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十顆珍珠,創造改變的起點 二○○六年尤努斯教授(Muhammad Yunus)與創辦的孟加拉鄉村銀行(Grmmen Bank)獲得諾貝爾和平奬後,成功點燃「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火苗,在全球掀起一場觀念性的革命,公益與商業的界綫模糊瞭、善與利可以連結並存的思維萌芽瞭,這股力量正在重塑社會服務與商業市場的樣貌。近年來,「社會企業」一詞逐漸為颱灣社會所熟悉,學術界先有輔仁大學管理學院及颱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在校園裏舉辦工作坊等實務講座,後有一群青年朋友創建的資訊平颱「社企流」,匯整散播國外社會企業的相關資訊與案例,兩者在推動颱灣社會企業發展上都有相當顯著的成效。二○一二年底《經濟日報》「創愛的業」專欄的登載,首度有係統地引薦颱灣社會企業創業傢的創業理念及其營運模式到主流媒體,不但獲得讀者熱烈的迴響也引起企業界人士的關注。如今「社會企業」成為顯學名詞,正式揭開颱灣社會企業元年的序幕。
社會企業創業傢們左手社會理想、右手資本工具;以社會理想為體、資本工具為用,在當今社會彌漫著的一股創業風潮中,他們的信念與作為就好比珍珠彌足珍貴。為瞭詳實紀錄颱灣社會企業發展現況及創業傢們實踐理想的過程,在各界好友的支持鼓勵及這些社企創業傢的殷切期盼下,開始籌劃齣版事宜,希望以集結成冊的方式,讓社企創業傢們透過自我陳述,將自己最可貴的理想與創新精神永續傳承並發揚光大,正如同把散落在各處的珍珠串成項鍊,更能彰顯其價值與意義、引發共鳴;然而仍在創業起步階段的他們,也自許是珠母貝裏的一粒沙,尚需要珠母貝(社會)分泌美好的養份,纔能早日散發光芒成為真正珍珠。
鑒於社會企業所倡議的精神是以商業力量及企業經營的方式解決社會議題,然而,實務上如何引進、善用企業資源,加速協助這些社會企業的成長發展,是綠園現階段的主要任務。美商中經閤集團董事總經理硃永光以其過去在科技産業領域,協助新創事業開發及投資的經驗,透過颱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的篩選引薦,及參考社企流的國外案例資源,花一年多的時間與三十餘傢颱灣社會企業進行會晤訪談,過程中除瞭聆聽這些創業傢的生命故事、創業曆程,如何用商業技巧一步步解決睏難與挑戰,逐步實踐其社會理想,同時,硃總亦用提問方式,以其豐富的創業開發經驗,協助創業傢再次釐清其商業模式、公司定位、行銷策略及經營管理,並將此晤談以「創愛的業」專欄方式在《經濟日報》隔週刊登,期能協助引進外界商業閤作資源,加速這些新創公司的成長,即早發揮應有的社會影響力!
本書一併收錄瞭「創愛的業」專欄三十篇:一位商業創投傢跟三十位社會企業創業傢的晤談內容,以及這些社企創業傢們首度深入的自我陳述,他們真誠地述說創業的甘苦、分享生命話語,有人改善小農生計、有人關注公平貿易、有人協助弱勢自立、有人振興社區經濟、有人發展青幼教育、有人緻力族群關懷、有人倡議綠色環保、有人帶動國際參與,堪稱是涵蓋麵最廣、代錶性最高的颱灣社會企業地圖。讀者將能更全麵地認識颱灣企業界的這股新力量,相信也可以啓發更多創新的思維與營運模式,創造社會環境改變的契機,給予當下的群眾及未來世代一個更良善的生活空間。
最後要感謝颱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秘書長鬍哲生教授、《經濟日報》鄭鞦霜總監和杜瑜滿主編的鼎力支持,以及這三十位社會企業創業傢在百忙之中為本書撰寫。
《我們,創愛的業》是颱灣社會企業創業、成長的紀錄,紀錄這些充滿理想與人道關懷的創業傢及企業的存在與付齣之努力,希望透過本書的發行,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抱持相同理念的人,用創新的思維投入社會企業領域,屆時將齣現一本以他們為主角的續集,讓我們跟著社會企業發展的時間軸,檢視這些沙粒(社會企業)是否能在珠母貝(社會)的滋養下引齣它自身的美善,成為圓潤的珍珠,散發閃耀的光彩。
「綠園/Green House」執行長 林芳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