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当代摄影深辟且充满力道的诘问
带领我们重新反思「摄影」之本质与价值所在
「一张士兵中弹瞬间的照片,
告诉了我们对西班牙内战什么样的认识?
它为何可以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照片?
『伟大照片』的因素或内涵是什么?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战争的政治起因、万骨枯的脉络,
能够从一张张『作为赌博的摄影』里,得到答案吗?」
一张好照片的「好」可以是审美的,但这种「好」的判断同时也是充满社会与文化意义的;而一张照片的意义能否被阅读出来,则端视这些社会与文化的意义是否被层层剖析、观看、书写,以及阅读。
当摄影已经成为一种全民运动,摄影存在的社会意义则更不容小觑。它可能成为行动者的工具,也可能成为艺术家探问、观察我们身处社会的行动,甚或是发声的渠道。除了随手拍照这样的行为之外,我们为何拍照?拍下了什么?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如何谈论这些拍摄?在数量氾滥的影像中,我们又能够如何、可能以什么样的视角阅读它们?
本书是影像文化评论者郭力昕睽违十五年的摄影评论集,收录了三十篇自《书写摄影》出版后以来、包含近年于《摄影之声》杂志中发表的影像评论文字,从摄影议题、摄影家作品到摄影书,作者正面直视环绕十年来的摄影创作、论述与文化里的相关现象,发出极具批判性的诘问与高度反思的回应。
──论超现实摄影:
「摄影的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其实有着互为表里的双重特性:现实主义摄影里的超现实性,与超现实主义里的现实性。……超现实主义的摄影创作所描述或再现的,经常是现实的面貌。」
──论摄影与色情:
「一幅身体的绘画,『赤裸』可以同时是感官的和概念的;在一张照片里,罗体即便是为概念而概念,我们也先被扑面而来的身体经验,佔据了注意力。……因此,摄影里身体与性的『是艺术还是色情』,恐怕就不是真正的问题;……比较需要思考和检视的提问方式也许是:摄影里的身体、性、色情或情色,是否被问题化。」
──论摄影与记忆:
「记忆在具有主体性的人身上,才能发生意义。一个人若不敢或懒于建造自己的主体意义,或不愿意面对构成自己主体存在的各种生命经验,或者将自己的身体与经验工具化、交易化,这样的人在进行摄影行为时,照片恐怕产生不了什么有意义的记忆。……借由照片辅助记忆的我们,必须先将生活摄影的开放性,与经验的多重可能性连结起来,影像或许才能游入它的经验主体中,发生记忆的丰富作用。」
──阅读张照堂:
「若以西方之『现代主义摄影』的文化语境和创作概念,来看待或套用在张照堂的摄影上的话,我以为会是一种偏离了台湾特定脉络的阅读或诠释。另一方面,张照堂摄影艺术里,同时存在的温暖人文质地、与剃刀班冷凝锋利的双重性,也使得这位艺术家的独特与丰富,不再需要『现代主义摄影家』」这类以西方摄影美学为尊的冠冕;并且这样的描述既不准确,亦不能完整地说明张照堂作为摄影家的多样内涵。」
──阅读陈顺筑:
「对照着陈顺筑多年来热切投入的家族影像与记忆创作,『迢迢路』的影像特质,也许无意间变成一则有趣的、弔诡的辩证式寓言:摄影家一直在路上,看见、离开;他一路寻找『家』、定义『家』,或想家,其实却又一直『在家』;身体也许一直在旅行、移动、漂泊,但同时似乎又未曾离开过他的某种一以贯之的精神座标与艺术倾向。」
作者简介
郭力昕
影像文化评论者。
英国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体与传播系博士,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曾任《人间》杂志图片主编、《中时晚报》专栏作者,评论常散见于报章媒体,近年评论与研究多集中于摄影与纪录片的文化研究。着有《电视批评与媒体观察》(时报文化,1990)、《新频道:电视.传播.大众文化》(久大出版,1992)、《书写摄影:相片的文本与文化》(元尊文化,1998)等书。
前言/郭力昕
◆写摄影议题
论新纪实摄影
论超现实摄影
论新闻摄影
论战争摄影
论地景摄影
论物件摄影
论摄影与色情
论摄影与暴力
论摄影与记忆
论摄影的政治性
论「业余摄影」的美学与政治
◆写摄影家
阅读张照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阅读阮义忠:告别不了的滥情文化
阅读关晓荣:纪实摄影典范的昨日与今日
阅读陈敬宝:重建人的主体意义
阅读吴政璋:无脸以对台湾「美景」
阅读游本宽:「台湾新郎」在美国
阅读沈昭良:魔幻舞台与写实台湾
阅读陈顺筑:从家族影像到「迢迢路」
阅读董振良与王志伟:女性裸体如何解放
台湾摄影家的中国展示橱窗
◆写摄影书
黄翰荻/《台湾摄影隅照》
姚瑞中/《台湾当代摄影新潮流》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约翰.普尔兹/《摄影与人体》
约翰.伯杰/《观看的视界》
唐.麦库林/《不合理的行为》
顾铮/《真实的背后没有真实》、《城市表情》、《摄影的人,在路上》
李楠/《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
TIWA/《凝视驿乡Voyage 15840:移工摄影集》
当代漂泊/《底层流动/流浪的视界:游民摄影家的创作历程纪录》
