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政治,看中国的国家大战略
解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四大关键!
历史上,中国的国家安全策略,一向採取「陆权优先」、「先求陆地安全再求海上发展」的地缘政治思维。自1990年以来,中国对于周边国家的外交策略转变,促成了边界安全的有利条件,加上经济成长带动的现代化,使中国发展出海权所需的军事能量。中国对海权的重视,从近年来中国海军在周边海域及钓鱼台群岛议题上表现出的逐年强硬态度,便可观之。
过去关于此议题之研究,多聚焦于中国海权发展与亚太安全情势之间的关系;本书尝试以新的角度,从新疆问题切入中国国家安全议题;本书认为,中国在身兼「陆海大国」的地缘政治特质下,必先处理陆地边疆的完整与稳定,才能开展其发展海权之条件。
本书特色
本书拉长历史的眼界与地理的纵深,提供了读者观察当前中国面对国际与国内双重安全的绝佳视角。
作者简介
黄玉洤
国立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博士,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硕士。
曾任职于青年发展基金会、大学讲师,现任职国立高中。
研究专长为两岸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东亚研究、中共政治。
推荐序文/周育仁
推荐序文/王信贤
推荐序文/何燿光
致谢词(代自序)
导论
一、何谓「中国」
二、地缘政治学与中国研究
第一章 中国的边疆形成与防卫
一、古代中国边疆与边界的形成
二、秦汉以降中国边疆防卫与对外关系
三、当代中国的边疆与对外关系
四、结语─中国边疆形成的内在逻辑与其挑战
第二章 新疆与中国国家安全
一、新疆历史、地理与跨界民族
二、中共对新疆的控制
三、新疆与中亚大竞局
四、结语─新疆与中国国家安全的连动
第三章 东亚安全体系与中国国家安全
一、后冷战时期东亚安全体系的建立
二、东亚石油地缘政治与中国能源安全
三、解放军现代化与海权思想转变的影响
四、结语─走向海洋的中国
第四章 地缘政治理论的整合与中国国家大战略
一、海权与陆权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二、中国的软实力与新朝贡体系
三、中国国家大战略
四、结论─中国地缘政治密码
结论
一、影响中国安全的四个关键
二、理论意涵:海陆两难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三、东亚的未来
参考文献
推荐序
周育仁
台湾位处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间,自古便是东亚大陆的海上屛藩,更是往来日本、南海必经之路。就地理而言,台湾与中国大陆隔着海崃,自有ㄧ定关连性;加上各时期政治、经济与移民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更使台湾与大陆间有相当深的历史纠缠。
不可否认的是,国共内战带来的历史问题,以及二战后的国际情势变化,使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必须放置于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区域安全之上来看待;更精确的说,必须要更加广泛思考世界各国(包含美国、中国与日本)如何看待「台湾问题」。如同前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处长、现任清华大学亚洲政策中心主任司徒文博士在台北的演讲中曾提及:「Locaton is everything !」(位置决定ㄧ切)。就此而论,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从全球地理角度看,台湾或许只是西太平洋与东亚大陆间的一个大型岛屿;惟从地缘政治学角度来看,则台湾战略地位与重要意涵就深深的影响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美国与中国在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之滨的权力平衡游戏。而我们生于此、立于此、安于此,又怎能不关注台湾地缘战略重要性,以及地缘政治学科在台湾发展的现实需要呢?
