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雄大师的万年历专书,内容涵盖过一个世纪(一九三八至二○三八年)的公农历对照,并附简易四柱起盘法,以及纠正生肖所属的一般谬误。
作者简介
林国雄师傅
原籍广东省人士,丁亥年出生于香港。十二岁开始研习掌相命理风水之学,六五年在友侪间以玩票方式活动,七五年声名鹊起,正式挂牌,被邀请在各电台电视台主持掌相节目。其后又在多份杂志撰写掌相、风水专拦文章,大受欢迎,年来往美加游览时,为中外人士慕名拜访者甚众。林国雄先生又获国家邀请成为广东省四会市政协常委,在国际间地位日益崇高。
林氏最为内行人称道者,乃率先创立掌相学理班,桃李满门,其中佼佼者,目前已跻身成为香港着名掌相家。论推动掌相学,林氏堪称香港第一人。
拿到《珍本万年历》后,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神秘的时间宝箱。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年历变化,以及那些古老的时间计算方法感到好奇,市面上能找到的书籍大多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要么就是简单地罗列数字。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看似遥远的概念呈现出来。 书中对“农历”的介绍,让我彻底改变了过去对它的模糊认识。它详细解释了阴阳合历的原理,以及中国古代是如何通过观察天象来确定节气和月份的。读到关于“朔望月”、“回归年”这些天文学概念时,我并没有感到吃力,因为作者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图示,让我能够比较直观地理解。尤其是关于“闰月”的解释,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明白了为何有些年份会有两个相同的月份,以及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个节气背后蕴含的农事活动的描述。例如,到了“清明”,书中不仅仅是写了“扫墓祭祖”,还详细介绍了古人在这时节进行的春耕准备,比如土壤的翻耕、种子的选播,以及为什么这个时节适合播种某些作物。这些信息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时间,更是记录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天时的生活哲学,这种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视角,确实非常宝贵。 此外,书中关于“黄道十二宫”的介绍,也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之前对西方占星学有所耳闻,但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与二十四节气相呼应,从而影响人们对一年四季变化的感知。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和联系,让这本书的视野显得更加开阔,也更加有趣。 总而言之,《珍本万年历》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知识宝库。它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古老的天文、历法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发。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文明、天文学以及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初拿到《珍本万年历》这本书,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略显枯燥的工具书,只是一味地罗列日期、节气和各种繁复的数字。但当我真正翻开它,我才发现,这本书所蕴含的,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古人如何看待时间,如何与时间共舞,如何将时间的流转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书中对“月相”的解读,是我最感到惊艳的部分之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了月亮的阴晴圆缺,更是深入探讨了月相在中国古代计时、农耕以及民间信仰中的重要作用。我学会了如何从月相的变化来理解不同月份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这种将天文现象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和有价值。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书中对“二十八星宿”的介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二十八星宿的构成、排列,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占星学和天文学中的地位。读到书中将星宿与不同节气的联系,以及它们对人们的吉凶祸福所产生的象征意义时,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这种古老的智慧,让我对宇宙和时间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此外,书中关于“历法演变”的梳理,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历代历法的变化,更是对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农业生产的需求、天文观测的进步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让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时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珍本万年历》是一本充满文化底蕴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古老的时间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智慧”的书。我强烈推荐这本内容丰富、视角独特的书给所有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朋友们。
评分收到《珍本万年历》的那一刻,我内心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担心它过于厚重,难以读透。但翻开书页,那种惊喜感便油然而生。《珍本万年历》并非仅仅是一本记载日期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承载着中国千年智慧的百科全书,将时间、文化、习俗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书中关于“五行学说”在解释节气时的应用,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五行理论有所耳闻,但从未想过它能如此具体地与天象变化和节日习俗相结合。书中详细阐述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一年四季、十二月建、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这些对应关系如何影响着人们的养生、饮食和生活起居。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论述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且富有启发性。 让我尤为着迷的是,书中对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解读。例如,关于“七夕节”,书中不仅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还深入探讨了它在古代与乞巧、祈福等习俗的联系,以及不同朝代人们庆祝这个节日的具体方式。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这些耳熟能详的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敬佩古人创造这些丰富多彩文化的神奇之处。 此外,书中对“生肖”的解读,也让我觉得格外有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十二生肖及其对应的年份,而是深入探讨了生肖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性格、运势和婚姻。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生肖的传说和故事,让这段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家人的生肖,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契合之处。 总而言之,《珍本万年历》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和“生活”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一一呈现,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感悟智慧。我真心推荐这本充满底蕴的书给每一位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这本《珍本万年历》真的是太让我惊喜了!我一直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与时间、节气、习俗相关的东西很感兴趣,但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零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在我的知识迷宫里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日期和节日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人生活智慧的大门。 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每个节气时的细致入微。比如,在描述“立春”时,书中不仅仅列出了它的日期,还深入探讨了古人在这天会进行的各种仪式和习俗,比如“打春牛”、“迎春”等等,并解释了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的祈福、祈丰年的美好愿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联系了现代的养生之道,比如立春后如何调理身体,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让古老的智慧与当下的生活紧密结合,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觉得非常有启发性。 书中对于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中秋的介绍,更是让我爱不释手。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出这些节日的由来,而是通过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古人过节时的场景,那种温馨、喜庆的氛围仿佛扑面而来。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这些节日的传说和故事,比如关于嫦娥奔月、屈原投江的更多细节,让我对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书中还补充了一些地方性的节日习俗,让我大开眼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很好,排版也十分考究,充满了古典韵味。我收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里面的插图也很有特色,虽然我不太懂绘画,但能感受到那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而且,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非常推荐这本《珍本万年历》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一本关于“智慧”的书。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祖先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即使你平时不太关注节气和日期,读完这本书,你也会对时间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热爱。
评分我拿到《珍本万年历》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万年历”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枯燥,我以为不过是各种日期和节日的简单堆砌。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更像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时间指南”,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时间流逝的独特视角。 书中对于“干支纪年法”的阐述,是我之前从未深入了解过的。我一直只知道有“甲子年”、“乙丑年”这样的说法,但具体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背后所包含的哲学含义,却是一头雾水。这本书用非常清晰的逻辑,一步步地解释了天干地支的起源,以及它们如何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读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何古人会用这种方式来记录时间,它不仅仅是一种计数方式,更蕴含着一种宇宙观和生命观,这种深邃的思考让我非常震撼。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把“黄道十二宫”仅仅停留在天文数字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节气和星座组合对民间习俗的影响。比如,在某些特定的节气,古人会举行什么样的祭祀仪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这些习俗又如何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这种将天文现象与人文关怀巧妙结合的方式,让书中的内容变得立体而鲜活。 我还惊叹于书中对“二十四节气”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节气的名字和日期,更是通过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不同节气时,大自然的变化,以及古人根据这些变化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安排。比如,描述“霜降”时,书中细致地描绘了秋叶凋零、寒意渐浓的景象,并讲述了人们如何在这时节储存食物、准备过冬。这种细腻的观察和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珍本万年历》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智慧”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时间流逝的独特理解,以及古人如何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非常推荐这本充满文化底蕴的书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