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核能电厂?要不要燃煤火力电厂?这些对你我的切身相关的电价与生活物价指数会有什么影响?再生能源的未来是否就是一条康庄大道?经济与绿色家园何者重要?没有面包的理想还能算是理想吗?本书由台湾电例结构的基本面开始带你理解这些看似无关,实则环环相扣的各项因素是如何互相作用。
在投下宝贵的一票之前,你需要知道自己的决定会带来怎么样的未来。
作者简介
陈立诚
现职
吉兴工程顾问公司董事长
学历
哥伦比亚(Columbia)大学 土木与力学系 P.C.E.
克莱门森(Clemson)大学 土木系 M.S.C.E.
证照
中华民国土木技师
美国纽约州专业工程师(Professional Engineer)
亚太工程师(APEC Engineer)
专业团体
中华民国工程技术顾问商业同业公会理事
中华民国汽电共生协会理事
台北市美国商会基础建设委员会主席
中国工程师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工程师学会出版委员会顾问指导
自序 005
第一篇 油电双涨
第一章 电费争议 018
电费为什么涨价? 018
电价又缓涨?政府说不出口的秘密 020
浮动电价-连结原物料价格的盲点 021
能源税-财政部长的误会 023
台电是烂公司吗? 024
油价走势容易预测吗? 026
第二章 民营电厂 028
为什么要向民营电厂购电? 028
向民营电厂购电买贵了吗? 030
民营电厂与购气合约 031
到餐厅吃饭只付食材钱 033
3%的国际笑话 034
监察委员搞错方向 035
第三章 备用容量 038
每日负载与每年用电 038
备用容量太多了吗? 043
限电次数与备用容量 045
浅谈备转容量 047
第二篇 核电政策
第四章 核电解谜 052
台湾会不会变成下一个车诺比? 052
台湾可不可能成为下一个福岛? 054
核电与核灾 055
地震ABC 057
天灾不能预测吗? 060
海啸与核能电厂 062
核四厂防海啸七道防线 067
断然处置-弃厂防核灾 069
核电厂不会发生核爆 074
核二文章错误百出 078
核电除役 080
高阶核废料处理(一) 082
高阶核废料处理(二) 085
核电除役与高阶核废料处理成本 088
台湾核电政策使经济远远落后韩国 090
台湾可以立即废核吗? 092
阁员不敢明言-矛盾的核能政策 093
核电延役-多说真话 095
赵少康提问:「竞选诺言可以改变吗?」 097
第五章 核四争议 099
核四与统包 099
核四与设计变更 100
核四特别不特别? 102
工期与预算 104
核四是拼装车吗? 105
石威、奇异、伊梅特 107
澄清反对兴建核四的六大理由 109
〈核四论〉及台电之说明 114
废核四改火力?虚掷三兆产值? 122
废核四?陷台北于黑暗? 123
不建核四不涨电价??历史回顾 126
公投无厘头 129
第三篇 环保争论
第六章 暖化迷思 134
高尔的真相-英国法庭判决 134
夸张的海平面上昇 136
台北高温与热岛效应 140
IPCC暖化预测失灵 141
发展中的科学-气候科学 145
「全球暖化」两面刃 147
全球暖化,台湾减碳 148
第七章 环保争议 152
美牛、环保、核能 152
「可持续发展」的省思 153
环保署应不应有否决权 155
「环境教育」匪夷所思 156
第八章 再生能源 158
千架风机 158
百万屋顶 160
台湾不易发展再生能源 162
装置容量与发电量 162
克林顿总统也没搞懂 164
政府官署应说实话 166
绿能「惨」业 169
第四篇 火电政策
第九章 火电失误 172
减碳政策使每年发电成本暴增600亿元 172
经营改善小组开错药方 174
燃气政策,害惨台湾 175
彰工电厂,一叶知秋 176
600亿元能做什么事? 177
抽蓄电厂为何停摆? 178
温水煮青蛙-燃气与燃煤 182
页岩气 183
停摆的台湾 189
第十章 减碳代价 192
减碳目标无法达成 192
节能减碳是公德 194
LED能省多少电?省多少钱? 195
能源总量管制的省思 196
谁理会京都议定书? 198
台湾成为联合国气候变迁公约缔约国? 200
核四、废核、燃煤-三大战役 202
三大战役失败代价-每年2500亿元 204
第五篇 媒体责任
第十一章 媒体报导 210
「媒体报导」检讨 210
因应核四公投,提供平衡报导 211
纠正错误资讯为何如此困难 212
给高希均董事长的公开信
-对于远见杂志核四误导之讨论 214
能源政策建言(代结语) 217
附 录
附录1 核能安全与核废料处置 220
附录2 反核文献纠错 236
附录3 彩色图部落格索引 237
附录4 索引 239
附录5 作者简介 242
附录6 彩图参照 243
自序
本书为作者过去一年部落格(台湾能源)文章结集而成。个人设立部落格的目的在于纠正弥漫于社会上有关能源议题的错误报导。
近日核四议题在报章杂志上沸沸扬扬,但仔细检视新闻报导,竟然大半是偏颇及错误的。被大量错误报导所洗脑的民众,有何能力在「核四公投」时作出正确的判断?煳里煳涂投下的一票不知将为国家社会造成多么重大的伤害。
今日政府几将全部威信押于核四之战,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核四问题只是我国能源问题的冰山一角。核能对台湾极为重要,政府力挺核四续建及运转是十分正确的政策。但核能既然如此重要,政府又何能对反对「核电延役」的错误政策自圆其说?
政府强调核四重要的全部论述(稳定供电、价廉,减碳),核一至核三至少有两倍的好处(因后者年发电量为核四的两倍)。
从更巨观的角度来观察,核能如此重要是因为核能提供了廉价的基载电力。但核能发电也只不过提供了我国百分之二十的电力。如果政府力挺核能是重视基载电力的表现,则又何以辩解「节能减碳」政策对提供更大量基载电力的燃煤电厂造成的重大伤害?
强力推动核四,并不能解决其他错误能源政策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政府「稳健减核」及「节能减碳」是能源政策的两大支柱,但如果全面施行,在十年后我国发电成本每年将暴增三千亿元。基础建设方向错误,影响至少一个世代,错误能源政策对国家经济的长远影响将超过十兆元。
