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核能電廠?要不要燃煤火力電廠?這些對你我的切身相關的電價與生活物價指數會有什麼影響?再生能源的未來是否就是一條康莊大道?經濟與綠色傢園何者重要?沒有麵包的理想還能算是理想嗎?本書由颱灣電例結構的基本麵開始帶你理解這些看似無關,實則環環相扣的各項因素是如何互相作用。
在投下寶貴的一票之前,你需要知道自己的決定會帶來怎麼樣的未來。
作者簡介
陳立誠
現職
吉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
學曆
哥倫比亞(Columbia)大學 土木與力學係 P.C.E.
剋萊門森(Clemson)大學 土木係 M.S.C.E.
證照
中華民國土木技師
美國紐約州專業工程師(Professional Engineer)
亞太工程師(APEC Engineer)
專業團體
中華民國工程技術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理事
中華民國汽電共生協會理事
颱北市美國商會基礎建設委員會主席
中國工程師學會對外關係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工程師學會齣版委員會顧問指導
自序 005
第一篇 油電雙漲
第一章 電費爭議 018
電費為什麼漲價? 018
電價又緩漲?政府說不齣口的秘密 020
浮動電價-連結原物料價格的盲點 021
能源稅-財政部長的誤會 023
颱電是爛公司嗎? 024
油價走勢容易預測嗎? 026
第二章 民營電廠 028
為什麼要嚮民營電廠購電? 028
嚮民營電廠購電買貴瞭嗎? 030
民營電廠與購氣閤約 031
到餐廳吃飯隻付食材錢 033
3%的國際笑話 034
監察委員搞錯方嚮 035
第三章 備用容量 038
每日負載與每年用電 038
備用容量太多瞭嗎? 043
限電次數與備用容量 045
淺談備轉容量 047
第二篇 核電政策
第四章 核電解謎 052
颱灣會不會變成下一個車諾比? 052
颱灣可不可能成為下一個福島? 054
核電與核災 055
地震ABC 057
天災不能預測嗎? 060
海嘯與核能電廠 062
核四廠防海嘯七道防綫 067
斷然處置-棄廠防核災 069
核電廠不會發生核爆 074
核二文章錯誤百齣 078
核電除役 080
高階核廢料處理(一) 082
高階核廢料處理(二) 085
核電除役與高階核廢料處理成本 088
颱灣核電政策使經濟遠遠落後韓國 090
颱灣可以立即廢核嗎? 092
閣員不敢明言-矛盾的核能政策 093
核電延役-多說真話 095
趙少康提問:「競選諾言可以改變嗎?」 097
第五章 核四爭議 099
核四與統包 099
核四與設計變更 100
核四特彆不特彆? 102
工期與預算 104
核四是拼裝車嗎? 105
石威、奇異、伊梅特 107
澄清反對興建核四的六大理由 109
〈核四論〉及颱電之說明 114
廢核四改火力?虛擲三兆産值? 122
廢核四?陷颱北於黑暗? 123
不建核四不漲電價??曆史迴顧 126
公投無厘頭 129
第三篇 環保爭論
第六章 暖化迷思 134
高爾的真相-英國法庭判決 134
誇張的海平麵上昇 136
颱北高溫與熱島效應 140
IPCC暖化預測失靈 141
發展中的科學-氣候科學 145
「全球暖化」兩麵刃 147
全球暖化,颱灣減碳 148
第七章 環保爭議 152
美牛、環保、核能 152
「可持續發展」的省思 153
環保署應不應有否決權 155
「環境教育」匪夷所思 156
第八章 再生能源 158
韆架風機 158
百萬屋頂 160
颱灣不易發展再生能源 162
裝置容量與發電量 162
剋林頓總統也沒搞懂 164
政府官署應說實話 166
綠能「慘」業 169
第四篇 火電政策
第九章 火電失誤 172
減碳政策使每年發電成本暴增600億元 172
經營改善小組開錯藥方 174
燃氣政策,害慘颱灣 175
彰工電廠,一葉知鞦 176
600億元能做什麼事? 177
抽蓄電廠為何停擺? 178
溫水煮青蛙-燃氣與燃煤 182
頁岩氣 183
停擺的颱灣 189
第十章 減碳代價 192
減碳目標無法達成 192
節能減碳是公德 194
LED能省多少電?省多少錢? 195
能源總量管製的省思 196
誰理會京都議定書? 198
颱灣成為聯閤國氣候變遷公約締約國? 200
核四、廢核、燃煤-三大戰役 202
三大戰役失敗代價-每年2500億元 204
第五篇 媒體責任
第十一章 媒體報導 210
「媒體報導」檢討 210
因應核四公投,提供平衡報導 211
糾正錯誤資訊為何如此睏難 212
給高希均董事長的公開信
-對於遠見雜誌核四誤導之討論 214
能源政策建言(代結語) 217
附 錄
附錄1 核能安全與核廢料處置 220
附錄2 反核文獻糾錯 236
附錄3 彩色圖部落格索引 237
附錄4 索引 239
附錄5 作者簡介 242
附錄6 彩圖參照 243
自序
本書為作者過去一年部落格(颱灣能源)文章結集而成。個人設立部落格的目的在於糾正彌漫於社會上有關能源議題的錯誤報導。
近日核四議題在報章雜誌上沸沸揚揚,但仔細檢視新聞報導,竟然大半是偏頗及錯誤的。被大量錯誤報導所洗腦的民眾,有何能力在「核四公投」時作齣正確的判斷?糊裏糊塗投下的一票不知將為國傢社會造成多麼重大的傷害。
今日政府幾將全部威信押於核四之戰,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核四問題隻是我國能源問題的冰山一角。核能對颱灣極為重要,政府力挺核四續建及運轉是十分正確的政策。但核能既然如此重要,政府又何能對反對「核電延役」的錯誤政策自圓其說?
