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這本專書所探討的主題,是法律與資訊科技的關係,特彆是契約法、競爭法、智慧財産權法與資訊科技的關係,內容涵括瞭許多新興議題的理論與實務。本書第一章為「歐洲電腦軟體巨擘之競爭法風險—以批判之角度評析歐洲法院Microsoft v. Commission案之判決」,探討競爭法中禁止濫用獨占地位的規範與營業秘密、著作權授權的關係,特彆是企業藉由與軟體相關的營業祕密與著作權取得獨占地位後,其營利模式所受到的限製。第二章為「歐盟競爭法處理濫用獨占地位爭議之新標準—以英特爾案為中心」,分析禁止濫用獨占地位的規範與專利授權契約之間的關係。
本書第三章所探討者,係一涉及資訊科技的難題,其主題為「著作閤理使用之判斷基準—評最高法院與高等法院「紫微鬥數案」之判決」。根據本章的分析,一方麵法院尚未清楚掌握著作權法第65條第2項4項要件的意涵,另一方麵由於此案被告所利用的著作,並非紙本的語文著作,而係網站上的語文著作,因此著作數量、分量及其性質皆有其特殊性,增加瞭判斷著作閤理使用與否的難度。本書的第四章及第五章所分析者,係兩項難以用科技手段或商業手段解決的資訊科技爭議,主題分彆為「網路服務提供者關於商標權侵害之民事責任—英美商標法實務之最新發展」以及「網路關鍵字廣告之商標權侵害爭議—評析美國與歐盟實務對於商標使用之界定」。
作者簡介
謝國廉
學曆:
英國愛丁堡大學法學博士
現職:
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係副教授
經曆:
世新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副教授
考試院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命題委員
教育部保護校園智慧財産權跨部會諮詢小組委員
英國愛丁堡大學智慧財産權與科技法研究中心客座學者
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院剋拉剋計畫客座學者
英國Morton Fraser 法律事務所法務專員
英文中國郵報(The China Post)記者
研究專長:
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技術授權、公平交易法、媒體法
第一章
DON’T BE A SOFTWARE GIANT IN EUROPE! — A CRITICAL ANALYSIS OF MICROSOFT V. COMMISSION
歐洲電腦軟體巨擘之競爭法風險──以批判之角度評析歐洲法院Microsoft v. Commission案之判決 1
第二章
THE INTEL DECISION AND THE EU’S NEW STANDARDS FOR BEHAVIOURS BY DOMINANT FIRMS
歐盟競爭法處理濫用獨占地位爭議之新標準──以英特爾案為中心 41
第三章
著作閤理使用之判斷基準──評最高法院與高等法院「紫微鬥數案」之判決 83
第四章
網路服務提供者關於商標權侵害之民事責任──英美商標法實務之最新發展 121
第五章
網路關鍵字廣告之商標權侵害爭議──評析美國與歐盟實務對於商標使用之界定 155
本書索引 215
自序
我自英國學成返國後,先後服務於世新大學法學院與高雄大學法學院,主要講授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與公平交易法,並且多次講授國際經濟法、英美契約法以及法學英文等科目。寫一本專書,探討法律與資訊科技的關係,特彆是契約法、競爭法、智慧財産權法與資訊科技的關係,是我多年來的願望。在本書完成之際,我想要感謝高大法學叢書兩位匿名審查委員的細心審閱。他們提供的寶貴意見,不僅幫助我突破瞭研究上的盲點,同時也增加瞭本書的廣度與深度。
自1996年我進入颱灣大學碩士班迄今,對我影響最大的老師,是颱灣大學法律學院蔡明誠教授以及愛丁堡大學法學院Rachael Craufurd Smith博士。兩位老師分彆是指導我碩士和博士論文恩師,我不僅嚮他們學習如何研究法學,我也嚮他們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此外,世新大學與高雄大學提供瞭我單純且安穩的教學與研究環境。對於世新大學段重民院長、吳永乾院長以及高雄大學張麗卿院長的提攜與照顧,我的內心充滿感激。
近年來,我有幸參加颱灣大學黃銘傑教授主持的智慧財産權判決研究會與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劉孔中教授主持的著作權法修法草案研修小組,嚮與會的謝銘洋教授、馮震宇教授、張懿雲教授以及其他多位師長與好友學習,「獲益良多」這四個字,已不足以形容我在知識上的收獲。作為「開闢道路」的先驅,黃教授和劉教授應該獲得最多的掌聲。此外,我要特彆感謝日本名古屋大學鬆浦好治教授與中正大學施慧玲教授。我很高興能參與鬆浦教授和施教授主持兩項跨國、跨科際(法學、資訊工程、社會學)的閤作計畫。兩項計畫的主題分彆為“A Standard Translation Dictionary for China, Japan, Korea and Taiwan”(中日韓颱標準法律翻譯辭典)以及“The CJKT (China, Japan, Korea and Taiwan) LawPack”(社會與法律資訊蒐集與分享平颱)。近3年以來,透過與多位東亞學者共同進行的深入研究及討論,我對於比較法學資訊的蒐集與應用,有瞭全新的認識。
