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说食、衣、住、行等三十种发明的有趣故事
让小读者能够了解其缘起与研究过程;
借此告诉小朋友:许多发明家都是从失败中记取经验、
不断改善缺点,才能让妙点子大放光芒呵!
作者简介
吴立萍
曾任职人文及自然科学类杂志、出版社多年。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台北市立儿童育乐中心专刊主编,另有作品散见于《自由时报》、《国语日报》、《小牛顿》杂志等;着有《世界地理》、《台湾地理》、《台湾生态》、《动物园明星步道》、《三崃--李梅树艺术步道》、《野柳--金山步道》、《台湾的老乡镇》,及绘本《青蛙的婚礼》、《蜻蜓变身记》等十数种出版品。曾为大爱电视台「经典」及「发现」节目撰写脚本;入围第三十届及三十三届金鼎奖儿童及少年图书类最佳着作人奖。
绘者简介
肥咪
一个喜欢画图的男孩,天马行空的对着白纸画出色彩,朝着插画梦想前进着,就像你我一样……努力的向前走着不低头,曾经为梦想打拚过一次,曾经为自己打拚过一次,不管往后的路到底有多难,努力的走下去就对了!
作者序
生活中处处是发明
早晨起来,刷牙梳洗之后,桌上有香脆的早餐玉米片,还有夹着香浓起司的三明治,为我们带来充满元气、营养满分的活力来源。
吃完早点以后,准备出门上学喽!可别忘了带伞,因为气象预报今天白天可能会下雨。学校离家有点距离,平常都是骑脚踏车去上课;为了避免淋成落汤鸡,就搭公车去学校吧!
到了週末,和同学相约熘直排轮;要戴着手表,提醒自己别错过了时间。熘完了直排轮,大伙儿还要一起去看电影,再去参观一场别开生面的机器人大展。听说,暑假期间,在东部有缤纷的热气球嘉年华会活动,大伙儿也说好了有机会想去凑热闹。
没有安排外出的假日,就在家里帮忙做点简单的家事吧!现在有各种方便好用的家电产品,很多都是小朋友也可以轻松操作的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使用、或者可以说是在享受许多「发明」。这些发明从表面上看,或许不像爱迪生发明灯泡那么影响巨大,而只是小小的创意发想;然而,这一点一滴逐渐累积起来的小发明,却让我们的生活有了现在的便利。可以试着想像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发明,我们要回到以前古早时代的生活,大部分的人一定都不能适应吧!
前一本《妙点子翻筋斗》曾获金鼎奖入围;延续第一本的架构,《妙点子放光芒》也收集了三十个生活当中常见的小发明故事加以改写。比较不同的是,第一本收集较多医学方面的发现和发明,也增加了许多故事性的人物对话,让内容更为活泼生动;第二本的题材则较为贴近小朋友的生活,举凡食、衣、住、行及娱乐等,从各方面收集故事,并减少了人物对话,尽量忠实呈现发明的缘起及过程,让小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发明就是不断的创造和进步,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累积的基础上,使各项发明更尽善尽美,同时也因此触发灵感,产生更多不同的发明。我们今天能过这样便利的生活,都要感谢所有科学家及发明家的努力。
发明也不只是科学家或发明家的专利;小朋友的一个突发奇想或灵光乍现,都有可能是一项发明的泉源。可是,只有空想是没用的,还要付诸实行;小朋友可以自行多方收集资料、请教老师后,再像本书中三十个故事的主角那样,透过实验将构想化为现实。小朋友们在其他领域的学习道路上,也都要抱持这样的想法,只要有行动就有收获。
而且,不要害怕挫折;大部分的发明家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而是从失败中记取教训、改善缺点,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
这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啊,真的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我之前一直觉得成功就是靠努力和机遇,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成功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力量。作者强调“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些原则,听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反思。我最喜欢的是“以终为始”这个习惯,它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些目标。以前我总是随波逐流,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现在,我开始给自己设定一些长期目标,比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考取一个专业证书等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每天坚持执行。虽然过程很辛苦,但看到自己一点一点地进步,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作者强调“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这些原则,让我开始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合作共赢的解决方案。以前我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这导致我经常与人发生冲突。现在,我开始学会倾听对方的意见,尊重对方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还可以让我学到更多东西。
评分《原则》这本书,我读了有好几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作者瑞·达利欧是一位成功的投资家,他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投资经验总结成了一套“原则”,并公开分享给大家。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非常全面和实用。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强调“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这两个原则。作者认为,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公开透明地分享信息,才能建立信任和合作。以前我总是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缺点。现在,我开始学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寻求改进。我也开始学会公开透明地分享信息,与同事和朋友建立更加信任和合作的关系。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作者将自己的原则系统化地整理出来,并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改进,这让我深受启发。现在,我也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原则”,并不断地完善它们。我相信,只要坚持执行这些原则,我就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清晰,作者将自己的原则分为“生活原则”、“工作原则”和“决策原则”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大量的具体案例和实用建议。