不论「稳健减核」还是「节能减碳」,都是「恐惧」压倒「理性」的后果。前者是对「核能灾变」的恐惧,后者是对「全球暖化」的恐惧。本书针对媒体对此两者的过份渲染也有所解说,希望能化解民众长年受媒体误导所造成的错误认知。
错误的政策应立即修正,因再生能源仍不成气候,「稳健减核」加上「节能减碳」两政策的后果是发电只有燃气一途。我国目前已加速在海外大量购买液化天然气,并签下无法反悔的长约。此一行动不立即停止,下届政府将无任何空间导正错误的能源政策,因为大错已铸,无法修正。针对错误的能源政策,政府应立即改弦易辙,才能挽救不可避免向下沉沦的经济。
一年前曾出版《能源与气候的变迁》一书,全面性的论述我国能源政策问题。与前书不同,本书每篇文章都只讨论单一议题,应较为容易阅读,希望经由正确资讯的不断传播,终可导正政府能源政策及挽救我国国运。
这本书对气候变暖的阐述,让我跳出了“末日论”的怪圈。我之前对全球变暖的认知,大多来自于媒体渲染的极端天气事件,以及一些耸人听闻的预测,这些信息常常让我感到焦虑和无力。但作者以一种更加冷静和科学的态度,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的机制、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应对的可能性。他并没有否认气候变暖的现实,但他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气候数据,以及分析不同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让我看到了气候变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气候敏感度”的讨论印象深刻。许多关于气候灾难的预测,都建立在较高的气候敏感度之上,而这本书则通过引用大量科学研究,对这一数值进行了更为审慎的估计。这并不意味着问题不严重,而是让我认识到,在讨论气候问题时,需要更加精确的科学依据,而不是笼而统之的恐吓。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了解到,并非所有地方都会遭受同等的厄运,而且人类的智慧和科技,在应对这一挑战方面,也并非毫无作为。这本书让我从一种被动的恐慌,转向了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思考,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而不是一味地沉溺于绝望。
评分我一直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对立的,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两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能源政策对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以及经济因素在能源选择中的关键作用。我过去所理解的“经济”往往是与“增长”划等号的,而书中则让我看到了,不合理的能源政策如何能够扼杀经济活力,甚至导致经济的衰退。例如,文中详细分析了高昂的能源成本如何增加企业运营的负担,削弱其国际竞争力,以及对就业市场产生的负面效应。我甚至开始怀疑,一些“绿色”的能源政策,在短期内或许能够带来一些就业机会,但从长远来看,它是否会因为高昂的成本而导致整体经济的萎缩?书中对不同国家能源成本的对比,以及这些成本如何影响其制造业的竞争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了解到,那些拥有廉价、可靠能源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往往占据着优势。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在追求“绿色”的同时,是否也需要认真考虑经济的承受能力?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呼吁“回到过去”,而是提出了一种更为平衡的观点: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可持续性同样至关重要。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巨大鸿沟。我一直以为,关于核能、气候变化、经济发展这些重大的公共议题,其信息应该是相对透明和公开的。然而,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展现了信息被选择性呈现、甚至被扭曲的普遍现象。他指出,许多关于核能的负面信息,往往被无限放大,而其安全性和经济性却被刻意忽略。同样,在气候变化领域,一些预测性的模型和数据,也被用于制造恐慌,而忽略了模型本身的局限性。我之前对这些议题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媒体报道和一些专家意见之上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似乎被引导着去接受某些特定的观点,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信息。书中列举了许多具体的案例,说明了某些利益集团如何通过操控信息来影响公众舆论和政策制定。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警醒。我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独立判断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认知上的盲区,让我开始质疑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说法。
