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居礼夫人,不是「伟大」与「成功」的教科书版,而是历经挫折之后,更细腻、更人性的真实人生。
本书透过第一手珍贵的书信与访谈,
看到一位集物理学家、女性、单亲母亲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居礼夫人,
身于性别歧视的环境、面临爱情的挣扎与流言的诋毁,
她在亲情与友情的支持下,与对科学无私无悔的付出中,更坚定信念。
这是史上绝无仅有、唯一荣获五座诺贝尔奖家族的真实生活;
她留给女儿们最好的遗产是:
勇敢、坚强、独立思考,以及对世界奉献的理想性格。
这是一本激励所有女性实践自我的书
过去的居礼传记,多着重在玛丽1911年得到第二次诺贝尔奖之前的科学贡献与生活,本书却从玛丽生命中最糟的时期,也就是她与已婚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备受争议的绯闻切入。书中也详细记录了之后玛丽为募得研究用镭的两趟美国行,并透过从数百封她与女儿间的书信所整理出的片段,真实呈现出一位因热爱科学而不顾世俗眼光、勇往直前的女性,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错过女儿生日已成习惯」、永远是工作优先的母亲……。
这一段鲜少被着墨的历史,让玛丽的「人味」顿时鲜活起来,但她的母亲角色以及她与女儿们的互动,为什么值得关注?因为玛丽.居礼不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个在不同学科获颁两次诺贝尔科学奖的人。她的大女儿伊雷娜在1935年得到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伊芙成为知名的作家和杰出的战地记者,而提供本书家庭信件资料的海蕾妮则是伊雷娜的女儿、玛丽的外孙女,本身也是一位优秀的核子物理学家。这个科学界的「第一家庭」,总共拥有五座诺贝尔奖。
作者简介
雪莱.艾默林(Shelley Emling)
雪莱.艾默林为《纽约时报》、《今日美国》、《财富》、网路杂志《页岩》(Slate)、《华尔街日报》、英国的《时代》(The Times)杂志、《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福斯新闻网网站、信仰网(Beliefnet.com)、《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和《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撰写文章。她在《国际先驱论坛报》网站开设的部落格,名称为「展现热情」(Raising the Roof)。她之前的着作《化石猎人》(The Fossil Hunter)受到高度评价。目前定居纽泽西。
译者简介
张毓如
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从事出版工作多年,曾任出版社主编、版权主任。译有《人有14种性格,你有哪种天生优势?》、《用心吃,不要用力吃》、《约定:带着爱去旅行》、《小心,别让思考抄捷径!》等书。
推荐序│爱与崇敬──序居礼夫人与她的女儿们 蔡颖卿
推荐序│爱与热情的本质,都是跨越时代的 梁旅珠
志谢
她们拥有许多美好的特质。
但我最喜欢的特质是,
她们没有一个人等着机会来临,
而是自己创造了机会。
序曲 美国: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即将启程
我回到法国,心中满怀美国妇女给予我珍贵礼物的感激之情,
以及见证那个伟大国家和我们的国家因为相互同理,
而有信心让人类拥有和平未来的激动心情。
第一章 绝对悲惨的一年
这个奖其实是颁给镭和钋的发现。
我相信,我的科学研究和私生活毫无关连……
我不能接受这种想法,
居然认为科学研究会受到关于私生活的诽谤和流言影响。
第二章 持续向前
这些年的医院生活,
我女儿和我保有许多回忆,
一路行来非常困难,
我们往往不知道是否能往前推进,
更不用说能不能找到住宿和食物。
第三章 与蜜西相遇
这个伟大的女人,法国最伟大的女人,
说话吞吞吐吐又颤抖,几乎像小女孩。
她每日处理的镭比闪电危险,
却因为必须出现在公众面前而害怕。
第四章 终于来到美国
发现镭时,没有人知道它将能够用于医疗中。
这是纯科学的工作成果。
从事科学工作时,必须由科学本身来成就科学之美,
然后总有机会让某个科学发现对人类做出贡献,像镭一样。
第五章 白宫
我与镭的工作……特别是在战争期间,严重损害了我的健康,
以致于让我没办法参观很多感兴趣的(美国)实验室和学院。
第六章 改善的新生活
当她回到法国,她已不再是以前的她。
她终于明白自己有多么重要。
第七章 另一对充满活力的双人组
我母亲相当安静,非常好学,
而我父亲非常迷人……
两个人都很聪明……他们的合作很成功,
因为他们的个性如此互补。
第八章 再访美国
我在这里打包行李、打开行李,对别人有所求,
也徒劳的试图寻求一点安宁与平静。
我要如何以我不确定是否存在的平静心情,来面对这个社会?
