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Joel Brinkley, Jay Mather
圖書標籤:
  • 柬埔寨
  • 曆史
  • 政治
  • 文化
  • 紅色高棉
  • 波爾布特
  • 內戰
  • 種族滅絕
  • 東南亞
  • 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普立茲新聞奬得主布林剋裏震撼人心力作
繼北韓之後,另一個你應該認識、卻從未深入瞭解的國傢

  吳哥窟,充滿神祕的文化韻味,迷人而富有情調
  事實上,柬埔寨像是被施瞭魔咒的苦難國度
  上韆萬人民睏在永無止盡的惡夢裏,早已失去掙紮的氣力……

  1970年代,赤柬統治柬埔寨,屠殺200萬人民,等同四分之一人口
  1990年代,聯閤國接管柬埔寨,各國捐贈巨款,卻進瞭政府官員口袋
  喬‧布林剋裏的《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點明瞭柬埔寨的真實麵貌,以及導緻今日睏境的深厚曆史根源。
  閱讀這本書,我們得以瞭解一個國傢何以走上歧途,成為現在的樣貌;
  曆史又是如何埋下遠因與近果,使其人民沉默迎嚮苦難,喊不齣求救的聲音。

  柬埔寨在盜賊統治之下,官富民窮、貪汙腐敗,黑暗勢力籠罩全國,
  半數人民患有創傷後癥候群,齣現極端暴力行為,並直接影響下一代,
  潑酸、強暴、毆妻、虐殺等駭人案件,每天在社會各個角落例行上演。
  在這裏,金錢比人命重要,隻要有利可圖,殺人放火也在所不惜;
  上學、考試、看病、打官司、運送貨物等,全都要支付賄金,
  沒有錢,一律免談;付瞭錢,一切閤法。

  政府砍伐林木、販賣人口、侵占醫療資源、強奪土地,人民生計飽受威脅;
  40%的兒童嚴重營養不良、80%的人民過著與韆年前無異的原始生活,
  這個看不到希望的國傢,百姓卻也無力發齣怒吼……

  微笑的吳哥窟眾神
  與
  受苦的柬埔寨人民
  你給我天堂,也給我地獄
  天堂與地獄,原來在這個地方,沒有差彆!
  血淚交織 真實存在的悲慘世界
  不可思議 令人震撼、憤怒又心碎……

  吳哥窟是世界文化遺産,每年湧入數十萬各國觀光客;然而吳哥窟所在的國度柬埔寨,卻有全球數一數二的貪汙政府與貧窮人民。離開觀光景點,全國大多數土地低度開發,鄉間居民生活水準低落,無法享有道路、自來水、電力、學校、醫院等現代國傢最底綫的基礎設施。

  在一片貧瘠景象的同時,柬埔寨卻年年接受數億美金外援,大大小小非政府組織都在首都金邊設有辦公室。有瞭這些錢、這些援助人員的努力,為什麼柬埔寨人的日常生活還是不見重大改善?答案是政治與金錢掛勾,掌權者以常人想像不到的方式,拿走原應屬於全國人民的大部分資源──是大部分,而不是一小部分。

  作者布林剋裏曾赴柬埔寨撰寫赤柬下颱後的報導,30年後,他迴到柬埔寨,發現柬埔寨人民依舊是世界上最飽受摧殘、虐待的一群人。政府貪贓腐敗,人們身陷其中深深受苦,不賄賂政府,甚至連最基本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都無法享有。多數柬埔寨人生活落後,與韆年前無異;而政府官員轉手塞入自己口袋的公款,金額高到難以置信。同時,經曆赤柬時代得以倖存者中,半數患有創傷後壓力癥候群,至今仍受摺磨──且這份苦痛已傳到下一代,使整個國傢偏嚮黑暗的負麵人格。

  布林剋裏以《紐約時報》資深記者經驗,訪談多方決策要角,包括柬埔寨政治人物和企業傢、美國大使和參議員、非政府組織派駐當地工作者,以及身處苦難現場的柬埔寨人民,並爬梳大量新聞報導和調查報告資料,寫就20萬字著作,分彆以17章詳述柬埔寨經濟掛勾、政治操弄、土地掠奪與開發、非法砍伐森林、醫療與教育貧乏收賄等各個麵嚮。本書筆法引人入勝,描寫齣柬埔寨領導人存心造成的國傢管理不善;作者運用豐富且深入的報導,勾勒齣柬埔寨的真實麵貌。包括生存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人民,以及導緻今日睏境的深厚曆史根源。

得奬紀錄

  布林剋裏(Joel Brinkley),普立茲新聞奬(Pulitzer Prize)國際報導奬得主
  入圍亞洲協會伯納德‧施瓦茨圖書奬(Bernard Schwartz Award)決選名單

名人推薦

  知名作傢、資深記者 陳柔縉/專文推薦
  深具批判力與解析力,並充滿瞭如小說般的片段。哀傷處,更加活生生;驚悚處,更加血淋淋。

國際媒體一緻好評

  柬埔寨名列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傢……至少30%的柬埔寨人隻靠不到一美元度過一日,約40%的兒童因為營養不良而發育遲緩……除瞭證實人民濛受苦難的數據以外,《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徹底讓讀者認識到富裕國傢在這場災難中扮演的角色。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閱讀本書令你憤怒,也令你黯然神傷。布林剋裏提齣強而有力的資料佐證,不帶過度詮釋,多有犀利辛辣的軼聞。他嚴格監督,不對誰手下留情。柬埔寨官員從貪汙腐敗、邪惡到病態的人都有;局外人和捐贈團體要不是漠不關心,就是天真過頭或淪為共謀──有一種是漫無目標、未善盡責任,另一種則是心照不宣。貪汙官員繼承赤柬惡行,為瞭利益虐殺人民。柬埔寨人睏在永無止盡的惡夢裏,被動消極且逆來順受,幾乎要被世人所遺忘。布林剋裏以發自內心深處的同情與憤怒,再一次給瞭我們見證。
  ──前美國駐中國大使暨外交關係理事會主席,洛德(Winston Lord)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一書曆經多個月的田野調查以及數百次訪談,沉著剖析今日柬埔寨權位和貪汙的運作方式,令人聞之心傷。布林剋裏從未忘記要站在受害者的角度,這本書尖銳深刻、發自真誠且具有說服力。
  ──澳洲濛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榮譽教授,錢德勒(David Chandler)

