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中藥學:詳細介紹427種藥材、藥方與152種常備用藥

實用中藥學:詳細介紹427種藥材、藥方與152種常備用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藥學
  • 中醫藥
  • 藥材
  • 藥方
  • 常用藥
  • 傢庭用藥
  • 健康養生
  • 中醫
  • 實用
  • 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實用中藥學是一門應用本草學、植物學、動物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和中醫學等學科知識,本書以簡單易懂的文字,全麵性地介紹中藥的源流、基原、分類、質量、性能、生産、採製、養護、炮製、製劑、鑒定、臨床應用和現代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的研究概況等,是一般知識的專業基礎課程。可作為食品營養專業和保健食品專業學習中藥的教材,也可用於中醫專業、針灸推拿專業、醫護專業、物理治療專業、醫管專業及其他西醫各專業、美容妝療專業及生物科技等相關專業學習中藥使用,或作為關心中藥事業的各類人士瞭解、學習、使用、研究中藥的入門書。

  中藥來自天然,一般毒副作用較少,在國際醫學研究上越來越受到重視,且深受使用者青睞。近年來隨著難治病譜的改變,健康觀念的擴充,醫學模式發生瞭重大的變革,醫學的目的由防病治病轉嚮維護健康,自我保健及治未病等。在此形勢下,中藥已深入我們的生活,不僅僅用於防治疾病,還廣泛用於食品、保健食品、美容化妝品及各式各樣日用保健品。事實更證明,中醫中藥的許多理論、知識和思維方式、方法,對指導我們的生活與健康,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學習中藥需要有許多基礎知識,如植物學、植物分類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等,但作為非中藥專業的教學,由於教學過程有時數的限製,又不能強補太多,希望有興趣的讀者根據自己的時間許可,對上述的基礎課程作適量的瀏覽,以加深對中藥的瞭解。

  全書分上下兩大篇

  【上篇】 主要介紹中藥概說、源流、基原、分類和命名、産地和採集、加工和泡製、養護、影響質量的因素、藥性理論、臨床應用、化學成分和藥用植物學的基本知識,是學習和瞭解中藥特點的必備知識。

  【下篇】 按照中藥的治療法則功能分類,將常用中藥分為解錶、清熱、瀉下、祛寒、祛風濕、祛痰、消導、理氣、理血、鎮潛安神、宣竅、補益、收澀、驅蟲、 外治等16類,並逐一介紹每類藥物的共同特點、來源、性味功能、用法用量和現代研究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以及藥方的組成、功用、主 治、方歌、方解與臨床應用等。

  對本藥中醫臨床應用的特點、類似藥物的區分特徵等,都以對比的方式作瞭闡述,是掌握每種藥物特徵,區隔類似藥物的細微差異最有用知識。

  傳統的中藥學概論較少介紹現代的成分藥理研究,而作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這是現代人學習中藥不可缺少的內容。因此,特意在各類藥的概說中扼要的介紹該類藥的成分與藥理的特點,並在各藥的現代研究中,介紹該藥的藥理作用,並詳盡的介紹該藥的化學成分,提供專業人士瞭解、開發與應用的中藥知識的學習。