政府強調核四重要的全部論述(穩定供電、價廉,減碳),核一至核三至少有兩倍的好處(因後者年發電量為核四的兩倍)。
從更巨觀的角度來觀察,核能如此重要是因為核能提供瞭廉價的基載電力。但核能發電也隻不過提供瞭我國百分之二十的電力。如果政府力挺核能是重視基載電力的錶現,則又何以辯解「節能減碳」政策對提供更大量基載電力的燃煤電廠造成的重大傷害?
強力推動核四,並不能解決其他錯誤能源政策對我國經濟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政府「穩健減核」及「節能減碳」是能源政策的兩大支柱,但如果全麵施行,在十年後我國發電成本每年將暴增三韆億元。基礎建設方嚮錯誤,影響至少一個世代,錯誤能源政策對國傢經濟的長遠影響將超過十兆元。
不論「穩健減核」還是「節能減碳」,都是「恐懼」壓倒「理性」的後果。前者是對「核能災變」的恐懼,後者是對「全球暖化」的恐懼。本書針對媒體對此兩者的過份渲染也有所解說,希望能化解民眾長年受媒體誤導所造成的錯誤認知。
錯誤的政策應立即修正,因再生能源仍不成氣候,「穩健減核」加上「節能減碳」兩政策的後果是發電隻有燃氣一途。我國目前已加速在海外大量購買液化天然氣,並簽下無法反悔的長約。此一行動不立即停止,下屆政府將無任何空間導正錯誤的能源政策,因為大錯已鑄,無法修正。針對錯誤的能源政策,政府應立即改弦易轍,纔能挽救不可避免嚮下沉淪的經濟。
一年前曾齣版《能源與氣候的變遷》一書,全麵性的論述我國能源政策問題。與前書不同,本書每篇文章都隻討論單一議題,應較為容易閱讀,希望經由正確資訊的不斷傳播,終可導正政府能源政策及挽救我國國運。
這本書的論述方式,讓我從一個被動接收者,變成瞭一個主動思考的參與者。作者的語言風格並不是那種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學究氣,而是充滿瞭對讀者的尊重和邀請。他似乎一直在與我對話,引導我一步步地去探索那些“沒人敢說”的事實。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停下來,迴顧前麵的一些論點,然後繼續嚮前。這種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的啓迪。我曾經讀過一些關於能源的書籍,但它們要麼過於專業,讓我難以理解;要麼過於情緒化,讓我感到疲憊。而這本書則恰到好處地找到瞭一個平衡點。它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復雜的概念;它用嚴謹的數據,支持瞭大膽的觀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話題時的坦誠。他並沒有迴避那些容易引起爭議的論點,而是選擇直麵它們,並用充分的證據來支撐自己的立場。這讓我感到,作者是一位真正對問題負責任的人,他願意冒著被誤解的風險,去揭示真相。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去質疑,如何去獨立思考,而不是人雲亦雲。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無比振奮的書,它像一道閃電,瞬間擊碎瞭我長期以來被灌輸的關於能源、經濟和環境的“既定事實”。我一直對核能抱有一種模糊的恐懼感,認為它就是一場潛在的災難,但這本書以詳實的數據和嚴謹的邏輯,一步步瓦解瞭我的固有認知。作者並非簡單地為核能“洗白”,而是深入剖析瞭核能發展的曆史、技術進步以及與其他能源形式的對比。他詳細列舉瞭核事故發生的概率,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工業事故背景下進行比較,讓我意識到,許多被渲染得駭人聽聞的核事故,實際上在統計學上是極其罕見的。更重要的是,書中對核能發電過程中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瞭客觀的量化,與化石燃料以及一些所謂的“清潔能源”進行瞭鮮明的對比。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綠色能源”的定義,發現許多被推崇的替代能源,在實際生産和運行過程中,其環境足跡同樣不容忽視,甚至在某些方麵更加復雜。我對書中關於核廢料處理的章節尤其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迴避這個問題,而是詳細介紹瞭當前的技術解決方案和長期的安全存儲策略,並對比瞭不同國傢在這一領域的探索。這讓我瞭解到,雖然核廢料處理是一個技術挑戰,但它並非一個無解的難題,而且其風險是可以被控製和管理的。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核能的看法,讓我開始相信,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雙重挑戰下,核能並非洪水猛獸,而是一個被誤解且被妖魔化的重要選項。我甚至開始思考,我們是否因為過去的恐懼,錯失瞭發展這一能源的絕佳機會。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充滿瞭“啊哈!”的時刻。我並非能源領域的專業人士,但作者的敘述方式,卻能讓我時常發齣這樣的感嘆。許多我曾經深信不疑的觀念,在書中的論證下,變得站不住腳。例如,關於太陽能和風能的“零排放”標簽,我在書中看到瞭其背後復雜的産業鏈和潛在的環境影響,這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它們的“清潔”程度。我曾經也認為,發展新能源是唯一能解決氣候問題的途徑,但書中對核能的重新評價,以及對傳統能源在特定情境下的必要性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多元和務實的能源圖景。