  發人深省……布林剋裏1980年採訪柬埔寨難民的報導,贏得瞭普立茲新聞奬。他訪問握有權勢的國傢要角與外交人員,談及政治、法庭審判、醫療、土地開發、森林與學校教育,剖開柬埔寨的底層,將細節一一梳理成扣人心弦的論證。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布林剋裏裁剪齣清晰脈絡,描述這個名列世界上最為殘酷貧窮、亟待外界伸齣援手的國傢,其領導人自私自利、令人睏惑的政治,以及充滿暴力的社會生活。
  ──《外交期刊》(Foreign Affairs)

  引人入勝……一個關於欺騙與貪汙,發人深省的故事,文句敘述彆具動人風采。
  ──《美國利益雜誌》(The American Interest)

  布林剋裏以新進年輕記者之姿,在1980年憑著柬埔寨難民危機的報導贏得一座普立茲新聞奬。三十年後重返舊地,如今身為史丹佛大學新聞學教授的布林剋裏,慎選鑽研主題……極佳地展現洪森行政體係已釀成許多柬埔寨人的災難。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一本精采且富有文學性的報導文學作品。
  ──《齣版人週報》(Publisher’s Weekly)

  關於柬埔寨的絕佳敘述,描寫其根源於曆史的貧窮,因越戰更加惡化,至今顯然如故。
  ──《柯剋斯書評》(Kirkus)

  令人心碎卻至關緊要的現況報導,此地人民理應獲得更好的生活。
  ──《書單》(Booklist)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喬‧布林剋裏(Joel Brinkley)


  生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畢業於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現任美國史丹佛大學新聞學教授,2006年轉為教職前,在《紐約時報》工作23年,曾任記者、主編與駐外特派。1979年撰寫柬埔寨赤柬政權隕落的報導,曾贏得美國普立茲新聞奬。

  位居編輯職位超過十年,包括《紐約時報》政治版主編,華府分部外交新聞主編、專案主編,2001年911事件後則擔任調查報導主編。2003年鞦,派駐伊拉剋首府巴格達報導政治新聞,並負責撰寫華府外交政策。

  過去30年間,布林剋裏採訪報導美國46個州與超過50個國傢的新聞,贏得12座以上的全國報導寫作奬項,2001至2006年擔任調查報導基金會(Fund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總監。有五本著作。現與妻女住在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

譯者簡介

楊芩雯


  政治大學新聞學係畢業,在美國紐約大學修過幾堂齣版課。
  一直是書和雜誌的文字工,做採訪寫作、編輯和翻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覺醒纔能終止詛咒/陳柔縉
自序 世上最不被善待的一群人
前言 陷於「紀元零年」的國度

第一章 從吳哥王朝到今日柬埔寨
第二章 恐怖政權,三年虐殺兩百萬人民
第三章 史上首見由聯閤國接管的國傢
第四章 三十億美元換來一場民主夢
第五章 國際捐款淹腳目,引發權力惡鬥
第六章 民主已死,恐怖攻擊鞏固獨裁政權
第七章 野地仍有白骨哭聲
第八章 政府是全國最狠的惡霸
第九章 官商勾結的貪汙網絡
第十章 我們的傳統是貧窮
第十一章 賄賂教育從小紮根
第十二章 不存在的人權與社會正義
第十三章 醫療睏境,不送紅包隻能等死
第十四章 暴力都更,驅逐住民強占土地
第十五章 反貪汙終究隻是口號
第十六章 柬埔寨式的赤柬大審
第十七章 受苦人民害怕改變帶來傷害

結語 黑暗中的一點微光
謝辭
附錄 柬埔寨大事年錶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覺醒纔能終止詛咒

陳柔縉


  這個國傢的人不喜歡孔雀,韆萬不要去那裏開工廠、做生意,設計個有孔雀的商標。

  這個國傢的人民多信仰佛教,所以,他們不喜歡大聲講話,爽朗的哈哈大笑到那裏會變得有點不太禮貌。

  入瞭這個國境,看見無邪的可愛兒童,也彆想摸他們的頭,否則就犯禁忌瞭。

  這個國傢有世界遺産,十二世紀留下的吳哥窟,巨大的岩石完美堆積,沒有一根釘子,任何人站在那裏,都要為七、八百年前王朝的能力和鼎盛,發齣贊嘆。

  以上是讀一般介紹柬埔寨的書,會得到的親切資訊,像從旅遊中心拿到的旅遊導覽一樣,總是有最漂亮的風景和最親切的國民笑顔。這類書會說,柬埔寨的政治體製是王國,已逝的老國王西哈努剋「功勛卓著」,娶瞭法國和柬埔寨的混血美女,他「多纔多藝」,喜歡體育、藝術,會創作歌麯;又會說,首相纔握有實權,是真正的國傢領導人,現任首相洪森在位快三十年,「愛讀書,鑽研理論」。

  但是,這本《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不講這些味道偏甜的民俗風土,也不用社交辭藻去吹捧政治人物,反而形容洪森「沒受過什麼教育,既聰明又殘忍」,是「一位狡猾的前赤柬師長」。

  筆下對老國王西哈努剋也不客氣,指他「喜歡在痛罵貪汙者的同時,過著難以想像的奢靡生活,而他的財富來源一直是個謎。」並引用九○年代美國國務卿貝剋的助理親眼所睹,早上十點,僕役為西哈努剋國王遞上香檳,「他彎腰倒瞭一杯給狗喝,行為跟路易十六沒有兩樣。」

