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剖析能源问题第一人,
《没有石油的明天》作者詹姆斯.哈维.康斯勒
这次要给所有乐观者一记狠狠的巴掌!
郊区生活终将瓦解、金融体系摇摇欲坠、替代能源开发不利、生态危机逐步逼进……
能源短竭带来的问题始终存在,我们却还乐观看待这一切。
他的悲观不是哭闹唱衰,赤裸的真相就是如此难堪!
《2001:太空漫游》里的月球基地没有实现,《回到未来》里的飞天车看来也不会出现。
那些还在期待奇蹟的人,该醒一醒了。
我们面临的不是崩溃,而是紧缩,主因在于能源短缺。
然而恐怖的不是能源匮乏,是我们的因应作为。
我们深信科技能够解决一切,但科技神话终将破灭。
《没有石油的明天》2005年在美出版后,引起了广大讨论、回响与争议。作者对于油价攀高、金融体系震盪等预测,在2008-09年逐一发生,使其声名大噪。当年的明天已成今日,高油价带来的金融震盪余波未平,政府体系的解决作为却让民心尽失。进入「漫长危机」(The Long Emergency)时代的我们,对于即将发生何事、该如何应对,完全没有共识。我们持续抱持乐观的想法,以为科技可以解决能源短缺的所有问题,但康斯勒以清晰的思维与务实的全球观点,再次向读者揭露人们对科技的过度浮夸;同时,世界将有这些重大改变:
郊区生活终将解体
漫长危机将让社会面临一次剧烈的人口结构转移,许多人会迁离原来的住地,郊区生活将因高昂油价变得困难重重。
便捷运输与大型都市不复存在
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复杂性减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即时存货管理系统(JIT)不再出现,陆上与空中长途运输将因低燃料费用消失而不再可行,经济活动变得只以国内、在地经营为主。农业重回到借力牲畜的年代。大型复合城市萎缩,摩天大楼将显得老旧且过时。
政党政治宣告失败
从政府面对金融危机的应对来看,美国行之有年的两党政治已充满愚蠢与不诚实的行径。自从卡特总统卸任后,民主党对于有限资源的重视便不如以往。共和党掌握美南票仓,石油枯竭的警讯让美南的经济活动笼罩一片乌云,为求选票,该党也只得规避油荒来临的事实。金融规则重建的失败,与金融体系崩坏的无效遏止,让2012参与总统大选的两党忙于逃避责任,在在都已悖离执政在野相互监督的初衷。
华尔街没落
各项法案的制定无法让金融体系健全运作,人为的不理性干涉(如贪婪)随处可见,无度的借贷让金融重镇华尔街摇摇欲坠。随着能源枯竭、人口过剩、气候变迁等问题,金融崩溃危机更加发酵,很快就会阻碍供水系统、电力服务、交通建设的维护。
替代能源难以替代
页岩油、天然气等的油井寿命短暂。太阳能、风力纵使取之不尽,但汲取它们的设备却无法常保如新,未来我们不见得有足够的资金维护这些设备。同时,现有技术不足,亦不具经济效益,替代能源开发并不顺利。如果我们希望点亮灯光的电力不竭,除了持续发展核能,可能别无他法。
地球的反扑
我们目前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窘境:廉价能源经济的崩溃伴随着生态危机。以往的廉价能源使得我们燃烧如此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短短两百年内就把四亿六千万年累积下来的碳排放到大气层中,产生严重的温室效应。到了2100年,地球的温度将会上升华氏3到7度,气候异常带来的灾难将难以估计。
康斯勒从人类社会、都市发展、经济、政治与科技等面向,解读当前及未来世界局势与危机,并警告我们若放任能源危境愈演愈烈,唯一的生存手段,仅剩独裁政府与战争。
作者简介
詹姆斯.哈维.康斯勒 James Howard Kunstler
1948 年生于纽约,1971 年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拉克波特(Brockport)分校取得戏剧学位,毕业后陆续担任《波士顿凤凰报》(Boston Phoenix)、《纽约人新闻》(Knickerbocker News)、《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记者。1975 年离开新闻业投身写作,目前定居于纽约州萨拉托加泉市(Saratoga Springs)。
康斯勒以《没有石油的明天》、《不知所终的地理》(The Geography of Nowhere)两书蜚声书坛,同系列书籍尚有《家在何处》(Home From Nowhere)、《我心目中的城市》(The City in Mind)等。《没有石油的明天》准确预测产油高峰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甫出版即引人注目,油价一路狂飙后更是人人捧读。康斯勒同时对郊区生活持负面态度,力主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并唤醒民众对于科技万能的迷恋。
康斯勒亦有多本小说创作,其中《只来了一半的末日》(World Made By Hand)正是讲述后石油时代的美国遭逢的困境。其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大都会杂志》(Metropolis)等刊物。康斯勒亦是一位画家,拥有多部绘画作品。
关于作者的讯息,可至 www.kunstler.com。
译者简介
庄胜雄
文化大学英文系毕业,现服务于《联合晚报》国际新闻组。译作有《致癌基因之谜》、《分子博览会》、《100件人人都该会的事》、《全世界最梦幻的人间仙境》、《医院不肯说的抗癌真相》、《混沌点:2012》等书。
推荐序 过多的魔术:不必要与必要之间 柳中明
推荐序 一本嘲笑乐观的书 谢宏昌
第一章 目前处境
第二章 再见,得来速乌托邦
第三章 未来城市:是昨天的明天,还是明天的昨天?
第四章 科技自恋主义的危险
第五章 漫长危机中,政党政治无用
第六章 痛苦的破产:华尔街末日
第七章 能源幽灵:石油与天然气,替代能源和等待耶诞老人
第八章 对星球的侮辱,和星球的回答
第九章 社会关系与差异的两难
终曲 对事实的系统性误解
註解
推荐序一
