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秉钧五十年诗选(上)(下)

梁秉钧五十年诗选(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秉钧
图书标签:
  • 诗歌
  • 梁秉钧
  • 现当代诗歌
  • 诗选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化
  • 艺术
  • 作品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不只是一个诗人,也不只是一位学者、文化评论人或是摄影家, 他只能是梁秉钧,只能是也斯。 不受单一意义规范,也不为任何思想所限,这是他的最佳写照。 这部诗集由诗人亲自选辑,具现其真诚的生命质地。 梁秉钧(1949-2013),笔名也斯,香港重要诗人、作家、学者、文化人。 「也、斯」均为虚字,取名也斯,因为欣赏「也、斯」二字不受单一意义规范,也不受任一种学说或预设思想所限,似乎缥缈不可捉摸,却更凸显出梁秉钧不受任何媒介拘束,从文字、摄影、戏剧等不同面向建构出他独特的生命情怀。在他跨界探索的前卫性格中,却每每回到对香港深厚情感的底蕴与反思,使得他在游历世界各地,遍尝新味道,发现新事物、人物与见解时,均回游到香港――他心所系之处。 梁秉钧长期以诗歌创作与跨艺术媒体对话,与摄影师、视觉艺术家、设计师、音乐家及舞蹈家的不同合作计画中,将他的生命与美学,文学跨界的各种可能性扩展至极致――以他宽厚的包容、温文而有力的静静吶喊,唤起了人心底活泼泼的生命。 本书为梁秉钧亲选逾五十年之诗作,由青年期的「青果」至成熟期的「颂诗」,十四个主题依创作年份排序,读者可追索出诗人语言文字不断提升的自觉轨迹,他对人世历史与距离╱自我时态与空间的即视感、对生命关怀的基调,更可体味他朴质与坚实的个性,跟随他怀着希望,「重新细细咀嚼这个世界」。 本书特色: 一、本书是诗人也斯的最后一部诗集,也是他亲自编选的生涯创作诗选,并加入其摄影作品,让图像为文字说话,也让文字为图像发声。 二、本书特别收入诗友叶维廉先生的长序与学者翁文娴教授的跋文,不仅道出也斯的创作特色,也见证学人之间珍贵的情谊。 三、书末附有〈梁秉钧小传〉以及详细年表,伴随着读者在字里行间走过也斯的人生旅程。
诗意穿越:中国古典诗歌的千年回响 卷一:初唐气象与盛唐之音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中国古典诗歌的漫长历史长河,聚焦于唐代这一诗歌的黄金时代,深入剖析初唐的奠基之作与盛唐的恢弘气象。我们不探究特定诗人的个人选集,而是着眼于时代精神在诗歌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艺术融合。 第一章:初唐的勃发与转型 初唐时期,承接魏晋的余绪,诗歌艺术正经历着从宫廷靡靡之音向更广阔社会生活的转型。本章首先回顾“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作品特征。他们的诗歌开始关注边塞、山水,并尝试拓宽叙事空间,摆脱了宫体诗的狭隘格局。重点分析王勃《滕王阁序》中所展现的雄浑气魄与辞藻的华丽,以及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蕴含的清峻与不屈。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上官仪及其“上官体”对格律的规范化影响。这种规范化为后来的近体诗的成熟奠定了技术基础,尽管其内容常被后世批评为雕琢,但其对音律美的追求是不可磨灭的贡献。本章将通过对比分析,展现初唐诗人如何在既有的体制内寻求突破,为盛唐的爆发积蓄能量。 第二章:盛唐气象:边塞与田园的交响 盛唐,是古典诗歌光芒最为耀眼的时期。本章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探讨盛唐诗歌的两大主流方向:边塞诗与田园山水诗。 2.1 边塞诗的铁与血:家国情怀的壮阔表达 边塞诗的兴盛与唐朝强盛的国力和频繁的对外战争息息相关。本节选取代表性诗人,如王昌龄、岑参、高适等人的作品进行解读。重点分析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体现的坚定信念,以及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特想象力。我们关注的并非个体的生命体验,而是边塞诗如何构建出一种集体性的、关乎国家安危的宏大叙事。这些诗歌的语言雄健、意境开阔,成为后世描绘战争与边疆生活的典范。 2.2 田园山水的新境界:哲思与审美的融合 与边塞的壮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本节深入探讨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手法。我们着重分析《山居秋暝》等篇目中,诗人如何将禅宗思想融入自然描摹,达到一种“空”与“寂”的审美境界。孟浩然的诗则更侧重于隐逸生活的闲适与淡泊。本章强调,盛唐的山水诗已超越了简单的风景记录,它成为文人安顿心灵、寄托对简朴生活向往的哲学载体。 卷二:中晚唐的沉郁与探索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诗歌的面貌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更加内敛、感伤和关注社会现实的倾向。中晚唐的诗人开始在既有的格律框架内进行精细化的艺术雕琢,同时也出现了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第三章:中唐的转向:现实关怀与浪漫回归 中唐诗坛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本章首先聚焦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我们分析白居易如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创作如《卖炭翁》、《秦中吟》等直指时弊的作品,展现了诗歌作为“言志”工具的强大社会功能。他的诗歌清晰地记录了藩镇割据、民生凋敝的社会图景。 随后,本节转向韩愈和孟郊的“以文为诗”倾向。重点探讨韩愈对古文运动的支持如何影响其诗歌风格,其作品往往议论风生,气势磅礴,旨在“以奇险为奇险”。孟郊的“奇险”则更偏向于情感上的极度浓烈和语言上的刻意锤炼,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至情至性处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章:晚唐的精微与感伤 晚唐的诗歌,往往被描述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伤美学。本章着重分析杜牧与李商隐的艺术成就。 杜牧的诗歌以“清丽俊爽”著称,他的七言绝句尤其精妙,如咏史怀古之作,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判时,流露出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冷静与洒脱。 李商隐则是晚唐的集大成者,他的无题诗和咏物诗充满了象征、隐晦和深沉的情感。我们不必探究其具体的指代,而是分析其语言的朦胧美和意境的幽深。他的作品体现了唐代诗歌在形式技巧和情感表达上已臻化境,为后世的宋词和近体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照。 结语:古典诗歌的永恒魅力 本书的终点,并非简单的历史梳理,而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能够跨越千年依然散发魅力的原因进行总结。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风格流派的对比研究,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变迁——从对盛世的赞颂到对乱世的忧虑,从对自然的寄托到对人情的沉思。这些诗歌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立体、充满生命力的文学宇宙。 本书不以某位诗人的个人精选为核心,而是以“时代精神”为经,“艺术风格”为纬,编织出一幅唐代诗歌波澜壮阔的画卷,让读者领略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精神载体的深厚底蕴与艺术魅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梁秉钧(1949-2013)