  作者布林剋裏是美國知名的國際記者,三十幾年前曾赴柬埔寨,揭露赤色高棉大屠殺後難民的苦境,獲得普立茲國際報導奬。相隔快三十年,他再度深入柬埔寨,花瞭兩年的時間,採訪瞭兩百多位國際組織派駐柬埔寨的外國人、柬埔寨官員和民眾。

  資深記者功力非凡,全書不似平闆資料匯整的國情報告,而是深具批判力與解析力,並充滿瞭如小說般的片段。哀傷處,更加活生生;驚悚處,更加血淋淋。

  一九五三年結束法國的殖民統治後,柬埔寨至今經過幾個戲劇般轉換的階段,以統治者來大略區分,先是老國王西哈努剋,而後是龍諾將軍、紅色高棉的波布、韓桑林,到今天的洪森,他們背後各有不同的國傢支持,包括中國、美國和越南;柬埔寨猶如虛弱的掌中布偶,其間的換手,無不經由無止盡的戰鬥、燒殺與政變,近代柬埔寨人民的苦難可想而知。

  波布掌控的三年半,更有兩百萬人遭到屠殺,等於每四個國民就有一個被殺,結果,柬埔寨損失瞭八○%的老師和九五%的醫生。近代國傢中,再沒有比柬埔寨更悲慘的瞭。

  一九九三年,聯閤國齣馬瞭,給瞭柬埔寨民主選舉的製度,一切似乎要步上康莊大道,然而,民主空殼裏頭,卻包裹著暴力和獨裁,每次大選都有人要死於暗槍。

  作者多次提到一個典型的場景,兩個騎摩托車的人,戴著黑色頭盔安全帽,拿著槍,殺瞭揭弊的記者或反對黨的乾部。而國際懷著救贖心理的捐款,也往往提供貪汙溫床更滋養的肥料而已。柬埔寨人民仍在黑暗深淵裏。

  一九九七年,颱灣首次民選總統的第二年,金邊一場反政府的集會,被丟瞭幾枚手榴彈,有孩童的臉瞬間炸開,大人被炸成兩半。在場有一位美國共和黨的人也受傷瞭,聯邦調查局探員飛去追查。多人指證丟手榴彈的人從現場政府警衛隊伍中齣來,又被開道掩飾躲迴去。聯邦探員追到最後,跟現場指揮的少校對質。

  探員問少校當時人在何處,少校否認他在隊伍中,探員拿齣照片,少校啞口無言,隻剩忿怒,突然,房門開瞭,一列警衛隊轟然衝進來,一陣亂聲,他們身上全掛著手榴彈、機關槍、突擊步槍,護在少校的身後。

  作者除瞭訪問聯邦乾員,得到如電影般的駭人情節,也到農村訪問老百姓,追查社會結構的弊病。有人幫軍官盜捕保育類動物穿山甲謀利,路上穿山甲抓破袋子逃走,軍官火大,找來爪牙把這個人淋瞭汽油、點瞭火。

  嚴重燒傷的男人被轉送進大醫院,醫生告訴傢屬傷口需要清創,必須付醫生一百美金,傍晚又加到一百五十,男人的太太哭齣來,說她沒錢,醫生說,那不必清傷口瞭,邊說邊脫掉手套,然後走人。傢屬再沒看過這位醫生,他們把痛到哭不停的男人包起來帶迴傢,第二天他就離開人間瞭。

  這本書講瞭很多悲哀的故事,解析近一、二十年來柬埔寨的政治暴力、司法黑暗、官商勾結、強奪人民土地,看醫生,被索紅包,連小孩子上學,老師也天天跟小學生要「贊助費」。

  近代亞洲國傢多被列強侵略殖民過,但也為韆百年停滯的農鄉狀況注入現代文明的契機,最可貴的是帶來新式教育。明治初期,日本馬上覺悟,拚命學習西方,大興基礎教育。過瞭三十年,日本統治颱灣,也鼓勵孩童入學。

  太多颱灣學生都因為日本老師不厭其煩,再三到傢裏勸說父母,纔能受教育。第一代學生當上醫生和老師,扭轉身分地位和財富後,颱灣人慢慢瞭解教育的價值。二○年代掀起的爭權抗日行動,也來自這樣的知識基礎。

  日本給颱灣人一個金字塔式的教育結構,文盲大幅下降,英國給殖民地印度的就不同瞭,反金字塔式,設很多大學,看似漂亮,卻隻是培育瞭菁英階層。法國對於柬埔寨,則更糟糕瞭,如本書所說,一九三○年代,法國人纔創辦第一批高中和初中,而且全數集中在金邊,「法國占領者對於為瞭更好的柬埔寨社會而教育下一代並不感興趣」。到今天,柬埔寨也未施行義務教育。

  這個國傢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讓人嘆息,簡直不知道從哪一點救起,國傢纔能走上正常成長的路。

  近一、兩年,財經新聞總把柬埔寨捧成投資緻富的新天堂,但柬國裏,誰賺走瞭錢?中國元朝的周達觀在十三世紀末齣使到柬埔寨,他看到人們以竹蓆為牆,棕櫚葉為屋頂,在戶外升火,用瓦鍋煮食,「就地埋三石為竈」,本書作者所見仍然一樣,韆年真真如一長夜。柬埔寨政經社結構性的問題還待時機解決。

  受苦的柬埔寨,必須人民先受教育,因教育而能覺醒,擺脫對外國的依賴心,自己推翻獨裁,纔有可能從惡性循環的漩渦爬齣來。去年夏天的選舉作弊,引發強烈抗議,年底並有工人大規模示威,逼迫當權者略有讓步,取消集會禁令。祈禱這不是一次性的火花,有一天,柬埔寨的人民終於掌握住瞭自己的命運。

自序(節錄)

世上最不被善待的一群人


  一九七九年,初訪

  第一次外派去柬埔寨的時候,我二十七歲。那時纔從大學畢業四年,在美國肯塔基州的《路易威爾信使報》(Louisville Courier-Journal)工作,主跑傑佛遜郡的教育綫,寫些學測成績和高中畢業紀念冊銷售量的報導,最近的成果是編瞭一本小手冊,整理鞦季班的校車行程錶。我曾做過最接近國際新聞報導的事,隻不過是飛到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埃德濛頓待一晚,採訪一傢購物商場。

  我的編輯主管考剋斯(Bill Cox)可沒管那麼多,有天下午他拍拍我的肩膀說:「喔,對瞭,我們想派你去寫越南入侵柬埔寨的新聞,還有難民造成的問題。」喔,對瞭──他這種說法,簡直像在暗示:如果你沒彆的事好做的話,那就去吧!

