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托邦(画册):2010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

食托邦(画册):2010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艺术
  • 录像艺术
  • 当代艺术
  • 艺术展
  • 画册
  • 2010年
  • 文化艺术
  • 视觉艺术
  • 新媒体艺术
  • 艺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食托邦」的情境寄託

  饮食在19世纪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扩展,至今也开始成为高度工业化。农业逐渐朝向机械化与工业化,使得食品工业化由上游到下游从生产、流通、消费完全整合一贯化包装。面对一道道盘中飧,令人感受赏心悦目之余,是否带来一种反思,抑或在其背后蕴藏不为人知的符码?

  「生的食物一旦被煮熟,文化就从这里开始。」饮食不仅与烹饪有关,也和文化有密切关系,从生理需求的身体经验,饮食文化转向扩及社会学面向的意义系统,身体、性别、品味、阶级、空间、族群、认同与政治经济学的变迁,都涉及食物的生产、交换、消费与日常生活的实践。综合上述,以「食托邦」为思考主题,从录像艺术创作的角度,以饮食文化作为起点,然后转向饮食、食具、身体、慾望、权力、消费、美学、社会、联想与分析,在聚焦于全球化过程中,提供人类饮食文明的另一种观点。

本书特色

  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所主办的展览,于凤甲美术馆展出,本书为2010台湾国际录像展之画册


著者信息

策展人简介

陈永贤


  学历
  英国布莱顿大学艺术与传播研究所艺术博士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史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学士

  重要展览策划
  2010 「食托邦—第二届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台北
  2010 「幻象之丘—新媒体艺术展」,台北
  2009 「幻象之丘—台湾新媒体艺术展」, SCOPE迈阿密,美国
  2009 「纯真X顽皮」,台北
  2008 「居无定所?第一届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台北
  2008 「寻找马纬度—新媒体艺术展」,台北
  2008 「热斗—台湾当代艺术新潮流」,台北
  2008 「动漫快感—数位媒体艺术展」,台北
  2007 「法华钟礼赞—佛像与经文的对话」,台北
  2003 「夜视台北—国际录影艺术展」,台北
  2000 「Random-ize Film & Video Festival」,伦敦

  现职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多媒体动画艺术学系所专任副教授
  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委员
  台北市文化局审查委员
  艺术家杂志专栏作家

  重要着作
  2010 《录像艺术启示录》(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2010 《他者之他》(台北:台艺大艺术博物馆)
  2009 《当代科技与录像艺术》(台北:凤甲美术馆)
  2006 《身体之歌》(台北:凤甲美术馆)
  2006 《台湾插画图像美学》(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2004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an-Ding Attitude to the Body》
  2002 《Uncertainty of Wind Power》
  1994 《陆治纪游山水画研究》

胡朝圣

  重要个展经历
  2010 「陈永贤个展」,大观艺廊,台北
  2008 「人层回圈」,新苑艺术,台北
  2005 「身体之歌」,凤甲美术馆,台北
  2002 「位移」,Sovi Art Centre,伦敦
  1998 「睽视」,淡江大学,台北
  1998 「纵目睽睽」,淡水艺文中心,台北
  1988 「人间仙境」,国立艺术学院,台北
  1987 「及时行乐」,国立艺术学院,台北
  1992 「陈永贤个展」,救国团育乐中心,斗六

  得奖记录
  2002 英国贝克奖 (Back's Future Prize for Film and Video)
  1994 加拿大枫叶奖国际新人铜枫奖
  1988 国立艺术学院第二届美术学系系展第一名
  
  重要经历
  杜象艺术空间展览策划,高雄 
  警察广播电台节目主持,高雄
  Art Inc.,(艺术基金会) ,展览策划,纽约
  中国广播公司新闻播报,纽约
  财团法人富邦艺术基金会专案经理,台北
  中华民国艺术文化环境改造协会理事
  中华民国视觉艺术联盟理事
  优邑国际艺术公司执行长
  实践大学/台北教育大学讲师
  胡氏艺术有限公司执行长
  VT Art Salon 艺术总监

