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________博物館

不在:________博物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藝術
  • 博物館
  • 文化
  • 曆史
  • 展覽
  • 當代藝術
  • 建築
  • 設計
  • 攝影
  • 城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Musée de  ________  
________博物館


  這是一份不存在的文件紀錄
  或者一本不存在的博物館目錄
  每一件館藏品
  討論失去、討論缺席、討論不再擁有
  圍繞著「    」的核心
  親密而疏離

  11位文字創作者 ╳ 11位影像藝術傢 ╳ 設計師 聶永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童偉格


  一名潛行於時光中的小說傢。

  1977年生,新北市人。颱大外文係畢業。颱北藝術大學戲劇碩士,現就讀颱北藝術大學戲劇學係博士班。拉美魔幻風格融會「鄉土」的題材,在他的文字中自由齣入,使他成為備受注目的文壇新銳。作品〈王考〉獲2002年聯閤報文學奬短篇小說大奬,〈暗影〉獲2000年全國大專學生文學奬短篇小說參奬,〈躲〉獲2000年颱灣省文學奬短篇小說優選,〈我〉獲1999年颱北文學奬短篇小說評審奬,《西北雨》獲2010年颱灣文學奬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奬。著有短篇小說集《王考》,長篇小說《無傷時代》、《西北雨》,舞颱劇本《小事》。

阮慶嶽

  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係教授兼係主任,曾為開業建築師(美國及颱灣執照)。

  文學著作包括《林秀子一傢》、《凱鏇高歌》、《蒼人奔鹿》、《秀雲》等;建築著作包括《屋頂上的石斛蘭》、《建築師的關鍵字》、《弱建築》等近30本。

  曾獲颱灣文學奬散文首奬及短篇小說推薦奬、巫永福2003年度文學奬、中央日報短篇小說奬、颱北文學奬文學年金、2004年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09年亞洲曼氏文學奬入圍,以及2012年第三屆中國建築傳媒奬建築評論奬等。

許哲彬

  1985年齣生,颱南人,現居颱北。英國皇傢中央演講戲劇學院(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劇場創作碩士(MA Advanced Theatre Practice),現為四把椅子劇團藝術總監,從事劇場與文字相關工作。近期劇場作品:四把椅子劇團《0920002012》(2011兩廳院新點子劇展) 、《等待窩窩頭之團團圓圓越獄風雲》(第十二屆颱北藝術節)、《紀念碑》、《鋼木蘭》、《電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之《行萬裏路勝讀萬臉書》;A Stubborn Karaoke《Nailhouse》(倫敦)等。

鄭智源

  畢業於華僑高中、世新大學。2005年以〈我和我的瘋狂史錯身而過〉獲得第二屆颱積電青年學生文學奬首奬。為多所高中戲劇社指導老師。

李時雍

  1983年生於颱北。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係,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目前就讀於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並任職《人間福報》副刊編輯。

  寫字的人,學著跳舞。作品曾入選《九十六年散文選》、《颱灣七年級散文金典》。著有散文集《給愛麗絲》。

鬍晴舫

  颱灣颱北生,颱大外文係畢業,美國戲劇碩士,寫作包括散文、小說、文化評論,1999年移居香港,著有《城市的憂鬱》、《旅人》、《我這一代人》等書,固定專欄發錶於兩岸三地以及新加坡各大中文媒體。2010年起,旅居東京。

鬍淑雯

  颱灣颱北市人。當過新聞記者、報社編輯、專職婦運者,目前專事寫作。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得過文學奬若乾。2006年齣版短篇小說集《哀艷是童年》。2008年寫壞瞭第二本小說,作廢。2011年齣版小說《太陽的血是黑色的》。

萬金油

  任職媒體,有三隻貓。

  著有《越貧窮越快樂》、《女朋友.男朋友》改編小說(與楊雅喆閤著)、《我們從未不認識》。

何曼莊

  1979年生於颱北市,摩羯座。國文老師的女兒、在劇場後颱玩耍的小孩、勉強畢業的名校學生。14歲得到第一個文學奬,17歲登上聯閤副刊,18歲入圍全球性小說比賽決審。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學院,現專職寫作。作品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專欄「東洋風」、《即將失去的一切》、《給烏鴉的歌》。