评分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科学结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争议和不确定性。我一直认为,科学是绝对的、客观的,一旦有了科学结论,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执行。然而,作者通过对气候变化、核能安全等议题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科学结论是如何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指出,许多被广泛接受的科学观点,并非没有争议,而是在科学界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解释。书中对不同气候模型的研究,以及对核能事故风险评估方法的探讨,都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局限性。我了解到,许多关于未来的预测,都依赖于复杂的模型和假设,而这些模型和假设本身可能存在偏差。这并不是说科学不可信,而是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加审慎的态度去解读科学结论,并认识到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识别那些被“科学化”的论点,并对其背后的逻辑进行批判性地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方式,让我从一个被动接收者,变成了一个主动思考的参与者。作者的语言风格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学究气,而是充满了对读者的尊重和邀请。他似乎一直在与我对话,引导我一步步地去探索那些“没人敢说”的事实。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顾前面的一些论点,然后继续向前。这种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能源的书籍,但它们要么过于专业,让我难以理解;要么过于情绪化,让我感到疲惫。而这本书则恰到好处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概念;它用严谨的数据,支持了大胆的观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坦诚。他并没有回避那些容易引起争议的论点,而是选择直面它们,并用充分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立场。这让我感到,作者是一位真正对问题负责任的人,他愿意冒着被误解的风险,去揭示真相。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质疑,如何去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评分我一直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认知。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一些被推崇的“环保”能源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损害经济利益,甚至可能加剧环境恶化的。例如,书中对锂电池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回收利用的难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开始质疑,我们是否在追求一个“绿色”的光鲜外表,而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环境代价。我曾经也认为,发展可再生能源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书中对能源转型过程中,传统能源产业可能出现的失业问题,以及新产业就业质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人力市场图景。我了解到,并非所有的“绿色”就业都意味着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一种更加精细化的考量,它需要将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进行一种精密的权衡和协调。这让我对“发展”和“进步”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一次在迷雾中探索的旅程,最终却看到了拨云见日的曙光。我曾经对能源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觉得这是一个我无法理解的复杂世界。但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并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我深刻地感受到,许多关于核能、经济、气候变化以及能源政策的“事实”,都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更深层的东西,却被隐藏了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我跳出舒适区,去挑战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它让我看到了,在看似不可动摇的“共识”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错失的机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尾处的那种建设性的呼吁,他并没有要求读者立刻改变立场,而是鼓励大家以一种更加开放和批判的态度,去重新审视我们所面临的能源挑战。这本书让我相信,只有当我们敢于面对那些“没人敢说”的事实,我们才有可能找到真正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啊哈!”