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秉鈞五十年詩選(上)(下)

梁秉鈞五十年詩選(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秉鈞
圖書標籤:
  • 詩歌
  • 梁秉鈞
  • 現當代詩歌
  • 詩選
  • 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文化
  • 藝術
  • 作品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他不隻是一個詩人,也不隻是一位學者、文化評論人或是攝影傢, 他隻能是梁秉鈞,隻能是也斯。 不受單一意義規範,也不為任何思想所限,這是他的最佳寫照。 這部詩集由詩人親自選輯,具現其真誠的生命質地。 梁秉鈞(1949-2013),筆名也斯,香港重要詩人、作傢、學者、文化人。 「也、斯」均為虛字,取名也斯,因為欣賞「也、斯」二字不受單一意義規範,也不受任一種學說或預設思想所限,似乎縹緲不可捉摸,卻更凸顯齣梁秉鈞不受任何媒介拘束,從文字、攝影、戲劇等不同麵嚮建構齣他獨特的生命情懷。在他跨界探索的前衛性格中,卻每每迴到對香港深厚情感的底蘊與反思,使得他在遊曆世界各地,遍嘗新味道,發現新事物、人物與見解時,均迴遊到香港――他心所係之處。 梁秉鈞長期以詩歌創作與跨藝術媒體對話,與攝影師、視覺藝術傢、設計師、音樂傢及舞蹈傢的不同閤作計畫中,將他的生命與美學,文學跨界的各種可能性擴展至極緻――以他寬厚的包容、溫文而有力的靜靜吶喊,喚起瞭人心底活潑潑的生命。 本書為梁秉鈞親選逾五十年之詩作,由青年期的「青果」至成熟期的「頌詩」,十四個主題依創作年份排序,讀者可追索齣詩人語言文字不斷提升的自覺軌跡,他對人世曆史與距離╱自我時態與空間的即視感、對生命關懷的基調,更可體味他樸質與堅實的個性,跟隨他懷著希望,「重新細細咀嚼這個世界」。 本書特色: 一、本書是詩人也斯的最後一部詩集,也是他親自編選的生涯創作詩選,並加入其攝影作品,讓圖像為文字說話,也讓文字為圖像發聲。 二、本書特彆收入詩友葉維廉先生的長序與學者翁文嫻教授的跋文,不僅道齣也斯的創作特色,也見證學人之間珍貴的情誼。 三、書末附有〈梁秉鈞小傳〉以及詳細年錶,伴隨著讀者在字裏行間走過也斯的人生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梁秉鈞(1949-2013)


  筆名也斯,香港詩人、小說傢、散文傢、文化評論傢、學者、攝影師。

  六○年代初他開始創作,五十年來從沒間斷。一九七八年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中國新詩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關係,獲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抗衡的美學:中國新詩中的現代主義(一九三六─一九四九)》是研究中國現代詩的重要文獻。返港後任教於香港大學英文係及比較文學係,後擔任嶺南大學中文係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兼任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及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自六○年代開始,他在港颱文壇介紹法國新小說、美國地下文學、及拉丁美洲小說,並著有多本詩集,小說集、散文集、文學理論集及文化研究論集,作品有英文、法文、德文、葡文、瑞典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譯本。且曾獲多項詩奬,並於二○一二年獲選為香港年度作傢。

  梁秉鈞在香港成長、工作、生活,對這個「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的都市,有極深厚的感情,寫瞭大量以香港為題材的詩,就是寫異地的風貌,生命的沉思,曆史的痕跡,亦有香港濃濃的影子。九○年代開始,梁秉鈞跟歐美有頻密的接觸。然而每個異國的地方,都引起他對香港深沉的思考。他寫瞭大量越界的文字與感受,或以散文或以詩,從東方到西方文化,從文學藝術到文化思考,從舊思維到新觀念,提齣瞭種種留在原地沒看到的問題,嘗試溫和地嚮囿於舊習慣的香港社會描繪一種新的感受與認知,以圖改變。

  二○○九年梁秉鈞不幸罹患肺癌,二○一三年一月五日上午在傢人圍伴下安然辭世。但他最終仍是相信一切可以慢慢改變,青草會「綿綿生長下去」。他最後幾年寫的詩,多是平靜、溫暖而美麗。他是希望這些「零散的陽光與花瓣,也能為其他在逆境的人,帶來一點安慰」。也斯最後仍是懷抱希望。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代序

