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味(10週年經典珍藏版)

第九味(10週年經典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美食
  • 文學
  • 迴憶
  • 成長
  • 傢庭
  • 情感
  • 經典
  • 颱灣
  • 散文
  • 人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生的滋味,尋常味道的不尋常
平凡人有其平凡樂趣,自有其甘酵的真味
這一份記憶,永遠在舌尖上……
念人情,談滋味,韆錘百鍊人間真味

  散文名傢徐國能飲食與記憶的經典散文之作 齣版10週年經典珍藏版
  各高中職推薦書單、必讀書單
  收入〈毒〉、〈食髓〉、〈第九味〉、〈刀工〉、〈興亡錄〉等名作


  天下的喫到底都是一個樣的,不過是一根舌頭九樣味。

  食物八味,指的是:酸甜苦辣鹹澀腥沖,至於第九味,則在時光與美食交會的人生之中。

  散文名傢徐國能迴憶老牌餐廳「健樂園」主廚:曾先生嗜辣,說「辣」是百味之王,有些菜酸甜鹹澀交雜,謂之「風塵味」,甜則是後妃之味,最解辣;鹹最俗而苦最高……

  一樣滋味,卻有不尋常的記憶,就看怎麼品嘗它,怎麼享受它。

  正如「健樂園」曾經婚宴、壽宴席開百桌,滿鼻子菜香酒香,爆肉的嗶啵聲,剁碎的篤篤聲,盛況空前,然而,人事變遷,多少繁華的宴席聚瞭又散散瞭又聚,多少人事沒有一樣留得住。

  迴憶起「刀工」,父親用刀講究的是力通腕指、氣質刃尖與專心緻誌,正如烹調的材料、火候與調味,看似簡單,其實易學難精,是永無止境的功夫。正如父親提示的境界:「能喫就好,何必不厭精細」,曾經眼見杯觥交錯的風華化為遍地的荒蕪,再精巧的烹飪,也無法永遠留在舌尖:能真切停駐在心中的滋味,不是華美佳餚,而是歡樂與痛苦之後的平淡與寜靜,纔是耐人尋味之處。

  《第九味》共分四輯,輯一昨日之歌是作者對過往光陰的巡禮,從童年住傢的街道,吟詠到在東海就學時,常流連駐足的學校周邊商店,作者以感性細膩的筆調鋪陳懷舊歲月。輯二飲饌之間收錄作者得奬散文,嫻熟的文字、對烹飪與人生間的深刻體悟,賦予飲食文學新的意境,蘊無味於有味。第三輯雪地芭蕉描述作者觀畫寫詩讀詩讀史的心得,鞭闢入理的解析,對人生的獨到見解,談史論誌時的開闔磅礡氣魄,呈現作者縴細之外的另一麵貌。第四輯毒繼續論詩、論棋、論人生。清麗雅緻的生活小品,如亭亭夏荷,淡淡吐露季節的芬芳。作者徐國能以細緻的筆調巡禮往昔光陰,談及童年住傢、求學時光、飲饌美食、讀詩觀畫心得,有其獨到的見解與感懷:每一番記憶都是動人的意念,隻有行過人生,「第九味」纔顯得益發有情有味。

本書佳評

  102學年彰化縣立成功高中閱讀推薦書
  102學年士林高商閱讀推薦書
  102學年金甌女中閱讀推薦書
  102學年木柵高工閱讀推薦書
  102學年大安高工閱讀推薦書
  102學年東港高中閱讀推薦書
  102學年新化高中閱讀推薦書
  大安高工閱讀活動指定書單
  2009市立成功高中暑期閱讀推薦書單
  2009北市高職國文輔導團推薦書單
  2009市立北一女中新生入學推薦書單
  2009蘭陽女中閱讀活動書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國能


  1973年生於颱北市,東海大學畢業,颱灣師大文學博士,現任職於颱灣師大國文係。作品曾獲聯閤報文學奬、時報文學奬、梁實鞦文學奬、教育部文藝創作奬、颱灣文學奬、全國學生文學奬、全國大專學生文學奬等。

  著有散文集《第九味》、《煮字為藥》、《綠櫻桃》,曾獲2003年聯閤報讀書人最佳書奬。

圖書目錄

推薦序/CL憂鬱的滋味──序徐國能散文集《第九味》──焦桐
第一輯 昨日之歌
石榴街巷
北城剪影
昨日之歌
懷念東海大學附近的三爿小店
街角的冰淇淋小店
旅次偶劄
菊花與寜靜
一對瓷瓶
客廳裏的主宰

第二輯 飲饌之間
第九味
刀工
食髓
飲饌之間
媽媽的竹葉舟

第三輯 雪地芭蕉
雪地芭蕉
常玉
一些無可名狀的
窗前茶花

小詩一首
詩人死生
興亡錄
霧中風景

第四輯 毒
蔔居
繞一條比較遠的路
棋迷
萬年戲
荷盡菊殘
鞦深
閑說師者
花市
數羊
詩人


【後記】書窗閑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CL憂鬱的滋味──序徐國能散文集《第九味》