  笔名也斯,香港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文化评论家、学者、摄影师。

  六○年代初他开始创作,五十年来从没间断。一九七八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研究中国新诗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关系,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抗衡的美学: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九三六─一九四九)》是研究中国现代诗的重要文献。返港后任教于香港大学英文系及比较文学系,后担任岭南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讲座教授,兼任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及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主任。

  自六○年代开始,他在港台文坛介绍法国新小说、美国地下文学、及拉丁美洲小说,并着有多本诗集,小说集、散文集、文学理论集及文化研究论集,作品有英文、法文、德文、葡文、瑞典文、日文、韩文等多种译本。且曾获多项诗奖,并于二○一二年获选为香港年度作家。

  梁秉钧在香港成长、工作、生活,对这个「永远在边缘永远在过渡」的都市,有极深厚的感情,写了大量以香港为题材的诗,就是写异地的风貌,生命的沉思,历史的痕迹,亦有香港浓浓的影子。九○年代开始,梁秉钧跟欧美有频密的接触。然而每个异国的地方,都引起他对香港深沉的思考。他写了大量越界的文字与感受,或以散文或以诗,从东方到西方文化,从文学艺术到文化思考,从旧思维到新观念,提出了种种留在原地没看到的问题,尝试温和地向囿于旧习惯的香港社会描绘一种新的感受与认知,以图改变。