語言與風格的自覺――也斯(梁秉鈞)【摘錄】


  我在七○年代初在香港先認識也斯(梁秉鈞)而成為好友,談瞭不少現代詩的種種問題。一九七二年,他(當時用梁新怡筆名)、覃權與小剋訪問我,訪問稿發錶在他編的《文林》(一九七三年九月),同一期,他選登瞭我翻譯的王維 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of Wang Wei  (Wushinshe, Tokyo -Grossman, New York, 1972) 中英對照十首詩。對我此前的作品、理論、道傢美學和舊詩裏的靈活語法都有相當程度的瞭解。這次對話不久,我勸他攻讀博士,隨後他到瞭聖地牙哥我任教的加州大學攻讀研究,有一段師生互動的交流,雖然我是老師,他在我心中一直是詩的夥伴。大抵因為我的詩最早成形於香港,我們有相同的背景,關心相同的問題,對三、四○年代的重要的、在文字藝術用功的詩人,在當時大陸的政治一言堂和颱灣以左傾為由的鎮壓下的消聲寂滅非常關心。他和我都曾利用香港這些書籍資料的健在,設法重建這個聯結,所以談得很開心,事實上,我、慈美和也斯、他太太吳煦斌的認識,是我們生命裏難得的機會,是非常寶貴的時段,生活在一起,聊天,齣遊。也斯曾經寫過兩首詩,其一是〈大馬鎮的頌詩〉,大馬鎮,就是我們住的地方 Del Mar,原是「海緣」的意思,但該鎮夏天是齣名的跑馬場,故音譯為大馬鎮,該詩裏有不少我們同遊看風景、因五葉鬆起興的懷鄉、在海邊抓小魚和論詩論藝術的痕跡;另外一首是〈樂海崖的月亮〉,「樂海崖」是我音譯大學所在地的 La Jolla(像 Del Mar 一樣,都是西班牙語,La Jolla 是珠寶、寶石的意思,讀音是 la hoiya),其海灣公園極為美麗,萬年海浪的拍岸,沖擊成沿岸奇岩怪洞,是遊人如鯽的勝地,故音譯為「樂海崖」。如果我沒有記錯,他到瞭不久是中鞦,曾在那裏烤肉賞月。

  我們師生如兄弟,時時為現代中國文化嘔心,他希望為現代中國文化找齣一點曙光,他的論文 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 是最重要的裏程碑,因而在我一九九二年齣版的英譯三、四○年代詩選 Lyrics from Shelters: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30-1950 (Garland Publishing, New York) 時,我毫不遲疑地把該論文裏的一章, “Literary Modernity in Chinese Poetry” 作為我新書的第三篇序。但我更喜歡他的詩,或者應該說詩和散文互為推展下為香港披沙揀金地,帶著最純粹的未被汙染的喜悅的心,呈現中國文化裏抒情式的堅韌的力量。我深信,他誠摯不被框限的文心,將是香港的典範,也是不同文化碰撞中蛻變的中國必須追隨的典範。

  (也斯)他不但具有我說的語言的自覺――包括完全擺脫陳腔濫調的素樸洗煉和對「風格曆史」的兩種自覺,而且在事件呈現和語調存真上提供瞭變化多端的語言策略。尤有甚者,他承接瞭大陸三、四○年代到颱灣六○年代對語言刻骨鏤心的訴求、對結構精嚴的遵從,作瞭建設性的揚棄,而獲緻一種相當灑脫、靈活的突破。這個突破不但包括瞭對現代主義本身在其求開放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落入封閉形式的挑戰,還包括把被霸權(或宰製)錶達形式所壓製或邊緣化的經驗層麵重新納入他詩的運作裏,把人生的瑣碎萬狀――尤其是不易納入所謂「純詩」的事物事件――給予它們一種平等而莊嚴的存現。為此,他在散文與詩的語言間摸索齣一種敘述的抒情形式,在散漫與嚴謹中找齣一個自由收放的運作空間,或者我應該更正確的說,在來迴於散漫(指的是漫步式、遊目式,非散漫無章也)和嚴謹之間嘗試多種收放的呈現事物的方式。在許多方麵,和颱灣現代主義後起的詩的運動同步地通某種重要的消息。

  也斯的詩語氣自然、乾淨利落、沒有陳腔濫情的傾瀉是顯而易見的。他的聲音,不管傷愁不管騰躍的歡快(他是極其敏感的人,自然地也會有喜悅和愁苦),都是如壩上的水很緩慢的溢齣,或如一種平靜中微微的顫抖,或如靜夜中火光一閃,讓我們觸然一覺而開始探入思索。在這裏,我想從他的突破談起。

  現代主義齣現的初期,是以突破傳統思想和語言的宰製來重新喚起被物化、被規則化社會壓製下去或消減化滅的生命世界的層麵,開始時是開放性的,在形式上,在思想上,對傳統的讀者都有「駭人處」的創新。但物化、規則化社會發展中,在工具理性至上的推動下,語言的藝術性、語言的靈性層麵受到最大的戕害(亦即是語言被看成隻是一種工具,其靈性持護的角色則被輕視至忽略),所以在開放的同時又進行語言藝術的營造,也是語言自覺最尖銳的時期,企圖以此重現已失去的靈性。由於營造,便又在打破瞭傳統的結構和錶意行為之後,另求新的結構,如利用「原始類型」、神話、麯喻、反諷等等。同時為瞭追求靈性的重建而又偏嚮於「純詩」,把其他的所謂「不純」的經驗(包括日常的所謂瑣碎的經驗)摒諸門外,而無意中又迴復到「超越」(如「理體」、「神」)的追求。中國的現代主義者,由三、四○年代到六○年代,雖然不會迷失於「超越」的追索(中國傳統美學中這種取嚮不顯),但在結構上有時也變得極其復雜詭奇,到瞭成為私有象徵的地步。

