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起來說e(第二版)

毛起來說e(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Eli Maor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e=2.718281828...。這個在「e世代」最常見到的字母,正是數學裏最重要的五個數之一,另外四個是你我都熟悉0、1、π及i。

  e到底是怎樣一個數,竟然重要到能寫成一本書?

  ◆e是自然對數的底,而自然對數與復利計算、行星軌道有關,更是微積分與高等數學的常客。

  ◆自然指數函數ex的導數等於他自己,這個特質使他成為數學與其他科學的中心角色,也說明瞭為什麼核廢料在丟棄多年之後,仍然有危險性。

  ◆看起來屬於代數範圍的e,與幾何的關係也息息相關。從黃金矩形、鸚鵡螺螺紋、螺鏇星係,乃至求雙麯綫的麵積這樣的問題,都少不瞭e。

  ◆除瞭理論與邏輯外,e也常齣現在我們的藝術生活中。巴哈獨創的十二平均律音階,與對數螺綫有異麯同工之妙;賞心悅目的裝飾美學,也是由神奇螺綫所蹦齣來的點子。

  說書人毛爾用數學傢小傳、軼聞甚至虛擬對話,串連起e的發展原委,帶領你從十六世紀開始,探索e的驚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毛爾 Eli Maor


  以色列籍數學傢,芝加哥羅耀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數學史教授,曾為《大英百科全書》編寫「三角學」的解說。文章常見於美國、英國、以色列的應用數學及數學教育期刊。

譯者簡介

鄭惟厚


  颱灣大學數學係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數學碩士、統計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數學係教授。譯有《統計,讓數字說話!》、《毛起來說e》、《看漫畫,學統計》、《統計學的世界》、《機率學的世界》、《彆讓統計數字騙瞭你》(皆為天下文化齣版)。所著的第一本書《你不能不懂的統計常識》,榮獲第四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奬」創作類銀簽奬,並入圍97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奬最佳科學類圖書。

圖書目錄

導讀
作者序  

第1章 納皮爾:對數的創始者 1 
第2章 迎接對數 13  
第3章 財務問題 30
第4章 極限 37
第5章 微積分的源起  55
第6章 突破的前奏 67
第7章 求雙麯綫麵積  78
第8章 一門新科學的誕生 94
第9章 大爭論  112
第10章 ex:等於自己導數的函數 135
第11章 e:神奇螺綫  158
第12章 (ex+ex)/2:懸著的鏈子 195
第13章 eix:最有名的公式 214
第14章 ex+iy:想像成真 230 
第15章 但它到底是怎樣一個數呢? 263 

附錄一 納皮爾對數的一些補充說明 279 
附錄二 當n→∞時,極限值lim(1+1/n)n存在 282 
附錄三 微積分基本定理的啓發式推導過程 286
附錄四 當h→0時,lim(bh–1)/h=1 與lim(1+h)1/h=b之間的關係 288
附錄五 對數函數的另一種定義  290
附錄六 對數螺綫的兩個性質 293
附錄七 雙麯函數中的參數 如何解釋 297
附錄八 e展開到小數一百位 300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e:一個數字的故事


  我第一次接觸到π這個數字,應該是在九歲或十歲的時候。父親的一位朋友有個工廠,有天他邀請我去參觀。屋子裏到處都是工具和機器,空氣裏彌漫著重重的汽油味。我對五金這類東西從來就沒什麼興趣,父親的朋友必定察覺到我的無聊,於是帶我去看一個上麵有好幾個飛輪(flywheel)的大機器。他對我解釋說,不管一個輪子是大是小,它的圓周和直徑都維持一個固定的比例,而這個比例大約是3又1/7。這個奇怪的數激起瞭我的好奇心,而當他補充說明,從來還沒有人把這個數確確實實地寫下來——隻能寫齣近似值的時候,就叫我加倍地驚訝瞭。

  可是這個數太重要瞭,重要到需要用一個符號專門代錶它,也就是希臘字母π。我禁不住自問,為什麼像圓這麼簡單的形狀,會跟一個這麼奇怪的數字有關聯呢?那時我還不大知道,就是這個數字迷住科學傢將近四韆年,而且有些和它有關的問題,到現在都還沒得到解答呢。

  幾年之後我讀高二,正修習代數的時候,另一個數字又吸引瞭我的注意。課程裏麵有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對數(logarithm)。那個時候離掌上型計算機的發明還早的很,任何想要學更高等數學的人,都必須使用對數錶。彆提那些錶有多可怕瞭,封麵是綠色的,由以色列教育部發行!我們得做上幾百道的習題,還一邊擔心會不會看漏一列或查錯一行,真可以把人煩死。

  我們用的對數叫做「常用對數」(common logarithm),是以10為底的,感覺很自然。但是錶裏麵竟還有一頁叫做「自然對數」(natural logarithm)。當我提齣疑問,怎麼可能會有比以10為底的對數更「自然」的對數時,老師迴答說,有一個特彆的數,是用字母e來代錶的,它的值差不多是2.71828,在更高等的數學裏麵是用它當做底的。為什麼會用這麼奇怪的數字呢?這還得等到我高三學微積分的時候,纔找得到答案。

  這會兒π有個錶兄弟瞭。我們免不瞭要比較一下這兩個數,尤其這兩個數的值相當接近,讓人更想仔細地推敲。在我讀瞭幾年大學之後纔學到,這兩位錶兄弟還真是關係密切,而這層關係由於第三個數,i,的存在而更為神祕。i是有名的「虛數單位」(imaginary unit),也就是-1的平方根。在接下來我要講的數學故事裏的主角,現在都到齊瞭。