完成本書時,我心中最思念的是先父謝仲方先生。2005年9月,我在愛丁堡大學法學院通過博士學位論文口試後,鏇即返颱接替赴英國留學的傢兄國欣,照顧當時已高齡83歲的父親。不久後父親因摔傷就醫,我一方麵擔心他的病況,另一方麵擔心我的博士學位證書不能及時寄到颱灣,無法讓他老人傢分享我的喜悅。幸運的是,他的病情逐漸好轉,不僅看到瞭我的學位證書,而且在隔年主持瞭我和內人碧純的婚禮。在他人生最後的廿個月,我有幸陪在他身邊、照料他的起居,實現我與傢兄為人子最卑微的願望。
傢人的支持與包容,是我撰寫本書的動力。任教於中正大學法律係的傢兄國欣、嫂嫂薇薇給予我許多鼓勵。同樣於大學任教的內人碧純最是辛苦,在我南下高雄工作時,除瞭要照顧未滿3歲的小女詠慈,還必須完成沉重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我們都希望詠慈能快樂地成長,她的童言童語,是我們幸福的泉源。或許在20年後某個下著雨的無聊週末,她會願意拿起這本書稍微翻一下。
謝國廉
序於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係研究室
2014年1月17日
作為一個在颱灣生活、對科技發展和法律規章都頗有興趣的普通上班族,我一直覺得“法律”和“資訊科技”這兩個詞看似遙遠,實則息息相關,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網絡發達、數據洪流的時代。所以,當我看到《法律與資訊科技》這本書時,內心是充滿期待的。 雖然我尚未有機會深入閱讀這本書的全部內容,但我能從書名和初步的介紹中感受到它所蘊含的深度和廣度。首先,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闡述“法律”這一傳統領域,如何在資訊科技的浪潮下進行調整和演進。例如,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社群媒體,它的背後牽扯到多少法律問題?個人隱私的界限在哪裏?言論自由和網絡暴力又該如何權衡?我期待書中能提供清晰的解釋和案例分析,幫助我們這些非法律專業人士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 再者,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像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等,它們的應用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而這些新技術的齣現,無疑也給現有的法律框架帶來瞭巨大的挑戰。書中是否會探討這些新興技術在法律上的適用性?例如,AI生成的作品的版權歸屬問題,大數據分析如何用於精準營銷但又可能侵犯個人隱私,以及區塊鏈技術如何改變現有的閤同和交易模式。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也覺得非常重要的議題。 而且,我一直認為,法律的存在是為瞭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在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確保技術的發展不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如何防止技術被濫用,這些都離不開健全的法律規範。這本書是否會觸及到網絡犯罪的防治,數據安全的法律保障,以及在數字時代如何維護消費者的權益?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們瞭解如何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能受到法律的保護。 最後,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法律條文或技術手冊的書。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能夠窺視科技與法律交織的未來。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幫助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個體,更好地理解和適應這個正在被科技重塑的世界。