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一早醒来,你发现自己宛如隐形人,没有了身分。左邻右舍不认得你,信用卡被取消,甚至有警察在探询是否有外星人出没社区?这是多么恐怖的电影情节。但如果相反呢?有个新的身分加诸你身上,被服侍如暹罗国王子,钟鼓、馔玉,西瓜、葡萄,多么享受。这时候,你会安然接受这个身分吗?
不可思议的角色错位 英国作家珍妮瓦伦堤继《紫萝兰之谜》、《底片的真相》、《乔治安娜街33号》三本书之后,又有这本《双面人生》翻译出版了。她写的每本书几乎都有侦探、悬疑的特质,处理青少年如何面对家庭问题,解决情绪困恼,开发个人能源,有很好的启示。
《双面人生》的主角是谁?不太容易说清楚。他十六岁,逝世的爷爷喊他查布,暂时住在伦敦东区的中途之家,因为跟人打架,又被送入禁闭室。五岁以前,狗咬破了他的脸;十岁那年,爷爷被送进医院,两人从此分离。历经蹉跎,四年后他跑回来找爷爷,房舍易主,辛苦找到被安顿在养老院的爷爷,却告诉他并没有血缘关系。是弃儿!他疯狂、愤怒,痛不欲生。他脸上第二个伤疤,是被不良少年带着戒指的拳头殴打致成。而两耳打了五个耳洞,还断了一颗前牙,看起来十分狼狈。
有一天,社福人员在失踪人口通报中,发现了他的「真实」身分,是两年前11月5日烟火节威尔斯黑镇失踪的凯西罗奈。要接受这个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吗?有早餐,自己的房间,一群同学,有什么不好呢?认了这个名字,连社福人员都客气起来。问题是,开车来伦敦接他的姊姊艾荻,家中等待的妈妈海伦,大金融家哥哥法兰克,他们都认识真实的凯西呀!他和艾荻到镇上喝咖啡,还有三十七人来认他呢!城里的报馆派人来採访,刊出他「重返家园」的消息。要是真正的凯西看见了报导,要怎么办呢?
角色错位,一下子是贫寒孤儿,一下子又享有众星拱月的高贵,要如何适应呢?会不会造成人格分裂?粗暴的个性是如何养成?到了新的家庭,又怎么突然收敛?是心虚吗?显而易见,外在成长环境的干扰,物质的缺乏与渴求,都会扭曲人性!
抽丝剥茧的侦探手法 扮演凯西,让他快疯了。趁着薄雾之晨,逃离此地,却遇见印第安血统的弗洛德,指出他是「凯西」,而且已经死去。是怎么回事呢?是凯西恶作剧,让自己躲起来,还是鬼魂复生?两年前的烟火节,凯西交给了弗洛德什么东西,交代要转送警察局?那个袋子里装了什么东西?警察局收了袋子以后,为什么没有追查失踪事件,也没有採信弗洛德的证词?
当「家人」知道「凯西」碰见了弗洛德,非常恐慌,极力阻止他们碰面,彷彿世界就要崩解。一个「死去的男孩」,怎么会跟一个「诋毁他人名誉的骗子」走在一起呢?阴错阳差,他们两个社会边缘人决定合作,抽丝剥茧,追讨原委,发现了法兰克好几桩不为人知的罪行!
而被法兰克餵食过量镇定剂的妈妈海伦,也有清醒的片刻。她向「凯西」道出丈夫死于意外,法兰克、艾荻,还有肚子里的双胞胎,都被社福人员安顿。一场火灾却夺走了双胞胎之中的丹米尔,所以凯西必须担负丹米尔的那一部分。海伦怎么知道眼前这个「凯西」不是「凯西」呢?难道「凯西」就是「丹米尔」,「丹米尔」就是「凯西」?丹米尔又怎么会跑去爷爷的大宅房,化身查布,跟着爷爷生活呢?还请读者从书中的情节去「侦探」了。
身分认同与和解共生 珍妮瓦伦堤作品,有许多迷人的地方。故事开端藏匿了好几条线索,诱引读者欲探究竟。层层剥开以后,却又是环环相扣,血脉相连,足以让读者惊讶赞叹!她对于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不逃避,常把笔端伸向贫穷、分裂的家庭,来讨论家庭成员的互动;她也指出社会福利制度并不尽人情,负责人员疲乏困顿,常常失去应有的职能。但她都以宽容和谅解的语气,来接纳书中人物,并且鼓励和解、向善。
就如本书,僭越别人的身分地位,可能存于每个人心中;但在最后决断时,是非之心、良知之能应该涌现,回返自我、发现真我,重新回到社会共生的场域,才是做人应尽的本分!
你是谁?/许建崑(东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译者序 我爱这位女作家。我爱她的静观,彷彿她笔锋上方有一双鹰眼,超然而拥抱一切,如是观的清醒与慈悲。我爱她文字里的敏感纤细,我爱她故事里直视痛苦的勇气,我爱她的讯息:爱,是在别人身上看见自己;选择和解,愿意宽恕,相信泪光中永恆的笑意。
当其他少年正忙着建立一个足以自傲的自我形象时,我们的主角──查布,失去了所有过去。他成了一个空无的零,一个饥渴的孤魂,情不自禁的让自己转世在另一个身分的躯壳里。正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时无刻都在演戏,珍妮在描述他的感知时,特别有一股观照的清明,彷彿置身梦里却知道自己在作梦,彷彿知道我们感知的世界事实上就只是一个虚拟的全像投影。查布在少年收容所里面对霸凌时有一种超然的定静:「他们伤不了我,因为我不是真的在那儿。」
耐人寻味的是,查布原以为自己是无名小卒,一无所有。他以为自己的救赎在于一个身分:某人的儿子、弟弟、同学或朋友,在于温饱、平凡、正常。而在他陷入恶梦流沙之后,他领略到救赎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爱与勇气,慈悲与宽恕,与身分无关。
令我感动的是,查布的朋友弗洛德让他在关键时刻自行决定:选择利己行径或勇敢举起火炬趋走黑暗。这是查布感受到的真爱。弗洛德和爷爷一样,给予了他全然的信任和自由。他们相信并看到了查布灵魂里的美善。他们看到的是真正的查布。
珍妮的故事里总有一股命运的悲怆,但她总是让我们看到:悲怆是乌云,宽恕是阳光。在最后一章的和解里,我们又领略了一次珍妮对真爱的诠释。昔日的查布,今日的丹米尔,在心里对爷爷说:我和你没有不同,我们都不自觉的拿了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只因我们都渴望着爱。而令人鼓舞的是,查布-丹米尔穿越了渴望的黑暗隧道,一路回溯至心灵源头,而发现他的真正身分即是爱,而你我并无不同。
爱,是在别人身上看见自己/李紫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