  透過實用中藥學,期待有興趣專研中藥的讀者或學生對中藥有個概括與較為全麵的瞭解,進一步學習、研究、使用中藥打下較好的健康基礎。

本書特色

  1.由中、西醫博士教授聯閤著作,知識性專業度皆首屈一指,文字敘述淺白易懂,用劑、用量、用法、功效等,皆有詳細說明。

  2.按照中藥的治療法則功能分類,將常用中藥分為解錶、清熱、瀉下、祛寒、濕、風、痰、消導、理氣、理血、鎮潛安神、宣竅、補益、收澀、驅蟲、 外治等16類,並逐一介紹每類藥物的共同特點、來源、性味功能、用法用量和現代研究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以及藥方的組成、功用、主 治、方歌、方解與臨床應用等。
古籍醫鑒:中華傳統藥學精粹探微 引言 自岐伯問難,黃帝垂詢,中華醫藥學便承載瞭數韆年的智慧結晶。不同於側重現代分類與劑量學的當代藥典,本書《古籍醫鑒:中華傳統藥學精粹探微》旨在深入挖掘和係統梳理流傳至今的經典醫籍中,那些承載著古代醫傢對自然、生命與疾病深刻理解的理論精髓與實踐方法。我們聚焦於古代文獻的原文解讀、不同學派的理論辨析,以及曆史上特定時期用藥思維的演變,力求還原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傳統藥學圖景。 第一部分:理論溯源與哲學根基 (約400字) 本書伊始,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中醫藥學的哲學基石。不同於現代科學的實證主義,傳統藥學建立在陰陽五行、藏象學說以及氣血津液等核心概念之上。 陰陽五行的動態平衡: 詳細剖析《黃帝內經》中關於“陰陽相抱,以成萬物”的論述,及其如何具體指導藥物的寒熱溫涼屬性劃分。我們不再停留在簡單歸類,而是深入探討在特定病情下,如何根據“相生相製”的原理,靈活運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機體的失衡狀態。例如,探討升散、收斂、剛燥、柔潤等性味背後所代錶的能量轉化過程。 髒腑經絡的精微關聯: 通過參閱《難經》及早期本草著作,係統梳理古代醫傢如何構建復雜的髒腑傳變模型。重點解析不同經絡循行與藥物歸經規律的對應關係,探討在缺乏現代解剖學基礎的情況下,古人如何通過臨床觀察建立起功能性的係統聯係。 辨證論治的思維脈絡: 本部分將重點解析“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在古代用藥中的體現。通過分析如張仲景《傷寒論》中的六經辨證體係,展現“審因求機”的用藥邏輯,即藥物的選擇是基於對疾病“機理”的判斷,而非單純針對“癥狀”的掩蓋。 第二部分:經典本草的文本考證與流變 (約500字) 傳統藥學的實踐離不開對藥材本性的認識。《神農本草經》作為藥物學的濫觴,其地位無可替代。本書不以現代鑒定標準為主導,而是側重於古代文本的源流考證。 藥物品種的古代認定: 選取《神農本草經》《名醫彆錄》《唐本草》等核心典籍中,記載模糊或存在爭議的藥物品種進行專題研究。例如,對古代所稱的“麻黃”“防己”“莨菪”等,結閤古代地理、采集習俗及文獻記載的交叉印證,探討其原始指代物與後世用法的演變,辨析不同曆史時期對同一名稱下藥材的實際應用差異。 “三品分類”的深層解讀: 細緻闡釋《神農本草經》中“三品”(上品、中品、下品)的劃分標準。這不僅僅是毒性或效力的簡單分級,更是蘊含瞭古代哲學中關於“養生與治病”的取捨。上品藥的“無毒久服不傷人”體現瞭對生命力的滋養,而下品藥的“多毒”則直接指嚮對病邪的峻猛清除。 炮製的古代智慧: 專注於傳統炮製技藝的理論基礎。我們將考察“九蒸九曬”“火煆”“飛丹”等傳統製法,分析其在古籍中被記載的原因和目的——例如,如何通過炒、炙、煆等方式來“矯味製烈”,改變藥物的偏性,使其更符閤特定的證候需求,而非僅僅是提高溶解度或去除雜質。 第三部分:古代方劑學的結構解析與配伍藝術 (約450字) 方劑的組閤是中醫理論的最高體現,其配伍藝術凝聚瞭曆代醫傢的集體經驗。本書將聚焦於方劑的內在結構邏輯,而非簡單列舉方證。 君臣佐使的結構功能: 深入剖析諸葛荷書中“君藥獨主”的原則,以及“佐製”與“佐助”在方劑中的具體作用。通過對麻黃湯、小柴鬍湯等經典方劑的拆解分析,展示主藥的功效如何被輔藥放大、製約或引達病所。 復方配伍的禁忌與相須相畏: 詳述古代醫籍中對藥物配伍的經驗總結。《神農本草經》中“十八反”“十九畏”的記載,被認為是指導臨床安全用藥的鐵律。本書將追溯這些禁忌的起源,並結閤後期如《韆金方》等對配伍的補充說明,分析古人在處理復雜疾病時,如何在嚴格的禁忌下進行大膽而精妙的創新。 時令與地域的劑量考量: 研究古代醫籍中關於“地域性”和“季節性”用藥的論述。例如,探討南方濕熱地區與北方寒冷地區用藥的差異,以及在不同季節,藥物的劑量和配伍需要如何隨之調整,體現瞭傳統用藥對客觀環境的敏感性。 結語 《古籍醫鑒:中華傳統藥學精粹探微》是一部旨在迴溯本源、探究原理的學術性著作。它不提供即時的治療方案或現代劑量錶,而是緻力於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古代醫傢認知世界的窗戶,理解傳統藥學思想體係的深度與廣度,欣賞其在實踐中展現齣的非凡創造力與整體觀。本書是獻給所有對中醫藥學理論基礎、曆史沿革及經典醫理懷有濃厚探究興趣的同仁與學者的鑒賞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楝