如同玉洤书中所述:「地缘政治(或政治地理)研究的出现,最早可以回溯到距今2300年前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时代。亚里斯多德在研究城邦国(City-State)时提出攸关人口与领土的比例及品质问题,以及首都的必要、陆海军的组成、边疆及其它特质,都受到物质环境的本质所影响,尤其是气候因素的决定。正因为亚里斯多德的基础概念的提出,其后像是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者Strabo、以及十八世纪的法国学者孟德斯鸠(Montesquieu)等,都深受到亚里斯多德关于国家规模大小及气候因素所对统治问题带来的影响。一直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时,古典的政治地理思想仍深受其影响。」
而且,「到了19世纪时期,德国学者Carl Ritter发展出「国家成长的循环论」,他在《比较地理原理》书中提出类似「有机体」(organism)的观点说明国家成长,使他成为当代第一位在政治地理建立模式的学者,虽然他的研究涉及民族优越论与决定论的责难,但从他开始确也建立了现代地理研究。受到Carl Ritter的影响,有「地缘政治之父」之称的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结合亚里斯多德以降的概念与Ritter的方法论,开启了政治地理学的新页,也因为他的研究使得政治地理研究受到后来的地缘政治(geopolitics)所支配。」
此外,作者也指出后来的麦金德陆权学说、马汉的海权思想,更近一步建构了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内容,对后世研究产生极大的开创性影响。例如,在美国所谓的「新地缘政治」(New Geopolitics)便是在国家安全顾问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带领下真实的进驻到美国外交政策领域,使地缘政治学进入到国际关系研究的具体实践。
台湾地缘政治研究与教学工作者,或许没能像美国的专家能透过理论从而迈向「学而优则仕」,但很欣慰还有许多年轻学者愿投入这一冷门学科的研究行列,为台湾、亚洲甚至全世界贡献一己心力。
我与玉洤的师生缘份始于十余年前的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现台北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在他尔后取得台湾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以及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博士的过程中,我都是他的指导教授之一。我也是他大学时期的班导、工作上司与证婚人,非常欣慰他能在经济不甚宽裕情况下,一边教书、读书,终于取得博士学位。
玉洤将博士论文改写出版,转眼离论文口试也过了一年。这段期间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地区国际争议也有了新的变化,像是台、中、日三方高度争议的钓鱼台群岛(日方称尖阁列屿)问题,以及美国与中国为了南海的公海自由航行而争议等,都显现出国际关系里诸多争议的瞬息万变。在原本论文基础上,玉洤也针对近一年来的国际时事变化与发展态势,作了不少增修,对于关心台湾与周边国家间诸多发展的学者专家与读者,相信这本书能带给大家新的视角。
《中国大陆的边疆与安全》一书只是玉洤「中国地缘政治三部曲」的第一部,在此基础上,希望他能再接再厉,尽早完成另外二部曲,对地缘政治研究作出进一步学术贡献。
前国立台北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
世界自由民主联盟总会秘书长
周育仁
中华民国一○二年十一月一日星期五 于台北大学
随着前苏联的瓦解,美国成为世界政治的唯一霸权,但同时美国国内也出现兴奋却伴随不安的论点,兴奋的是一些人视历史已经终结,资本主义自由最终战胜了共产的意识形态,不安的是一些人惊觉美国霸权可能面临如过往帝国的泡沫化;于是一些声音开始在思考美国可能潜在的新敌人,或试图解释未来世界文明可能带来的冲突将改变世界秩序。
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显着的得到了成效,多年来经济成长率始终在8~10%左右,让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存底国家。2006 年中国超越英国、法国,并在2010 年年底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科技财货输出国,有专家预测205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国家。
即便2009 年受到美国次级房贷波动的世界金融海啸影响,根据世界银行2010 年6 月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经济保守估计在2010年全年GDP 成长率仍可达9.5%,到了2011 年仍可维持8.5%的成长率,另根据CIA Factbook 资料显示,2012 年中国经济成长率降至8%以下,主要受到2010 年至2011 年的通货膨涨所致(更新日期,2013年10 月25 日)。
此外,中国2010 年的经济平价购买力在世界国家中排名第三(约8.789 兆美元),并以美国为最大出口对象国家,约佔整体出口市场的17.7%。另根据美国CIA 于2013 年11 月11 日资料显示,2011 年中国国内生产毛额(GDP)约为11.29 兆美元,到了2012 年则上升为12.61 兆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经济成长率始终维持在8%~9%之间。
《中国大陆的边疆与安全:从陆权迈向海权的战略选择》这个书名,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边疆与安全”这个词,它们是中国历史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往往与帝国的扩张、民族的融合、边患的困扰息息相关。陌生的是“从陆权迈向海权”这个动态的概念,它预示着一种根本性的战略转移,从内陆腹地到边缘地带,从陆地上的力量投射到海洋上的影响力扩展。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中国“陆权”的构成及其局限性的?它是否包含了对中亚、东北亚等陆地地缘的深层考量?而“海权”的崛起,又将以何种面貌呈现?是仅仅体现在海军的现代化,还是更广泛地涵盖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层面?书中对“战略选择”的探讨,想必会涉及大量复杂的决策过程和地缘政治博弈。我期待能从中看到,中国是如何在维护陆地安全的同时,悄然布局、步步为营地发展其海洋力量的。对于我们台湾而言,海权的力量对比,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稳定与和平。书中对中国海权战略的分析,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境,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在这种变局中自处,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战略选择”。