◆附录
访谈约翰.伯杰:坚定地走在进步的道路上
前言
郭力昕
这本文集,是我在上个世纪末《书写摄影》(元尊文化,1998)面世以来的第一份书籍出版,其中编选了我在那本书之后的一些摄影方面的文字。编选另一本摄影评论文集,竟是十五年之后,我的懒散、低生产量与缺乏纪律,也不言自明了。谢谢田园城市文化事业发行人陈炳槮先生的邀约,并耐心容忍我的龟速整理,这些文字才终于得以集结出版。
年轻摄影文化人李威仪先生于2011年创办了《摄影之声》杂志,并邀我定期写稿,鞭策我重新书写一点摄影文字。第一部分的大多数文字,即来自该杂志「再写摄影」的专栏文章。我曾在不同媒介讨论过的一些台湾当代重要摄影家的文章,是此书第二部分的内容。一些摄影论述书籍或摄影作品集的出版社主编、摄影家、作者/编者,或嘱我为书写序,或我主动为一些摄影出版写点评介;这些文字,放在第三部分。最后附上一篇我对约翰.伯杰的访谈文字,作为向这位影响我至深的当代重要之影像/艺术评论家致敬的方式。每一部分的文章,我都在同类型里选择了几篇,也舍弃了另外一些。取舍的主要依据,在于希望每一篇文字,能多少带出一点环绕在摄影创作、论述或文化里的相关现象,和提问。谢谢论及的摄影家、主编、出版社提供摄影作品的授权和图片档案。
文集的出版,主要还得感谢几位年轻朋友的鼓励。田园城市的企画编辑刘佳旻小姐,在繁重的工作里,耐心等待我的书稿,并细致梳理,给予意见。佳旻自己是一位文字书写能力极好的年轻作者,大学时期即展现了文字与文学的才华,她为此书编辑,我倍感荣宠。威仪的《摄影之声》办得有声有色,备受国内外摄影界瞩目,不但提供我许多新的知识与养分,也是我拾笔定期再写摄影的重要动力。年轻的新媒体趋势观察家董福兴先生,在大学时期即阅读广泛思考深刻;福兴创办电子书出版事业之初,主动邀我那已成陈迹的《书写摄影》,出版成电子书重新问世,也使我这个原本不太使用电子书的人,感到荣幸。
他们三位,都是政大传播学院新闻系或广电系毕业的高材生。毕业未满十年,他们优异的资质、能力与视野,早已超过我甚多,甚至可能优于我这个世代的大部分文化工作者。看到他们,我本觉得可以就此洗手封笔,一旁欣赏年轻世代精彩的文化生产就好。但学生们推着我往前走,也不好意思太早开始偷懒,遂有此书。我也希望能在这本摄影文集之后,勉力再多走几步。
我一直对光影的艺术着迷,总觉得照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情感的瞬间定格,是时间的凝固。最近偶然间翻阅了一本名为《再写摄影》的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书中一些观点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它并没有直接教你按下快门后该怎么做,而是更侧重于摄影背后的思考,那种“为什么”拍,以及“如何”让一张照片拥有灵魂。书中大量引用的艺术理论和哲学思考,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漫游,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作者似乎在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与影像的关系,去发掘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美学密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留白”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画面中的“无”比“有”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引发观者的想象。这种深度的挖掘,远超出了我以往对摄影技巧书籍的认知。它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对摄影理解的盲区,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照片。我期待着接下来的阅读,相信它会为我的摄影之路带来更多惊喜和启发。
评分《再写摄影》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摄影的另一个维度。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不像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本摄影书籍。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我尤其喜欢他对“时间”的观察,他认为摄影师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时间的魔法师,能够捕捉并定格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书中关于“情感”的论述,让我深有感触。他强调,一张好的照片,不仅仅是画面的美,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这种对情感的细腻捕捉,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我还会注意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常常会用到一些比喻和类比,让那些抽象的摄影理念变得生动易懂。这本书让我觉得,摄影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拍摄习惯,也让我对未来的摄影创作充满了新的期待。