  ‧紐西蘭奧剋蘭大學分子醫學及臨床藥理學博士。

  ‧長期從事醫學預防保健,中西醫藥臨床藥理與治療。

  近年來潛心研究中西醫藥養生保健理論及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機理和防治,在學術上頗有建樹。根據危害現代人健康的最主要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和代謝綜閤徵的病因、病理、預防和治療,有許多獨到的發現和認識,指齣代謝綜閤徵是一組危害當代人健康最嚴重的退化性疾病,首次提齣斯達布剋(Starblocker)營養健康飲食法,結閤中醫治未病的認識,主張早期乾預,並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取得瞭獨特的先進理念。

吳煥

  ‧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畢業,為大陸西醫學習中醫知名學者之一。

  ‧現任世界健康生活方式促進會聯閤總會副主席,颱灣深浦藥品研發部研發長。

  ‧兼任颱灣弘光科技大學食科係教授,與颱灣清華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暨生命科學係研究生班《現代植物藥》主講教授

  20年前吳煥教授移居新西蘭,專攻中西醫養生保健理論,在學術上有頗多建樹,推崇天然保健三品(天然保健藥品、天然保健化妝品、天然保健食品),主張精、氣、神、血四元並重,倡導中醫「補腎活血養生觀」,對退化性疾病、代謝綜閤徵等的前因後果,早期乾預和中晚期的調養有許多獨到的發現和新的認識,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強調養肝和綜閤性的強化調理,已得到國內外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同,並在大量臨床實踐中也得到瞭驗證。

圖書目錄

第一部 總論

第一章 中藥概說/‧從「藥」字談起 ‧中藥、草藥、生藥的含義 ‧中醫的特色 ‧中藥的特色 ‧中醫中藥的發展 ‧中醫中藥的現代化 ‧中藥現代化的重點

第二章 中藥的源流和發展

第三章 中藥的基源/‧中藥基源的重要性 ‧中藥基源研究的目的 ‧中藥基源研究中的本草考證 ‧中藥基源研究中的原植物檢定 ‧中藥基源研究中的品種研究‧中藥基源研究中的中藥鑑定研究 ‧中藥基源研究中的質量研究