  二○○九年梁秉钧不幸罹患肺癌,二○一三年一月五日上午在家人围伴下安然辞世。但他最终仍是相信一切可以慢慢改变,青草会「绵绵生长下去」。他最后几年写的诗,多是平静、温暖而美丽。他是希望这些「零散的阳光与花瓣,也能为其他在逆境的人,带来一点安慰」。也斯最后仍是怀抱希望。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代序

语言与风格的自觉――也斯(梁秉钧)【摘录】


  我在七○年代初在香港先认识也斯(梁秉钧)而成为好友,谈了不少现代诗的种种问题。一九七二年,他(当时用梁新怡笔名)、覃权与小克访问我,访问稿发表在他编的《文林》(一九七三年九月),同一期,他选登了我翻译的王维 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of Wang Wei  (Wushinshe, Tokyo -Grossman, New York, 1972) 中英对照十首诗。对我此前的作品、理论、道家美学和旧诗里的灵活语法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次对话不久,我劝他攻读博士,随后他到了圣地牙哥我任教的加州大学攻读研究,有一段师生互动的交流,虽然我是老师,他在我心中一直是诗的伙伴。大抵因为我的诗最早成形于香港,我们有相同的背景,关心相同的问题,对三、四○年代的重要的、在文字艺术用功的诗人,在当时大陆的政治一言堂和台湾以左倾为由的镇压下的消声寂灭非常关心。他和我都曾利用香港这些书籍资料的健在,设法重建这个联结,所以谈得很开心,事实上,我、慈美和也斯、他太太吴煦斌的认识,是我们生命里难得的机会,是非常宝贵的时段,生活在一起,聊天,出游。也斯曾经写过两首诗,其一是〈大马镇的颂诗〉,大马镇,就是我们住的地方 Del Mar,原是「海缘」的意思,但该镇夏天是出名的跑马场,故音译为大马镇,该诗里有不少我们同游看风景、因五叶松起兴的怀乡、在海边抓小鱼和论诗论艺术的痕迹;另外一首是〈乐海崖的月亮〉,「乐海崖」是我音译大学所在地的 La Jolla(像 Del Mar 一样,都是西班牙语,La Jolla 是珠宝、宝石的意思,读音是 la hoiya),其海湾公园极为美丽,万年海浪的拍岸,沖击成沿岸奇岩怪洞,是游人如鲫的胜地,故音译为「乐海崖」。如果我没有记错,他到了不久是中秋,曾在那里烤肉赏月。

  我们师生如兄弟,时时为现代中国文化呕心,他希望为现代中国文化找出一点曙光,他的论文 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 是最重要的里程碑,因而在我一九九二年出版的英译三、四○年代诗选 Lyrics from Shelters: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30-1950 (Garland Publishing, New York) 时,我毫不迟疑地把该论文里的一章, “Literary Modernity in Chinese Poetry” 作为我新书的第三篇序。但我更喜欢他的诗,或者应该说诗和散文互为推展下为香港披沙拣金地,带着最纯粹的未被污染的喜悦的心,呈现中国文化里抒情式的坚韧的力量。我深信,他诚挚不被框限的文心,将是香港的典范,也是不同文化碰撞中蜕变的中国必须追随的典范。

  (也斯)他不但具有我说的语言的自觉――包括完全摆脱陈腔滥调的素朴洗炼和对「风格历史」的两种自觉,而且在事件呈现和语调存真上提供了变化多端的语言策略。尤有甚者,他承接了大陆三、四○年代到台湾六○年代对语言刻骨镂心的诉求、对结构精严的遵从,作了建设性的扬弃,而获致一种相当洒脱、灵活的突破。这个突破不但包括了对现代主义本身在其求开放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落入封闭形式的挑战,还包括把被霸权(或宰制)表达形式所压制或边缘化的经验层面重新纳入他诗的运作里,把人生的琐碎万状――尤其是不易纳入所谓「纯诗」的事物事件――给予它们一种平等而庄严的存现。为此,他在散文与诗的语言间摸索出一种叙述的抒情形式,在散漫与严谨中找出一个自由收放的运作空间,或者我应该更正确的说,在来回于散漫(指的是漫步式、游目式,非散漫无章也)和严谨之间尝试多种收放的呈现事物的方式。在许多方面,和台湾现代主义后起的诗的运动同步地通某种重要的消息。

