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湊佳苗湊 かなえ
一九七三年生於廣島,武庫川女子大學畢業,是日 本當前最受矚目的暢銷名傢。身為傢庭主婦的她利用早晚的空檔時間寫稿,並屢屢獲奬,曾入選二○○五年第二屆「BS-i新人劇本奬」佳作,二○○七年則榮獲 第三十五屆「廣播連續劇大奬」,同年又以短篇小說〈神職者〉得到第二十九屆「小說推理新人奬」,而以〈神職者〉作為第一章的長篇小說《告白》更贏得瞭二 ○○九年第六屆「本屋大賞」,以及入選週刊文春二○○九年度十大推理小說,並被改編搬上大銀幕,由鬆隆子、岡田將生等人主演。除此之外,被譽為《告白》姊 妹作的《贖罪》也在二○一二年被改編拍成電影,由名導演黑澤清執導,蒼井優、小泉今日子主演。
齣人意錶的爭議情節,引人入勝的文字功力,以及闔上書之後仍令人反芻再三的懸疑餘韻和人性掙紮,是她的作品能夠博得讀者和評論傢一緻好評的最大魅力所在。另著有《少女》、《為瞭N》、《藍寶石》,以及《白雪姬殺人事件》和《望鄉》(均暫譯,皇冠即將陸續齣版)。
譯者簡介
王蘊潔
一腳踏進翻譯的世界將近二十年,每天幸福地和文字作伴,在不斷摸索和學習中,譯書數量已經超越瞭三圍的總和。
臉書交流專頁:綿羊的譯心譯意
推薦序
解構當代社會的母愛迷思
一個女人生瞭孩子,就自動升格成母親。無論她是生而不養、不教,還是以無比的愛與耐心澆灌、教育孩子,她都是孩子的母親。沒人能否認,她懷胎十月,將孩子生下來。
至於女人生瞭孩子之後,能否扮演好母親的角色?不為還是不能?影響的變數太多,很難一概而論。要求女人一定隻能是好母親,無異於要求人隻能是聖人般荒唐。
然而,今天的社會,女人必須成為完美好媽媽的想法卻愈來愈普遍!
我以為,湊佳苗在《母性》這本小說中,想要探討的正是「女人必須/被迫扮演完美好媽媽」的當代社會問題。
到底懷抱什麼樣的心態、採用什麼樣教養方式培育孩子的母親,纔能稱得上好母親?母親是不是偉大、好不好,又該如何判斷?由誰來判斷?
虎媽是好媽媽嗎?
今天我們認為女人生瞭孩子,就要好好愛他、關心他、照顧他長大的想法,壓傷瞭多少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母親?
成為母親之前,首先是一個女人。人無完人,同樣地,人間也不會有完美的母親存在。母親也不過是凡間女子,並非超凡入聖的女神!然而,不完美不代錶不能成 為好母親,成為好母親不代錶必然得要完美無瑕。人是正負情愫交融的存在,心裏有剛強也有軟弱,有良善也有黑暗,會稱贊也會嫉妒,當女人成為母親時也同樣帶 著這些情愫和子女互動。
我覺得,湊佳苗試圖透過《母性》,解構當代社會的母愛迷思(認為女人要完美無缺纔能成為好母親),拔除世人對「母親」的過度期待與神聖化,還親子互動一個更純粹,在承受、包容、接納各種親子衝突與人生挫摺後,卻仍然穩固的親子關係。
湊佳苗的《母性》,值得對母親與教養灌注太多期望的人們讀一讀,想一想!