第四章 中藥的分類和命名/‧中藥的分類 ‧中藥的命名 ‧中藥的拉丁名

第五章 中藥的産地和採集/‧中藥的産地 ‧中藥的採集 ‧中藥材的集散地

第六章 中藥的加工和炮製/‧中藥的加工 ‧中藥的炮製

第七章 中藥的養護/‧中藥品質的變異 ‧影響中藥品質變異的因素 ‧中藥材傳統養護技術 ‧中藥的分類與儲存的重點 ‧新技術在中藥養護中的應用

第八章 中藥藥性理論/‧四氣五味 ‧升降浮沉 ‧補瀉‧歸經 ‧毒性

第九章 中藥的化學成分/‧生物鹼 ‧苷類 ‧木脂素‧揮發油‧鞣質‧有機酸‧樹脂類‧脂類‧蠟質‧植物色素類‧糖類、胺基酸、多肽、蛋白質和酶‧無機成分

第十章 中藥的應用/‧中藥的配伍‧用藥禁忌‧中藥的用法‧中藥的用量‧中藥方劑的組成、變化與劑型

第十一章 中藥的質量/‧原藥材質量‧中藥製劑的質量‧臨床用藥常見的問題

第十二章 藥用植物學的基本知識/‧學習植物學基本知識的意義‧植物分類學基本知識‧經驗認藥‧中藥的採集經驗

第二部 各論

第1章 解錶藥 
‧解錶藥 
(一)辛溫解錶藥 :麻黃/桂枝/紫蘇葉(附蘇梗、蘇子)/荊芥 / 防風/ 白芷 /  細辛 / 蒼耳 /  蔥白 / 生薑(附: 薑皮、薑汁)   列錶辛溫解錶常用藥 :辛夷/香薷/藳本/羅勒/黃皮葉/山薄荷
(二)辛涼解錶藥 : 薄荷 / 葛根(附:葛花) /  柴鬍 / 升麻 / 菊花(附:野菊花) / 桑葉(附:桑枝、桑椹、桑白皮) / 牛蒡子 / 黃荊 /  鬼針草  列錶辛涼解錶常用藥  淡豆豉/蔓荊子/鴨腳木/玉葉金花
‧解錶方
(一)辛溫解錶方 :麻黃湯/ 桂汁湯/ 藿香正氣散    列錶辛溫解錶常用方:蔥豉湯/小青龍湯/越婢湯/參蘇飲/川芎茶調/荊防敗毒散
(二)辛涼解錶方:銀翹散/桑菊飲   列錶辛涼解錶常用方: 升麻葛根湯/香薷飲

第2章 清熱藥 
‧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石膏/知母/梔子/龍膽草/蓮心/虎杖/1 積雪草   列錶清熱瀉火常用藥:夏枯草/熊膽/蘆根/崗梅/羊蹄草/山芝 麻/地膽頭
(二)清熱燥濕藥:黃芩/黃連/黃柏/苦參/秦皮/馬齒莧    列錶清熱燥濕常用藥:白鮮皮/南天竹/白頭翁/火炭母/辣蓼/三顆針/十大功勞
(三)清熱解毒藥:金銀花/連翹/闆藍根(附:大青葉、青黛)/射乾/廣豆根/穿心蓮/魚腥草 270韆裏光    列錶清熱解毒常用藥:紫花地丁/三椏苦/水楊梅/廣東土牛膝/鳳尾草/野蕎麥/金果欖/羅鍋底/草龍/四季青
(四)清熱涼血藥:生地/玄參/丹皮/犀角     列錶清熱涼血常用藥:紫草/狗 肝 菜/(爵床科)
(五)清肝明目藥:決明子/木賊/青葙子/榖精草/密濛花
(六)清熱解暑藥:荷葉/苦瓜/綠豆    列錶清熱解暑常用藥:西瓜皮/絲瓜絡/金絲草
(七)清虛熱藥:地骨皮/青蒿/白薇/銀柴鬍    列錶清虛熱常用藥:鬍黃連/葎草
‧清熱方 
(一)清熱瀉火方:白虎湯/瀉白散/龍膽瀉肝湯/導赤散/小柴鬍湯
(二)清熱燥濕方:白頭翁湯/葛根黃芩黃連湯
(三)清熱解毒方:普濟消毒飲:葦莖湯: 五味消毒飲:大黃牡丹皮湯/仙方活命飲
(四)清熱涼血方:清營湯
(五)清肝明目方:梔子勝奇散
(六)清暑熱方:清絡飲
(七)清虛熱方:青蒿鱉甲湯  列錶清熱常用方:左金丸/清暑益氣湯/玉女煎/秦艽鱉甲散/竹葉石膏湯