第九章 走入聚光灯
在中子的发现上,我们动作太慢;
在正子的发现上,我们也太迟了;
这次我们发现的正是时候。
第十章 追寻的结束
她全身苍白……她的白发垂在宽阔的前额,面容平静,
就像穿着盔甲的骑士那样庄严而勇敢,
在这一刻,她是世界上最高尚且最美丽的存在。
第十一章 致敬与新追寻
我也将朝这个方向工作……我们很希望美国废除中立法案。
这个法案既不公义,又违背美国的利益。
第十二章 伊芙的新人生
我们发现,需要付出代价的和平,根本不算和平。
我们发现,需要付出代价的人生,没有任何价值。
如果没有恩典、没有尊严、没有权利、没有喜悦
来让人生值得存活下去并值得给与他人,
这样的人生一无是处。
我们也发现,有一样东西比战争和死亡更可怕、更凶暴,
那就是生活在恐惧之中。
第十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毁坏
蕴含了铀的装置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也能以和缓的方式释放出来,用在实际用途上,
进而增进人类的福祉。
我个人确信,原子能的和平用途,
将为人们带来难以想像的帮助。
第十四章 波涛汹涌
你要在法国推动原子能研究计画,简直是疯了。
依照你们国家的能力,你永远做不成反应堆,
你们的产业无法提供你需要的东西。
你想做出成果,最好留在美国。
第十五章 留给世人的资产
对任何人来说,生命从来都不简单。那又怎么样呢?
我们必须有恆心,有凌驾一切的自信。
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有某种天赋,
不管这个天赋是什么,都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它。
──居礼夫人
推荐序
爱与崇敬──序居礼夫人与她的女儿们 蔡颖卿│知名作家
居礼夫人是我小学时代唯一知道的女性科学家,即使在四十几年前、台湾东部文化资源十分欠缺的小乡镇,我还是经由父母与师长的引导,在图文俱简的儿童读物中,以崇敬之意认识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她的丈夫。直到今天,我还可以说出小时候背诵过的居礼夫人全名,当年书中音译所选用的字是:居理.玛丽.斯多拉思福士格。或许,这只是简单的一件事,却足以用来证明这位女科学家在我们那一代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童年读本特地为小读者简化的「居礼夫人」生平故事,是以「科学家」与「女性」这两种相互辉映,与史上无人曾及的得奖成就所交织而成的观照,成长后,我又陆续读了不同时间出版,更为完整的「居礼夫人」传记。这本书,则是从居礼夫人两个女儿的生平与她的第三代,来了解这位被孩子深爱的母亲。书成的时候,居礼夫人的小女儿已以一○二岁的享年过世了,虽然她曾说过对自己的长寿感到不安,但也许更多人会希望,这是上天补足了她母亲与姐姐为科学奉献的人间岁月。这两个女儿在世上完整的履历,足以说明一个母亲的信念如何地被传承下来,那才是我们所经常提到,家庭教育真正的美好与力量。
这本书为居礼家母女三人配置了美好均匀的比例来说故事,作者用精心编排的叙事转折,以两个女儿极为不同的一生做为基础,又从对她助益极大的美国至友如何主动请求结识,并毕生帮助她的角度,穿越历史的大事纪与当时世界所面临的景况描述中,把居礼夫人的一生重说了一次。只是这一次,说的更细腻、更人性,使新一代的读者因而能了解,她对于这个世界的贡献,不单是科学的领域,还有她曾以世人敬佩的智慧、坚定不移的信念与勇敢的行动,为女性与男性有平权受教育的机会所做出的努力。
人们经常用「无私」来形容居礼夫人的一生,但在细读过一九一六年战争期间,她让十几岁的女儿休学,随她到战地服务的细节,以及母女之间往来书信所显现的大爱,我们才能充份了解那种无私,不只是当年放弃申请专利、视世人分享知识为理所当然的心境,更是以自身的全部拥有,对于自由和平信念的实践。
爱因斯坦用来形容居礼夫人的一段话中,我最喜欢的是「她的坚强、她纯洁的意志,她的严以律己,她的客观,她不容收买的判断力,所有特质很难在同一个人身上找到。」这些特质分佈在各个章节的描述与女儿的传承中,到了书中描述她为年轻学子讲学,与如何保护年轻研究者不需为经费分心的情景,读者已能完全了解她的爱,是对于世界美好的一种心灵光热;在这本书中的许多细节中,我们终会了解,为什么盛名与伟大并非是同义词。
如从家庭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不难了解居礼夫人是以对自己的信心,与她父亲父代母职的教养方法来带领两个女儿。我从编织于各章节的书信节录深刻感受到,她不只有母亲的一面,还有当外婆之后,对生命成长更感趣味温柔的心境。以亲子相处的实况来看,她的确是一个没有足够时间来陪伴孩子的母亲(但这并非说投身于科学的她不会种种细腻的生活琐事,在先前所看的传记中,孩子穿的是她亲手缝制的衣服,连出门该以哪种行李箱打包,都会给予女儿理由清楚的实用建议)但是,当无法给予身心两全的周到照顾时,她以身教给予两个女儿坚强的心灵锻鍊。当她对大女儿伊雷娜说:「我觉得,妳对我而言已经变成伙伴和朋友。」我感受到那种关系是从母亲一方的高期待所说的提昇,而非为表示亲爱的等同;她们是以责任为分担,以进步为目标的伙伴,是一种需要同吃苦、受考验的亲子关系,虽则,这样的教育在童年必然有些沉重,但她得到了两个女儿完全的认同。这份爱与崇敬,使她们一生都与母亲一样,尽能力慷慨贡献自己给世界。伊芙晚年曾对《纽约时报》说,一个人必须奉献自己的心灵,也必须奉献自己的双手和全身的力量,而「这一点,是我从母亲那里学到的」。那些「必须认真做某个工作,必须独立,在人生中不只追求自己的快乐」的居礼家人所带给世界的影响,必然启发了许多人教养儿女的真心。