瞭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這能讓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评分“數據是新的石油”,這句話我聽過很多次瞭,也深知它的價值。但在我看來,石油開采不當會造成環境汙染,那數據被不當處理,又會帶來什麼樣的“汙染”?《法律與資訊科技》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讓我覺得它觸及到瞭這個時代的痛點,所以我一直很想看看裏麵到底寫瞭些什麼。 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於“個人資料保護”的論述會達到什麼程度。我們現在為瞭注冊各種App,填寫的個人信息越來越多,像是姓名、生日、住址、電話,甚至更敏感的健康信息。這些信息一旦泄露,後果不堪設想。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我們有哪些權利可以用來保護自己的數據?例如,我可以要求企業刪除我的個人信息嗎?當我的數據被濫用時,我可以通過哪些法律途徑來維權?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操作的指南,而不是空泛的理論。 再者,我對於“網絡監控”和“隱私權”的邊界非常好奇。現在很多網站和App都在追蹤我們的瀏覽行為,以此來推送個性化廣告。雖然有時候確實會看到一些我感興趣的東西,但總覺得自己的行蹤被一覽無餘,心裏還是有點不安。書中會不會探討,在科技監控日益普遍的情況下,我們的隱私權如何得到有效的保障?又或者,政府在進行網絡監控時,應該遵循哪些法律原則?這對我理解“自由”在數字時代的新含義很有幫助。 而且,我一直認為,科技的發展應該是為瞭更好地服務社會,而不是讓少數人掌握過多的信息優勢。書中是否會觸及到“數字鴻溝”的問題?例如,一些偏遠地區或者經濟條件較差的群體,可能在信息獲取和使用上處於劣勢,這是否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法律上是否有相關的政策來彌閤這種差距?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關於科技發展如何在法律框架下更具包容性的思考。 說實話,我不太懂那些復雜的法律條文,但《法律與資訊科技》這本書,從它的書名就能感覺到,它是在用一種更貼近我們普通人生活的方式,來解讀科技與法律的那些錯綜復雜的關係。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清晰的脈絡,讓我能更好地理解這個飛速變化的數字世界。
评分在颱灣,我們對新科技的接受度很高,但同時,我們也非常重視個人的權益和社會的秩序。《法律與資訊科技》這本書,恰恰觸及瞭這兩個關鍵點——科技的日新月異與法律的規範力量。我一直對兩者之間的張力感到好奇,這本書似乎能提供一個很好的解讀視角。 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會如何分析“數字貨幣”和“加密資産”的法律地位。像是比特幣、以太坊這類虛擬貨幣,它們究竟是商品、是貨幣,還是其他什麼?如果有人投資瞭這些加密資産,但後來因為市場波動或平颱倒閉而濛受損失,法律上是否有相應的保障措施?又或者,這些數字貨幣的交易是否需要受到反洗錢等法律法規的監管?這對我瞭解未來金融發展趨勢非常有啓發。 再者,我一直對“信息公開”與“隱私權”之間的平衡感到睏惑。在追求透明度的同時,我們又需要保護個人的隱私。例如,政府部門公開數據的範圍有多大?哪些信息是絕對不應被公開的?書中是否會探討,在法律上如何界定信息公開的邊界,以避免不必要的隱私泄露?又或者,如何纔能在保障公眾知情權的同時,不侵犯個人的閤法權益? 另外,我也很關注“跨境數據流動”的法律問題。現在很多企業都在進行全球化運營,數據需要在不同國傢之間傳輸。這種跨國的數據流動,涉及到哪些法律挑戰?例如,不同國傢對於數據隱私的保護標準可能不同,企業應該如何遵守這些差異化的法律規定?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跨境數據治理的案例和解決方案?這對於理解全球數字經濟的運作非常重要。 最後,《法律與資訊科技》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法律的條文,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科技的發展並非無法無天,法律的力量依然能夠為我們構建一個更穩定、更可靠的數字社會。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科技進步與法律規範是相輔相成的,共同塑造著我們未來的生活。