第3章 瀉下藥 
‧瀉下藥
(一)攻下藥:大黃/芒硝/番瀉葉/蘆薈
(二)潤下藥:火麻仁/蜂蜜(附:蜂毒)鬆花粉   列錶潤下常用藥:鬱李仁/蓖麻仁
(三)逐水藥:甘遂/巴豆/牽牛子/芫花    列錶逐水常用藥:大戟/商陸
‧瀉下方 
(一)攻下方:大承氣湯/溫脾湯膽道排石湯
(二)潤下方:五仁丸
(三)逐水方:十棗湯    列錶瀉下常用方:涼膈散/大黃附子湯/麻子仁丸/清寜丸/盧氏丸

第4章 祛寒藥 
‧祛寒藥 
附子(附:烏頭)/肉桂/乾薑/吳茱萸/鬍椒/山蒼子(附:豆豉薑)  列錶祛寒常用藥:蓽撥/小茴香/丁香/花椒/豺皮樟/陰香/樟樹子
‧祛寒方 
理中丸/吳茱萸湯/陽和湯/四逆湯/參附湯/真武湯   列錶祛寒常用方:當歸四逆湯/迴陽救急湯

第5章 祛濕藥
‧祛濕藥 
 (一)芳香化濕藥:廣藿香/佩蘭/蒼朮    列錶香芳化濕常用藥:木棉花/雞蛋花/草豆蔻/ 草果
(二)利膽滲濕藥:茵陳蒿/雞骨草/冰糖草/垂盆草/獐牙菜   列錶利膽滲濕常用藥:田基黃/溪黃草
(三)利水通淋藥: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附:車前草)/薏苡仁木通/石葦/淡竹葉金錢草(附:廣東金錢草) 列錶利水通淋常用藥 378滑石/瞿麥/萹蓄/海金沙/土茯苓/鴨蹠草/萆薢/玉米須/ 葉下珠
二、祛濕方
(一)芳香化濕方:平胃散
(二)利膽滲濕方:茵陳蒿湯 
(三)利水通淋方:五皮飲(八正散腎炎丸)  列錶祛濕常用方:三仁湯/五苓散/防已黃耆湯

第6章 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 
 羌活/獨活/秦艽/桑寄生/豨薟草/威靈仙/木瓜/五加皮虎骨(附:狗骨) 397白花蛇(附:烏梢蛇)列錶祛風濕常用藥:韆年健/寬筋藤/鬆節/半楓荷
‧祛風濕方
(一)宣散風濕方:羌活勝濕湯
(二)疏風活絡方:獨活寄生湯/虎骨酒    列錶祛風濕常用方:蠲痹湯/稀桐丸/風濕藥丸

第7章 祛痰藥
‧祛痰藥
(一)溫化寒痰藥: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白前鏇覆花(附:金沸草)/桔梗化橘紅   列錶溫化寒痰常用藥: 皂角/白附子
(二)清化熱痰藥:前鬍/瓜蔞(附:天花粉)/貝母/竹茹(附:竹瀝)/天竺黃/滿山紅  列錶清化熱痰常用藥:胖大海/蔊菜
(三)止咳平喘藥:苦杏仁(附:甜杏仁)/紫菀款鼕花/百部/矮地茶   列錶止咳平喘常用藥:枇把葉/葶藶子/鬍頹子葉/鬍頹子葉/白果/少年紅
(四)滌痰軟堅藥:昆布/海蛤殼/礞石  列錶滌痰軟堅常用藥:海藻/瓦楞子/海浮石
二、祛痰方 
(一)溫化寒痰方:二陳湯止嗽散
(二)清化熱痰方:燥救肺湯/復方陰陽蓮片
(三)止咳平喘方:杏蘇散定喘湯
(四)滌痰軟堅方:昆布丸 列錶祛痰常用方:理中化痰丸/三子養親湯/養陰清肺湯/桑杏湯/射乾麻黃湯/復方毛鼕青/礞石滾痰丸

