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法生活記憶拼圖

旅法生活記憶拼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法國
  • 留學
  • 生活
  • 迴憶
  • 遊記
  • 文化
  • 個人成長
  • 異國情懷
  • 散文
  • 旅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95年,也就是三十而立的前夕,我毅然辭去貿易公司的秘書與企劃主任一職,背起行囊遠赴法國留學,沒有任何行前的學習計劃,隻帶著一本《法漢詞典》與兩大箱行李,開啓人生完全嶄新的一頁。在巴黎生活的前三年,我就讀伊卡專業攝影學校(Icart-Photo),習得拍攝靜物和人像等技法,那時我主要以針孔相機與暗房技巧創作觀念性的攝影作品,但在六年後,順應著數位相機的便利性以及即時性,我將關注的角度轉移至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盡管人類發明「時間」的概念,創造時鍾或手錶等計時器,卻仍無法控製「時間」流逝後所帶來人、事、物改變或消失的現象。過去的分分秒秒、日日夜夜都無法像個沙漏倒過來計算,無法逆轉這些註定變動的人、事、物。我們唯有以照相機攝錄、拍照「介入」稍縱即逝的現在(當刻),讓照片記錄決定性的瞬間。而影像具有的記憶作用,能「勾起懷舊之情」(promouvoir la nostalgie), 勾起我們對過往時光的種種緬懷。保羅•梵樂希(Paul Valéry, 1871-1945)適切說明我對「時間」、「記憶」與「攝影」三者的關係,他說:「時間是注意力(attention)器官的感知力,多虧這個器官,我們纔能夠捕捉變動,我們看不到太慢和太快的變化。」 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是經由記憶,記憶讓我們知曉人、事、物的變動,察覺到經過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與所引發的改變有多少。而我們透過攝影捕捉那些決定性瞬間的狀態,以及深具意義卻不停變動的瞬間,透過攝影將過去日常生活中的片刻變成瞭迴憶,再透過記憶與時間不停地作抵抗。特彆是在失去某人、某事或某物之後與離開某地、某景等之後,對其所有的記憶,將會更強烈地激起迴憶。

  因此,這本攝影集邀請觀者藉由每幀影像所記載的拍攝日期或地點,按圖索驥地拼構這段異國的留學生活。對異鄉所追憶的影像,與迴憶那段似水年華般的生活,將是一種異於現實的鄉愁,一種勾起懷舊之情的記憶拼圖。而這些相片的拍攝計畫,是我從2001年註冊巴黎第一大學萬神殿-索邦大學開始醞釀,每當我齣門上課或拜訪朋友時,總是刻意帶著Nikon的數位相機。其實,從1996年起我已居住在這一區,對往返學校和租賃的公寓間,對周遭的景物早已觀察多時,也懷有各種情感與記憶,因此,「閑逛」在這個意義底下可說是一種「再發現」(redécouverte)與「再詮釋」(réinterprétation),意即對熟悉的主題──建築物與商店,公車站、墓園以及經常散步的公園的——再挖掘(refouiller)。這本攝影集冀望透過照片「拼湊」(如同拼圖的過程般)我在法國生活的情景,但目的並非僅是透過攝影來憶及過往,而是比較過往與現今之間事物的更迭變化,或許就像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所言:「攝影對我的影響並非在於恢復(時間、距離)已徹消者,而是證實我看見的確曾存在。」 見證我曾於法國巴黎悠悠度過的十三年歲月人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薑麗華/撰文.攝影


  1966 年齣生於高雄市
  1999 法國私立巴黎Icart-Photo高等專業攝影學院畢業
  2001 法國國立高級工業設計學院(ENSCI)多媒體碩士文憑
  2002 法國國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係博士階段深入研究文憑
  2009 法國國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係博士文憑
  2009 Docteur(Arts-Plastiques) Université Paris 1 – Panthéon-Sorbonne FRANCE

圖書目錄

序一:Le temps différé de l'éternel retour 不斷迴歸其延遲的時間
序二:旅法生活記憶拼圖

巴黎鞦鼕的憂鬱
非請勿進的遠方
冷眼
寄情
解構臉孔
柵欄
兩種人
靠近

枯枝
遺失的腳踏車
新衣裳
好心情
再見
新氣象
校園
黃金屋
電話
心天堂
相信
祈求
過節
巴黎市集
早操
恐怖份子
會議
小草
活影子
另類浪漫
透明甬道
現代與後現代
藝術沒是非對錯
昏眩
自拍相
看見城市甦醒
情人節的花
來自深淵
快速火車
日暮
雕像
新獸
看見巴黎Paris
風景
時光隧道
等待
坐井觀天
私人停車場
平行綫
心係雨滿樓
遮蔽的天堂
女人花
總算
破紀錄
兒童的樂園
夢裏花落知多少
一生一次
不捨
香水
愛神的心
禁地
三分之一
湖情
秘密
玩伴
三度空間
兩片天色
索愛
盡頭
春暖花開
溝通
塞納河
簡單
非關美醜
影子舞會
分裂
習慣
剪影
齣口
輕重
舞動的影
無止盡
一樣的上弦月
抉擇
墜落
麵對左右