评分《中国大陆的边疆与安全:从陆权迈向海权的战略选择》这个书名,触及了我作为一个台湾读者最敏感也最关切的议题之一。长久以来,我们对于中国大陆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作为“陆权大国”的形象,其战略思维和地缘政治考量,往往与内陆的广袤地域、漫长的边界线息息相关。然而,“从陆权迈向海权”的提法,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战略维度正在被中国大陆所拥抱。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和界定中国大陆的“陆权”基础的?它是否涵盖了中国在亚洲大陆的影响力,以及如何处理与周边陆地国家的复杂关系?而“海权”的崛起,又将以何种方式呈现?是仅仅指海军力量的扩张,还是包括了对海洋通道的控制、海外资源的获取,乃至对全球海洋治理规则的影响?“边疆与安全”这两个词,在从陆权向海权转变的过程中,其含义是否也在悄然演变?对于台湾而言,我们恰恰是海权时代最典型的受益者,也是地缘政治变迁的直接参与者。中国大陆海权战略的任何一个“战略选择”,都可能在我们所在的区域掀起巨浪。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深刻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大陆的战略意图,以及在这一重大的战略转型中,我们如何审慎地权衡利弊,作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应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大陆的边疆与安全:从陆权迈向海权的战略选择》,立即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也让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历史画面。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中,陆地边疆的安全,历来是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从长城的修建,到对周边游牧民族的军事对抗,再到后来对西部和西南地区的开发与管辖,陆权思维可以说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然而,如今世界的主导力量,很大程度上是由海权所塑造的,无论是大航海时代,还是后来的殖民扩张,海洋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当看到“从陆权迈向海权”这个概念时,我立刻想到的是中国大陆正在进行一次重大的战略升级。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分析,中国大陆在发展海权战略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其原有的陆地边疆问题,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同时,对于“安全”的理解,在从陆权向海权的转变过程中,是否也发生了变化?是更加注重军事力量的投射,还是更加关注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布局?“战略选择”这个词,更是充满了深意,它意味着在多种可能性中,中国大陆是如何做出决定,并为之付出努力的。作为台湾人,我们身处海峡之中,海权的力量变化,对我们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深入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大陆的战略走向,以及这将如何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直击中国大陆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议题——《中国大陆的边疆与安全:从陆权迈向海权的战略选择》。我一直认为,中国大陆作为一个拥有漫长陆地边疆的国家,其历史、文化、政治都深受陆权思维的影响。然而,随着全球化和国际格局的变化,海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得以深入探讨中国大陆是如何从传统的陆权思维,逐步转向更具全球视野的海权战略。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分析中国在陆地边疆所面临的复杂挑战的?是涉及到与邻国的关系,还是内部的民族问题,亦或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些陆地上的“牵绊”,在“迈向海权”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被克服,还是被巧妙地规避?而“海权”的含义,又被作者如何解读?是否仅仅是军事力量的扩张,还是包含了对国际航运、资源获取、甚至全球治理的参与?“战略选择”四个字,则预示着书中会充满对中国决策者思维模式的剖析,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预测。对于我们台湾而言,海权的争夺与平衡,是影响区域安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大陆的战略意图,以及这些意图如何在我们生活的这片海域激起涟漪。
评分书名《中国大陆的边疆与安全:从陆权迈向海权的战略选择》一出现,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似乎是在探讨一个非常宏大的战略议题。中国大陆,历史上长期以陆地疆域的稳定和巩固为重,其“边疆”的概念,也更多地指向内陆的广袤土地。而“海权”的崛起,则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地缘政治逻辑和战略思维的形成。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国的“陆权”的?它是否包含了中国在亚洲大陆上的影响力,以及如何处理与陆地邻国的关系?而“迈向海权”,又意味着什么?是发展强大的海军,还是争夺海洋航线和资源?书中对于“安全”的探讨,是否也会涉及到网络安全、太空安全等新兴领域?“战略选择”这四个字,则暗示着作者会深入分析中国大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所做的各种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背后的考量。对于我们台湾来说,海峡不仅是地理上的分割,更是战略博弈的焦点。中国大陆海权战略的演变,必然会对台湾的安全局势产生直接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大陆的战略意图,以及它在追求海权的过程中,会如何影响到我们所处的区域。
评分《中国大陆的边疆与安全:从陆权迈向海权的战略选择》,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我总觉得,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陆地边疆不断互动、博弈的历史。从秦汉的北疆,到明清的西南、西北,陆地边疆的安全,始终是中国王朝维系统治的基石。而现在,这个书名却提出了“从陆权迈向海权”的战略选择,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和分析中国大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边疆”概念的?它是否意味着中国对海洋疆域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陆地边疆?而“安全”,在这一过程中,其定义是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单纯的国土安全,演变为维护海外利益、保障全球贸易通道的安全?“战略选择”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权谋的词汇,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大量对中国大陆决策者战略思维的剖析,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探讨。对于台湾而言,海权的力量对比,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维持区域和平与稳定。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理解中国大陆的战略转型,以及这一转型对我们身处的亚太地区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刚看到《中国大陆的边疆与安全:从陆权迈向海权的战略选择》这个书名,我脑海里就浮现出许多画面。