评分拿到《再写摄影》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技术教程,但没想到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影像的哲学对话。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更多的是一种自由流动的思绪。作者似乎在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分享他对摄影的理解和感悟。他会引用各种文学作品、电影片段,甚至是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印证他关于摄影的观点。这种方式非常独特,也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而不是冰冷的技术指导。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观看”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用眼睛在看,更是在用心在看,用心在感受。摄影师的任务,就是通过镜头,将这份感受传递给观者。书中对于“情绪”的捕捉,让我觉得非常动人,它让我明白,一张照片的生命力,往往在于它能否触动观者的内心,能否唤起某种共鸣。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在与你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摄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再写摄影》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我之前接触的摄影书籍,大多是教你如何使用器材,如何构图,如何后期。但这本书,它直接跳过了这些“术”的层面,直击摄影的“道”。作者的语言风格十分犀利,而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他仿佛在拆解摄影这门艺术,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镜头语言,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最欣赏的是他对“意义”的强调,不仅仅是照片本身的意义,更是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所赋予的意义,以及观者在观看照片时所解读出的意义。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让我意识到,一张成功的照片,背后往往蕴含着无数的信息和情感的交织。书中对于“虚实”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开始反思,有时候过于追求清晰和写实,反而会失去照片的韵味。这种颠覆性的观点,像一把锤子,敲开了我僵化的思维模式。我感觉这本书不像是教你拍照,更像是教你如何“看”,如何“感受”,然后将这份感受凝固在影像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再写摄影》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就像它承诺的那样,它真的在试图颠覆我过去对摄影的一些固有观念。我一直以为摄影就是找好角度,设置好参数,然后咔嚓一下。但是,这本书让我明白,摄影的“写”字,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表达,一种重新解读世界的方式。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跳跃,常常会在一个看似不相关的话题中,突然引出对摄影本质的探讨。比如,他会从一幅古典画作谈到光线的运用,再自然地过渡到数码时代摄影师的挑战。这种跨界的融合,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有“哦,原来是这样”的顿悟。书中对“瞬间”的捕捉,不再是简单的按下快门,而是对时间流逝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和故事的深刻体悟。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讨论很感兴趣,它让我思考,究竟是我们创造了照片,还是照片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这本书充满了思辨性,也带着一丝哲学家的严谨,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