相思
重逢
相約白頭偕老
不能停止
等待春天
停滯
距離
緊張
凝聽
愛的溫度
懂得放棄
離開
隱隱的憂
上天堂的梯子
個人經曆

圖書序言

序一

不斷迴歸其延遲的時間
文/伊蓮.希虹女士(巴黎第一大學──萬神殿-索邦大學教授)


  薑麗華的創作關於時間。眾所周知,沒有什麼事物比時間更靠近且立即;難以捕捉且遠離我們。我們隻能在事後纔捕捉到它、在當它已經過去瞭,而我們卻花時間在等待它。事實上,是時間捕捉瞭我們,唯有藝術纔能讓我們窺見時間執拗的本質、顯現它的影響。總是在事後,引發我們情感上的波動。

   薑麗華知道為瞭捕捉時間,必須運用攝影捕捉的手法,但這是不足夠的。艾德加˙竇加(Edgar Degas)就其孜孜不倦地運用攝影不懈地捕捉流逝的時間,他說:「攝影屬於瞬時的事物,而且僅止於此。」他透過兩種空間──透視的和拓撲的(topologique)──的交集來捕捉片刻。他因此固定瞭電影所命名的停格影像(l’arrêt sur image)。停格影像並非如德勒茲(Deleuze)曾經論及的運動─影像(image-mouvement),而是時間─影像(image-temps),德勒茲繼運動─影像之後談論時間─影像,這並非齣於巧閤。時間─影像更符閤建構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最深層的運作,以及沒有任何事物可被控製,唯有藝術能控製時間無限量的加速前進。

  控製時間將關乎空間:從時間到空間「不變的變動」(mutation non changeante)。讓人看到時間──這是藝術最睏難之處,而且是不可抗拒的準則。羅柏˙史密森(Robert Smithson)認為藝術承載時間的流轉。這是為什麼在現今如此難以明辨藝術和非藝術的時代裏,這個時間嚮度是一個重大的準則。並非時間必然屬於第四嚮度──人們在二十世紀初曾大量的討論它。時間更有可能是梅洛-龐帝所指稱的「嚮度性」(dimensionnalité),它令我們思及:一個東西在那兒,而它也是我們自身的一個片段。這或許關乎某種極為特殊的「深度」(profondeur),它存在於我們被佔有的身體之中。

  薑麗華的影像不具有透視意義上的深度,更精確的說法:這些影像毀壞瞭任何針對空間深度的意念;它們的深度是時間上的,而其自身的藝術性嚮度正寓意於此。這個嚮度是當我們論及某種深刻思想之際所指涉的那個嚮度。在作品中,存有時間深度的三種形態。

  1.迴返(或可逆性)。
  2.彼此相距遙遠而相斥的時間性的分層化(stratification)。
  3.諸多層次的永恆迴歸──這些層次的範疇為:人類的個體發展(ontogénèse)和多元發展(polygénèse);攝影的特性和藝術類型的事物,意即,不論其媒材為何,屬於藝術這個類型的事物。

  這是為何當每件東西三次迴返時,藝術即降臨到薑麗華的藝術之中,這三次迴返的第一次在生活中,第二次在攝影中,第三次在觀者的腦中和心中。這三種時間看似混淆、但又截然分明,這是薑麗華提供給觀者觀看操控時間的影像中所築構之秘密。這個秘密是:時間是延遲的,並且能夠不斷地迴歸,因為現實寓意於這個「延異」(différance)的反射之中。藝術傢的工作在於找到時間在每個片刻中的可逆點。唯有在藝術中,時間是可逆的,而實現捕捉這種可逆性是透過每個時代特有的照相機:我們的時代即為數位相機。

伊蓮.希虹
巴黎,2002年11月29日

圖書試讀

〈冷眼〉
看見你看不見我
知道你等待迴應
你的意圖不明
不讓你觸碰我的眼神
站在門內
我祇是
冷冷看著
冷漠來自心底的恐懼
麵對你是種挑戰
麵對自己卻是摺磨
然而
不想劃破心湖的鏡麵
躲在門後
我還是
冷冷看著
冷漠來自心底的恐懼
麵對你是種挑戰
麵對自己卻是摺磨
然而
不想劃破心湖的鏡麵
躲在門後
我還是
冷冷看著
 
〈寄情〉
大量轉寄的電子郵件
在遠近的朋友們之間
往返傳送以聯係感情 
鏤刻近況的親筆信已許久不見
空氣裏不存在墨水味 
看不見實體的文字 
書寫法轉型
拼音前選擇
拆字後猶豫
猜不齣性格
將寄情何處
 
〈柵欄〉
柵欄裏的牛肉多鮮美
好似入口即化的草莓
柵欄外的我停駐自問
瘋牛癥已銷聲匿跡嗎
 
〈早操〉
有鴿群像小學生般
排隊立正一一歸位
在學校的窗颱與屋簷休憩
於是懷念起小時候
睡眼惺忪
踩著漫天黃土
集閤於操場上
升旗做早操
天真爛漫的日子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