过多的魔术:不必要与必要之间 柳中明
「过多的魔术」是这本书的原文书名,詹姆斯.哈维.康斯勒不是科学家,而是从事小说、绘画创作,但同时关心社会的「评论名嘴」。但可千万不要将其与台湾电视上的名嘴相比,康斯勒长期笔耕,透过其部落格与书籍,影响力深入美国社会菁英,更长期推动「新都市主义」,认为城市应回到过去,市民应该能够轻松快乐地在街道行走,让彼此间更为亲近,而非当今邻里皆陌路。
过多的魔术指的是整个世界就像「迪士尼乐园」般,人为创造出多采多姿的魔术王国,不断诱发人们参与的兴趣。而且,人们是由孩童时代起就被吸引住,如此一代接着一代,魔术永远不嫌多。更简单的比喻,就像是智慧型手机,不断改进,希望人们定期更换使用最新产品。其结果是:鼓励消费,如此制造商、运输仓储、广告商、经销商获利,人们也增加工作机会,然后才有财富去购屋、买奢侈品等;以及最重要的是:物质持续消耗、燃料不断燃烧、污染长期排放、生态因此灭绝、全球暖化无法停止等。
过多魔术的概念,环绕在我们四周,如速食、绵密细致的礼物包装、建筑外复杂的装饰,其引导出的就是愈来愈复杂的科技如奈米、生技,然后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与无力解决混乱局势的政党,搭配着玩弄诡异手法的金钱游戏与当今金融海啸后的泡沫破裂。而为了维续这个过多魔术的时代,科学家正努力寻找能够取代传统化石燃料的能源,以及研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策略与技术,因为我们将要迈入《没有石油的明天》。可惜,至今没有显着进展。至于要积极节能减碳,以期稳定气候暖化,更是丝毫不见成效。
整个世界长期在变,但是「变迁本身,其实是缓慢而渐进的,并非如媒体所夸张陈述般地会出现剧变。同时,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的监测、不断的分析与讨论。不过,人类的心灵却可依赖想像而飞驰。想像那不可能被想像的未来,想像那无尽的可能」(引自《全球环境变迁》,柳中明着)。本书就是作者在观察这个魔术万千的世界,所提出的全方位的评价,且是在想像那失控的未来下所完成。但是,过多的魔术真的都是不必要的吗?当然不是。只是我们必须分辨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要善用必要的,而少用那不必要的。
作者自一九九○年代初,就在推「新都市主义」。其实不难,社区间规画出人行专用区间,绝对不准车辆破坏环境的清幽,就可创造出有利于商业与邻里密切交流的空间。个人近年来则推「海绵城市」,也既要让道路打开气孔,大雨时吸水,大热天时蒸发降温。这些都属「知易行难」的愿景,若果群体不愿如此改变,个体就很难创造出理想的世界,这也是本书创作的目标:改变群体思维。
(本文作者为前台湾大学教授、中华低碳环境学会理事长)
推荐序二
一本嘲笑乐观的书∕谢宏昌
继 The Long Emergency: Surviving the Converging Catastrophes of the 21st Century(中译《没有石油的明天》)这本畅销书之后,被《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称为「都市虻」(urban gadfly)的社会评论和小说作家詹姆斯.哈维.康斯勒又完成了 Too Much Magic: Wishful Thinking, Technology, and the Fate of the Nation(中译《我们没有权利乐观:后石油危机时代的真相》)。这两本书,如果再加上作者于一九九四年所出版的 The Geography of Nowher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America’s Man-made Landscape,刚好构成美国社会的有心人士对于国家发展(都市化与空间、政治、经济)、能源危机、气候变迁以及科技发明的综合论述三部曲。
康斯勒先是在一九九四年的书中质疑美国的都市发展转向郊区化所产生的汽车文化与郊区生活型态问题;简单地说,没有节制地消耗廉价石油来使用私人运具,不仅助长了个人主义的郊区生活形式,也带来了分布太广与数量庞大的基盘设施维修问题(特别是电力与道路系统)。这本主题鲜明言词犀利的书出版后立即为他带来名利,也为后来的两本书种下了接续的批评火种;这一切的铺陈和布局正好为「漫长危机」以及「太多魔术」(如果我们直译其英文书名)做好了前景说明。于是作者祭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熵〔entropy〕)的概念,指出一种不可逆的热洩散或热衰竭现象,来佐证他的石油产能高峰(peak oil)论理;再以对于使用科技来找出替代能源的悲观看法来警告我们(例如,Google 工程师分不清楚 energy 和 technology 的差别)。
由这一系列的推理,如果我们认真地思考,许多相关的议题会因而涌现,特别是在都市规划或是运输通讯和建筑这几个笔者比较常接触的领域内可以找到更细致的研究课题。而在生活形式的研究或选择方面也是,毕竟生活形式的承继不尽然是代间转移,不论「好死」或是「歹活」总还有调节的空间与选择(这点作者在最后一章也承认)。因此我愿意推荐这本书给关心生活方式的许多面向的朋友,以及我的学生。
但是,在此我也必须提出一些保留:由于康斯勒是一位每月发表一点社会观察在他的「播客」(podcast)The KunstlerCast 和每週一写「每日嘟哝」(The Daily Grunt)在他的简易资讯整合「懒人包」(RSS)Clusterfuck Nation(请恕我不翻译)上的通俗作家,他的许多言论都带着取宠如果不是譁众的色彩,也因此整体论述结构往往呈现不出一种严肃推理的调性,是故被称为「都市虻」的社会评论和小说作家(请各位自行前往他的网站 www.kunstler.com 探索)。
另外,这些书和这位作者,基本上是标准的美国文化下的愤怒「文青」,大家可以在书中看到他对于炸弹客 Unabomber 的爱戴之意。所以许多关于美国的轶闻和历史事件的抨击,对于台湾地区的读者来说,可能比较无感。
