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哩路:电信线路工程

最后一哩路:电信线路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信工程
  • 线路工程
  • 通信工程
  • 最后一公里
  • 光纤通信
  • 网络建设
  • 工程技术
  • 5G
  • 基础设施
  • 通信线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揭开电信最后一哩路之神密面纱,从中看到最后一哩路的蜕变。铜线的频宽不断扩大,接着光纤出现,与铜线共用形成FTTx(光纤到某一点)乃至于光纤到府。线路工程很少将光源及检光器纳入范畴。事实上,光源、检光器、光纤(光缆)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缺一不可。本书深入浅出描述光电转换机制,让读者在认知上与光纤形成一体,可从更高点看光通信系统。最后一哩路的另一个领域:屋内配线。本书深入讨论,并提出几个可以减少建设成本又具频宽保证的大楼骨干架构。过去电信工程业界以师徒受授的方式传艺,未从基本理论及施工规范教导,更无从评鑑施工品质,本书可以弥补这方面之不足。

深入解析:现代通信网络架构与优化实践 (本书并非《最后一哩路:电信线路工程》)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支撑起全球数字经济的骨干和神经——通信网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性能要求。本书《深入解析:现代通信网络架构与优化实践》旨在为网络工程师、系统架构师以及对下一代通信技术有深入研究需求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蓝图。它聚焦于网络层面的宏观设计、关键技术的原理剖析以及大规模部署后的性能调优策略,而非传统意义上侧重于物理接入层的线路敷设与工程细节。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从基础理论稳步迈向前沿应用。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共计二十余章,力求覆盖从核心网到边缘计算的完整技术栈。 第一部分:下一代网络核心架构的理论基石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现代通信网络的基础理论框架,特别是围绕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两大核心范式展开。 第一章:IP与MPLS的演进与融合。 详细探讨了传统IP路由协议(如OSPF、BGP)在超大规模网络环境下的局限性,并深入剖析了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栈如何通过引入标签机制,在保证快速转发的同时,实现流量工程和VPN服务的差异化承载。我们不涉及光纤或铜缆的铺设标准,而是关注L2/L3VPN服务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的实现机制。 第二章: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控制与转发分离。 剖析了OpenFlow协议的工作原理,重点阐述了控制器层面的集中式拓扑管理、路径计算算法(如K最短路径、负载均衡路径选择)以及与传统网络设备的交互模型。内容集中于控制面的逻辑架构设计,而非物理设备的选型标准。 第三章: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解耦与编排。 深入解析了NFV基础设施(NFVI)、虚拟网络功能(VNF)以及VNF管理器(VNFM)之间的关系。本书详细对比了基于VM和容器化(如Kubernetes在网络功能承载中的应用)的部署模型,强调了如何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网络服务快速实例化和弹性伸缩,这是对传统硬件绑定功能的颠覆性变革。 第二部分:5G/6G时代的核心网与边缘计算 本部分将焦点投向当前及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支撑技术,即5G/6G架构中的服务化核心网(SBA)和网络边缘化部署策略。 第四章:服务化核心网(SBA)的微服务架构。 全面解析了5G核心网(5GC)中各网络功能(NF)如何通过基于HTTP/2和JSON的API进行互联互通。重点讨论了统一数据管理(UDM)、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等关键组件的交互流程,以及服务网格(Service Mesh)在SBA内部通信中的应用,旨在优化内部控制信令的效率与可靠性。 第五章:UPF的下沉与MEC(多接入边缘计算)的架构。 探讨了用户面功能(UPF)如何从集中式核心网下沉至更靠近用户侧的边缘节点。详细介绍了MEC平台的架构,包括边缘云基础设施的资源调度、容器化应用的安全隔离机制,以及如何通过SBA控制面实现对边缘流量的精准控制和路由。 第六章: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的实现与保障。 本章是关于QoS和差异化服务的核心。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基于SDN/NFV技术,在共享的基础设施之上,为不同应用场景(如eMBB、uRLLC、mMTC)创建逻辑隔离的网络实例。内容聚焦于切片选择、资源隔离策略(如空口资源调度与核心网资源分配的联动)的算法设计,而非物理链路的承载能力计算。 第三部分: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DCN)的设计与优化 随着云计算的爆发,数据中心内部网络的性能成为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瓶颈之一。本部分专注于超大规模DCN的设计范式。 第七章:Clos架构与东西向流量优化。 深入分析了三层或五层Clos拓扑(Spine-Leaf架构)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ECMP(等价多路径路由)实现全互联和无阻塞转发。探讨了如何利用BGP EVPN/VXLAN技术,在物理网络之上构建大规模的二层逻辑网络,实现虚拟机或容器的无感知迁移。 第八章:数据中心Fabric的流量工程与拥塞控制。 重点探讨了在ECMP环境下,如何通过精确的哈希算法、负载均衡策略(如PFC/ECN的部署)来最小化尾部延迟(Tail Latency)。本书提供了先进的拥塞感知路由算法研究,确保高优先级业务流在复杂交叉流量中不受影响。 第九章:RDMA与DCQCN在高性能计算中的应用。 针对AI/HPC集群对低延迟、高吞吐量的需求,本章详细介绍了RDMA(远程直接内存访问)技术,以及如何结合数据中心拥塞通知(DCQCN)协议,在以太网基础设施上实现接近零拷贝的内存访问通信。 第四部分:网络运维与智能化(AIOps) 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网络环境中,人工运维已难以为继。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利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网络的可管理性和稳定性。 第十章:网络可编程性与自动化运维的实践。 探讨了使用Python、Go等语言结合NETCONF/YANG、RESTCONF等标准接口,实现对网络设备的集中化配置管理。内容侧重于CI/CD流水线在网络变更管理中的应用,如使用Ansible、SaltStack进行大规模配置的原子化部署与回滚。 第十一章: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性能预测与故障诊断。 介绍了时间序列分析、深度学习模型(如LSTM)在预测网络KPI(如丢包率、延迟抖动)方面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异常检测算法如何实时监控大量设备日志和性能指标(Telemetry数据),提前识别潜在的性能退化,实现预防性维护。 第十二章:流级遥测(Streaming Telemetry)与实时可视化。 对比了SNMP轮询与主动推送的遥测技术,详细介绍了gNMI协议的工作方式。阐述了如何构建高频、细粒度的网络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并结合Grafana、Prometheus等工具进行实时健康状态的可视化。 第五部分:安全基础设施与网络隔离机制 网络安全已不再是外围防御,而是内嵌于架构的各个层面。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内生安全机制。 第十三章:东西向流量的零信任安全策略。 探讨了如何在数据中心和虚拟化环境中实施基于身份的访问控制,而非传统的基于边界的防御。重点讲解了服务网格中的mTLS(双向传输层安全)在服务间加密和身份验证中的作用。 第十四章:下一代防火墙(NGFW)与DPI(深度包检测)技术。 分析了基于硬件加速和DPDK等技术实现的DPI引擎,如何实现应用层级的流量识别、入侵检测与防御(IDS/IPS)。 第十五章:云原生安全策略的实施:网络策略与服务网格。 聚焦于容器环境下的网络策略(如Kubernetes Network Policies)如何控制Pod间的通信,以及如何利用服务网格的授权策略,确保只有经过验证的服务才能访问特定资源。 第六部分:新兴技术的融合与展望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未来十年可能重塑通信网络的颠覆性技术。 第十六章:量子计算对现有加密算法的挑战与后量子密码学(PQC)的部署路径。 讨论了格密码学等PQC算法的原理,以及如何在现有IP/MPLS网络中逐步引入PQC协议,为未来量子安全通信打下基础。 第十七章:语义通信与数据压缩的未来。 探讨了在海量物联网(IoT)场景下,如何从传统的比特传输转向基于信息意义传输的语义通信,以极大地降低传输负载和能耗。 第十八章:高空平台(HAPS)与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 分析了平流层无人机、卫星星座与地面蜂窝网络协同工作的架构,重点是跨域的路由协议设计与切换机制。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网络逻辑、协议栈、软件架构和高级调优的深度挖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化的现代网络设计方法论,确保在下一代通信系统的部署中,能够做出高效、可靠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决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电信线路缘由
1.1 电信线路网
1.2 电信线路与週遭环境
1.3 铜缆
1.4 光缆
1.5 线路工作安全
1.6 遵守法规