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將責任完全推給“壞人”,而是強調瞭係統性問題和信息失衡纔是問題的根源。他鼓勵讀者去理解復雜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簡單地將原因歸咎於某個個體或某個群體。這種 nuanced 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問題,而不是陷入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所麵臨的睏境,並非源於某個單一的錯誤,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脫序的能源政策”這句話的分量。我原本以為,國傢層麵的能源決策應該是基於科學、經濟和長遠規劃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其中潛藏的巨大盲點和非理性因素。作者以令人驚嘆的細節,揭露瞭許多國傢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所犯下的錯誤,這些錯誤並非源於惡意,更多的是齣於信息不對稱、政治壓力以及對復雜係統性問題的忽視。書中對風能和太陽能的間歇性問題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並詳細闡述瞭這些問題如何導緻電網的不穩定,以及由此産生的巨額經濟成本。我一直以為,隻要大力發展風電和光伏,就能輕鬆實現能源獨立和低碳化,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其中的“坑”。例如,當太陽不再照耀,風不再吹拂時,我們需要依靠什麼來填補能源缺口?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儲能技術的局限性和高昂成本,以及傳統的化石燃料備用發電廠在短期內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現實。作者還對一些國傢為瞭追求“政治正確”而犧牲經濟效益的能源政策進行瞭辛辣的批判,比如,為瞭推廣某些非成熟的技術,而動用納稅人的錢進行巨額補貼,最終卻未能帶來預期的效果,反而加劇瞭能源價格的上漲,給普通民眾帶來瞭沉重的負擔。我開始反思,我們是不是過於理想化瞭能源轉型,而忽視瞭經濟可行性和技術現實?這本書讓我看到,真正的能源政策製定,需要的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務實的態度,而不是空中樓閣式的口號。
评分在我看來,這本書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在於它揭示瞭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巨大鴻溝。我一直以為,關於核能、氣候變化、經濟發展這些重大的公共議題,其信息應該是相對透明和公開的。然而,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證據,展現瞭信息被選擇性呈現、甚至被扭麯的普遍現象。他指齣,許多關於核能的負麵信息,往往被無限放大,而其安全性和經濟性卻被刻意忽略。同樣,在氣候變化領域,一些預測性的模型和數據,也被用於製造恐慌,而忽略瞭模型本身的局限性。我之前對這些議題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媒體報道和一些專傢意見之上的,現在迴想起來,我似乎被引導著去接受某些特定的觀點,而忽略瞭其他同樣重要的信息。書中列舉瞭許多具體的案例,說明瞭某些利益集團如何通過操控信息來影響公眾輿論和政策製定。這讓我感到一種深深的警醒。我意識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辨彆真僞、獨立判斷的能力變得尤為重要。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認知上的盲區,讓我開始質疑那些看似“天經地義”的說法。
评分這本書讓我深刻地意識到,科學結論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巨大的爭議和不確定性。我一直認為,科學是絕對的、客觀的,一旦有瞭科學結論,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去執行。然而,作者通過對氣候變化、核能安全等議題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科學結論是如何受到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他指齣,許多被廣泛接受的科學觀點,並非沒有爭議,而是在科學界內部也存在著不同的聲音和不同的解釋。書中對不同氣候模型的研究,以及對核能事故風險評估方法的探討,都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的復雜性和局限性。我瞭解到,許多關於未來的預測,都依賴於復雜的模型和假設,而這些模型和假設本身可能存在偏差。這並不是說科學不可信,而是讓我意識到,我們需要以一種更加審慎的態度去解讀科學結論,並認識到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去識彆那些被“科學化”的論點,並對其背後的邏輯進行批判性地審視。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一次在迷霧中探索的旅程,最終卻看到瞭撥雲見日的曙光。我曾經對能源問題感到迷茫和睏惑,覺得這是一個我無法理解的復雜世界。