评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说实话,读起来有点烧脑。作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思考的两种模式: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系统1是直觉式的、情绪化的、无意识的,而系统2是理性式的、逻辑的、有意识的。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犯的认知偏差,比如过度自信、锚定效应、框架效应等等。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我们的大脑其实是一个非常容易被欺骗的机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但实际上却是在被各种认知偏差所左右。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价格很高的商品时,即使这个商品并不符合我们的需求,我们也会觉得它很值钱,这就是锚定效应。或者,当我们听到一个信息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先验知识和信念来解读这个信息,而不是客观地分析它,这就是框架效应。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要做出明智的决策,我们需要学会识别和克服这些认知偏差。我们需要放慢思考的速度,运用理性思维,仔细分析各种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本书虽然有点难懂,但却非常值得一读。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大脑,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决策,避免犯错。
评分读完这本《时间管理四象限》之后,感觉像是整理了一辈子堆积如山的杂物,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心落脚的地方。我本身是位自由接案的设计师,工作时间非常弹性,但也因此常常陷入自我安排的泥沼。一开始觉得时间管理这种东西离我很远,艺术家嘛,讲究灵感乍现,怎么能被条条框框束缚?但现实是,灵感再好,没有时间去执行,也只是空想。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要你把每一分每一秒都排得满满的,而是教你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作者用“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这四个象限来分类,简直是神来之笔!我开始尝试把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归类,发现大部分时间都被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占据了,比如无休止的Line群组通知、不必要的会议等等。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这些干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工作,效率真的提升了很多。而且,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时间不够用,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规划“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学习新技能、锻炼身体、陪伴家人等等。这些事情虽然不会立刻带来效益,但却是长期成功的基石。现在,我每天都会花半个小时来规划下一周的行程,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段,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拖延,还可以让我更有掌控感。
评分《掌控习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时间管理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自我提升的书。作者詹姆斯·克利尔认为,改变坏习惯、培养好习惯的关键不在于设定目标,而在于改变系统。他提出了“四个法则”:提示、渴望、反应、奖励,并详细地解释了如何利用这四个法则来设计好习惯,打破坏习惯。我之前尝试过很多时间管理方法,比如番茄工作法、GTD等等,但都没有坚持下来。因为我总是把注意力放在目标上,比如“我要每天跑步”、“我要每天阅读”,但却没有关注如何建立一个能够支持这些目标的系统。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尝试改变我的方法。我不再设定宏大的目标,而是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可执行的步骤。比如,我不再说“我要每天跑步”,而是说“我每天早上起床后,就把跑鞋放在床边”。这样,当我看到跑鞋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跑步。我也开始关注奖励机制。当我完成一个小的步骤之后,我会给自己一些奖励,比如听一首喜欢的歌、喝一杯咖啡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我逐渐培养了跑步的习惯。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坏的习惯可以阻碍我们前进。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习惯的培养,并不断地改进我们的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