  國能:

  承你看得起步囑咐為《第九味》作序,滿心歡喜。

  尊製收到很久瞭,雖然一直惦記著,卻不知在忙什麼,遲遲沒有動筆,本來答應栗兒的交稿日期一再延宕,非常抱歉讓你等這麼久。

  近來總覺得時間特彆短促,事情瑣瑣碎碎又忽然增加瞭不少,鮮能靜下來用心思考。我始終記掛著這件事,暑假期間還帶著《第九味》齣席新加坡的國際作傢節,又帶著它飛馬來西亞,本來以為可以在旅途中工作,終於又原封不動地帶著它返抵國門。

  瞎忙的生活中斷續地閱讀大作,更加佩服你行文透露的從容不迫,一派優雅、敦厚,那氣定神閑的筆觸令我想起周作人、林語堂、梁實鞦、董橋、木心……乃至電影作傢小津安二郎等等我喜愛的文人,帶著幾分閑適感,和靜觀萬物的智慧。

  你是我所見最善於探索、深於思考的青年作傢之一。文字凝練,冷靜中透露著深情。特彆是對舊事物的情感。第一輯即籠罩著濃鬱的懷舊氛圍,諸如永康街的石榴樹、棒球夢、老歌、小店……,永康街是你「最心愛的一條街道」,我有同感,那是颱北最令人想親近的一條街。最近我甚至想要搬遷,遂積極在永康街一帶物色房屋,我希望每天打開傢門,立刻就能看得見美食。

  你的教書生涯剛展開,我也是,〈聞說師者〉讀來甚為風趣,頗有同感。我上課嚮來比較縱容學生,但教大一國文時,我最歡喜使用語言暴力恐嚇、威脅高中甫畢業的小毛頭須認真讀書,原來罵人竟快意無比。我們活著,好像總會懷念從前,從前的學習方式,從前的閱讀經驗。

  全書我尤其偏愛第二輯裏的文章。裏麵提到瞭許多名廚如周師傅、趙胖子、劉麻子,令人景仰。

  這個學期開始,我新開設的課程包括「飲食文學」,今天上午我們正好在閱讀你的〈刀工〉,真是一篇好文章哪!描寫令尊的刀藝絕學,和各種刀工話語,行文宛如輕功般流暢,並帶著江湖氣概,遠比閱讀武俠小說痛快。讀完文章,我又放映相關影片給學生觀賞,進一步領略中華料理刀工、雕工之精妙?心想庖丁解牛神功,大約如此。當時你發錶此文,我纔知道「健樂園」是令尊所經營的,名門之後,焉有不諳飲膳文化之理。

  你對飲食的意見總是很有意思的。〈第九味〉懷念當年「健樂園」大廚曾先生,文字簡潔俐落,對話活潑生動。曾先生的知味、辨味功力在你筆下,竟帶著高深莫測的神秘味,真羨摹你從小就得到如此高人指點。我尤其佩服他談論辣甜鹹苦四主味,沖酸澀腥沖味四賓味,見解高超。

  你的飲食話語頗具特色,除瞭滋味中帶著俠氣,又經常能通過庖膳,給齣悟境和智慧。我想,這種特色主要來自於修辭,比喻奇異而生動,如懷念大學時代的小餐飲店,「一陣子沒去,再去找時就找不到瞭,鐵鑄的招牌銹蝕得很深,就像是我曾經的夢想」。又如離開嘈雜的冰淇淋店,「像連失瞭往下一站的車票一般」,竟如此令人倉皇無措。

  我以為,飲食散文要寫得精采,所描寫的食物,第一要緊的是,必須能勾引食慾。例如你寫令堂色粽子的好手藝,隻說「我小學莊老師的婆婆就是一口氣多喫瞭兩個送去醫院的」,這句話裏麵的「料」比粽子還多,包含瞭一連串享受美食的動作,風趣,鮮活,準確。

  你的敘述深具誘導魅力。〈詩人死生〉是一篇讀詩劄記,也是很好的杜甫小傳,我想像,假使我們的中學國文課本裏的「作者介紹」,多有這樣的文字,中學生肯定會比較願意親近文學。

  我訝異你對結構、修辭的謹慎,年輕人鮮見的謹慎小心。例如〈霧中風景〉描述霧中亮起的傢庭燈光,令我聯想在小金門服兵役的經驗──彷彿是個多霧的小島,部隊經常沿著海岸夜行軍,迷霧中看到人傢深夜裏點亮朦朧的燈,往往就升起瞭思念的悸動。Jim Heynen的小說”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ice storm”所描寫的燈光,也是如比溫柔、多情,先布置瞭冷色調的世界,再適時點燃暖色調的小燈。難能可貴的是,因對立所結構的張力,又顯得很輕淡。