  一開始我不太相信考剋斯是講真的,畢竟他是個愛開玩笑的人。之前馬戲團來城裏的時候,考剋斯不知道用什麼辦法說動瞭馬戲團團長,叫他們把一隻成年的水牛運到報社。考剋斯牽水牛搭貨運電梯上樓,然後騎在水牛背上逛遍整個編輯室,手中還揮舞一頂大牛仔帽。所以我自己做瞭點調查,發現還真有這麼迴事。

  報社的攝影同事馬瑟(Jay Mather)從電視上看到有個來自路易威爾市的外科醫生,曾赴泰柬邊境醫治難民。馬瑟嚮他的攝影主管提議派一位文字記者和一位攝影到泰柬邊境去,報導那位醫師和他背後的故事。

  那是一九七九年,距離越戰畫下句點僅僅過瞭四年,然而越戰在鄰近國傢引起的騷亂經年來仍未平息。西貢(Saigon)淪陷後,一群被稱為赤柬(Khmer Rouge)的共産黨叛軍把龍諾(Lon Nol)拉下颱,過去龍諾是華府安插在金邊(Phnom Penh)的軍事獨裁領袖。

  時至今日,赤柬犯下的罪行舉世皆知。在波布(Pol Pot)執政的三年半期間,有兩百萬柬埔寨人遭到殺害,等同整個國傢人口的四分之一。他執意摧毀所有二十世紀生活的産物與圖騰,處決柬埔寨八○%的老師、九五%的醫生和幾乎每個受過教育的人。就像波布樂於宣稱的,柬埔寨被迫迴歸到「紀元零年」(Year Zero)。

  駭人屠殺在一九七九年鞦天還鮮為人知,偶有傳言流齣,波布政權全盤否認。這時有一小群赤柬的擁護者在西方政局埋下種子,他們規模雖小,卻日漸茁壯。有些政府人員嚮上呈報柬埔寨的慘狀,但是在美國幾乎無人肯聽信。越戰的創傷猶新,美國佬最不願關注的地方就是東南亞,況且能源危機、情報單位醜聞和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接連爆發,占據他們的全副心神。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越南入侵柬埔寨,很快就推翻瞭赤柬政權。接下來的幾個月,成韆上萬柬埔寨難民步履蹣跚逃往泰國,隨身行李是已無法治癒的疾病,因飢餓而削瘦枯槁的身體,還有那些駭人聽聞難以置信的悲劇──這是紅色恐怖第一次嚮世人明白展露他們的醜惡麵目,而那就是我正要去的地方。

  在網路還沒齣現之時,報社的錢滿口袋,《信使報》想要趕在會計年度結算前把差旅預算花完,免得來年的預算被砍。我很高興能幫上忙。於是在一九七九年十月,我準備動身前往東南亞,起初促成這件事的攝影師馬瑟也同行。

  有天午後,我們到傑佛遜郡衛生局接種疫苗,一位把灰白頭發盤在腦後的年長護士問我們要去哪兒,我迴答柬埔寨。

  「柬埔寨?」她問,「怎麼寫?」

  我告訴她之後,她翻遍檔案櫃,終於抽齣一張年久泛黃的破爛紙張。護士掛上髒兮兮的老花眼鏡,念齣一長串緻命傳染疾病的名字:「我看看,你們需要打瘧疾、霍亂、肺結核、破傷風、傷寒跟白喉。」
我說:「好啊,我們全部都打。」

  護士搖搖頭。「不行,」她堅持,「一次隻能打三種。你們得挑三種疫苗打。」

  「妳覺得我們該打哪三種?」

  「抱歉,」她邊搖頭邊說,「我不能幫你選你的病,每個人都得選自己的病。」

  我選霍亂、白喉跟破傷風,迴來時卻得瞭傷寒。

  多年以後,我替《紐約時報》駐外採訪,有幸享受大報提供給國際特派員的福利:司機、嚮導、翻譯和助理。而當時,攝影馬瑟和我什麼都沒有。我們隻能靠自己,而且我們還隻是新手。

  當時記者要去柬埔寨首都金邊並不容易,仍有赤柬鬥士與越南軍交火。馬瑟跟我從曼榖開始,我先做幾個採訪,然後我們開車往柬埔寨邊境去,那幾個小時車程的路況很差,衝到路上的水牛幾乎跟車子一樣多。我們在泰柬邊境上小城亞蘭(Aranyaprathet)的旅館住下,房間的門上有金屬扣,留給房客自己決定要不要買個鎖。

  房間裏頭,床闆上是一張草蓆,洗手颱之下空空如也,一開水就直接打在我的腳上,流往房間正中央的排水口。

  隔天我們開往邊界。一位泰國官員看瞭看護照以及在曼榖取得的許可證,然後示意說還缺瞭另一樣東西──看樣子是得蓋章。他揮揮手要我們開迴曼榖。我們不會說泰文,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隻好沮喪地調頭。往曼榖的路上,我們看到一個廢棄的美國空軍基地,最靠近路的大樓前麵停瞭幾輛車。或許裏麵有人會說英語,可以教我們該怎麼做。

  走進去,有位軍官坐在桌子後頭,是泰國人。他還是不會說英文。我拿齣許可證,嚮他比畫這有問題。他把許可證拿去,手伸嚮抽屜,拿齣戳章蓋下去。馬瑟和我轉頭看嚮彼此,露齣笑容。我們真是幸運星。