推荐序
爱与热情的本质,都是跨越时代的 梁旅珠│知名作家
去年暑假我和女儿到英国剑桥游览,一路为我们解说的当地导游,是个满头白发但精力充沛的老太太。当我们来到旧卡文迪西实验室的古老建筑墙外,她为我们细数这个以核物理和放射线研究知名的实验室,百多年来出了多少位诺贝尔奖得主,并进一步提到,早年的科学家们如何暴露在危险的放射线中工作而不自知。
「这道石墙有放射线,所以现在这个实验室搬到有万全防护的新建筑去啦!」她状似开玩笑的吓唬我们快步离开,但又接着语气严肃的另举一位深受其害的外国杰出女性为例,那就是玛丽.居礼。她张开双手手指在我面前挥舞着说,这位和夫婿一同发现镭和钋的伟大女科学家,由于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质中,手指严重灼伤,晚年饱受贫血、疲劳、耳鸣和近乎失明之苦,最终死于血癌。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居礼夫人」,原来不光是个教科书上令人景仰的名字,而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并且为她的成就与荣耀,付出了凡人也能理解的痛苦与代价。
这个小小的因缘,让我在打开这本书后,更是读得兴味盎然。过去的居礼传记,多着重在玛丽一九一一年得到第二次诺贝尔奖之前的科学贡献与生活,本书却从玛丽生命中最糟的时期,也就是她与已婚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备受争议的绯闻切入。书中也详细记录了之后玛丽为募得研究用镭的两趟美国行,并透过从数百封她与女儿间的书信所整理出的片段,真实呈现出一位因热爱科学而不顾世俗眼光、勇往直前的女性,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错过女儿生日已成习惯」、永远是工作优先的母亲。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即使在当今世界上许多角落,依然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与责难,但玛丽的故事却发生在百年以前。请不要忘了那是一个多么封闭而保守的时代,因为法国女性迟至一九四四年,才享有投票权。
这一段鲜少被着墨的历史,让玛丽的「人味」顿时鲜活起来,但她的母亲角色以及她与女儿们的互动,为什么值得关注?因为玛丽.居礼不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个在不同学科获颁两次诺贝尔科学奖的人。她的大女儿伊雷娜在一九三五年得到诺贝尔化学奖,她们更是唯一一对获奖的母女档……直至二次大战结束,其他的女性得奖人,都侷限在文学与和平奖项。
这个忙碌的母亲对女儿表现爱意与关怀的方式,与传统形象的母亲很不一样,却造就了和她一样杰出的女性后代。玛丽的大女儿伊雷娜和女婿弗雷德里克不但复制了居礼夫妇科学伴侣的关系,更从父母的研究基础创造出人工放射性元素,永远改变了世界。小女儿伊芙成为知名的作家和杰出的战地记者,伊芙的先生拉布希在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席时,代表基金会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而提供本书家庭信件资料的海蕾妮则是伊雷娜的女儿、玛丽唯一的外孙女,本身也是一位优秀的核子物理学家。这个科学界的「第一家庭」,总共拥有五座诺贝尔奖。
我在演讲时常常会碰到一些焦急的职业妇女问我,该如何兼顾家庭、孩子与事业?这一点,当年的玛丽早已诚实的承认「并不容易」。不过我想,玛丽对科学的热情、专注与坚持,就是最好的身教与传承。我也非常同意玛丽在写给女儿、女婿的信中,关于小外孙女的一段话。玛丽向这对和她一样忙碌于科学研究的新手父母说,父母要让他们的孩子有个被爱包围的宁静童年,让「他们的信心得以尽可能的持续下去」。
居礼夫妇都是无私的研究者,从未为自己的研究发现申请专利或牟利,爱因斯坦更曾推崇玛丽是所有着名人物中,「唯一未受盛名腐化的人」。如果说她在为了募镭的美国行中激励了无以数计的美国女性和女学生,那我相信,这位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女科学家罕为人知的家庭故事,也将继续启发许许多多新时代的女性,因为不论在工作上或亲子间,爱与热情的本质,都是跨越时代的。
致谢
