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秉钧五十年诗选(上)(下)

梁秉钧五十年诗选(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秉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不只是一个诗人,也不只是一位学者、文化评论人或是摄影家, 他只能是梁秉钧,只能是也斯。 不受单一意义规范,也不为任何思想所限,这是他的最佳写照。 这部诗集由诗人亲自选辑,具现其真诚的生命质地。 梁秉钧(1949-2013),笔名也斯,香港重要诗人、作家、学者、文化人。 「也、斯」均为虚字,取名也斯,因为欣赏「也、斯」二字不受单一意义规范,也不受任一种学说或预设思想所限,似乎缥缈不可捉摸,却更凸显出梁秉钧不受任何媒介拘束,从文字、摄影、戏剧等不同面向建构出他独特的生命情怀。在他跨界探索的前卫性格中,却每每回到对香港深厚情感的底蕴与反思,使得他在游历世界各地,遍尝新味道,发现新事物、人物与见解时,均回游到香港――他心所系之处。 梁秉钧长期以诗歌创作与跨艺术媒体对话,与摄影师、视觉艺术家、设计师、音乐家及舞蹈家的不同合作计画中,将他的生命与美学,文学跨界的各种可能性扩展至极致――以他宽厚的包容、温文而有力的静静吶喊,唤起了人心底活泼泼的生命。 本书为梁秉钧亲选逾五十年之诗作,由青年期的「青果」至成熟期的「颂诗」,十四个主题依创作年份排序,读者可追索出诗人语言文字不断提升的自觉轨迹,他对人世历史与距离╱自我时态与空间的即视感、对生命关怀的基调,更可体味他朴质与坚实的个性,跟随他怀着希望,「重新细细咀嚼这个世界」。 本书特色: 一、本书是诗人也斯的最后一部诗集,也是他亲自编选的生涯创作诗选,并加入其摄影作品,让图像为文字说话,也让文字为图像发声。 二、本书特别收入诗友叶维廉先生的长序与学者翁文娴教授的跋文,不仅道出也斯的创作特色,也见证学人之间珍贵的情谊。 三、书末附有〈梁秉钧小传〉以及详细年表,伴随着读者在字里行间走过也斯的人生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梁秉钧(1949-2013)


  笔名也斯,香港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文化评论家、学者、摄影师。

  六○年代初他开始创作,五十年来从没间断。一九七八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研究中国新诗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关系,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抗衡的美学: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九三六─一九四九)》是研究中国现代诗的重要文献。返港后任教于香港大学英文系及比较文学系,后担任岭南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讲座教授,兼任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及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主任。

  自六○年代开始,他在港台文坛介绍法国新小说、美国地下文学、及拉丁美洲小说,并着有多本诗集,小说集、散文集、文学理论集及文化研究论集,作品有英文、法文、德文、葡文、瑞典文、日文、韩文等多种译本。且曾获多项诗奖,并于二○一二年获选为香港年度作家。

  梁秉钧在香港成长、工作、生活,对这个「永远在边缘永远在过渡」的都市,有极深厚的感情,写了大量以香港为题材的诗,就是写异地的风貌,生命的沉思,历史的痕迹,亦有香港浓浓的影子。九○年代开始,梁秉钧跟欧美有频密的接触。然而每个异国的地方,都引起他对香港深沉的思考。他写了大量越界的文字与感受,或以散文或以诗,从东方到西方文化,从文学艺术到文化思考,从旧思维到新观念,提出了种种留在原地没看到的问题,尝试温和地向囿于旧习惯的香港社会描绘一种新的感受与认知,以图改变。

  二○○九年梁秉钧不幸罹患肺癌,二○一三年一月五日上午在家人围伴下安然辞世。但他最终仍是相信一切可以慢慢改变,青草会「绵绵生长下去」。他最后几年写的诗,多是平静、温暖而美丽。他是希望这些「零散的阳光与花瓣,也能为其他在逆境的人,带来一点安慰」。也斯最后仍是怀抱希望。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跋(摘录)

翁文娴


二○一三年一月五日,也斯辞世。这几年,成大现代诗课堂都有也斯的场次。同学们对这位香港诗人,觉得亲切;也斯的书写,令他们没去过也能感知那儿的种种轮廓。好像领着一颗活跳跳的心,跟也斯走看香港大街小巷,甚至跟着那颗心的情性一如许多香港人的命运,自大陆飘泊来港也飘至天涯海角,到处生根。领着也斯的心,我们舐尝那天边城市的墙垣与市集,世界各处风景人情好像都在我们内里生出,是这样熟悉。一名读现代诗的大学生,跟着也斯便不会觉得孤单,如何困顿艰难,转一个弯,一定会走出来。

二○一三年十月台北诗歌节,鸿鸿设「经典重读」项目,邀来奚密主持,我与美国来的女诗人张耳,对谈也斯。奚密提起,诗人里商禽与也斯,是她觉得最有情味的。张耳在二○○五年十一月,曾与也斯在紫藤庐一起朗诵,黄粱主持。她直言也斯的书写,改变了她诗的风格;那天除了写诗向他致意,还带来一段录音。剎间也斯声线来到台北「纪州庵」会场内,交往几十年的老友,从未那么集中地听他的声音,这个人,真是温文尔雅的,他盘桓在我们的头顶。也斯式的笑容又出现了。

他笑得那么好看,我那天忽然明白,因为内里包藏着「苦瓜的滋味」;他其实已经死了,还对着我们这班朋友笑。我决定在二○一三年十一月北大与首都师大诗歌会上,宣读为也斯写的论文〈无限承接的温柔──梁秉钧诗学的香港角色〉。这个国际会议很盛大,在有名的香山饭店召开,因为不适应北京城市内暖气,几乎要一直坐门外才吸到空气,等到我的场次,头快爆炸了。但我一定要进去,向全中国各地聚集的诗人评论家,申张这位来自香港诗人的一席位置。会场内闹哄哄地热,我用广东话唸〈拆建中的摩啰街〉,又研究〈信〉这首诗升斗小民辛苦的内容。渐渐地,大会鸦雀无声,可能广东话的声音,因陌生而新鲜。原本香港因偏远又殖民的「文化沙漠」记忆,忽然也斯这具有血肉的人形挤进来。诗内甘苦的生活实景、他的关怀意念、他的包容情味,不正是传了几千年的,大家身体里一直珍惜的事物吗?会后,有不认识的几位年轻学者,说喜欢这样的诗的效果,首都师大王光明老师激动忆及也斯在北京相处的情景,大会主席吴思敬老师温和的神色也特别来致意。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