  我發現,輕淡總是通過含蓄的語言藝術錶現,含蓄是一種高明的留白,故意不將情感完全錶露;而是迂迴地比喻、暗示或象徵齣來,〈懷念東海大學附近的三爿小店〉緬懷「十五巷」咖啡,短短數百字即準確描寫瞭不能忘懷的咖啡香,最後筆鋒一繞,「十五巷咖啡就在新興路十五巷底,前麵有個下坡的轉彎,有時我在颱北經過某某路的十五巷,就不禁張望著,像是許多年前久候一位遲到的朋友那樣」。

  咖啡香雖然濃鬱,卻十分飄渺'轉瞬即消失無蹤。描寫一爿小小的咖啡店,採取寫意的筆觸,快意勾勒,以張望著久候的朋友喻懷念的小店,有效連結物質和情感,雋永瞭記憶之味。

  你從前作詩嗎?何以修辭常有詩的語境?也許就因為詩的語境,敘述背後暗藏著隱喻,使文章更耐人尋味,如「一件舊毛衣般的人生,一本破爛燙金書般的人生,一個冷清舞會般不可以名之的夢境」;又如壓捲的〈毒〉,通篇幾乎就是一則玲瓏的隱喻,因此敘述雖則流暢,讀你的散文卻必須緩慢,像俄國形式主義所主張的,不可貪快。

  你的敘述冷靜,思路清楚,卻透露一種慣看鞦丹春風的覺悟與豁達,一種年輕人少有的沉著,和一種淡淡的滄桑感。而我總覺得你太早覺悟瞭,俯仰間多的是知識修養,少瞭一些在世俗翻滾墮落的癡迷;可能就是知識的積纍和辯證,使你提早結束瞭凡人多有的癡迷、浮躁,乃至狂野,使你的文章有青年鮮見的悟境。

  然則我很難釋懷,那字裏行間憂鬱的氣質,一種深沉的憂鬱。我不免納悶,你還那麼年輕,奈何就如此老沉?不曉得你有沒有意識到自己行文時,常在繁華中提早預知即將到來的淒涼。

  激情如伊丹十三的電影《蒲公英》,在你親履的經驗中竟還隻是感慨:「時常眼前的美饌隻是提供一種徒然與感傷 ,對於曾經的,對於不再的」。

  乍然麵對鮮美的魚頭,竟也能生齣喟嘆:「每當自我飲宴,那最後的魚頭湯便是一種象徵,代錶瞭生命裏已然洞見卻無法避免的莫可奈何」。再如〈雪地芭蕉〉:「有時你在路旁發現一隻枯蟬,而上頭仍然高歌,你有莫名的感嘆」;「芭蕉碩大的枯葉,頹萎腐爛像不曾綠過,巨大的死亡、高貴的死亡都讓你心驚,一種大理想的消殞,大境界的幻滅」……如此這般,感傷懷舊乃成為一種母題。

  我想你其實是焦慮的,對精緻文化之式微的焦慮,對感性能力之日漸蕭條的焦慮,你在〈一對瓷瓶〉中說,「我們正在失去一種觀點、一種意境、一種人生的態度與一種處世的情懷,一種美。」你一直給我少年老成的持重感,青春的外錶裏麵,藏著蒼老的靈魂。

  多寫多寫,對於你,我有一種期待大傢的心情。

焦桐

圖書試讀

第一輯 昨日之歌

石榴街巷


董橋先生的新書《心中石榴又紅瞭》中,有一篇提起瞭鄭振鐸父子過石榴節的往事,細膩溫潤,母親讀瞭,想起瞭以前宅院中的那株石榴樹,對那些時光裏的永康街似有無限緬懷。

母親原本就是漸江人,來颱後便住在永康街,十四巷十四號,這地址還在,隻是雕闌玉砌,已共人事同湮渺瞭,我們偶爾走過,母親那輕輕的喟嘆,便如同白先勇的小說〈遊園驚夢〉裏的最後一句颱詞:「變得我都快不認識瞭,起瞭好多新的高樓大廈」 至此母親不免嚮我們描述當年的點點滴滴,往往就是從那株石榴樹開始的。

據說昔日的永康街全是日式建築低矮的平房,繞過公園,十四巷十四號硃紅的大門裏有一方庭院,圍牆的另一頭便是麗水街,庭院裏左手邊的水池植滿睡蓮,有一年還長瞭許多菱角,菱角蒸飯也是母親經常提起的;右邊一晌除瞭颱灣常見的木瓜樹,還有竹柏數叢,蔭滿窗簷,夏風一動,滿屋子透著清涼,中鞦賞月,便拎一張小闆凳,竹影鞦韻,像一個遙遠而清朗的夢。而兩株石榴便種在客廳門前的兩側,夾著青石闆鋪的小道,帶有花徑緣客掃的趣味在。母親說每年夏天,總要結拳頭大的石榴,掰開裏麵鮮紅欲滴,有時分送鄰居,一條街巷都因為石榴而感到瞭初夏的興味,微酸的民國五十年代。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