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 东北日记、日记补遗(2册)

萧军 东北日记、日记补遗(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萧军
  • 东北
  • 日记
  • 历史
  • 文学
  • 回忆录
  • 抗战
  • 东北解放区
  • 民国
  • 文化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东北日记》是萧军1945年离开延安后,在东北地区的五年生活记录。与此同时,我们也将萧军其它时期的零散现存的日记一併结集发表。这样,萧军所有保存下来的、不准内地印行的日记就全部出版完成。

  如果说《延安日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四十年代延安现状的视角,那么《东北日记》则展示了1949年前后,中共在新的地区建立政权和迅速扩展的图画。1946–1950年,在萧军个人的历史上,是最为戏剧性的阶段。回到东北好景不长,由于对于驻扎的苏联红军,土地改革等最为原则问题不同于中共的见解和态度,也由于萧军对自己不服从性格的清楚认识,使得他最终没有加入到共产党的行列,而却渐渐地无形中把自己放到了一个与中共立场不协调,不盲从,不屈服的位置上去,尽管他本人始终认为他是诚心诚意地希望并愿意帮助共产党越来越好……

  萧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作家,1932年结识女作家萧红并共同生活,成名作《八月的乡村》,1936年,任鲁迅出殡万人队伍总指挥,作为鲁迅的忠实弟子,鲁迅的名字影响其一生。

  1938年应邀去山西第一次到达延安,会见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共领袖。1940年,第二次赴延安,之后五年,在延安从事文学编辑及教育工作,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员,参加了着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与大批中共领袖和左翼艺术家接触。

  萧军是一个左翼但又是一个非党员作家,这是特点也是他性格的体现。他是一个极少数之一与鲁迅和毛泽东都密切接触过的作家,而且对他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曾经是宪兵,编辑,作家,出版人,医生,文物专家,他的职业与当代中国历史发展戚戚相关。他与名作家萧红六年浪漫又苦难的婚姻及艺术成就,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不衰的话题。萧军与"四人帮"中江青、张春桥、姚文元都有过特别的渊源。1988年6月22日,夏至,他病逝于北京,终年81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萧军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作家,原名刘鸿霖,1907年初生于辽宁省义县(现属凌海市),18岁入伍,开始写作,21岁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军官学校,后任宪兵教练处教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组织抗日义勇军,事败后进入哈尔滨,开始文笔生涯。1932年结识女作家张迺莹(萧红)并共同生活,之后自费出版了他与萧红(悄吟)的第一本小说散文合集《跋涉》。1934年遭伪满通缉赴青岛,完成成名作《八月的乡村》,随后转入上海。该书经鲁迅作序推荐出版,被誉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文学上的一面旗帜”。1936年,任鲁迅出殡万人队伍总指挥,作为鲁迅的忠实弟子,鲁迅的名字影响其一生。

  1938年应邀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同年第一次到达延安,会见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共领袖。随后转赴西安,与萧红分手,并在兰州与王德芬相识,结婚。1940年,第二次赴延安,之后五年,在延安从事文学编辑及教育工作,并曾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等,参加了着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与大批中共领袖和左翼艺术家接触。

  1946年重返哈尔滨,先后担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后因与党报《生活报》的争论事件,受到中共东北局组织的大规模批判,被定性为”反苏、反共、反人民”,成为最早遭到整肃的文化界人士,从此离开文化界,开始了三十余年的冤屈生活。

  1951年,进入北京,曾拟挂牌行医,后转入北京市文物组,担任研究员,从事考古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遭受残酷迫害,被关押多年,家庭和子女都受到极大影响。

  1979年,重返文学界,公开参加社会活动,得到中共正式书面平反。随后在全国各地讲学参观,并访问美国、新加坡等国。1988年夏至,萧军因病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

  萧军的主要文学作品还有《第三代》、《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等。同时,萧军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萧军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和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实现。作为一位左翼而非共产党员的作家,萧军的一生跌宕起伏,军人、编辑、作家、出版人、文物专家,他的职业与现代中国历史发展戚戚相关,萧军成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中极具特色,有稜角和鲜明的一个代表人物。

图书目录

萧军 东北日记1946-1950

v 关于我的日记(代序)萧军

3 一九四六年
155 一九四七年
317 一九四七年”土改工作资料笔录”
373 一九四八年
543 一九四九年
831 一九五〇年

845 萧军《东北日记》暨日记补遗出版后记萧大忠

萧军日记补遗

v 关于我的日记(代序)