第二章 电信线路网
2.1 电信线路网的结构
2.2 电信网路的拓璞
2.3 电信线路网的种类
2.4 ODN

第三章 电信线路附属设备
3.1 架空线路
3.2 地下线路设备
3.3 屋内线路附属设备

第四章 电缆
4.1 电缆的结构
4.2 电缆种类
4.3 电缆的传输特性
4.4 反射
4.5 回流损失与反射损失
4.6 线路最小衰减及无失真条件
4.7 贝、分贝与奈
4.8 串音

第五章 光纤、光缆与光纤通信系统
5.1 光的基本特性
5.2 光纤的结构
5.3 光纤的种类
5.4 光纤的传输特性
5.5 光纤连接器与机械接续子
5.6 光缆
5.7 光通信系统

第六章 电信线路设计
6.1 用户线路预测
6.2 市话线路设计
6.3 屋内线路设计
6.4 大楼骨干架构
6.5 整合式配线
6.6 资通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系统整合

第七章 地下线路施工
7.1 作业准备
7.2 地下电缆佈放施工前准备
7.3 佈缆
7.4 电缆接续
7.5 配缆接续
7.6 验收测试
7.7 地下光缆佈放
7.8 光缆接续
7.9 光缆成端
7.10 光纤测试

第八章 架空线路与屋内线路施工
8.1 立桿
8.2 装设拉线
8.3 佈缆
8.4 架空光缆
8.5 屋内线路施工
8.6 网路线测试
8.7 屋内光缆施工

第九章 线路维护
9.1 预防性维护
9.2 事后维护
9.3 一些铜线线路的基本概念
9.4 线路测试仪器
9.5 xDSL线路
9.6 光纤链路
9.7 点对点光纤链路的维护
9.8 类比光纤链路
9.9 管道系统的维运