  現代主義後起思想,覺得這與原有的開放性相違,而且對於其中的排他性很有意見。在詩歌上,在一般藝術上,便開始再從新的封閉走嚮新的開放,從「崇高純粹」走嚮日常事物事件。在形式上,由濃縮緊扣走嚮放鬆自由,把過去很少寫的題材,包括偶發性的題材,加以美學的凝注,給它們莊嚴的凝視。關於這一點,也斯在他的詩與駱笑平的畫閤展(一九八五年五月四─廿九日)的《遊詩》後記裏有美學心跡的錶白:

  《遊詩》這名字最先曾用在一九七四年一組寫廣州和肇慶的詩前麵,那其實不是狹義的旅遊詩,因為所見的已經令人沒有心情遊山玩水,所以想透過城市和山水去寫一些永遠牽連人的問題,或者像卞之琳譯奧頓詩那樣說,希望「叫有山、有水、有房子的地方也可以有人。」那一組詩,無疑是第一次離開瞭熟悉的生活環境,強烈地感覺到另外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寫的。

  這以後也有好幾次或長或短的離開原來的環境和熟悉的生活方式。其中最長的一次是一九七八至八四年在加州聖地牙哥。一個人置身陌生的文化之中,自然會忍不住對時間和空間的敏感,對文化和言語反省,對事事物物比較異同,一方麵尖銳地感覺差距,一方麵尋求是否有共通的規律。

  廣義的旅遊文學往往有放逐的哀愁也有發現的喜悅……錶現在詩裏通常有兩種模式: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象徵的詩學,詩人所感已經整理為一獨立自存的內心世界,對外在世界的所遇因而覺得不重要,有什麼也隻是割截扭拗作為投射內心世界的象徵符號;一種我們可稱之為發現的詩學,即詩人並不強調把內心意識籠罩在萬物上,而是走入萬物,觀看感受所遇的一切,發現它們的道理。我自己比較接近後麵的一種態度。

葉維廉

圖書試讀

跋(摘錄)

翁文嫻


二○一三年一月五日,也斯辭世。這幾年,成大現代詩課堂都有也斯的場次。同學們對這位香港詩人,覺得親切;也斯的書寫,令他們沒去過也能感知那兒的種種輪廓。好像領著一顆活跳跳的心,跟也斯走看香港大街小巷,甚至跟著那顆心的情性一如許多香港人的命運,自大陸飄泊來港也飄至天涯海角,到處生根。領著也斯的心,我們舐嘗那天邊城市的牆垣與市集,世界各處風景人情好像都在我們內裏生齣,是這樣熟悉。一名讀現代詩的大學生,跟著也斯便不會覺得孤單,如何睏頓艱難,轉一個彎,一定會走齣來。

二○一三年十月颱北詩歌節,鴻鴻設「經典重讀」項目,邀來奚密主持,我與美國來的女詩人張耳,對談也斯。奚密提起,詩人裏商禽與也斯,是她覺得最有情味的。張耳在二○○五年十一月,曾與也斯在紫藤廬一起朗誦,黃粱主持。她直言也斯的書寫,改變瞭她詩的風格;那天除瞭寫詩嚮他緻意,還帶來一段錄音。剎間也斯聲綫來到颱北「紀州庵」會場內,交往幾十年的老友,從未那麼集中地聽他的聲音,這個人,真是溫文爾雅的,他盤桓在我們的頭頂。也斯式的笑容又齣現瞭。

他笑得那麼好看,我那天忽然明白,因為內裏包藏著「苦瓜的滋味」;他其實已經死瞭,還對著我們這班朋友笑。我決定在二○一三年十一月北大與首都師大詩歌會上,宣讀為也斯寫的論文〈無限承接的溫柔──梁秉鈞詩學的香港角色〉。這個國際會議很盛大,在有名的香山飯店召開,因為不適應北京城市內暖氣,幾乎要一直坐門外纔吸到空氣,等到我的場次,頭快爆炸瞭。但我一定要進去,嚮全中國各地聚集的詩人評論傢,申張這位來自香港詩人的一席位置。會場內鬧哄哄地熱,我用廣東話唸〈拆建中的摩囉街〉,又研究〈信〉這首詩升鬥小民辛苦的內容。漸漸地,大會鴉雀無聲,可能廣東話的聲音,因陌生而新鮮。原本香港因偏遠又殖民的「文化沙漠」記憶,忽然也斯這具有血肉的人形擠進來。詩內甘苦的生活實景、他的關懷意念、他的包容情味,不正是傳瞭幾韆年的,大傢身體裏一直珍惜的事物嗎?會後,有不認識的幾位年輕學者,說喜歡這樣的詩的效果,首都師大王光明老師激動憶及也斯在北京相處的情景,大會主席吳思敬老師溫和的神色也特彆來緻意。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