第8章 消導藥 
‧消導藥
山楂/麥芽/榖芽/萊菔子/雞內金神麯/番木瓜     列錶消導常用藥:布渣葉/獨腳金/葫蘆茶
‧消導方
保和丸/枳實導滯丸/枳實消痞丸  列錶消導常用方:香砂枳朮丸/木香檳榔丸

第9章 理氣藥 
‧理氣藥
陳皮(附:青皮、橘核、橘葉、橘絡)/木香/砂仁枳殼(附:枳實)/厚樸/香附/烏藥/川棟子黑老虎/雞矢藤七葉蓮  列錶理氣常用藥:佛手/白豆蔻/薤白/荔枝核/柿蒂/雞骨香/救必應
‧理氣方
逍遙散/蘇子降氣湯/丁香柿蒂湯/金牛丸  列錶理氣常用方:越鞠丸/金鈴子散/瓜蔞薤白/白酒湯/暖肝煎/四逆散/鏇覆代赭湯/椏香丸

第10章 理血藥 
‧理血藥
(一)活血藥:丹參/川芎/桃仁/紅花/赤芍/益母草(附:茺蔚子)牛膝/延鬍索/五靈脂/蒲黃鬱金/薑黃/毛鼕青  列錶活血常用藥:沒藥/乳香/三棱/莪朮/蘇木/澤蘭/ 穿山甲/ 皂角刺/王不留行/水蛭/自然銅/蟅蟲/虻蟲/透骨消/柿樹葉/鐵包金/鹽霜柏/急性子
(二)止血藥:白及/仙鶴草(附:仙鶴草芽)/三七/側柏葉艾葉/地榆/槐花/大薊(附:小薊) /白茅根/紫珠葉茜草    列錶止血常用藥:藕節/血餘炭/棕櫚炭/伏龍肝/薺菜/鹿茸草/鹿茸草
‧理血方
(一)活血方:生化湯/冠心二號方/補陽還五湯透膿散/失笑散血府逐瘀湯/透膿散   列錶活血常用方:溫經湯/四妙勇安湯/桃仁承氣湯/復元活血湯/子宮外孕一號方
(二)止血方:小薊飲子/黃土湯列  錶止血常用方:四生丸/止血生肌散/仙鶴槐榆湯/十灰散

第11章 鎮潛安神藥
‧鎮潛安神藥 
(-)平肝息風藥:天麻/鈎藤/羚羊角/石決明地龍/僵蠶/蟬蛻  列錶平肝息風常用藥:蜈蚣/全蠍/白蒺藜/羅布麻/蓖麻根
(二)鎮靜安神藥:酸棗仁/遠誌/酢漿草/龍骨   列錶鎮靜安神常用藥:柏子仁/閤歡皮/馬尾鬆/硃砂/磁石/代赭石/牡蠣/珍珠
‧鎮潛安神方 
(一)平肝息風方:天麻鈎藤飲/鎮肝息風湯   列錶平肝息風常用方:石決鈎藤飲/玉真散
(二)鎮靜安神方:補心丹酸棗仁湯  列錶鎮靜安神常用方:硃砂安神丸/磁硃丸/甘麥大棗湯/酸棗仁湯

第12章 宣竅藥
‧宣竅藥
(一)涼開藥:冰片/牛黃
(二)溫開藥:蘇閤香/麝香石菖蒲
‧宣竅方
(一)涼開方:紫雪丹   列錶涼開常用方: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牛黃清心丸
(二)溫開方:蘇閤香丸  列錶溫開常用方:通關散/玉樞丹麝香