最后,我必须说康斯勒不是一个四平八稳的都市研究学者,他在二○○二年出版的 The City in Mind: Notes on the Urban Condition 便是一大败笔。在该本书中,他考察了一些国际大都市,仍旧强调大城市的发展和能源问题不可能被科技发明解决,提出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又会回到父权社会,因而被女性主义学者大批一番。即便如此,舍去几本书不提,这三部曲的论述可以带给我们的省思方向与内容颇多,值得我们选择性地阅读,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People do what they can until they can’t。
(本文作者为成功大学都市计画学系副教授)
这本书《我们没有权利乐观:后石油危机时代的真相》,我真的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因为它触及了太多我过去习以为常的观念。我总觉得,人类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总会有新的技术发明来解决能源问题,总能找到替代石油的方案。然而,作者用一种近乎冷酷的逻辑,揭示了石油在现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不可再生性所带来的根本性挑战。 书中对于“石油依赖”的论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工业、农业,甚至是塑料制品,都离不开石油。而作者则指出,这种依赖正在将我们推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后石油危机时代”。他并没有制造恐慌,而是用翔实的数据和深刻的分析,展示了这种危机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以及我们为此付出的潜在代价。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能简单地对未来抱有盲目的乐观,而是开始思考,在石油资源日益稀缺的未来,我们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才能确保文明的延续。
评分《我们没有权利乐观:后石油危机时代的真相》这本书,可以说是一剂强效的“去魅”药剂,它毫不留情地击碎了我心中关于无限发展和技术万能的陈旧观念。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审慎的态度,剖析了石油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这种依赖所带来的根本性脆弱。我过去总是倾向于相信,人类的智慧总能找到应对挑战的办法,总能发明出更高效、更环保的能源。然而,这本书让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可能低估了石油这种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卡脖子”效应。 书中所探讨的“后石油危机时代”,并非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作者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用数据和逻辑,展现了石油价格波动、地缘政治冲突、以及环境压力如何一步步侵蚀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能源转型”的讨论感到一丝迷茫,这种转型真的能够顺利进行吗?我们是否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作者并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盲目的希望,还是清醒的认识?这是一种让人不安的现实,但却是一种必须面对的现实。
评分这本《我们没有权利乐观:后石油危机时代的真相》在我手中已经翻了好几遍,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触动。不得不说,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笔触,彻底撕碎了我过去对于“发展”和“进步”的盲目乐观。我曾经坚信,科技的进步总能为我们找到出路,新的能源总会源源不断地出现,人类的智慧足以应对任何挑战。但这本书,就像一盆刺骨的冷水,让我从沉睡的幻想中惊醒。作者并没有卖弄玄虚,也没有制造耸人听闻的恐慌,而是用大量翔实的数据、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一点点地剥开了那个我们不愿面对的真相:我们赖以生存的石油文明,其基石正在悄然崩塌,而我们对此的准备,却是如此的不足。 书中所描绘的“后石油危机时代”,并非是一个遥远的未来预言,而是已经悄然在我们身边展开的现实。作者用生动的案例,展示了石油危机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交通运输的成本飙升,到工业生产的瓶颈,再到国际政治的动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液体燃料依赖”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的出行方式,每一次网购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而更令人不安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我们陷入这种困境的深层原因:制度性的僵化、集体性的短视、以及个人层面的“搭便车”心态。他提出的“我们没有权利乐观”并非是一种悲观主义的宣泄,而是一种对现实负责任的警示,一种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更大危机发出郑重告诫。