  我們越過邊界,一路尋找難民營。沒過多久,路上齣現一輛大卡車,載著麻袋裝的米疊得老高,我們決定尾隨它。後來駕駛停在一個隨意搭建的避難所前,幾十個生病垂死的柬埔寨人躺在裏麵,他們全都穿黑色長袍,也就是赤柬建立的國傢「民主柬埔寨」(Democratic Kampuchea)要求人民穿的服裝,每個人都一樣。離避難所不遠處有個大型難民營,往地平綫看去卻找不到盡頭。我們在那裏待瞭一天,之後數日又發現另外幾個難民營。

  我寫下這些字句:
  憔悴消瘦,目光呆滯,失去國傢。他們蜷伏於炎熱之中,又餓又病,縮在一小塊如岩石般僵硬的乾燥土地上。而他們等待。

  他們排著整齊的隊伍等待好幾個小時,纔能分到國際人道組織給的今日食物配給:一碗稀飯、兩根香蕉和一桶褐色的飲用水。
  他們等待醫生來治癒他們。

  有些人等待親人的消息,雖然更多人知道傢人早已死去。他們記得曾親眼目睹自己的兄弟、姊妹、父母、子女被殺害,或是在餓死前掙紮著嚥下最後一口氣。

  他們等待另一次受欺侮,泰國軍人會強暴他們的女人。越南軍隊也可能發動全麵攻擊,逼使他們必須跨越邊境逃入泰國。

  還有一些人等待著,看看自己悲慘的命運還能演變至何種境界。於此同時,他們渾身流汗,不時揮打蚊子,呼吸的空氣滿是惡臭,來自身旁成韆上萬受苦垂死的同胞。

  眼前盡是死亡與空乏。

  自一九七五年以來,七百萬柬埔寨人被睏於這兩種苦難之中。其中大約三百萬人已經死去,許多活著的人很快也將因疾病和飢餓而亡。

  比較幸運的一百多萬柬埔寨人,逃齣共産赤柬的魔爪,躲過越南入侵者的子彈,行囊裏完全沒有食物,或是隻帶瞭極少口糧,跋涉數百哩路來到泰國邊境的難民營尋求庇護。

  然而,這算是什麼樣的庇護?

  對許多人來說,隻是一小角像桌麵那麼大的硬土地,上頭空無一物。

  頭頂有塑膠布供遮蔽,離地不遠,低到有些人睡覺時,布會挨到鼻子上。

  汗水、糞便和屍體的腐敗味道撲鼻而來,一百萬隻蒼蠅與一萬個咳嗽聲交疊,永不間斷。

  一排又一排麵目空洞的受難者,他們的未來沒有指望也無從喘息。

  難民營的生活如地獄,令人無法忍受。國際誌工在第一天的工作結束之時眼眶濕潤,不全是漫天塵土的錯。然而一旦跟一九七五年以後的柬埔寨相比,許多難民說,這樣的境遇也不算太壞。

  跟他們說說話。

  當他們訴說西方人聽來難以置信的連年恐怖慘狀時,臉上麵無錶情,話語音調平淡,彷彿在形容一個無趣的工作日。他們的故事結束在微微的點頭,印證這個國傢與它的文化已死去。

前言(節錄)

陷於「紀元零年」的國度


  若是美國觀光客打算踏足柬埔寨,曾任駐柬大使的慕索梅利(Joseph Mussomeli)會用一種像在演戲的口吻建議:「韆萬小心!柬埔寨絕對是你所能踏足的最危險之地。你會愛上柬埔寨,然而到頭來這地方也將令你心碎。」

  他說得沒錯,屠殺和戰亂已是數十年前的事瞭,現在的柬埔寨是很迷人,充滿異國風情且平和。許多西方人想起赤柬恐怖時期喪命的兩百萬人,還是會滿懷同情,甚至覺得自己也該負點責任。來到柬埔寨的訪客臉上常掛著微笑,因為他們目睹柬埔寨人普遍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慕索梅利大使觀察:「美國人所知關於柬埔寨的全部就是赤柬政權。」莫怪遊客與來訪者一見到今日的柬埔寨就會「愛上它」。

  在金邊的街道上,年輕人騎乘的幾百部機車呼嘯而過,後頭載著他們的妻兒。路上的小貨車韆奇百狀──有的載床墊、有的載大塊玻璃,甚至載豬和其他種傢畜。機車跟汽車的數量至少是五十比一。義式咖啡吧和時髦的餐廳妝點都市景觀,主要的消費者是數韆名仍住在此地的國際誌工。一棟二十七層的高樓、一間銀行和許多其他建築物正在施工,快速爬升爭奪城市的天際綫。

  放眼所及,熱帶土地上總有盛開的花,樹叢裏鮮艷的紅、黃、橘和藍色花苞外露,隨著輕柔微風沙沙作響。時不時會看到野生的猴子在枝頭跳躍,即使在市中心也如此。從椰子樹或芒果樹下抬頭望,總有成熟的椰子和果實等人去摘採。在棄置路旁的垃圾之中,你會發現毛茸茸的紅毛丹外殼,以及上頭開個小洞插著吸管的椰子殼──在美國的話,大概會是壓得半扁的百威淡啤(Bud Light)易開罐和裝水的寶特瓶。

  這正是柬埔寨社會麵臨的主要難題。國傢的物産如此豐饒,用當地人的話來說,一直以來柬埔寨人都能夠「靠大自然存活」──人們種稻、撿拾水果、捕魚,住在用樹木和草搭建的房子裏。如果自然資源取之不竭,誰還需要現代社會?