我在二○一一年一月三日收到的电子邮件中,第一次听到海蕾妮.郎之万-朱利欧(Helene Langevin-Joliot)这个名字。我开启收件匣,注意到史上最知名女性的外孙女名字,于是开启了那封信。她写信告诉我,四月十八日那一週,她将与我会面。我欣喜若狂。到了那一週,当我终于与她在巴黎的玛丽.居礼研究所见面,我就像即将见到总统的粉丝。她展现极大的亲和力、乐于助人和优雅的风度。她要确保我了解她外婆从未试图在男性主导的领域寻求成功机会,相反的,她就是爱科学胜过一切。我要感谢她分享她对家人的了解,以及美国对她外婆的影响。她让我看了超过两百封玛丽.居礼和女儿之间往返的法文信,以及其他文件,其中包括八十八页同样以法文写成的伊雷娜.居礼(Irene Curie)回忆录。这些信件已有法文版,名为《玛丽.居礼和女儿们的通信》(Marie-Curie et ses filles: Lettres)。
我也想感谢居礼研究所的所长雷诺.璜(Renaud Huynh)提供了他的见解,并回答我所有扰人的问题。也感谢哥伦比亚大学档案馆的乔丝琳.威尔克(Jocelyn Wilk)及其同僚提供的协助。
就个人而言,我要感谢我的经纪人,字典里没有「疲倦」这个词的艾格尼丝.伯恩鲍姆(Agnes Birnbaum)。谢谢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以及我那好到让人难以置信的编辑卢巴.欧塔谢夫斯基(Luba Ostashevsky),他耐心的协助,使我更能掌握叙事史的艺术。同时也感谢劳拉.兰开斯特(Laura Lancaster)、维多莉亚.瓦利斯(Victoria Wallis),和乔治亚.马斯(Georgia Maas),以及出版社里其他同仁为了我所付出的辛勤工作。
若是没有一些非常有才华的法文译者,我绝对无法完成这本书。感谢佛罗伦斯.辛诺夫斯基(Florence Sinofsky),路易.嘉格农(Louis Gagnon)、伊莎贝尔.卡维尔(Isabelle de Carville)。尤其是金.帕卡什(Kim Parkash)夙夜匪懈的为我翻译一封又一封的信。如果本书里有任何错误,都归于我一人。
谢谢我在美国线上的主管们准假,让我完成着作。
多年来,居礼家同意无数作家投入心力研究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没有他们,像我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以自己的方式,诉说我对居礼家族女性的独特故事。这些作家包括丹尼斯.布莱恩(Denis Brian)、芭芭拉.高史密斯(Barbara Goldsmith)、莎拉.德莱(Sarah Dry)、罗伯特.里德(Robert Reid)、纳奥米.帕萨科夫(Naomi E. Pasachoff)、苏珊.昆(Susan Quinn)、萝莎琳.弗隆(Rosalynd Pflaum)、米歇尔.皮诺(Michel Pinault)、莫里斯.高史密斯(Maurice Goldsmith),当然还有为母亲写了精采传记的伊芙.居礼(Eve Curie),这本书同时也描述了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身为记者的冒险体验,令人叹为观止。艾伦.瓦塔尔(Alan E. Waltar)写了本关于辐射与现代生活的迷人着作。而玛丽.居礼为丈夫写了传记,其中也包括短篇的自传。
我要感谢我的丈夫史考特读了本书的每一章。他的智慧总是带给我惊喜。我还要感谢我三个可爱的孩子克里斯、班和奥丽维亚,他们总是关心这本书的进度。我答应他们要感谢我生活中的良伴派柏,感谢我的女性朋友带给我欢乐。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母亲洛伊丝.露丝,她在她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我最棒的啦啦队长。
最后,我从五位女性身上得到如此多灵感,她们是玛丽.居礼、伊雷娜.居礼、伊芙.居礼、蜜西.梅洛尼(Missy Meloney)和海蕾妮.郎之万-朱利欧,她们拥有许多美好的特质。但我最喜欢的特质是,她们没有一个人等着机会来临,而是自己创造了机会。我希望世界上的女孩和妇女都能如此。
《居礼夫人和她的女儿们:你所不知道科学界第一家庭的私生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庭”与“成就”之间的关系。我一直认为,伟大的成就往往需要牺牲家庭的幸福,但这本书却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们,她们在科学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她们的家庭生活却充满了温情与力量。我看到了居里夫人作为母亲的智慧,她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培养女儿们,又如何用母性的光辉呵护她们成长。而她的女儿们,伊蕾娜和伊芙,她们在母亲的熏陶下,不仅拥有卓越的才华,更有着深厚的家庭情感。书中对她们之间的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困难的描写,都让我感动不已。