的时刻。我并非能源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能让我时常发出这样的感叹。许多我曾经深信不疑的观念,在书中的论证下,变得站不住脚。例如,关于太阳能和风能的“零排放”标签,我在书中看到了其背后复杂的产业链和潜在的环境影响,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它们的“清洁”程度。我曾经也认为,发展新能源是唯一能解决气候问题的途径,但书中对核能的重新评价,以及对传统能源在特定情境下的必要性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和务实的能源图景。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责任完全推给“坏人”,而是强调了系统性问题和信息失衡才是问题的根源。他鼓励读者去理解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而不是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并非源于某个单一的错误,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无比振奋的书,它像一道闪电,瞬间击碎了我长期以来被灌输的关于能源、经济和环境的“既定事实”。我一直对核能抱有一种模糊的恐惧感,认为它就是一场潜在的灾难,但这本书以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一步步瓦解了我的固有认知。作者并非简单地为核能“洗白”,而是深入剖析了核能发展的历史、技术进步以及与其他能源形式的对比。他详细列举了核事故发生的概率,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工业事故背景下进行比较,让我意识到,许多被渲染得骇人听闻的核事故,实际上在统计学上是极其罕见的。更重要的是,书中对核能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客观的量化,与化石燃料以及一些所谓的“清洁能源”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绿色能源”的定义,发现许多被推崇的替代能源,在实际生产和运行过程中,其环境足迹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加复杂。我对书中关于核废料处理的章节尤其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详细介绍了当前的技术解决方案和长期的安全存储策略,并对比了不同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这让我了解到,虽然核废料处理是一个技术挑战,但它并非一个无解的难题,而且其风险是可以被控制和管理的。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核能的看法,让我开始相信,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双重挑战下,核能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一个被误解且被妖魔化的重要选项。我甚至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因为过去的恐惧,错失了发展这一能源的绝佳机会。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脱序的能源政策”这句话的分量。我原本以为,国家层面的能源决策应该是基于科学、经济和长远规划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潜藏的巨大盲点和非理性因素。作者以令人惊叹的细节,揭露了许多国家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这些错误并非源于恶意,更多的是出于信息不对称、政治压力以及对复杂系统性问题的忽视。书中对风能和太阳能的间歇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详细阐述了这些问题如何导致电网的不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巨额经济成本。我一直以为,只要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就能轻松实现能源独立和低碳化,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的“坑”。例如,当太阳不再照耀,风不再吹拂时,我们需要依靠什么来填补能源缺口?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储能技术的局限性和高昂成本,以及传统的化石燃料备用发电厂在短期内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现实。作者还对一些国家为了追求“政治正确”而牺牲经济效益的能源政策进行了辛辣的批判,比如,为了推广某些非成熟的技术,而动用纳税人的钱进行巨额补贴,最终却未能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能源价格的上涨,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过于理想化了能源转型,而忽视了经济可行性和技术现实?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能源政策制定,需要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的态度,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口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