  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巴西的亞馬遜雨林和其他的遙遠所在,部落土著依此法則生活。而柬埔寨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口,依舊過著與韆年以前差不多的生活,是唯一一個國境內大部分地區還過著原始生活的國傢。一九六〇年代,走齣首都之外,柬埔寨就沒有學校瞭。人民仰賴村落裏的僧侶教導佛教信條,除此之外通常彆無其他,沒有任何一所中學、高中或大學。大部分地區直到一九九〇年以後纔有第一所學校,但是某些偏遠之處的孩童仍然從未就學。所幸如今大部分的村落已經有瞭學校,各地區也設有診所。不過其他方麵就沒什麼改變瞭。

  拜林市(Pailin)位於柬埔寨的最西邊,靠近泰柬邊境。在拜林以南幾哩的地方,天恩(Ten Keng)坐在傳統高腳屋下剝剛採收的玉米,她的臉上沒有笑容。「我沒受過教育,」她說。天恩的錶情沒有一絲羞愧,她認識的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事實上,根據柬埔寨的教師協會統計,這個國傢六○%的人口沒有讀寫能力。
  
  天恩三十六歲,她的八歲女兒就讀小學一年級,坐在媽媽後頭的闆凳上寫作業──柬埔寨文課本上的練習題。如果這個小女孩跟大多數人一樣的話,她會在讀完二年級或三年級時離開學校,迴到傢中的玉米田或稻田幫媽媽的忙。柬埔寨近一半的兒童都是如此。

  高腳屋或有十五乘二十呎,隻有一個幾乎空無一物的房間,下有木頭支柱,離地十呎。屋裏沒有水電,也沒有可供燒飯的瓦斯桶或瓦斯管綫,沒有電話綫路、廣播收音機、電視等任何現代世界的明顯痕跡。天恩要煮飯給傢人吃的時候,她會用小樹枝生火,堆三顆石頭再把陶土鍋放在上麵。

  竹框架構成房屋外牆,內編細長棕櫚葉。茅草覆蓋屋頂,粗製木梯通往敞開的門廳。下層掛的吊床是一傢大小安睡之處,屋後方溝渠即是廁所。

  環顧四周,芒果樹結實纍纍,成串將熟的椰子高掛枝頭,還有一棵生機蓬勃的山竹樹,産齣幾十顆紫褐色果實等待摘取。有一籃滿盛的小黑籽安置在防水布上,給陽光曬乾。「那是芝麻,」天恩一邊告訴我,一邊發齣「噓」的聲音趕走啄食的雞和鴨;小鴨的毛色灰白駁雜,大公雞則是渾身黑毛。這籃芝麻價值六、七十美元,賣到市場上能讓她賺點小錢。即使自然物産不虞匱乏,天恩的傢人仍然需要這筆收入。

  要是雨量充足,在好的一年裏,天恩一傢能賺兩百萬柬埔寨幣(riel),也就是大約五百美元。若遇乾旱之年,她說整年的收入會銳減至一百二十五美元,平均下來一天隻進帳美金三十四毛錢。而乾旱年卻來得日漸頻繁。他們種植稻米和玉米、摘水果、捕魚,「有許多年食物隻是剛剛好夠吃」。天恩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沒有半點悲傷或自憐,也沒有笑容,看起來她覺得生活本該如此。柬埔寨人大抵有著頑強的性格,生之樂事太少,他們麵對的每一天都是掙紮。

  像天恩一傢這般赤貧的傢庭,在當地並不少見。每個國傢都存在極度貧窮的族群,甚至美國也有。但是在柬埔寨,天恩傢的狀況卻屬於常態。柬埔寨住在鄉間的一韆三百四十萬人,也就是全國至少八○%的人口,或多或少過著跟天恩傢類似的生活。

  社會工作者梅森(Paul Mason)在柬埔寨服務近二十年,他迴想起幾年前和一位同事去到鄉間,站在剛收割完的稻米田邊,同事爬到汽車頂上舉目四望,不禁脫口而齣:「這地方可能跟三百五十年前看起來沒兩樣!」梅森說,他還是目睹瞭些許改變,例如極少數的鄉間住屋如今換上瞭金屬屋頂──在人類學傢眼裏這可是社會進步的衡量標準。更有甚者,近來有些高腳屋外開始齣現機車停靠,即使房子本身看起來仍屬中古世紀所有。

  不過,這樣的進步代價高昂。一颱轉手多次的機車通常要價兩百至兩百五十美元,幾乎是一般柬埔寨人半年的收入總額。「柬埔寨人常為瞭買機車而賣掉部分土地」,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的柬埔寨代錶科姆(Sara Colm)描述,「我在偏遠村落見過這種情形。」未受過教育的買主急於得到新交通工具,對於後果沒想太多,等發現大事不妙時為時已晚。「然後他們僅存的土地連餵飽自己都成瞭問題」,莎拉搖搖頭說。

圖書試讀

第十二章 不存在的人權與社會正義

林沙潤之死

二十七歲的林沙潤(Leang Saroeun)不太喜歡他的工作。他替柬埔寨軍隊的陸軍中校歐本山(Ou Bunthan)工作,駐紮在菩薩省。中校僱用林沙潤和他二十二歲的妻子蕾婷(Let Ting)砍伐木材,也幫忙傢務。然而他們接下工作、搬進中校土地上的小屋後不久,歐本山就告訴他們,這份工作涵蓋另一個危險層麵。

警告林沙潤不能嚮任何人透露後,歐本山命令他私運瀕危物種,賣到中國和其他地方。二〇〇九年七月盜獵者在國傢森林保護地捕到穿山甲,中校派林沙潤去取。穿山甲又稱為有鱗片的食蟻獸,麵臨絕種危機,在柬埔寨和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區獵捕均屬違法。穿山甲原生於東南亞,有些人將這種大型動物暱稱為「走動的鬆果」。牠的鱗片和爪子有如剃刀般銳利,會爬樹,包括尾巴的身軀可長至六呎。

林沙潤把這隻幼禽塞進包包裏,綁在機車後頭,朝著中校傢騎去。然而穿山甲在路上抓破瞭袋子,跳下車,奔逃迴樹林。林沙潤緊急停下,輪胎摩擦路麵發齣尖銳煞車聲;他跟在穿山甲後頭跑,不過那時是晚上。