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第一家庭”,不仅仅在于学术上的辉煌,更在于家庭成员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和精神上的相互滋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复古而又充满智慧的质感,昏黄的色调似乎诉说着往昔岁月的故事,而居里夫人和她女儿们模糊却又坚毅的面容,则在视觉上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对那些在科学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感到好奇,而居里夫人无疑是其中的翘楚。然而,历史书写的往往是她们的成就,而关于她们的家庭生活、情感世界,以及她们如何在那个男性主导的时代中挣扎前行,却鲜有深入的探讨。这本书的书名——“居礼夫人和她的女儿们:你所不知道科学界第一家庭的私生活”——简直就是我心中对知识的渴望的一次精准射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耀眼光环的背后,是怎样的烟火人间?在实验室里,她们是严谨的科学家,但在家中,她们又是怎样的母亲、妻子、女儿?是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孕育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我想象着,或许会有关于玛丽·居里作为一位母亲的细腻情感,关于她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艰难抉择,关于伊雷娜和伊芙在母亲的影响下,如何在成长过程中萌生科学的种子。更让我好奇的是,她们是否也曾有过普通人家的烦恼,关于教育、关于理想、关于爱情。这本书承诺将揭开“你所不知道”的篇章,这本身就激起了我极大的求知欲,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女性力量、家庭传承以及时代变迁的生动画卷。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科学界第一家庭”这个称谓的分量,它绝不仅仅是关于学术上的成就,更是关于一种精神的传承和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书中的叙述,如同电影般细腻而富有层次,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激情与牺牲的时代。我仿佛能看到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眼神专注而坚定,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然而,更让我动容的是,当她回到家中,她又是一位慈爱的母亲,用她独特的智慧去引导和教育她的女儿们。书中关于她如何鼓励女儿们独立思考,如何培养她们对科学的兴趣的细节,都让我受益匪浅。伊雷娜,这位继承了母亲衣钵的杰出科学家,她的成长历程也充满了挑战。书中对她如何在战时承担起重担,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凭借自己的才华赢得科学界的认可的描述,更是让人心生敬佩。而伊芙,这位同样才华横溢的女儿,她在音乐和写作上的成就,则展现了科学家庭中另一面的艺术气质,这使得这个家庭的光芒更加多元和迷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她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刻画,无论是姐妹之间的互相扶持,还是母女之间的深厚情感,都让我感受到了血脉中流淌的智慧与热爱。这种家庭氛围,这种代际传承,是我在其他传记中很少能体味到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你所不知道科学界第一家庭的私生活”。这四个字,仿佛是开启了一扇神秘的大门,邀请我去一探究竟。我一直对居里夫人充满了敬意,但总觉得对她和她的家庭了解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渴望。它没有像许多科学传记那样,仅仅罗列成就和数据,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人性化、更生活化的层面。我看到了居里夫人在科研之外,作为母亲的柔情与智慧,她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如何引导女儿们走上科学之路。而她的女儿们,伊蕾娜和伊芙,也并非只是“居里夫人的女儿”,她们各自都有着独立的人生轨迹和闪光的才华。书中对她们之间的互动,对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羁绊的细致描绘,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第一家庭”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充满着温暖和爱。