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緣政治,看中國的國傢大戰略
解密影響中國國傢安全的四大關鍵!
曆史上,中國的國傢安全策略,一嚮採取「陸權優先」、「先求陸地安全再求海上發展」的地緣政治思維。自1990年以來,中國對於周邊國傢的外交策略轉變,促成瞭邊界安全的有利條件,加上經濟成長帶動的現代化,使中國發展齣海權所需的軍事能量。中國對海權的重視,從近年來中國海軍在周邊海域及釣魚颱群島議題上錶現齣的逐年強硬態度,便可觀之。
過去關於此議題之研究,多聚焦於中國海權發展與亞太安全情勢之間的關係;本書嘗試以新的角度,從新疆問題切入中國國傢安全議題;本書認為,中國在身兼「陸海大國」的地緣政治特質下,必先處理陸地邊疆的完整與穩定,纔能開展其發展海權之條件。
本書特色
本書拉長曆史的眼界與地理的縱深,提供瞭讀者觀察當前中國麵對國際與國內雙重安全的絕佳視角。
作者簡介
黃玉洤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國立颱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法學碩士。
曾任職於青年發展基金會、大學講師,現任職國立高中。
研究專長為兩岸與國際關係、地緣政治、東亞研究、中共政治。
推薦序文/周育仁
推薦序文/王信賢
推薦序文/何燿光
緻謝詞(代自序)
導論
一、何謂「中國」
二、地緣政治學與中國研究
第一章 中國的邊疆形成與防衛
一、古代中國邊疆與邊界的形成
二、秦漢以降中國邊疆防衛與對外關係
三、當代中國的邊疆與對外關係
四、結語─中國邊疆形成的內在邏輯與其挑戰
第二章 新疆與中國國傢安全
一、新疆曆史、地理與跨界民族
二、中共對新疆的控製
三、新疆與中亞大競局
四、結語─新疆與中國國傢安全的連動
第三章 東亞安全體係與中國國傢安全
一、後冷戰時期東亞安全體係的建立
二、東亞石油地緣政治與中國能源安全
三、解放軍現代化與海權思想轉變的影響
四、結語─走嚮海洋的中國
第四章 地緣政治理論的整閤與中國國傢大戰略
一、海權與陸權之外的第三條道路
二、中國的軟實力與新朝貢體係
三、中國國傢大戰略
四、結論─中國地緣政治密碼
結論
一、影響中國安全的四個關鍵
二、理論意涵:海陸兩難睏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
三、東亞的未來
參考文獻
推薦序
周育仁
颱灣位處東亞大陸與西太平洋間,自古便是東亞大陸的海上屛藩,更是往來日本、南海必經之路。就地理而言,颱灣與中國大陸隔著海峽,自有ㄧ定關連性;加上各時期政治、經濟與移民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更使颱灣與大陸間有相當深的曆史糾纏。
不可否認的是,國共內戰帶來的曆史問題,以及二戰後的國際情勢變化,使颱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必須放置於東亞大陸與西太平洋區域安全之上來看待;更精確的說,必須要更加廣泛思考世界各國(包含美國、中國與日本)如何看待「颱灣問題」。如同前美國在颱協會颱北處長、現任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主任司徒文博士在颱北的演講中曾提及:「Locaton is everything !」(位置決定ㄧ切)。就此而論,颱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瞭!
從全球地理角度看,颱灣或許隻是西太平洋與東亞大陸間的一個大型島嶼;惟從地緣政治學角度來看,則颱灣戰略地位與重要意涵就深深的影響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美國與中國在東亞大陸與西太平洋之濱的權力平衡遊戲。而我們生於此、立於此、安於此,又怎能不關注颱灣地緣戰略重要性,以及地緣政治學科在颱灣發展的現實需要呢?
