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1995年,也就是三十而立的前夕,我毅然辞去贸易公司的秘书与企划主任一职,背起行囊远赴法国留学,没有任何行前的学习计划,只带着一本《法汉词典》与两大箱行李,开启人生完全崭新的一页。在巴黎生活的前三年,我就读伊卡专业摄影学校(Icart-Photo),习得拍摄静物和人像等技法,那时我主要以针孔相机与暗房技巧创作观念性的摄影作品,但在六年后,顺应着数位相机的便利性以及即时性,我将关注的角度转移至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尽管人类发明「时间」的概念,创造时钟或手表等计时器,却仍无法控制「时间」流逝后所带来人、事、物改变或消失的现象。过去的分分秒秒、日日夜夜都无法像个沙漏倒过来计算,无法逆转这些註定变动的人、事、物。我们唯有以照相机摄录、拍照「介入」稍纵即逝的现在(当刻),让照片记录决定性的瞬间。而影像具有的记忆作用,能「勾起怀旧之情」(promouvoir la nostalgie), 勾起我们对过往时光的种种缅怀。保罗•梵乐希(Paul Valéry, 1871-1945)适切说明我对「时间」、「记忆」与「摄影」三者的关系,他说:「时间是注意力(attention)器官的感知力,多亏这个器官,我们才能够捕捉变动,我们看不到太慢和太快的变化。」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经由记忆,记忆让我们知晓人、事、物的变动,察觉到经过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与所引发的改变有多少。而我们透过摄影捕捉那些决定性瞬间的状态,以及深具意义却不停变动的瞬间,透过摄影将过去日常生活中的片刻变成了回忆,再透过记忆与时间不停地作抵抗。特别是在失去某人、某事或某物之后与离开某地、某景等之后,对其所有的记忆,将会更强烈地激起回忆。
因此,这本摄影集邀请观者借由每帧影像所记载的拍摄日期或地点,按图索骥地拼构这段异国的留学生活。对异乡所追忆的影像,与回忆那段似水年华般的生活,将是一种异于现实的乡愁,一种勾起怀旧之情的记忆拼图。而这些相片的拍摄计画,是我从2001年註册巴黎第一大学万神殿-索邦大学开始酝酿,每当我出门上课或拜访朋友时,总是刻意带着Nikon的数位相机。其实,从1996年起我已居住在这一区,对往返学校和租赁的公寓间,对周遭的景物早已观察多时,也怀有各种情感与记忆,因此,「闲逛」在这个意义底下可说是一种「再发现」(redécouverte)与「再诠释」(réinterprétation),意即对熟悉的主题──建筑物与商店,公车站、墓园以及经常散步的公园的——再挖掘(refouiller)。这本摄影集冀望透过照片「拼凑」(如同拼图的过程般)我在法国生活的情景,但目的并非仅是透过摄影来忆及过往,而是比较过往与现今之间事物的更迭变化,或许就像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所言:「摄影对我的影响并非在于恢复(时间、距离)已彻消者,而是证实我看见的确曾存在。」 见证我曾于法国巴黎悠悠度过的十三年岁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