这让我对科学家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家庭的人。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将科学家的光环与普通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剥去了那些刻板的标签,展现了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们立体而鲜活的人物形象。我一直以为,伟大的科学家一定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爱恨情仇,她们也会为生活中的琐事烦恼,也会在亲情中获得力量。书中关于玛丽·居里在丧夫之痛中依然坚持科学研究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她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她对女儿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又展现了她作为一位女性的柔情。伊雷娜和伊芙在母亲的熏陶下,不仅继承了科学家的严谨,也保留了对生活的热爱。书中的一些生活细节,比如她们在家中的日常对话,她们共同度过的时光,都让我感觉仿佛置身其中,亲眼见证着这个伟大科学家族的温暖与力量。我尤其喜欢关于她们如何处理名誉和隐私的描写,在聚光灯下的她们,如何在公众的期待与个人的生活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而她们的经验,对于当代的我们,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这本《居礼夫人和她的女儿们》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科学史的了解,更在于对生命、对家庭、对女性力量的深刻反思。我从未想过,一个家族能够如此深刻地影响人类科学的进程,而更让我惊讶的是,这种影响的背后,是如此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书中对居里夫人早期科研的艰辛描述,让我对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之间深厚的科研默契和爱情,更是动人心弦。当皮埃尔不幸离世后,玛丽·居里独自承担起研究的重任,并一手培养出了她的两个女儿,这一点让我由衷地钦佩。伊蕾娜和伊芙,不仅仅是母亲的影子,她们各自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卓越的才能。书中详细描绘了她们在各自领域的探索,以及她们之间复杂的姐妹情谊,这些都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她们作为“科学家母亲”这一角色的探讨,她们如何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家庭教育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许多现代职场女性都在面对的挑战,而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们的故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我一直以来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女性名字充满好奇,而居里夫人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星。然而,关于她的故事,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似乎总隔着一层面纱。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心中的空白。它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枯燥的科学原理上,而是巧妙地将镜头对准了科学家的“私生活”,这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世界。我惊喜地发现,伟大的居里夫人,在生活中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母亲,她会担忧女儿的成长,会为家庭的琐事操心。书中关于她如何教育女儿们独立思考,如何鼓励她们追求自己的梦想的描写,让我看到了科学严谨之外的母爱光辉。而她的两个女儿,伊蕾娜和伊芙,也并非是活在母亲的光环之下,她们各自凭借自己的才华,在科学和艺术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特别是伊蕾娜,她继承了母亲的坚韧和智慧,在核物理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这让我看到了科学精神的代代传承。