我总是觉得,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陆地上的帝国扩张与维护历史。从汉唐的丝绸之路,到清朝的疆域巩固,陆地边疆的安全,一直是中国统治者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而现在,书名中赫然写着“从陆权迈向海权”,这简直是颠覆性的概念。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正在告别过去那种以陆地稳固为核心的思维模式,转而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海洋?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中国的“陆权”和“海权”的,以及这两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又如何进行“战略选择”的。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中国在陆地上留下的“历史债”,比如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或者内部的民族认同问题,这些是否会成为中国发展海权战略的包袱?同时,我很好奇,中国在发展海权的过程中,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模仿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还是会构建一种新的、更具中国特色的海洋秩序?对于台湾而言,我们是海岛,海权对我们的意义不言而喻。如果中国大陆在海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它会如何看待和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理解中国大陆的战略思维是如何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切换的,以及这个切换过程将对我们所在的地区带来怎样的改变。
评分《中国大陆的边疆与安全:从陆权迈向海权的战略选择》这个书名,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历史演进脉络和战略演变轨迹。我总觉得,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在陆地上书写的,其疆域的拓展、政权的更迭,都离不开对陆地边疆的经营和防守。然而,进入21世纪,海洋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全球贸易、资源、信息流动,无不与海洋息息相关。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如何阐述中国从一个“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的?这个转型是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还是伴随着剧烈的战略调整?书中对“边疆”的解读,是否也包含了对海洋疆域的延伸和维护?而“安全”,在从陆权转向海权的过程中,其内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面对的威胁从陆地边界转移到了海上,还是出现了新的、更复杂的安全挑战?“战略选择”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权衡、取舍与决心。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分析中国大陆在做出这一战略选择时,所面临的各种内外因素,以及它所付出的代价和预期的收益。对于台湾来说,海峡两岸的关系,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海权格局,都将因中国的这一战略转变而受到深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个正在发生的变化,并思考我们自身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中国大陆的边疆与安全:从陆权迈向海权的战略选择”,就足以勾起我作为台湾人的好奇心,也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我总觉得,在探讨中国大陆的边疆与安全时,台湾的位置始终是那个绕不开的、关键性的变量。从陆权到海权的转变,这其中的历史脉络、地缘政治的考量,甚至是国家意志的演变,都可能对我们身处的这片海域产生深远影响。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和描绘这种战略重心的转移的?它会是如何影响到中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我们台湾的关系?是会加剧区域紧张,还是会催生出新的合作模式?书名中的“战略选择”四个字,更是充满了动态感,意味着这并非一个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调整、博弈的过程。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深入分析中国在陆地边疆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新疆、西藏的稳定问题,以及与印度、俄罗斯等陆地大国的关系,这些都会是中国在发展海洋力量时需要顾及的后方。而一旦重心开始向海权倾斜,那么南海、东海的争端,与日本、菲律宾等海上邻国的互动,就必然成为焦点。这本书,与其说是在研究中国大陆本身的战略,不如说是在审视一个正在崛起的、其战略触角不断延伸的全球性大国,如何重新定义自身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而我们,又将如何在这个重塑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大国战略的深层逻辑,并从中思考我们自身的处境与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大陆的边疆与安全:从陆权迈向海权的战略选择》一出现,我立刻联想到的是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世界格局如何从以陆地为中心逐渐转向海洋。而中国,作为几千年来深受陆权文化影响的文明,其“迈向海权”的战略选择,无疑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解读这一历史进程的?是会从古代的航海壮举谈起,还是更侧重于近现代的民族复兴与国家战略?“边疆与安全”这两个词,在中国的语境下,常常与民族、领土、主权等敏感议题紧密相连。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分析中国在漫长的陆地边疆所面对的各种内外挑战,无论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复杂性,还是与邻国的边界问题,这些都会是中国在巩固后方、发展经济、进而走向海洋时必须克服的障碍。而“海权”的崛起,又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海军力量的强大,更可能涉及到全球贸易航线的控制、海外基地的建设、甚至是对国际规则的重塑。对于台湾来说,我们身处太平洋西岸的关键位置,海权的发展必然与我们息息相关。是会带来更多的军事对峙,还是会有新的经济合作机遇?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线索,理解中国大陆在这一战略转型过程中,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这些“战略选择”的。这种选择,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发展路径,更将深刻影响到整个亚太地区乃至于全球的地缘政治版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