  重要展览策划
  2010 「风带来光-新宫晋动力/地景艺术展」,台北
  2010 「种子计画2-艺术在山左右」,台北
  2010 「URS27:华山大草原 快乐乐台-创意新生地」,台北
  2009 「种子计画1-艺术在河左右」,台北
  2009 「魔幻山水」,台北
  2009 「生命的谷仓」,台北
  2009 「剥皮寮艺条通˙古街文化节混搭-当代艺术展」,台北
  2008 「既视之方」,台北
  2007 「流行的意外」当代艺术展,台北
  2007 「晴耕雨读」林铨居行为地景艺术展,台北
  2007 「粉乐町—东区当代艺术」,台北
  2007 「深唿吸」新媒体艺术展,台北,北京
  2006 「共振」联展,台北
  2005 「快感」奥地利电子艺术节25年大展,台中
  2004 「南港软体工业园区公共艺术案—实拟虚境」,台北
  2003 「夜视‧台北」国际录影艺术展,台北
  2001 「粉乐町—台湾当代艺术」国际巡回展,台北,香港,澳洲

  重要着作
  2010  《逛前卫全球双年展晃游 Biennial-Hop》(与姚瑞中合着)
  2004 《魔幻城市科技公共艺术》(与袁广鸣合着)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看到《食托邦(画册):2010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这个书名,我的心就跟着“咯噔”一下,仿佛被一种充满奇幻色彩的预感所吸引。2010年,那是个什么样子的台湾?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迁,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而来,而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引发着人们的普遍担忧。“录像艺术”本身就带着一股前卫、实验的气息,总能捕捉到时代最敏感的神经。而“食托邦”,这个充满想象力又略带讽刺意味的词,更是让我好奇艺术家们将如何解读。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或许有作品是对那些被过度包装、虚假宣传的“美食”的辛辣嘲讽;或许有作品是对被工业化生产线“异化”的食物的深刻反思;又或者,是艺术家们用一种超现实的笔触,描绘出一个看似完美、实则暗藏危机的“食物乌托邦”。录像艺术的魅力在于其时间性和动态性,我相信,这本画册里的作品,一定不仅仅是静态的图像,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开,用声音、影像、甚至装置的结合,给观者带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期待看到艺术家们是如何利用录像这种媒介,去解构我们对“吃”的日常认知,去挑战我们对食物的既有观念,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画册,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艺术品的集合,更是一次与2010年台湾社会文化肌理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我们与食物之间复杂关系的视觉探索。

评分

一看到《食托邦(画册):2010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这个书名,我的心头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仿佛有什么新鲜有趣的东西即将展现在眼前。2010年的台湾,那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文化日益繁荣的时代,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对食品安全、生产过程等问题产生更多的关注和疑虑。而“录像艺术”,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和冲击力的媒介,总是能以最直接的方式触动人心。再加上“食托邦”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词汇,让我不禁猜测,艺术家们会如何将“食物”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与录像艺术相结合,去探索其中更深层次的意义。我非常好奇,这本画册里会呈现出怎样的视觉语言?是那些关于工业化食品生产的冰冷画面,还是对传统饮食文化充满温情的再现?是艺术家们对“完美食物”的乌托邦式畅想,还是对现实中食物乱象的尖锐批判?录像艺术的魅力在于其时空性,我相信,作品一定不仅仅是静态的图片,而是有着时间的流转,有着声音的渲染,有着动态的叙事,能够带领观者进入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这本画册,对我而言,不仅是2010年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的一次重要回顾,更是一次关于我们与食物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度探讨,让我得以从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 everyday 的“吃”。

评分

读到《食托邦(画册):2010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这个书名,瞬间激起了我对那个年代台湾艺术界的热情。2010年,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文化冲击,都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而“录像艺术”,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前卫的、实验性的艺术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绘画、雕塑的界限,用动态的影像来传达思想和情感。再加上“食托邦”这个极具想象力的词汇,立刻勾勒出一种“食物乌托邦”或者“食物的奇幻领域”的意象。我迫切地想知道,艺术家们是如何将“食物”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与录像艺术结合,去探讨诸如食品安全、消费主义、全球化下的饮食文化变迁、甚至食物与身份认同等深刻议题。我想象中的这本画册,一定充满了各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或许有对工业化食品生产的冷酷展现,或许有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深情回溯,又或者是对未来食物形态的大胆设想。录像艺术的魅力在于其时空的可塑性,艺术家们一定会在影像中玩转时间、空间、声音、色彩,去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2010年台湾社会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时,艺术界的一次集体发声。我期待能够透过这本书,重新审视我们与食物的关系,以及艺术家们如何用他们的眼睛和镜头,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食托邦”。