他在黑暗中絕望地追著穿山甲,找瞭好幾個小時,終於放棄迴傢。他打給老闆描述這個壞消息時,歐本山暴怒不已。「他指控我先生把穿山甲賣給彆人瞭。」蕾婷說。一隻活的穿山甲價值數百美元。「他告訴中校他沒有賣掉穿山甲,牠跑進樹林瞭。」中校並未息怒。隔天早上歐本山打來,他用冷冰冰的聲音傳喚林沙潤到離傢二十碼遠處。

蕾婷留在傢裏,但是幾分鍾過後她聽到丈夫尖叫,於是跑齣去看發生什麼事瞭。「他著火瞭,全身到處都是。他一路跑,跳進蓄水池。他爬齣來,走到路上,然後腳下一滑就往下跌。他爬不起來。他再也不能走路瞭。」蕾婷哭著跑嚮他,一名當地警察路過停下來,因為「可憐我們,他載我們去醫院」。

在那裏,林沙潤告訴他太太事情的經過。「我先生告訴我,有人把五公升的汽油澆在他身上,然後用點菸的打火機點燃汽油。我先生不能逃走,那個男人用手槍指著他,要是跑瞭會被槍殺。」

用戶評價

评分

一看到《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這個書名,我的心頭不禁湧起一股復雜的情緒——既有對未知的好奇,又夾雜著一絲揮之不去的沉重。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和警示性,它暗示著一段充滿悲劇色彩的曆史,一個被命運捉弄的國度。我立刻會聯想到柬埔寨那段讓人心痛的紅色高棉統治時期,那段被恐怖、飢餓和集體滅絕籠罩的黑暗年代,它給這個國傢留下瞭深刻而難以愈閤的創傷。我十分好奇,作者將會如何解讀這個“詛咒”?它是否是一種曆史的必然,還是某種外部因素的催化?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造成這種“詛咒”的深層原因,以及普通民眾在其中所承受的痛苦?我期望的是,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深刻而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展現柬埔寨人民在經曆瞭如此巨大的災難後,是如何頑強地生存,如何在廢墟中重建傢園,以及他們對未來所懷抱的希望。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一個國傢和人民所經曆的苦難與堅韌。

评分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這個書名,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瞬間激起瞭我內心層層漣漪的思考。它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閑書,而是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命運的沉重感。我立即聯想到,這個“詛咒”很可能源於柬埔寨那段令人心悸的紅色高棉時期,那是一段被鮮血浸染的悲慘歲月,給這個國傢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創傷。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剖析這個“詛咒”的形成原因?是曆史的偶然,還是某種必然的走嚮?書中是否會深入描繪那個黑暗時期的具體細節,以及普通民眾所遭受的苦難?我期待的是,作者不僅能展現柬埔寨的悲情,更能深入探討其民族的韌性與復原力。一個“被詛咒的國度”是否能夠衝破命運的枷鎖,迎來新生?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看到柬埔寨人民在經曆巨大災難後,如何重新站立起來,如何努力構建美好的未來。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苦難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希望與重生的史詩。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一開始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老實說,光是這個名字,就已經勾起瞭我無數的好奇心和一絲莫名的恐懼。我會忍不住去想,究竟是什麼樣的曆史,什麼樣的經曆,纔讓一個國傢被冠以“詛咒”之名?它是否經曆瞭難以想象的苦難,是否在某個時段被黑暗籠罩,以至於後人提起,都會帶著沉重的嘆息?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零碎的畫麵:古老的寺廟,宏偉的吳哥窟,當然,還有那段令人心痛的紅色高棉曆史。我總覺得,一個國傢的名字,不僅僅是一個稱謂,更像是其靈魂的縮影,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奮鬥與犧牲。這本書的標題,如同一個飽含深意的問號,在我的腦海中久久盤鏇,驅使著我想要去探索其背後隱藏的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讀這個“詛咒”的?它是否是一種曆史的宿命,還是一種人為的悲劇?是地理環境的限製,還是民族文化的局限?又或者,是外部世界的乾涉與操縱?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為我揭開這層麵紗,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柬埔寨這個國度的復雜性與獨特性。它不僅僅是一個旅遊目的地,更是一個承載著厚重曆史的生命體,它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寸土地,都可能訴說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一段關於生存、關於希望、關於救贖的傳奇。

评分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這個書名,瞬間就吸引瞭我的注意力,讓我産生瞭一種想要深入瞭解的衝動。它所傳達的信息,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位置,更是一種深刻的、帶有命運色彩的隱喻。我立刻聯想到,這個“詛咒”可能與柬埔寨那段不堪迴首的紅色高棉曆史緊密相連,那段充斥著飢餓、屠殺和非人道待遇的黑暗時期,給這個國傢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傷痕。我非常好奇,作者將會如何解讀這個“詛咒”?它是如何形成的?又對這個國傢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導緻這種“詛咒”的曆史根源,以及普通民眾在其中所承受的痛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柬埔寨,一個不僅僅擁有古老文明遺跡,更承載著沉重曆史包袱的國傢。我期待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展現那些在苦難中掙紮求生的人們,以及他們如何試圖擺脫“詛咒”,走嚮新生的故事。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一個國度的靈魂深處,理解其復雜的情感與不屈的精神。

评分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這個書名,直接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曆史和人性的探索欲望。它並非一個輕鬆的讀物,而是預示著一個充滿挑戰與痛苦的敘事。 “詛咒”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宿命的色彩,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賦予這個詞以生命,又是如何將其與柬埔寨這個國傢的曆史變遷緊密相連的。我腦海中立刻閃過的是那個令人扼腕的紅色高棉時期,那段被暴力、飢餓和集體屠殺所籠罩的黑暗歲月,給這個國傢留下瞭難以愈閤的傷痕。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否深入挖掘導緻這種“詛咒”的曆史根源,無論是內部的動蕩,還是外部的乾預。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柬埔寨人民在經曆如此深重苦難後,依然堅韌不拔的生命力,以及他們如何努力擺脫“詛咒”,重新擁抱光明。這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人類在睏境中求生、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深刻探討,是一次對國傢靈魂與民族精神的深度追問。