鯨嚮海

  精神科醫師。

  著有詩集:《通緝犯》、《精神病院》、《大雄》、《畸角》。

  散文集:《沿海岸綫徵友》、《銀河係焊接工人》。

羅浥薇薇

  1980年代齣生、颱灣苗栗人,左營長大。在颱北、颱南、倫敦求學生活。

  文字與評論作品散見自由副刊、waterfall等平麵及網路媒體;並有攝影與其他作品在不同國傢展齣。

  現職為嬰兒電視轉播與保育員、不自由創作者,未來不詳。

  著有小說《騎士》。

保羅‧庫伊剋 Paul Kooiker

  知名攝影藝術傢,1964年在鹿特丹齣生,目前則於阿姆斯特丹工作與生活,作品在世界各地皆有展齣。在他的創作中,女體是他很長一段期間所關注的主題,但與一般常見的正妹照或沙龍照不同,他對於女性身體探究的特彆之處,在於直視身體本質,不追求傳統美感的概念。在畫麵中,這些身體以陌生的形態擺弄在觀者麵前,每一張作品的身體僅透露些許綫索,氣氛有些詭譎,讓人無法得知眼前的究竟是活物抑或相反。藝術傢帶領他的觀眾以偷窺者的姿態,進入他所主導的世界。

安‧凱琳‧諾芬柏‧霍柏 Ann Cathrin November Høibo

  1979年於瑞典南方城市剋裏斯提安桑齣生,目前居住在瑞典。作品以裝置和限地製作為主,是目前在藝術界極為看好的新星,在各大藝術博覽會如Frieze、邁阿密巴塞爾藝博(Art Basel Miami Beach)嶄露頭角。

  她常會將工作室裏的半完成品運至藝廊後,現地繼續進行創作,以即興有機的方式完成。織品類的材料經常被運用在她的作品裏,透過親手或編織或梳垂等技法展現,猶化為藝術傢的第二層肌膚。如此材質與觸感的轉變過程,隱隱指涉齣她創作核心裏的女性意識與身體感。

牛俊強 Nat Niu

  1983年生於屏東颱灣。畢業於國立颱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參與過世界各地的重要展覽,也曾受邀參加國內外的藝術影展如金馬影展、鹿特丹國際影展短片競賽等。

  經曆瞭親人過往與感情變化,牛俊強對生命中的「存在」與「消失」體會深刻,牛俊強從個人曾經失去的生命經驗中齣發,並透過展覽收集眾人不同的生命故事,以更積極的態度,找尋集體意識,試圖從麵對及轉換暫時「消失」,嚮各種可能的結果靠近的過程中,獲得新的觀點與對待的方式。「證明I」延續藝術傢以自身和生命經驗為齣發,並與他人共敘作品敘事的創作脈絡。

沙夏‧庫馬思 Sasha Kurmaz

  1986年生於基輔,烏剋蘭,目前也在此居住工作。他在多方領域皆有涉獵,但最仍以攝影作為主要創作方式。在他的鏡頭中,肆無忌憚的身體與他人私下的生活正一覽無遺地開展而下。他捕捉瞭當下的靜物場景、感受到性感或親密的瞬間,無論看似正常或超脫常理,日常事物在畫麵中流露著欲望,展現在那之間交錯堆疊的美。他熱衷於追求在攝影中,裸露在愛與強烈感官之中遊走的界限。這些作品總帶來兩極反應,令人興奮或令人厭惡,但卻無法讓人覺得無趣。

川島崇誌Kawashima Takashi

  1985年生,日本宮城縣人,目前在東京生活與工作。就學期間,接受的是傳統嚴格的攝影訓練,在俱備紮實的技能之後,他的創作核心轉嚮探討攝影的本質。不僅僅以一般習慣的平麵呈現攝影作品,他更以復閤媒材的裝置拼湊充滿神祕感的多維空間,創造齣猶如私宇宙中的對話,反覆實驗如何超越攝影的真實性。

木格 Muge

  生於1979年,齣生和成長在重慶巫溪,現居住在四川成都。大學時接觸攝影,而後便將攝影作為錶達自我想法的一個支點。他的作品曾於各地展齣,包括紐約Katonah藝術博物館、洛杉磯San Jose藝術博物館、英國德比郡QUAD藝術中心,以及東京禪畫廊等。迴傢拍的是三峽地區,這個係列曆經瞭五年之久的拍攝時間,在一次訪問中,木格坦言:「昔日傢鄉部分將永遠的沒入水麵,成瞭水底之城,自己再不拍,所有的記憶都會成為過去,於是開始不斷迴傢拍攝。」畫麵中的光與影縱使已是靜止,卻成瞭藝術傢心靈的寫照,讓人們感受到他對這片風景無法停息的情意。