评分

《食托邦(画册):2010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这个名字,一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那个时代台湾艺术发展的浓厚兴趣。2010年,正值全球化浪潮加速、消费主义盛行,同时台湾社会也开始广泛关注食品安全、环境问题等议题。录像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极具实验性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无疑是艺术家们表达观点、引发思考的有力工具。而“食托邦”这个极具想象力的词汇,更是为整个展览定下了一个充满解读空间的基调,它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美食境界,也可能是一种对现实中种种失衡现象的隐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画册里,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影像语言,来构建和解构这个“食托邦”的。我会想象,其中可能会有作品深入探讨食物的生产链条,揭示出工业化、全球化背后隐藏的代价;也可能有一些作品会以一种更加诗意或荒诞的方式,去呈现食物与人的情感、记忆、身份之间的联系;甚至可能有一些艺术家会大胆地畅想未来,描绘出一种我们从未设想过的“食托邦”景象。录像艺术的动态性和叙事性,相信会让这些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这本画册,不仅是对2010年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的一次珍贵记录,更是对那个时期台湾社会文化思潮的一次集中展现,它将带领我们以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与“吃”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之间的复杂关系。

评分

哇,看到《食托邦(画册):2010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这个名字,就觉得一股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再加上“食托邦”这个别出心裁的词,让我充满了好奇。2010年的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对于我这个对台湾当代艺术一直很关注的人来说,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节点。印象中,那一年的展览主题似乎就跟“食物”或者“消费文化”有些关联,而“录像艺术”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实验性和前卫性,将两者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本画册,我猜想,一定不仅仅是记录展品那么简单,它应该是一种视觉的再现,是对当时台湾社会思潮的一次深刻捕捉。翻开它,我期待能看到那些充满张力的影像,感受到艺术家们如何透过录像这种媒介,去解构、去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吃”这个行为,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甚至政治的意涵。比如,那些关于食物生产链的揭露,关于食物安全问题的探讨,或是对消费主义过度膨ravour 的讽刺,这些都是在2010年那个时代,我们台湾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议题,很难想象艺术家们会用怎样的方式将它们视觉化。而且,“画册”的形式,意味着它一定会有精美的印刷和考究的排版,不仅仅是文字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图片的呈现,每一帧画面都可能蕴含着艺术家想要传递的深层信息。我迫不及待想要翻阅,去感受那份来自十多年前的艺术能量,去理解“食托邦”这个概念在当时是如何被具象化的,以及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启示。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和收藏的书。

评分

这本《食托邦(画册):2010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的书名,简直像一个暗号,瞬间点燃了我对那段艺术时光的记忆。2010年,正是台湾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消费文化、食品安全以及全球化影响产生深刻反思的时期。录像艺术,作为一种极具现代性和实验性的艺术媒介,其动态、时间性和视听结合的特性,无疑是探讨这些复杂议题的绝佳载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画册里,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镜头,构建出“食托邦”这个概念的。它可能是一种对理想化食物世界的描绘,也可能是一种对现实世界中食品乱象的隐喻式批判。我尤其好奇的是,那些作品的影像语言会是怎样的?是写实的纪实,还是抽象的观念?是宏大的叙事,还是微观的细节?我会想象,其中或许有作品会深入探讨食物的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链条,揭示出不为人知的真相;也或许有作品会从文化、历史、甚至是心理学的角度,解构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甚至可能有一些作品会大胆地畅想未来,描绘出一种全新的、超乎想象的“食托邦”。这本画册,我猜想,绝不仅仅是静态图片的堆砌,而是通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画面,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2010年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的现场氛围,以及艺术家们在那一刻的创作激情和思想深度。它是一次艺术的盛宴,也是一次关于我们与食物关系的深刻对话,是值得所有关注台湾当代艺术的人细细品味的珍贵记录。