第13章 補益藥 
‧補益藥
(一)補氣藥:人參(附:人參蘆、人參葉)/黨參/黃耆/白朮/甘草/大棗/山藥/黃精/靈芝  列錶補氣常用藥:牛大力/韆斤拔/棉花根/五爪龍
(二)補血藥:當歸/熟地/白芍/何首烏/雞血藤/崗稔   列錶補血常用藥:阿膠/龍眼肉/地棯菍
(三)補陰藥:北沙參(附:南沙參)/麥鼕/石斛/枸杞子/玉竹/女貞子/旱蓮草/龜闆   列錶補陰常用藥:天鼕/鱉甲/百閤/白木耳/石仙桃/黑芝麻
(四) 補陽藥:鹿茸/淫羊藿/杜仲/巴戟天/肉蓯蓉/補骨脂/菟絲子/鬍蘆巴/仙茅/狗脊 列錶補陽常用藥:續斷/蛤蚧/沙苑蒺藜/鎖陽/鬍桃肉/骨碎補/韭菜子/海狗腎/鼕蟲夏草/紫河車/海馬
‧補益方 
(一) 補氣方: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生脈散  列錶補氣常用方:參苓白朮散/黃耆建中湯
(二) 補血方:四物湯/歸脾湯   列錶補血常用方:人參養榮湯/炙甘草湯/當歸補血湯/二稔補血湯
 (三) 補陰方:六味地黃丸/左歸飲/一貫煎   列錶補陰常用方:左歸丸/大補陰丸
(四)補陽方:腎氣丸/右歸飲   列錶補陽常用方:五子衍宗丸/右歸丸/二仙湯

第14章 收澀藥 
‧收澀藥
山茱萸/五味子/金櫻子/訶子/蓮/烏梅/益智仁肉豆蔻/芭樂葉   列錶收澀常用藥:芡實/覆盆子/桑螵蛸/赤石脂/海螵蛸/禹餘糧/浮小麥/糯稻根
‧收澀方 
玉屏風散/縮泉丸四神丸  列錶收澀常用方:固精丸/桃花湯/桑螵蛸散/固衡湯/完帶湯

第15章  驅蟲藥 
‧驅蟲藥
檳榔(附:大腹皮)/苦楝皮/使君子/鴉膽子/大蒜/綿馬貫眾   列錶驅蟲常用藥:雷丸/南瓜子/石榴皮/鶴虱/榧子/常山/土荊芥
‧驅蟲方
烏梅丸/膽道驅蛔湯   列錶驅蟲常用方:5理中安蛔湯/肥兒丸/化蟲丸

第16章 外治藥 
‧外用藥:
硫黃/雄黃爐甘石/明礬血竭樟腦/蛇床子/羊蹄斑蝥/大葉桉 列錶外用常用藥:輕粉/綠礬/升丹/鉛丹/密陀僧/硼砂/兒茶/露蜂房/木芙蓉
‧外用方:
青黛散/血竭擦劑生肌玉紅膏  列錶驅蟲常用方:冰硼散/金黃散/虎杖散/太乙膏/九一丹/清涼膏/消炎散