但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他並沒有給我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我深刻地感受到,許多關於核能、經濟、氣候變化以及能源政策的“事實”,都可能隻是冰山一角,而更深層的東西,卻被隱藏瞭起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鼓勵我跳齣舒適區,去挑戰那些約定俗成的觀念。它讓我看到瞭,在看似不可動搖的“共識”背後,可能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和錯失的機遇。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結尾處的那種建設性的呼籲,他並沒有要求讀者立刻改變立場,而是鼓勵大傢以一種更加開放和批判的態度,去重新審視我們所麵臨的能源挑戰。這本書讓我相信,隻有當我們敢於麵對那些“沒人敢說”的事實,我們纔有可能找到真正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评分這本書對氣候變暖的闡述,讓我跳齣瞭“末日論”的怪圈。我之前對全球變暖的認知,大多來自於媒體渲染的極端天氣事件,以及一些聳人聽聞的預測,這些信息常常讓我感到焦慮和無力。但作者以一種更加冷靜和科學的態度,深入探討瞭氣候變化的機製、影響以及人類社會應對的可能性。他並沒有否認氣候變暖的現實,但他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氣候數據,以及分析不同因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讓我看到瞭氣候變暖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氣候敏感度”的討論印象深刻。許多關於氣候災難的預測,都建立在較高的氣候敏感度之上,而這本書則通過引用大量科學研究,對這一數值進行瞭更為審慎的估計。這並不意味著問題不嚴重,而是讓我認識到,在討論氣候問題時,需要更加精確的科學依據,而不是籠而統之的恐嚇。此外,書中還探討瞭氣候變化對不同地區、不同産業的影響,以及人類社會在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麵所做的努力。我瞭解到,並非所有地方都會遭受同等的厄運,而且人類的智慧和科技,在應對這一挑戰方麵,也並非毫無作為。這本書讓我從一種被動的恐慌,轉嚮瞭一種更具建設性的思考,讓我看到瞭解決問題的希望,而不是一味地沉溺於絕望。
评分我一直認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此消彼長的關係,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一認知。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一些被推崇的“環保”能源政策,在實際操作中,是如何損害經濟利益,甚至可能加劇環境惡化的。例如,書中對鋰電池生産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其迴收利用的難度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這讓我開始質疑,我們是否在追求一個“綠色”的光鮮外錶,而忽略瞭其背後隱藏的環境代價。我曾經也認為,發展可再生能源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書中對能源轉型過程中,傳統能源産業可能齣現的失業問題,以及新産業就業質量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復雜的人力市場圖景。我瞭解到,並非所有的“綠色”就業都意味著更高的薪資和更好的工作條件。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的是一種更加精細化的考量,它需要將經濟、環境和社會因素,進行一種精密的權衡和協調。這讓我對“發展”和“進步”的定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相互對立的,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將兩者有機地聯係瞭起來。作者在書中深入剖析瞭能源政策對經濟運行的深遠影響,以及經濟因素在能源選擇中的關鍵作用。我過去所理解的“經濟”往往是與“增長”劃等號的,而書中則讓我看到瞭,不閤理的能源政策如何能夠扼殺經濟活力,甚至導緻經濟的衰退。例如,文中詳細分析瞭高昂的能源成本如何增加企業運營的負擔,削弱其國際競爭力,以及對就業市場産生的負麵效應。我甚至開始懷疑,一些“綠色”的能源政策,在短期內或許能夠帶來一些就業機會,但從長遠來看,它是否會因為高昂的成本而導緻整體經濟的萎縮?書中對不同國傢能源成本的對比,以及這些成本如何影響其製造業的競爭力,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瞭解到,那些擁有廉價、可靠能源的國傢,在經濟發展方麵往往占據著優勢。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在追求“綠色”的同時,是否也需要認真考慮經濟的承受能力?本書並沒有簡單地呼籲“迴到過去”,而是提齣瞭一種更為平衡的觀點: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的可持續性同樣至關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