评分

话说,拿到《食托邦(画册):2010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哇,这简直是把一个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框打开了。2010年的台湾,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同时也在不断反思自身文化与全球化影响的时期,而录像艺术,作为一种非常直接且具有冲击力的媒介,总是能最快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我记得当时台湾社会对于“食安”问题越来越重视,从地沟油到各种添加剂,层出不穷的事件让大家对“吃”这件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疑虑,甚至恐惧。那么,在这场以“食托邦”为主题的录像艺术展上,艺术家们又是如何回应的呢?是直接的控诉?是隐喻的讽刺?还是带有一种超现实的想象?我猜想,这本画册里一定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视觉语言。我尤其好奇的是,艺术家们会如何运用录像本身的特性——时间性、动态性、多媒体的结合——来呈现“食物”这个概念。是长篇的纪录片式的叙述,还是短小精悍的观念实验?是写实的描绘,还是抽象的表达?我想,这本书会提供一个非常丰富和多元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艺术家们如何将一个如此贴近生活的话题,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去引发观众的思考。而且,“画册”的呈现方式,我相信它不会仅仅满足于文字的解读,而是会通过高质量的图像,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每一张截图,每一幅画面,都可能是艺术家精心设计过的,承载着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批判。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次重返2010年的艺术之旅,一次对那个时代台湾社会文化反思的深度挖掘。

评分

《食托邦(画册):2010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于那个时期台湾艺术界的热情。2010年,正是台湾社会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开始深刻反思消费主义、食品安全等议题的关键时期。而“录像艺术”这种前卫的艺术形式,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再结合“食托邦”这个词,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潘多拉魔盒,让我对艺术家们将如何解读“食物”这个主题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画册里,艺术家们是如何用影像语言来构建他们的“食托邦”的。是直面当下食物生产和消费中的种种乱象,用批判性的视角去揭示背后的真相?还是用一种更加诗意、超现实的方式,去构建一个理想化的、甚至带有寓言色彩的食物世界?录像艺术的动态性和时间性,相信会让这些作品充满了生命力,能够引导观者进行一次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我会想象,其中可能会有作品深入探讨食物的来源、加工过程,或者是在消费主义浪潮下,人们与食物之间日益疏离的关系。也可能有一些作品会从文化、历史、甚至身份认同的角度,去探讨食物所承载的意义。这本画册,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展览记录,更是2010年台湾社会文化思潮的一次视觉化呈现,它将带领我们以艺术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我们与“吃”这个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复杂而深刻的联系。

评分

看到《食托邦(画册):2010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这个名字,脑海里立刻涌现出许多画面。2010年的台湾,社会发展迅速,消费主义盛行,同时对于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关注。录像艺术,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症结。而“食托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奇幻、甚至有些戏谑的色彩,让我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本画册里的作品,一定是对我们与食物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探讨。艺术家们可能通过录像这种独特的媒介,去解构“吃”这个日常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经济甚至政治的意涵。我非常期待看到作品中是如何呈现“食物”的。是关于那些工业化生产线上的冰冷影像?还是关于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传统食材?又或者,是艺术家们对未来食物形态的想象?录像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动态性和叙事性,我相信,这些作品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而是有时间、有声音、有情节的。它们可能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挑战我们对食物的认知,引发我们对当下生活方式的深思。比如,是否有作品直指食品添加剂泛滥的问题,用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展现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又或者,是否有作品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这本画册,对我而言,是一次重返2010年台湾艺术现场的绝佳机会,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感受艺术家们是如何用影像的力量,去勾勒一个既充满诱惑又可能危机四伏的“食托邦”。

评分

《食托邦(画册):2010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这个书名,像一个邀请函,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活力的年代。2010年,台湾社会正经历着快速的现代化进程,消费文化日益繁荣,但同时也伴随着对食品安全、环境可持续性以及全球化影响的深刻忧虑。录像艺术,以其独特的时空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成为艺术家们回应这些社会议题的重要媒介。而“食托邦”这个词,更是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它可能暗示着一个虚幻的、理想化的食物天堂,也可能是一种对现实中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的反讽。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画册,去探索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录像语言,将“食物”这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转化为具有深刻艺术内涵的作品。我猜想,作品的呈现方式一定是多种多样的。或许有作品会以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方式,揭示食物的生产、加工、消费过程中的隐秘环节;或许有作品会运用超现实的视觉手法,构建出一种令人不安或充满惊喜的“食托邦”图景;也或许有作品会从文化、历史、身份认同的角度,探讨食物与人的复杂关系。录像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叙事性,我相信,这些作品不仅仅是静态画面的集合,而是通过时间、声音、运动的结合,引导观者进行一次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这本画册,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展览记录,更是2010年台湾社会文化思潮的一次重要视觉化呈现,是了解当时艺术家如何用前卫艺术语言审视我们与食物关系的一扇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