评分这本《我们没有权利乐观:后石油危机时代的真相》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我们文明走向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论文式的枯燥论证,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回顾、社会观察,甚至是一些颇具哲学思辨的片段。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睿智的长者家中,听他娓娓道来,却又句句切中要害。他没有回避石油经济崩溃后可能带来的混乱和阵痛,反而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视角下进行解读,让我们理解到,这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人类社会结构、资源分配、以及价值观重塑的根本性挑战。 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他没有提供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模型。相反,他强调的是一种“认知升级”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容易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而被虚假的希望所裹挟。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剥离幻想、直面现实的勇气,一种质疑既定模式、探索未知道路的智慧。书中的一些段落,让我反复思考“可持续性”的真正含义,它是否仅仅是技术上的改进,还是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生产模式,甚至是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这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召唤,召唤我们去思考,在石油不再是我们唯一的驱动力之后,我们还能依靠什么来构建我们的未来。
评分不得不说,《我们没有权利乐观:后石油危机时代的真相》这本书,是一次对我认知结构的彻底重塑。我过去一直沉浸在一种“技术进步万能论”的乐观氛围中,坚信人类总能找到新的能源来支撑持续的发展。然而,作者以一种极为冷静、甚至有些残酷的笔触,揭示了石油危机背后隐藏的,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现实。 书中关于“石油依赖”的论述,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交通出行到工业生产,从农业生产到日常生活消费,石油仿佛是一个无处不在的隐形推手,支撑着我们如今的文明形态。而作者则指出,这种依赖正将我们推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后石油危机时代”。他并没有陷入简单的悲观主义,而是用翔实的数据和深刻的分析,引导我们去理解这种危机的根源,以及我们个体和社会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直面真相的态度,虽然令人不安,但却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启示。
评分《我们没有权利乐观:后石油危机时代的真相》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位毫不留情的医生,在诊断出我文明社会的“沉疴痼疾”后,毫不回避地向我揭示了病灶所在。我一直以为,人类科技的飞跃会是解决一切能源问题的终极答案,而作者却以一种令人警醒的方式,将我们对石油的深层依赖,以及其不可持续性的本质,暴露无遗。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像一块块坚实的基石,支撑起一个关于我们未来走向的严峻图景。 我特别被书中对“稀缺性”的探讨所吸引。我们总是在谈论“增长”,却很少有人真正思考“有限性”。石油,作为这个星球上积累了亿万年的珍贵资源,其枯竭的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而我们对它的消耗,却似乎永无止境。作者的笔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几十年所谓的“繁荣”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即将坍塌的巨大泡沫。他没有提供廉价的希望,反而用一种更为深邃的视角,引导我们思考,在石油时代终结之后,我们还能依靠什么来维系社会的运转,以及个体生活的意义。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我们没有权利乐观:后石油危机时代的真相》,给我带来的震动难以言表。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进步”和“发展”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科技的发展会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新的能源解决方案,让我们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然而,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将石油资源枯竭所带来的潜在危机,以及我们社会结构与能源供应之间无法割裂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 书中对“石油文明”的批判,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每一次出行,每一次购物,甚至我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都与石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并没有贩卖焦虑,而是用翔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展示了这种依赖所带来的深层脆弱性。