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生硬的學術書,畢竟主題是「五百年」的演變,聽起來就工程浩大。沒想到,作者的敘事手法相當活潑,尤其在談到浪漫主義時期的轉折,簡直像在說一個扣人心弦的戲劇故事。那些關於足尖鞋的發明、紗裙的輕盈化,以及「仙女系」舞蹈的興起,被描繪得極富畫面感。書中似乎花了不少篇幅在探討女性舞者在藝術中的角色轉變,從被觀看的對象,到擁有自我表達的可能,這個主題在台灣的藝文圈一直都是熱門話題。作者沒有停留在表面的讚美,而是尖銳地指出了光鮮亮麗背後的代價,那種對身體極限的壓榨,以及社會對「女性藝術家」的苛刻標準。這種既欣賞又批判的雙重視角,讓整本書的論點顯得極為成熟和負責。對於關心性別議題和身體政治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去理解芭蕾藝術發展的複雜性。
评分這本關於芭蕾藝術的著作,光是書名「阿波羅的天使」就帶有一種古典而神祕的氣息,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翻開書頁,我立刻被那種對美學極致追求的文字風格所吸引。作者似乎是一位對舞蹈史有著深厚學術背景,同時又懷抱著詩人般細膩情感的行家。書中對巴洛克時期宮廷芭蕾的描述,細緻入微,彷彿能聞到空氣中淡淡的脂粉香,看見那群身著華服的舞者在燭光下,小心翼翼地踮起腳尖,展現著那個時代對「完美」的界定。它不僅僅是歷史的陳述,更是一種藝術哲學的探討。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論述中不斷穿插的文化脈絡分析,例如如何從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精神,一步步演化出古典芭蕾的嚴謹結構,這種宏觀的視野,讓這本書讀起來層次非常豐富,遠超一般藝術史的範疇。它讓人思考,在那個充滿權力與規範的時代,藝術是如何成為一種抵抗或昇華的途徑。讀完這部分,我對「芭蕾」二字的理解,不再僅限於舞台上的輕盈,更深知其背後承載的社會重量與歷史積澱。
评分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想像書中所描述的那些經典場景。這本書的文字功力實在了得,它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氛圍的營造。特別是描述那些頂尖舞團在不同國家巡演時的文化衝擊與融合,那種跨越語言和意識形態的藝術交流,讀起來讓人心潮澎湃。它讓我覺得,芭蕾藝術不僅僅是一種表演形式,更像是一部流動的、跨越國界的歷史文獻。書中對於「國際化」過程中的身份認同探討,尤其讓我很有共鳴,畢竟在台灣看世界藝術的發展,總是會帶有一種獨特的觀察視角。作者並沒有將歐洲視為唯一的中心,而是展現了藝術是如何在地方化與全球化的拉扯中,不斷尋求自身的定位與聲音。這種全球史觀的運用,讓這本看似專注於一門藝術的書,擁有更廣闊的討論空間。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地方,是它在介紹二十世紀現代舞與芭蕾的激烈碰撞時所展現的洞察力。畢竟,從古典的制式美學到現代的解構與自由,中間的張力是極大的。作者似乎非常理解編舞家們在突破框架時內心的掙扎與渴望。書中對於某些劃時代的創新作品的分析,展現了一種近乎「解剖」般的精準度,它不只是告訴你這個動作很美、那段音樂很棒,而是深入挖掘了編舞家如何利用空間、時間和身體的斷裂感來傳達新的時代精神。特別是對於俄國先驅的影響力,敘述得非常到位,那種將嚴謹技巧與原始情感相結合的爆發力,透過文字都能讓人感受到。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橋樑,讓習慣了古典芭蕾優雅的讀者,也能理解後來的現代舞為何會如此具有顛覆性。這本書成功地將學術研究與大眾科普完美地融合,讓非科班出身的我,也能輕鬆跟上其思維的腳步。
评分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缺點」,或許就是它太過飽滿,資訊量太大,需要讀者投入相當多的心力去消化。然而,這也正是其價值所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結尾部分對於當代芭蕾趨勢的展望,那種對未來的期許與擔憂並存的複雜情緒,非常真實。它沒有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拋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在數位時代,在娛樂至死的浪潮下,這種耗費巨大心力培養的古典藝術,該如何自處?它鼓勵讀者跳脫出「欣賞者」的角色,去思考自己作為一個文化公民,應該如何支持和參與到這樣一個古老而脆弱的藝術體系中。總體而言,這是一本讓人讀完後,會立刻想要去買票進劇場,重新用一種更深刻的眼光去觀賞演出的書。它不只是藝術史,更像是一本藝術的「行動指南」,激發了身為一個台灣熱愛藝術的觀眾,更積極地去連結和體驗這份跨越時空的優雅與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