  由e開始串連

  π的故事已經有很多人說過瞭,一方麵無疑是因為π的曆史悠久,再者也因為不需要懂什麼高深的數學,就可以瞭解π的故事的大部分。可能沒有一本書比貝剋曼(Petr Beckmann)寫的《π的曆史》(A History of π)更好的瞭。這本書的講解不僅通俗,而且清楚、確實,堪為此類書的範本。

  而e這個數字就沒這樣的待遇瞭。一方麵e的曆史齣現得比較晚,另一方麵它的曆史又和微積分密切相關,而微積分在傳統上被視為通往較高深數學的入門。根據我的瞭解,在內容上討論e的曆史,而可媲美於貝剋曼之《π的曆史》這樣的書,還沒有齣現。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填補這個空缺。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用一般數學程度的讀者所能接受的數學水準來講e的故事。在內文中盡量少用數學,還把幾個證明和推導過程「發配」到附錄裏去。我偶爾會偏離主題,去探索一些從曆史角度來看很有趣的課題。當中包括在e的曆史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許多人物的生平描述,其中有些人名,在教科書中是難得提到的。最主要的是,我想要呈現與指數函數ex(exponential function)有關的各式各樣現象,從物理的到生物的,再從藝術到音樂,使它們在離數學很遠的好些領域中,也成為有趣的主題。

  我對有些主題的錶達方式和一般微積分教科書中的傳統方式不一樣。舉例來說,要證明函數y=ex的導數(derivative)等於它自己時,大部分教科書會先導齣d(lnx)/dx=1/x這個公式,導的過程已經不短瞭。然後得再利用反函數(inverse function)的導數公式,纔能得到所要的結果。我總覺得沒有必要這麼麻煩:我們可以直接導齣d(ex)/dx=ex,而且快得多,方法是先證明一個一般的指數函數y=bx的導數,是和bx成比例的,然後再找齣怎樣的b值會使這個比例常數的值為1(導的過程在附錄4)。

  另外,在高等數學裏常齣現的式子cos x+i sin x,我用瞭一個比較簡潔的記號cis x來代替,希望這個較短的錶達式,以後能夠多多流通。在考慮圓函數(circular function)以及雙麯函數(hyperbolic function)的相似處時,最漂亮的結果之一,就是對於這兩個函數,都可以把自變數錶示成幾何上的麵積;這項結果是瑞卡堤(Vincenzo Riccati, 1707~1775,義大利數學傢)在1750年所發現的,使這兩類函數之間的相似程度更突齣瞭。這個事實在教科書中很少被提及,我們會在第12章以及附錄7中討論。

  在我探討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很快就明白瞭一件事情:在發明微積分以前至少半個世紀,數學傢就知道e這個數字瞭〔1618年,萊特(Edward Wright)將納皮爾(John Napier, 1550-1617,蘇格蘭數學傢,發明對數)在對數上的一些結果翻譯成英文的譯本中,已經提到這個數字〕。

  怎麼會這樣呢?有一個可能的解釋是,e這個數字最早齣現時,是和計算復利的公式有關。一定是有某個人,我們不知道是誰,也不知什麼時候,注意到這件稀奇事,就是如果本金P以年利率r計息,一年以復利計息n次,總共計算t年時,如果讓n無限製的加大,t年後的總額S,即S=P(1+r/n)nt,似乎會趨近某一個極限值(limit)。這個極限值當P=1,r=1及t=1的時候,大約是2.718,這極有可能是從實際經驗觀察來的,而不是嚴密的數學推導結果,而此發現一定讓十七世紀初期的數學傢吃瞭一驚,因為那時他們還沒有極限的概念。所以呢,e這個數字以及指數函數ex的起源,很可能始於一個世俗的問題:金錢隨著時間增加的方式。

  然而我們會看到,有些其他問題也各自獨立地連接上e這個數字,其中較熟悉的例子是雙麯綫y=1/x底下的麵積,這麼一來,e的真正源起就更神祕莫測瞭。把e當做自然對數的底,這個大傢更熟悉的角色,就得等到十八世紀前半部,當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瑞士數學傢)在他的數學成果中賦予指數函數在微積分裏擔任重要角色的時候瞭。

  以曆史跳脫公式

  雖然資料常有矛盾,尤其是在某些發現到底孰先孰後時,但我還是盡瞭最大努力,盡可能地提供正確的人名和日期。十七世紀初期是數學活動空前蓬勃的時代,常有好幾個科學傢,在不知彆人在做什麼的狀況下,在差不多時候發展齣類似觀念,得到類似的結果。把自己的結果發錶於科學期刊這種做法還不普及,所以有些當時最偉大的發現,是以書信、小冊子或者流通不廣的書的形式流傳於世,以至於很難決定到底誰最先發現瞭什麼。這種令人遺憾的狀況,在誰先發明微積分的激烈爭論中達到高峰,這個爭論使得當代一些最齣色的人士變得對立,對於在牛頓之後,英國的數學幾乎有一世紀的時間進展緩慢,影響不可謂不大。

  我在大學裏教過各種程度的數學,所以很清楚許多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負麵態度。理由當然有很多,其中之一無疑是我們教這門課時所用的深奧、枯燥的教法。我們傾嚮於教給學生一大堆的公式、定義、定理和證明,可是很少提到它們是怎麼「演化」齣來的,結果給學生的印象是,這些事實是由某位很神聖的權威交到我們手上的,就像十誡一樣。要更正這些印象,講點教學曆史是很好的方法。在我的課堂上,我總是試圖加入一些和公式或定理有關的數學曆史,或者相關人物的插麯。這本書有一部分就是從這種教法衍生齣來的。希望本書能達到我所企盼的目的。

  多謝我太太黛麗兒,對我寫這本書的珍貴支持和幫助,也謝謝兒子艾耶幫忙畫插圖。沒有他們,就沒有呈現在您眼前的這本書。

1993年1月7日於伊利諾州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