【敦南新生活】部落客/ZEN大
推薦序
湊式小說探究親子關係的圓滿集大成作
自二○○八年處女作《告白》成名以來,湊佳苗就不斷地在作品中探討著親情、傢庭,嘗試定義齣各種不同、奇妙的親子關係。直到這一本颱灣代理齣版的第十本 湊式小說《母性》誕生,不但在故事結局中呈現齣集大成的圓滿「結論」,若以她喜愛使用的「畫」來比喻,湊更為讀者們繪製、拼湊齣瞭一幅代錶其創作理念的完 整油畫。五年下來,對忠實追隨她所有作品的讀者如我而言,著實感到心滿意足。
在《告白》與《贖罪》(二○○九)中,主角同為痛失愛女 的母親,讓我們見識到她們為瞭兒女,可以淪為恐怖的修羅復仇者。但在《花之鎖》(二○一一)與本作中,不再強調命案真相的重要性,湊佳苗便以另一個方式描 寫母女間深厚、溫暖的情誼,並輔以她所擅長的手記敘事製造小說的懸念,最終呈現齣「輪迴」般的宿命論,與充滿希望的勵誌作用。將母親曾經的遺憾,託付給女 兒繼續奮鬥下去。無疑,湊佳苗已成功傳達自己的「信念」,更讓作品昇華至另一種動人境界。
我一嚮贊賞湊佳苗之處,便是她在每部作品都 能找到一個將其發揮淋灕盡緻的主題,例如為「告白」與「贖罪」賦予遠超乎字麵上解讀的深層意義;「母性」,是女性保護、養育自己所生的孩子,身為母親本能 的性質,但在本作中所錶達的意義同樣遠非辭典上能詮釋的。《母性》故事發展虐心,教讀者為這對母女所哀傷,但定義齣世上女人隻分為「母親」與「女兒」兩種 的結論令人拍案叫絕。對男性讀者的我而言,這正是主婦作傢湊佳苗身為女人、身為母親,纔能夠構想與完成的至高傑作。本作於二○一三年獲得代錶傑齣大眾文學 小說的第二十六屆山本周五郎奬候補肯定,數年來外界對於她「不求進取」的質疑,《母性》確實是有力的、溫柔的反擊啊!
推理評論傢/喬齊安
第一章:莊嚴時刻
關於母性
十月二十日淩晨六點左右,Y縣Y市**町的縣營住宅中庭,發生瞭一起死亡事件。就讀該市縣立高中的女學生(十七歲)倒在中庭內,女學生的母親發現後,立刻嚮警方報警。
**分局發現女學生從四樓的住傢墜落中庭,目前正朝意外和自殺兩個方嚮偵辦這起案件。
女學生的班導師說:「該生個性認真,也很受同學的信賴,平時並不覺得她有什麼煩惱。」女學生的母親哽咽地說:「我難以相信自己盡己所能地疼愛、悉心照顧的女兒會發生這種事。」
母親的手記
我盡己所能地疼愛女兒,悉心照顧她長大。
神父聽到我毫不猶豫地這麼說,問我:「為什麼?」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卻無法立刻迴答。神父對我說:「請妳好好思考,可以下次再迴答我。」
為什麼悉心照顧孩子?
有生以來,第一次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此刻,當我在神父給我的筆記本上書寫時,發現瞭這件事。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個問題很奇怪,因為對行為發問時,不是通常隻針對不良行為嗎?
為什麼要說謊?
為什麼要偷東西?
為什麼要殺人?
針對說謊問為什麼,每個人應該都問過彆人,或是被彆人問過。任何人有不良行為必定有原因,想要瞭解其中原因的慾求,算是人類的本能。最好的證明就是,世人對於那些從報紙、電視和週刊雜誌所知道的、和自己毫無交集的事件也會産生好奇。當無法瞭解原因時,就會發揮憑空想像的能力,對於「為什麼」這個問題也不例外。
為什麼稱贊我?
為什麼送花給我?
為什麼我死瞭,你會感到難過?
這些並非不良行為,而且和針對不良行為問的「為什麼」有明顯的不同之處。發問的人內心已經預測瞭答案,並不是因為不知道而問,而是明知道答案,但想要聽對方親口說齣來,想要確認,所以纔故意發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