中藥名稱索引
中藥方劑索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覺得,中醫藥博大精深,但很多時候,普通人接觸到的信息要麼太過淺顯,要麼太過晦澀。這本書的標題《實用中藥學:詳細介紹427種藥材、藥方與152種常備用藥》正好戳中瞭我的痛點。我尤其看重“實用”和“詳細介紹”這幾個關鍵詞。在我看來,中藥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更是活生生的草藥、動物、礦物,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對這些藥材有更直觀、更深入的瞭解,比如它們的生長環境、采摘時節、炮製過程對藥效的影響等等。427種藥材的覆蓋麵非常廣,這讓我相信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比較全麵的藥材數據庫。而152種常備用藥的提齣,則更加貼近實際生活,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藥方,指導我如何根據自身情況辨證施治,解決一些日常的健康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既專業又不失通俗的方式,讓我真正學會如何“用”中藥,而不是僅僅“認識”中藥。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醫藥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我常常感到市麵上大多數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泛泛而談。《實用中藥學》這個書名,在我看來,傳遞齣一種務實、易懂的信號。“實用”二字讓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包含瞭許多可以直接應用的知識。“詳細介紹427種藥材”聽起來就像一個龐大的藥材寶庫,讓我有信心從中找到我所需要的關於各種植物、動物、礦物藥材的深入信息,包括它們的外形特徵、産地、采收時間、炮製方式等等,這些細節往往是理解藥材性質的關鍵。“152種常備用藥”更是打動瞭我,這正是我這種初學者最需要的,能夠迅速掌握一些應對常見健康問題的中藥知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生動易懂的語言,配以清晰的插圖(如果有的話),讓我能夠更直觀地認識這些藥材,並且瞭解它們在不同病癥下的應用,甚至是一些基礎的藥方組閤。這本書有望成為我打開中醫藥大門的第一把鑰匙。

评分

這本書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入手的,平時我對中醫養生一直很感興趣,但又覺得門檻有點高,總是不知道從何學起。市麵上關於中藥的書籍也很多,但很多都寫得過於專業,或者信息零散,很難係統地學習。這本書的標題就讓我眼前一亮,427種藥材、152種常備用藥,這個數字聽起來就很紮實,而且“詳細介紹”這幾個字也讓我看到瞭深入學習的希望。我平時身體有些小毛病,比如容易疲勞、偶有失眠,但又不想過度依賴西藥,所以一直想瞭解如何通過中藥來調理。這本書的介紹讓我覺得它很有可能提供我需要的係統性知識,不僅僅是簡單羅列藥材,而是能告訴我它們的作用、用法、配伍禁忌等等,這對於想要實際應用的人來說至關重要。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常備用藥”的部分,因為這部分內容通常更貼近日常生活,能夠幫助我解決一些常見的健康睏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步步走進中藥的世界,讓我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

我是一名中醫愛好者,平時喜歡翻閱一些關於中醫藥的書籍。最近無意中看到瞭《實用中藥學》這本書,被它厚重的篇幅和詳盡的內容所吸引。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中醫藥,就必須從藥材本身入手,瞭解它們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炮製方法、用法用量以及禁忌等等。這本書似乎就給瞭我這樣一個機會。我注意到書中列齣瞭427種藥材,這個數量相當可觀,涵蓋瞭許多常用的、也可能包括一些不太常見但非常有價值的藥材。而152種常備用藥的介紹,更是直擊我最關心的問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中醫藥來保健養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準確的藥材信息,並且在方劑的介紹上,能夠有具體的配伍原理和適用病癥的講解,而不是簡單地羅列方劑名稱。我期待它能夠成為我案頭必備的參考書,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醫藥的奧秘,並能夠更好地將所學應用於實際,為自己和傢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评分

在傢庭備藥方麵,我一直秉持著“能中不西”的原則,希望盡可能地利用傳統中醫藥來解決一些小病小痛,既安全又有效。所以,當我在書店裏看到《實用中藥學:詳細介紹427種藥材、藥方與152種常備用藥》這本書時,立刻被它吸引瞭。這本書的標題就錶明瞭它的內容非常豐富且具有針對性,427種藥材的詳盡介紹,意味著我可以瞭解到非常廣泛的中藥知識,而152種常備用藥的列錶,則直接解決瞭我“應該備哪些藥”、“這些藥該怎麼用”的睏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非常細緻地講解每一種藥材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炮製方法,以及最重要的——禁忌癥和配伍禁忌,這對於安全用藥至關重要。同時,對於常備藥方,我希望它能提供具體的配伍原則,解釋為什麼這樣配伍,以及在什麼情況下使用。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傢庭藥箱的“百科全書”,讓我能夠更加自信、科學地使用中醫藥,守護傢人的健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