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家庭,如何将科学的基因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塑造了一个如此令人瞩目的“第一家庭”。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年代,我看到了科学家的严谨与执着,更看到了她们作为女性,作为母亲,所经历的种种情感与挣扎。居里夫人,这个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科学的巅峰,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她身上更柔软、更真实的一面。她如何在失去挚爱后,依然咬牙坚持,将科学研究推向前进?她又是如何将这种坚韧和对知识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她的女儿们的?书中关于伊蕾娜和伊芙成长的点滴细节,都让我看到了科学教育的智慧,以及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伊蕾娜和伊芙之间姐妹情的描写,她们既有竞争,也有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真实的情感连接,让人物更加生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伟大的成就并非凭空而来,它背后往往有着深厚的家庭支持和情感滋养。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们,不仅仅是科学的先驱,更是那个时代女性力量的杰出代表。
评分《居礼夫人和她的女儿们》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科学家族的独特魅力。我一直认为,科学家的生活应该是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们在科研之外的生活,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家庭互动,都让我觉得无比亲切。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居里夫人作为母亲的描写,她如何在严谨的科学研究之外,给予女儿们无私的爱和引导,培养她们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对科学的热情。伊蕾娜和伊芙,这两位杰出的女性,她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离不开母亲的熏陶,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精神的传承,也看到了女性力量的崛起。我仿佛能听到她们在家中的笑声,感受到她们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这让我对“第一家庭”的理解,从学术成就扩展到了更广阔的人文维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它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性的温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原以为会读到一本充满晦涩科学术语的传记,但事实证明,它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家族史诗。居里夫人,这个名字本身就闪耀着科学的光辉,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她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妻子,所经历的平凡与不凡。书中对她如何平衡科研与家庭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坚持与智慧。而她的女儿们,伊蕾娜和伊芙,她们也继承了母亲的才华与精神,并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她们之间姐妹情谊的描绘,这种亲情的羁绊,既是她们力量的来源,也是她们面对挑战时的依靠。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伟大的家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情感的滋养和精神的延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