评分最近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與“AI繪畫”、“深度僞造”、“數據濫用”相關的新聞,看得我既興奮又擔憂。科技發展太快瞭,感覺法律總是跟不上步伐,總是在事後纔開始亡羊補牢。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法律與資訊科技》這本書,覺得簡直太有吸引力瞭! 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解讀“數位身份”這個概念。我們每個人在網絡上都有各種賬號、留下瞭無數痕跡,這些“數位足跡”究竟有多大的法律效力?如果有人冒用我的身份在網上做些不法的事情,法律上該如何追究?又或者,像是現在的“人臉辨識”技術,它到底有多大的隱私風險?書裏會不會有關於這些方麵的深入剖析,或者提供一些可以參考的國際案例?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清晰的答案,讓我更瞭解自己在數字世界裏的“主權”。 另外,現在的網購、綫上服務都太方便瞭,但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消費糾紛,比如産品貨不對闆、服務沒有達到預期,甚至被強製推送廣告,這些都讓我覺得很睏擾。這本書是否會探討消費者在網絡交易中的權利保障?例如,在無紙化時代的電子閤同,它的法律效力如何界定?如果我收到的商品存在質量問題,綫上平颱的責任又有多大?這些都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一些 practical 的指引。 還有,我一直對“科技倫理”這個話題很感興趣。科技發展不應該隻是單純的技術進步,更應該考慮到它對社會、對人性的影響。書中會不會討論到,在信息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平衡技術發展與人權保障?比如,搜索引擎的算法推薦,它是否會形成信息繭房,限製我們的視野?社交媒體的“點贊”機製,又是否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讓我們不僅僅是技術的使用者,更能成為負責任的公民。 總而言之,《法律與資訊科技》這本書聽起來就好像是為我們這些生活在數字時代、卻又對法律一知半解的普通人量身打造的。它所探討的議題,直接關係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關係到我們對未來社會的認知。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這本書會如何為我們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
评分科技的進步,總是讓人驚嘆不已,但隨之而來的法律問題,卻常常讓人感到一頭霧水。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都有新的科技産品、新的應用模式湧現,法律的腳步似乎總是慢半拍。所以,《法律與資訊科技》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本指引方嚮的燈塔,讓我對這些復雜議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詳細闡述“知識産權”在數字時代的新挑戰。過去,版權的界定相對清晰,但現在,像是AI創作的音樂、代碼,或者是在綫教育課程中的內容,它們的所有權和使用權該如何界定?如果我從網上下載瞭一張圖片,用於商業用途,是否會侵犯原作者的版權?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數字內容版權保護的最新法律動態和案例分析?這對於我這種需要經常接觸網絡信息的人來說,非常有價值。 同時,我也非常關注“網絡安全”和“網絡犯罪”的法律規範。我們每天都在網上處理各種敏感信息,像是銀行賬戶、個人證件等。如何確保這些信息的安全,防止被黑客竊取,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書中是否會探討網絡攻擊的法律責任,以及國傢在網絡安全方麵的法律框架?例如,當我的電腦被病毒感染,導緻數據丟失,我可以嚮誰追責?又或者,如何纔能更有效地打擊網絡詐騙,保護無辜的受害者? 此外,我一直認為,一個健康的數字社會,需要有清晰的規則和有效的監管。書中是否會討論到“平颱責任”的問題?例如,社交媒體平颱是否應該為用戶發布的不當言論承擔責任?在綫交易平颱是否應該對欺詐行為進行更嚴格的審查?這些都是影響我們網絡體驗的重要因素。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建立一個更安全、更可信的網絡環境的法律視角。 總的來說,《法律與資訊科技》這本書,從它的書名來看,就預示著它將深入探討我們這個時代最前沿、也最緊迫的議題。它就像是一本幫助我們穿越數字迷霧的指南,讓我們能夠更理性、更審慎地擁抱科技帶來的變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