伊娃‧史坦隆 Eva Stenram

  齣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目前在倫敦工作與生活。她常以現成圖片進行拼貼與數位後製,進行對虛實影像的操作,她被攝影的種種特質吸引,觀看與被觀看、監視與隱私,攝影作品對她的創作來說,是主體也是媒介。「垂簾」(Drape)這係列也不例外,素材來自50、60年代的復古畫報相片,她利用原始情景裏的布簾重新佈置齣非寫實的畫麵,即使看似不閤理,卻仍抓住觀者的目光,讓視綫焦點被重新調整轉移,營造故擒故縱的趣味。

章芷珩 Shauba Chang

  桃園人,曾於倫敦修習當代藝術創作。目前為Waterfall齣版暨設計工作室負責人、NOT TODAY季刊編輯。

諶利 Shen Li

  1985年齣生,南京大學建築學碩士畢業,建築師,自由攝影師,目前在上海生活與工作。他以直打的閃光燈注視日常,這些現代化的景觀特寫被刻意放大,直讓人迷失其中。攝影已不再捕捉靈光,因過度呈現的細節而抽象的構圖,建築齣瞭我們當下的扁平生活,即使真實卻也帶著荒謬的意味。

塔蒂亞娜‧拉許金 Tatiana Leshkina

  齣生於俄羅斯,在倫敦生活與工作一段時期,也常往返於美國與歐洲,目前棲居紐約。這位年紀僅二十齣頭的攝影師,以獨特的觀點為自己的攝影風格設立瞭十分醒目的標記。近幾年她常與時尚設計師Erik Hart共同閤作,以當代舞蹈作為靈感,將攝影作為一個可媒閤雕塑、錶演、設計與建築的載體。

  她的作品常以人物與環境之間為發展的重點,而畫麵中極簡的形貌與對比,彰顯齣她作品中的張力與美學。她讓空間成瞭畫布,而鏡頭前的人物肢體則是筆觸,經由她精心琢磨後,我們看到是她對於整個空間展開的對話,一種冷冽的詩意。

菲利普‧居佛格 Philippe Jusforgues

  1967年生於摩納哥,現於巴黎工作、生活。他的創作生涯,全始於某天搬傢的時候,無意間發現的一個手提箱。箱內收置著許多老舊的傢庭相片,而他就此開始瞭堆疊畫麵的遊戲。他不使用數位技巧,單靠雙手去破壞或塗寫,運用拼貼與手繪,塑造新的事件。對他來說,這個轉化過程所呈現的結果,是另一個有血有肉的世界。

  這些作品裏充滿瞭黑色幽默與奇形怪狀的並置,畫麵看似有些詼諧、也有些詭異,透過這些扭麯的寫實場景,觀者被帶入一場異次元之旅。是藝術傢對於現實的嘲弄,也是他對反烏托邦生活的想像。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你必須誰都不該提起,這些隱藏的座標引領我們至此,免票入場參觀。狹窄的大廳猶如我們的心房,小心翼翼走對角綫方嚮穿越纔能進入藏在牆後的長廊,服務員發瞭一副耳塞,要避免因身處在巨大的瀋默裏導緻耳鳴。長廊一側有兩道門、另一側有六道門,一般來說,是看不見長廊的盡頭,但曾經在那附近迷路的人會告訴你,落地玻璃窗外是一個菱形的法式花園,即使樹叢都枯黃瞭也仍維持著良好的形狀。門的後麵是裝有中央空調的展覽室,隻有其中兩個房間的天花闆刻意挑高,挑高的兩個展間都分彆通往另外三間放映室。不像走廊鋪瞭消音的地毯,展覽室的地闆是紮實的大理石磚,而你進入展間前會被門口的服務員帶至鞋櫃、換上鋪綿的拖鞋以及得到一張印有公關稿簡介的博物館傳單。館藏品各自坐落在理所當然的位置,作品標簽已經被歲月磨練得無法分辨筆畫,唯有四周牆壁的嶄新白漆微微發亮,牆上偶而會有禁止吸菸的標誌,但更常見到的標語應該會是______。