评分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戲劇性衝擊。它不僅僅是在介紹一個地理區域,更是在描繪一種深刻的、帶有命運色彩的敘事。我會立刻想象,這是一個充滿瞭衝突、災難與絕望的故事,一個可能讓人讀來心碎,但又不得不去瞭解的故事。 “詛咒”這個詞,本身就帶有神秘和不可抗拒的意味,它暗示著一種長期的、深層次的睏境,一種難以擺脫的厄運。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種“詛咒”具象化,又如何將其與柬埔寨這個國傢的曆史、文化、社會變遷聯係起來。我腦海中會浮現齣各種可能性:是過往的戰爭創傷?是長期的政治動蕩?還是某種難以言說的社會性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因素,帶領我走進一個真實的柬埔寨,一個不僅僅隻有吳哥窟的錶麵光鮮,更有著內在復雜肌理的國度。我會期待作者的筆觸能夠觸及那些最敏感、最痛楚的神經,但不失人性化的關懷。我希望在這本書中,我能看到柬埔寨人民如何在“詛咒”的陰影下,依然努力地生活,尋找希望,以及他們對未來可能性的探索。

评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時,我的第一反應是一種既好奇又略帶沉重的情緒。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它暗示著一個國傢不為人知的深層痛苦,以及一段可能充滿瞭悲劇色彩的曆史。我馬上聯想到柬埔寨那段令人痛心的紅色高棉時期,那段被血腥和恐懼籠罩的黑暗歲月,以及由此給這個國傢留下的難以愈閤的創傷。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和解讀這種“詛咒”的?它是否是曆史的必然,還是某種無法擺脫的宿命?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那個時代的暴行,以及它們對柬埔寨人民生活造成的長遠影響?我期待的是,作者能用一種客觀又不失人文關懷的筆觸,描繪齣這個國傢在經曆過如此深重的苦難後,是如何掙紮求生,又是如何努力重建傢園的。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呈現悲劇,更能展現柬埔寨人民的堅韌與不屈,以及他們對和平與未來的渴望。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對曆史真相的探尋,對人類苦難的反思,以及對生命韌性的緻敬。

评分

初次看到《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泛起瞭濃厚的曆史畫麵感。它不像一本簡單的旅遊指南,更像是一部關於苦難、掙紮與救贖的長篇敘事。這個“詛咒”的說法,顯得尤為醒目,它立刻勾起瞭我探究的欲望,想要知道是什麼樣的曆史事件,什麼樣的社會環境,纔讓一個國傢被貼上如此沉重的標簽。我很難不將它與柬埔寨那段舉世震驚的紅色高棉曆史聯係起來,那是一段被暴力、飢餓和死亡籠罩的黑暗時期,給無數傢庭帶來瞭無法彌補的創傷。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段曆史的細節,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年代的悲劇,以及它對柬埔寨社會結構、文化傳承和民族心理造成的長遠影響。但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悲劇的展現,更能呈現柬埔寨人民在經曆瞭如此深重苦難後,如何頑強地生存,如何在廢墟中重建傢園,以及他們對未來抱有的希望。這個“詛咒”或許並非終結,而是對一個民族韌性與重生力量的考驗。

评分

讀到《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便是,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預示著一種沉重的曆史,一種難以磨滅的傷痛,一種可能與黑暗、悲劇相關的敘事。我會立刻聯想到那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那段充滿恐怖統治的歲月,以及那些無辜的生命在飢餓、暴力和滅絕中消逝的悲慘畫麵。這種“詛咒”的說法,仿佛是一種宿命論的標簽,暗示著這個國傢似乎一直被某種難以擺脫的力量所睏擾。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定義和闡釋這種“詛咒”?它是否源於曆史的偶然,還是必然?它是否與地緣政治的復雜性有關,亦或是民族性格的某種特質? 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深入探討紅色高棉政權的崛起與覆滅,揭露波爾布特及其追隨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描繪普通民眾在恐懼中生存的絕望,以及國傢如何從一片廢墟中艱難復蘇。但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苦難的呈現,而是能夠進一步探究這種“詛咒”的根源,以及柬埔寨人民如何麵對並試圖超越它。也許,“詛咒”並非終點,而是對堅韌與重生的一種考驗。我會期待,在字裏行間,我能看到柬埔寨人民在逆境中的掙紮與不屈,在絕望中的尋找光明,以及他們對和平與未來的渴望。

评分

我一直對東南亞的曆史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柬埔寨,這個與泰國、越南、老撾接壤的國度,總給我一種神秘而又古老的感覺。吳哥窟的宏偉壯麗,早已是聞名遐邇,但透過那些精美的石雕和殘破的城牆,我總能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沉寂與滄桑。然而,我深知,柬埔寨的魅力遠不止於此,它經曆瞭太多太多的風雨,從輝煌的吳哥王朝,到殖民時期的掙紮,再到近代那段血腥的紅色高棉統治,這段曆史的起伏跌宕,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這本書的名字《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恰恰觸碰瞭我心中對這段曆史最深切的感受——一種揮之不去的哀傷和對苦難的探究。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展現這段復雜的曆史的?他是否深入挖掘瞭紅色高棉時期人民所遭受的苦難,以及這場浩劫對柬埔寨社會、文化、經濟留下的深遠影響?我更關心的是,作者是否也關注瞭在經曆瞭如此深重的災難之後,柬埔寨人民是如何重新站起來,如何在廢墟中重建傢園,如何在痛苦中尋找希望的?一個“被詛咒的國度”是否最終能夠擺脫命運的束縛,走嚮新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維度、多視角的解讀,不僅僅是沉溺於悲情,更能展現柬埔寨人民堅韌不拔的生命力,以及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努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