第十章 结语
10.1 线路设备的未来
10.2 线路网拓璞的演变
10.3 铜缆与光缆的应用
10.4 光纤频宽的接取应用
10.5 最后一哩路的重要性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最後一哩路:電信線路工程》的書名,光聽就讓人感受到一種使命必達的堅毅精神。尤其「最後一哩路」這個詞,在現代社會的脈絡下,往往代表著將服務、連結、甚至是希望,送到最需要、最難到達的角落。我聯想到很多時候,我們享受著順暢的網路,或是便捷的通訊,都離不開背後無數默默付出的工程師們,在各式各樣的地理環境中,架設、維護那些我們看不見卻又至關重要的線路。台灣的地形地貌豐富多變,從高聳的山脈到環島的海岸線,再到密集的都會區,每一段「最後一哩路」都充滿了挑戰。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在台灣這樣獨特的環境下,電信線路工程所面臨的具體困難,例如如何克服天候的影響、如何在高山峻嶺中埋設光纜,或是如何在城市地下複雜的管線網絡中進行佈設?又或者,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真實的案例,描寫工程師們如何克服萬難,將關鍵的通訊設施帶到偏遠的部落,或是為新興的工業區提供穩定的網路支援?身為一個時常依賴科技與外界聯繫的台灣人,我對這些幕後英雄的辛勞與智慧,充滿了好奇與尊敬,也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享受的便利,是如何一步一腳印建立起來的。

评分

「最後一哩路」這個詞,總讓我聯想到一種極致的追求與奉獻。我對那些能夠將複雜的技術,轉化為清晰易懂的語言,並融入故事性的書籍,感到特別著迷。我猜測,這本《最後一哩路:電信線路工程》可能不僅僅是技術手冊,而是會透過更為宏觀的視角,來闡述電信線路工程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書中或許會探討,當我們談論「數位落差」時,電信線路工程是如何扮演著縮小差距的關鍵力量。它會不會分享一些實際的案例,講述工程師們如何克服各種阻礙,將網路連接帶到那些曾經被忽視的角落,讓偏鄉的孩子也能夠享有與都市孩子相同的教育資源,讓獨居長輩能夠透過科技保持與家人的聯繫?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台灣在推動普遍電信服務方面的努力與成果,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畢竟,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夠公平地享有數位世界的便利,是至關重要的。

评分

這本《最後一哩路:電信線路工程》,光聽書名,就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基礎建設的關鍵議題。在台灣,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對網路的需求可說是無所不在,從個人手機的通訊,到企業的營運,甚至是政府的公共服務,都高度依賴於穩定可靠的電信線路。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台灣的電信線路工程在標準、法規,以及施工規範等方面,是如何與國際接軌的。畢竟,一套完善的工程體系,是確保國家通訊基礎建設安全與高效運行的重要保障。書中會不會針對台灣特定的地質、氣候條件,提出一些獨特的工程解決方案?例如,在地震頻繁的台灣,如何確保地下線路的抗震能力?或者,如何在大雨不斷的地區,有效防止線路被水淹沒?我認為,了解這些細節,不僅能讓我們對電信工程有更專業的認識,也能讓我們更了解,台灣是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建立起如此先進的通訊網絡。

评分

「最後一哩路」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了故事性,彷彿一場為了達成目標而展開的艱辛旅程。我個人對那些能夠描繪出真實工作場景,並且充滿人性光輝的書籍,情有獨鍾。我猜想,《最後一哩路:電信線路工程》可能會透過生動的筆觸,描寫工程師們在各種極端環境下的工作狀態。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他們如何在結冰的道路上施工;在炎熱的夏天,他們又如何在柏油路面下進行鋪設。書中會不會有那些為了趕工而夜以繼日,或是為了排除故障而冒著危險的感人故事?我特別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台灣在地工程師的真實側寫,他們是如何在面對各種挑戰時,展現出台灣人特有的堅韌與毅力。或許,書中還會探討到,電信線路工程在地方發展中的重要性,例如,偏遠地區的通訊建設,如何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甚至是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我認為,了解這些真實的故事,能夠讓我們更加珍惜現有的科技便利,並且對這些默默奉獻的專業人士,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感謝。

评分

《最後一哩路:電信線路工程》這個書名,讓我不禁聯想到許多科幻電影或紀錄片中,那些為了建立現代文明基石而奮鬥的身影。我個人對於技術性的書籍,通常抱持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態度,因為有時候內容會過於艱澀,讓人望而卻步。然而,一旦能夠從中窺見一個行業的發展脈絡,以及工程師們如何運用智慧與汗水,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應用,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介紹,或許也會觸及電信線路工程的歷史演進,從早期的電話線路,到如今鋪天蓋地的光纖網絡,甚至是未來5G、6G技術的發展。在台灣,電信產業的競爭一直非常激烈,這也意味著工程技術的革新與優化,是業者們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這些技術演進的獨特視角,例如,台灣在哪些技術領域是領先的,又有哪些地方還需要加強?或者,書中會不會探討到,為了應對日益龐大的數據傳輸需求,工程師們在線路設計和佈建上,採取了哪些創新性的方法?我對於那些能夠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重大技術突破,總是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