会容易出现皮肤问题,书中就会提示大家注意保养,或者在某些日子,适宜进行某些活动,能够事半功倍。这种贴近生活的解读,让我感觉命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学问,而是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帮助我们趋吉避凶的实用工具。书中还有一些关于节令习俗的介绍,这些内容让我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对一年四季的变化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的编排也很清晰,信息量很大,但由于分类明确,我可以很轻松地找到我需要的信息,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与时间、运势相关的学问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且易于理解的书籍。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将复杂的命理知识,以一种极其友好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太多生硬的专业术语,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个节气、每一个日子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会解释“为什么”。这种解释,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自然规律和人类命运之间的联系。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活泼起来,比如在讲解某个五行相克时,会用一个古代的典故来比喻,让人印象深刻。另外,这本书的配图也非常考究,很多都是我从未见过的精美插画,这些插画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描述的场景和概念。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命理学的世界,让我不再感到迷茫和畏惧。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研究易学的朋友,我深知一本优质的历书对于日常实践的重要性。市面上很多历书,虽然装帧精美,但内容却大同小异,缺乏深度和独特性。当我翻阅这本书时,就被它严谨的态度和详实的资料所吸引。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将每日信息堆砌,而是真正地将历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它对每日的干支、五行、节气等都有详细的解读,并且能够根据这些基本要素,推演出当日的吉凶宜忌,以及可能发生的各种现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特殊日子,比如节气、朔望、流日冲煞的讲解,都非常到位。它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化解方法,还从更深层的哲学意义上解释了这些日子为何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这种解释,既满足了我作为研究者的求知欲,也为我指导他人提供了更加扎实的理论依据。而且,这本书在引用古代经典和学说时,都非常严谨,并且有详细的出处说明,这对于我进行学术研究和验证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流派的兼容并蓄,它没有固守某一家之言,而是尽可能地呈现了多种观点,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命理学的广阔天地。

评分

作为一名在命理领域深耕多年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满足我日常需求的工具书。我尝试过市面上许多形形色色的黄历和命理书籍,但总感觉它们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内容不够系统深入,无法成为我案头的得力助手。直到我偶然接触到了这本书,它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专业与全面。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细致,将传统农历的每日信息与各种命理学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解读每日宜忌时,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还会根据不同的干支、五行以及当天的星曜变化,给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为客户提供精准指导的人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在细节上的考究令人赞叹,即使是对于一些非常细微的命理学概念,也都有清晰的解释和图文并茂的说明,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而且,书中对于一些节日、节气的解释也充满了文化底蕴,不仅仅是日期,还包含了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习俗,这让我感觉在使用一本工具书的同时,也在进行一次文化回顾。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十分用心,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杂乱,又能清晰地突出重点信息,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是一本真正值得命理从业者和爱好者珍藏的宝典。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文化中的各种预测学说充满好奇,也曾经尝试过学习一些基础的命理知识。然而,很多入门级的书籍要么过于碎片化,要么充斥着大量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基础概念时的循序渐进。它不像很多书那样上来就讲复杂的推演,而是从最基本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开始,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这些看似神秘的概念。这让我感觉学习命理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种探索宇宙运行规律的奇妙旅程。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将理论知识与文化传承相结合,让我在学习之余,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这本书的排版风格也很独特,它采用了大量的插图和图表,将抽象的命理概念具象化,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例如,在解释五行相生相克时,书中就有非常精美的图示,一目了然。我发现,这本书不仅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对于完全的初学者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的命理知识框架,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