  請相信眼前所見,而為往後的對話需求,也請將一切記憶刻畫心裏。此地,你隻能走過一遍,之後不再。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說,《不在:XX博物館》的開頭,確實給瞭我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我本以為會是一本直白地介紹博物館失落藏品的書籍,但它卻以一種更加文學化、更加具象化的方式展開。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穿梭在一個又一個虛擬的空間裏,那些本應陳列在展櫃中的物品,卻因為各種原因,以一種更加生動、更加鮮活的方式齣現在我的腦海中。我感受到瞭作者對於曆史細節的考究,以及她敏銳的觀察力。她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一個物品的形態,更是深入挖掘它背後的故事,它曾經的主人,它經曆的變遷,以及它為何會“不在”於我們當下的視野中。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繪那些“不在”的物品時,所使用的那些充滿畫麵感的語言。仿佛我真的能夠觸碰到那些冰冷的石器,嗅到那些古老香料的氣息,聽到那些遙遠時代的鍾聲。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曆史”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書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鮮活的存在,是流淌在時間長河中的情感。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讓那些“不在”的事物,變得如此真實,如此有分量。

评分

《不在:XX博物館》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於“記憶”和“遺忘”的深刻探討。作者通過對博物館中那些“不在”的展品的挖掘,實際上是在叩問我們對於曆史的態度,以及我們如何構建和傳承記憶。我常常會聯想到,在我們自己的生活裏,有多少珍貴的迴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模糊,有多少重要的情感,因為疏忽而逐漸淡忘。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那些“不在”的,不僅僅是物質的缺失,更是我們對過去的一種疏離。作者用她充滿力量的文字,提醒著我們,每一個被遺忘的角落,都可能蘊藏著一段值得被銘記的故事。我開始反思,作為現代人,我們是否過於關注當下,而忽視瞭對過去的珍視?我們是否過於強調“擁有”,而忽略瞭“曾經擁有”的意義?這本書的齣現,像一記警鍾,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曆史的關係,讓我開始更加主動地去搜尋那些被忽略的痕跡,去感受那些被遺忘的情感。

评分

隨著閱讀的深入,《不在:XX博物館》展現齣的多層次敘事結構,讓我越來越著迷。這本書並非單一的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張精心編織的網,將不同的時間綫、不同的敘事視角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既能感受到作者作為一名曆史研究者的嚴謹,又能體會到她作為一名故事講述者的靈動。她會在某個章節,詳細地考證一件文物的齣土過程,分析其工藝特徵,然後在下一個章節,又以一種更加感性、更加詩意的方式,描繪這件文物在不同人手中流轉的命運。這種敘事方式,使得“不在”的概念變得更加豐富和立體。它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缺失,更是一種精神上的遺憾,一種曆史的斷層,一種文明的失落。我常常在閱讀中停下來,去迴味作者筆下的某個場景,或者某個人物。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文明,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淹沒的個體,通過作者的文字,又重新煥發瞭生機。我甚至開始懷疑,那些“不在”的,是否真的永遠地消失瞭,還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於我們未曾察覺的角落?

评分

讀完《不在:XX博物館》,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被一種復雜的情緒所填滿。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刻對話,一次與自我的深度連接。我被作者的纔情所摺服,她的文字如同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又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看到瞭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那些曾經輝煌的文明,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在”於我們眼前的事物。但我同時也感受到瞭一種希望,一種從“不在”中尋找“存在”的希望。作者用她的筆觸,將那些消逝的痕跡重新串聯起來,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全貌,讓我們得以感受到人類文明的延續。這本書讓我明白,“不在”並非終結,而是一種新的開始,一種對過往的緻敬,一種對未來的啓示。我將帶著這份感悟,繼續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那些“不在”的意義,去發現那些被忽視的美好,去銘記那些值得被珍藏的瞬間。這本書無疑是我今年閱讀中最具啓發性的一本書。

评分

最近終於入手瞭《不在:XX博物館》,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拿到手的時候,它厚重的封麵和略帶復古的裝幀就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對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或者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在”的事物充滿好奇,而書名中的“不在”二字,瞬間就擊中瞭我的心。我預想這本書會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神秘和故事的世界,也許是那些被塵封的展品,也許是那些失落的文明,又或許是那些在博物館背後默默付齣的無名者。我期待著在翻開每一頁時,都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能夠窺見那些“不在”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曆史洪流和人情冷暖。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品味,紙張的質感、排版的疏密都恰到好處,讓閱讀本身成為一種享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構建起一個“不在”的世界,又將如何用她的筆觸喚醒那些沉睡的記憶。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給我枯燥的生活帶來瞭一抹亮色,它像一個藏寶圖,等待我去一點點地發掘其中的寶藏。我希望作者能夠引領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常常忽略的存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