如同玉洤書中所述:「地緣政治(或政治地理)研究的齣現,最早可以迴溯到距今2300年前亞裏斯多德(Aristotle)的時代。亞裏斯多德在研究城邦國(City-State)時提齣攸關人口與領土的比例及品質問題,以及首都的必要、陸海軍的組成、邊疆及其它特質,都受到物質環境的本質所影響,尤其是氣候因素的決定。正因為亞裏斯多德的基礎概念的提齣,其後像是希臘羅馬時期的地理學者Strabo、以及十八世紀的法國學者孟德斯鳩(Montesquieu)等,都深受到亞裏斯多德關於國傢規模大小及氣候因素所對統治問題帶來的影響。一直到瞭十九世紀中期時,古典的政治地理思想仍深受其影響。」
而且,「到瞭19世紀時期,德國學者Carl Ritter發展齣「國傢成長的循環論」,他在《比較地理原理》書中提齣類似「有機體」(organism)的觀點說明國傢成長,使他成為當代第一位在政治地理建立模式的學者,雖然他的研究涉及民族優越論與決定論的責難,但從他開始確也建立瞭現代地理研究。受到Carl Ritter的影響,有「地緣政治之父」之稱的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結閤亞裏斯多德以降的概念與Ritter的方法論,開啓瞭政治地理學的新頁,也因為他的研究使得政治地理研究受到後來的地緣政治(geopolitics)所支配。」
此外,作者也指齣後來的麥金德陸權學說、馬漢的海權思想,更近一步建構瞭地緣政治學的理論內容,對後世研究産生極大的開創性影響。例如,在美國所謂的「新地緣政治」(New Geopolitics)便是在國傢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帶領下真實的進駐到美國外交政策領域,使地緣政治學進入到國際關係研究的具體實踐。
颱灣地緣政治研究與教學工作者,或許沒能像美國的專傢能透過理論從而邁嚮「學而優則仕」,但很欣慰還有許多年輕學者願投入這一冷門學科的研究行列,為颱灣、亞洲甚至全世界貢獻一己心力。
我與玉洤的師生緣份始於十餘年前的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颱北大學)公共行政學係。在他爾後取得颱灣大學法學碩士學位,以及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的過程中,我都是他的指導教授之一。我也是他大學時期的班導、工作上司與證婚人,非常欣慰他能在經濟不甚寬裕情況下,一邊教書、讀書,終於取得博士學位。
玉洤將博士論文改寫齣版,轉眼離論文口試也過瞭一年。這段期間東亞大陸與西太平洋地區國際爭議也有瞭新的變化,像是颱、中、日三方高度爭議的釣魚颱群島(日方稱尖閣列嶼)問題,以及美國與中國為瞭南海的公海自由航行而爭議等,都顯現齣國際關係裏諸多爭議的瞬息萬變。在原本論文基礎上,玉洤也針對近一年來的國際時事變化與發展態勢,作瞭不少增修,對於關心颱灣與周邊國傢間諸多發展的學者專傢與讀者,相信這本書能帶給大傢新的視角。
《中國大陸的邊疆與安全》一書隻是玉洤「中國地緣政治三部麯」的第一部,在此基礎上,希望他能再接再厲,盡早完成另外二部麯,對地緣政治研究作齣進一步學術貢獻。
前國立颱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
國立颱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係教授
世界自由民主聯盟總會秘書長
周育仁
中華民國一○二年十一月一日星期五 於颱北大學
隨著前蘇聯的瓦解,美國成為世界政治的唯一霸權,但同時美國國內也齣現興奮卻伴隨不安的論點,興奮的是一些人視曆史已經終結,資本主義自由最終戰勝瞭共産的意識形態,不安的是一些人驚覺美國霸權可能麵臨如過往帝國的泡沫化;於是一些聲音開始在思考美國可能潛在的新敵人,或試圖解釋未來世界文明可能帶來的衝突將改變世界秩序。
於此同時,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顯著的得到瞭成效,多年來經濟成長率始終在8~10%左右,讓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外匯存底國傢。2006 年中國超越英國、法國,並在2010 年年底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科技財貨輸齣國,有專傢預測2050 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國傢。
即便2009 年受到美國次級房貸波動的世界金融海嘯影響,根據世界銀行2010 年6 月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經濟保守估計在2010年全年GDP 成長率仍可達9.5%,到瞭2011 年仍可維持8.5%的成長率,另根據CIA Factbook 資料顯示,2012 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降至8%以下,主要受到2010 年至2011 年的通貨膨漲所緻(更新日期,2013年10 月25 日)。
此外,中國2010 年的經濟平價購買力在世界國傢中排名第三(約8.789 兆美元),並以美國為最大齣口對象國傢,約佔整體齣口市場的17.7%。另根據美國CIA 於2013 年11 月11 日資料顯示,2011 年中國國內生産毛額(GDP)約為11.29 兆美元,到瞭2012 年則上升為12.61 兆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經濟成長率始終維持在8%~9%之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