3 一九三七年
34 一九三八年
89 一九三九年
289 一九四〇年
371 一九五一年
439 一九五二年
471 一九五三年
495 一九五五年
549 一九五六年
557 一九五七年
573 一九五八年
605 一九五九年
613 一九六三年
615 一九六四年
625 一九六六年
629 一九六八年
643 一九七〇年
655 一九七一年
669 一九七二年
673 一九七三年
683 一九七四年
725 一九七五年
729 一九七七年
735 一九七八年
747 一九七九年
765 一九八〇年
825 一九八一年
867 一九八二年

875 萧军《东北日记》暨日记补遗出

图书序言

代序

关于我的日记

  当我若干年前写下这些”日记”时,并没想到给第二个人─连我妻子也在内─看,更没想到后来会被抄家而今天竟被作为”罪证”之一向广大群众公佈。如果那时我会预想到今天的后果,也许就不会写日记了。即使写,也将是另外一种写法,──去真存伪。不过既然公佈了,也就公佈了罢,这在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之感。

  对于别人我无法知道,我只知道自己是并不那般”纯洁”和”崇高”的,什么坏的、恶的、丑的、下贱的、卑鄙的、错误的、狂妄的、杂乱的……思想和感情全出现过、扰乱自己。当时我要忠实地把它们写下来,来研究它们、分析它们,对比地解剖自己的灵魂(这是有益的),从而也试验着解剖别人的灵魂。因为我是从事文学业务的,这议工作就更为必不可少。如果你不能够深深地以至残酷地解剖自己、挖掘自己,客观地对待自己,你也就难于理解别人。当然,”别人”并不会和你一般一样,但在一种共同的社会基础上,类似的条件下生活着的人们,总会有某些”共性”的东西使你类比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收获。当然,除掉”共性”以外野还要有其他种种非共性的东西。……

  如今这日记中偶尔记下来的某些不好的、坏的思想、语句,以及记录的片段,记然也成为了我的”反党罪证”,我也无话可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我在日记中查找”罪证”的人,当然也只能见到”罪证”了,更何况是”罪证俱在”,其他何论哉!一个人的脸上或身体上有什么地方尽管有一颗或几颗麻子如果被发现了,就叫他做”张麻子”或”李麻子”也是可以的,也不能算为”冤枉”。日记是我写的,当然只能对它负责。

  如今在文化局组织方面所掌有我的全部《日记》,有些是在抄没我的家资时得到的;有一些也可能是从某些”渠道”获得的,但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得来的,它们全是我亲手所写下的《日记》应无疑问。

  尽管我这些《日记》按性质来说,是若干年属于我个人生活、思想、感情以及某些事件……等等的即时记录,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文艺作家必不可少的一种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和素材的工具。它是不准备给任何人阅读的──连我的妻子和好友在内──当然更不预备公开发表。因此它在本身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的影响,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害于革命,有害于人民,以至于有害于某些个人的名誉和影响。我只是把它作为一具”摄影机”,认为什么应该照的就照下来;作为一个画家的”速写簿”,要写的写下来;作为自己的一个无所不谈的”朋友”;一具分析自己、分析别人、分析凡所遇到的自己认为有用或有兴趣的任何事物;分析自己某些思想和感情;分析自己的某些善的、恶的,……动机和闪念的”分析器”;自己心灵自白的”上帝”;灵魂散步的旷野……。一旦它竟被”抄没”了,而且不知道它们将为一些什么人所阅读,将会遭到什么样得谈论和传播,它们将要落到哪里去?……这见是对自己来说不能不是ㄧ件很”残酷”、很悲痛的”恨事”!当然我也自知它里面绝没有任何政治上的”阴谋诡计”怕被揭发;也没什么不可告人的秽行或丑事,怕被传扬……。如果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件事,也就没什么太大的”遗憾之情”。第一,我是个在一定历史,一定的环境,一定的阶级基础,一定的条件……下所产生的这样一个具体的人,别人所具有的优点和美德、弱点,……甚至于”恶德”我并不会全无。”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使组织上对我的”内部”有个深刻的、全面的认识,也可能是有益的事。

  至于在这些《日记》中尽写下一些什么,这如今我已毫无记忆。只是当批斗我的大、小集会的现场上,有人把它之中的某些语句摘录出来作为我的”罪证”之一加以宣读的时候,我才知道了原来自己竟写下过这些话,还使自己竟有些惊愕之感,不禁还要问着自己:

  “这是您写下的么?”
  “唯!是我写下的。”因为这《日记》确属是我的。

  在这些《日记》中对于某些人是写下了一些不够尊重、以至于不正确的论断或印象,但它也只能属于”腹诽”一类,而不能算为公然的”口谤”。

  对于这类”腹诽”的部份如今看来,对于自己来说,在思想上也是应该加以严肃的自反省和检查的。

萧  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我早就想买了,一直拖到现在,真的是太后悔了!萧军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一直和那种硬朗、朴实的东北汉子形象联系在一起。我一直觉得,他的文字里一定藏着最真实的土地气息,最朴素的人情世故。这套《东北日记》和《日记补遗》,光看书名就让人充满了期待。日记,这本身就是最贴近生活的记录方式,没有经过太多雕琢,没有刻意营造的氛围,就是生活本身最原始的流淌。我尤其好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萧军是如何用他的笔触去捕捉那些细微的瞬间,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那些他眼中独特的东北风貌。我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是,一个中年男人,在寒风凛冽的东北大地上,点燃一支烟,看着远处模糊的山峦,然后在笔记本上,用遒劲的笔画,记下今天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我甚至能想象出他在写下某个场景时,眉宇间的愁思,或是某个细节让他会心一笑的神情。这种直接而坦诚的叙述,往往比那些精心编织的故事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承载着作者最真实的情感和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年代的东北,去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去体会萧军作为一位作家,在时代洪流中,内心最深处的呐喊和坚守。这不只是一本日记,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过去,通往一个伟大灵魂的窗。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文化人和他们的生活状态很感兴趣。尤其是像萧军这样,亲身经历过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并用笔记录下来的作家。拿到这套《东北日记》和《日记补遗》的时候,我感觉像是捧着一个古老的宝藏,里面一定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我最期待的是,通过他的日记,能够看到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外,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他会为了柴米油盐发愁吗?他会和朋友们畅谈人生理想吗?他会对生活中的小事感到喜悦或失落吗?这些日常的、琐碎的,却最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我特别想知道,他笔下的东北,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是粗犷豪放,还是温情脉脉?是贫瘠的土地,还是孕育着希望的沃土?东北的冬天,那种深入骨髓的寒冷,会不会也在他的文字中弥漫开来?我甚至可以想象,他在某个寒冷的夜晚,围着火炉,一边取暖,一边在泛黄的纸上写下他的所思所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作家生平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一片土地、一群人的集体记忆的追溯。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翻阅,去感受其中流淌的岁月痕迹,去聆听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声音。

评分

我一直对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真实反映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书籍。萧军这个名字,在我心中一直占据着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坚韧,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这次看到的《东北日记》和《日记补遗》两册书,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通往他内心深处的那扇门。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日记,能够看到一个不那么“高高在上”的萧军,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真实个体。他会记录下他在东北的日常生活吗?比如,他会如何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会和当地的百姓打交道吗?他会在日记里吐露心声,记录下他的孤独、他的迷茫,或是他的喜悦?我甚至可以想象,他在某个清晨,站在窗前,看着初升的太阳,心中涌起万千感慨,然后将这一切都付诸笔端。这种最原始的文字,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因为它承载着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去感受那份来自土地的质朴,那份来自岁月的沉淀,去理解萧军,理解那个年代的东北。

评分

每当提及萧军,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个饱经风霜却依然眼神坚毅的形象。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而《东北日记》和《日记补遗》这两册书,在我看来,就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最珍贵的财富。我特别期待,这本日记能够为我揭示他创作的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灵感来源。我想知道,他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又如何将它们转化为动人的文字。日记这种形式,总是最真实、最直接的,它没有虚饰,没有矫情,就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流露。我迫切想知道,他在日记中会记录下他在东北的哪些经历?是关于人情冷暖,还是关于自然风貌?他是否会记录下他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人性的洞察?我甚至可以想象,他在某个寂静的夜晚,对着窗外的星空,在泛黄的纸上写下他的忧愁和希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也能够折射出一位伟大作家的心灵世界。我渴望通过阅读,去更深入地理解萧军,理解他所处的时代,理解他对文学的坚守。

评分

说实话,我对萧军的作品一直抱有很高的敬意,他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都让我十分欣赏。这次看到的《东北日记》和《日记补遗》两册书,我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深入了解他内心世界和创作源泉的绝佳机会。日记这种形式,往往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真实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没有刻意的修饰,没有矫揉造作,就是内心最直接的表达。我非常好奇,在他的日记里,会透露出哪些关于他创作的故事?比如,某个著名的篇章,是不是在某个平凡的夜晚,在某个偶然的触动下诞生的?他会记录下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吗?他对文学的理解,他对人生的感悟,是否会在这些朴实的文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尤其想了解,他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如何克服它们。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记录,往往比官方传记更能触及到人物的灵魂深处。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走进萧军的生活,感受他作为一个人,一个作家,在那个特定时空下的挣扎、思考和成长。这不仅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的致敬,更是对文学创作本身的一种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