他提出的“后石油危机时代”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我们当下必须面对的现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盲目的乐观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审慎,一种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更大危机的深刻认识。
评分《我们没有权利乐观:后石油危机时代的真相》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次认知上的“大手术”。我一直坚信,人类凭借智慧和科技,总能克服一切困难,包括能源危机。然而,作者以一种不容置疑的现实主义,将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重要性以及正在显现的危机,赤裸裸地展现在我面前。 书中所描述的“后石油危机时代”,并非是什么遥不可及的预言,而是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所揭示的正在发生的现实。他让我开始深刻理解,石油不仅仅是一种燃料,更是现代经济和社会运转的基石。一旦这块基石出现松动,我们所熟悉的许多事物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灵丹妙药”,而是引导我们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去思考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继续沉浸在虚幻的乐观中,还是以一种清醒的姿态,去面对可能发生的种种变化。
评分读完《我们没有权利乐观:后石油危机时代的真相》,我有一种被剥去伪装、赤裸裸地面对现实的感受。作者以一种毫不留情的姿态,将石油依赖所带来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过去一直认为,我们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总会有新的技术、新的发现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能源困境。然而,这本书让我不得不停下来,认真思考这种乐观背后的逻辑是否站得住脚。作者用详实的资料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石油作为一种有限资源的现实,以及其在全球经济和社会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紧密联系的剖析。过去,我们习惯于将经济的繁荣与能源的无限供应划等号,但作者却指出,这种模式在石油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他并没有简单地呼吁大家放弃消费,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书中的一些章节,让我对“效率”和“节约”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不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关乎我们文明存续的现实考量。这种现实的审视,虽然带来了些许沉重,但却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
评分《我们没有权利乐观:后石油危机时代的真相》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对我长久以来建立的关于“进步”和“发展”的认知的一次“地震”。我总以为,科技的进步是无止境的,总会有新的能源形式出现,让我们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继续维持甚至加速发展。但作者却以一种毫不妥协的现实主义,将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稀缺性以及对我们文明根基的动摇,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所描绘的“后石油危机时代”,并非是一个遥远的科幻场景,而是一个正在悄然发生的现实。作者用大量的数据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石油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不可替代性所带来的脆弱性。他并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在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我们的发展模式,如何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甚至如何重新定义“繁荣”与“幸福”。这种对真相的直面,虽然带来一丝沉重,却是一种极为必要的觉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