  也斯的诗语气自然、干净利落、没有陈腔滥情的倾泻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声音,不管伤愁不管腾跃的欢快(他是极其敏感的人,自然地也会有喜悦和愁苦),都是如坝上的水很缓慢的溢出,或如一种平静中微微的颤抖,或如静夜中火光一闪,让我们触然一觉而开始探入思索。在这里,我想从他的突破谈起。

  现代主义出现的初期,是以突破传统思想和语言的宰制来重新唤起被物化、被规则化社会压制下去或消减化灭的生命世界的层面,开始时是开放性的,在形式上,在思想上,对传统的读者都有「骇人处」的创新。但物化、规则化社会发展中,在工具理性至上的推动下,语言的艺术性、语言的灵性层面受到最大的戕害(亦即是语言被看成只是一种工具,其灵性持护的角色则被轻视至忽略),所以在开放的同时又进行语言艺术的营造,也是语言自觉最尖锐的时期,企图以此重现已失去的灵性。由于营造,便又在打破了传统的结构和表意行为之后,另求新的结构,如利用「原始类型」、神话、曲喻、反讽等等。同时为了追求灵性的重建而又偏向于「纯诗」,把其他的所谓「不纯」的经验(包括日常的所谓琐碎的经验)摒诸门外,而无意中又回复到「超越」(如「理体」、「神」)的追求。中国的现代主义者,由三、四○年代到六○年代,虽然不会迷失于「超越」的追索(中国传统美学中这种取向不显),但在结构上有时也变得极其复杂诡奇,到了成为私有象征的地步。

  现代主义后起思想,觉得这与原有的开放性相违,而且对于其中的排他性很有意见。在诗歌上,在一般艺术上,便开始再从新的封闭走向新的开放,从「崇高纯粹」走向日常事物事件。在形式上,由浓缩紧扣走向放松自由,把过去很少写的题材,包括偶发性的题材,加以美学的凝注,给它们庄严的凝视。关于这一点,也斯在他的诗与骆笑平的画合展(一九八五年五月四─廿九日)的《游诗》后记里有美学心迹的表白:

  《游诗》这名字最先曾用在一九七四年一组写广州和肇庆的诗前面,那其实不是狭义的旅游诗,因为所见的已经令人没有心情游山玩水,所以想透过城市和山水去写一些永远牵连人的问题,或者像卞之琳译奥顿诗那样说,希望「叫有山、有水、有房子的地方也可以有人。」那一组诗,无疑是第一次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强烈地感觉到另外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写的。

  这以后也有好几次或长或短的离开原来的环境和熟悉的生活方式。其中最长的一次是一九七八至八四年在加州圣地牙哥。一个人置身陌生的文化之中,自然会忍不住对时间和空间的敏感,对文化和言语反省,对事事物物比较异同,一方面尖锐地感觉差距,一方面寻求是否有共通的规律。

  广义的旅游文学往往有放逐的哀愁也有发现的喜悦……表现在诗里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象征的诗学,诗人所感已经整理为一独立自存的内心世界,对外在世界的所遇因而觉得不重要,有什么也只是割截扭拗作为投射内心世界的象征符号;一种我们可称之为发现的诗学,即诗人并不强调把内心意识笼罩在万物上,而是走入万物,观看感受所遇的一切,发现它们的道理。我自己比较接近后面的一种态度。

叶维廉

图书试读

跋(摘录)

翁文娴


二○一三年一月五日,也斯辞世。这几年,成大现代诗课堂都有也斯的场次。同学们对这位香港诗人,觉得亲切;也斯的书写,令他们没去过也能感知那儿的种种轮廓。好像领着一颗活跳跳的心,跟也斯走看香港大街小巷,甚至跟着那颗心的情性一如许多香港人的命运,自大陆飘泊来港也飘至天涯海角,到处生根。领着也斯的心,我们舐尝那天边城市的墙垣与市集,世界各处风景人情好像都在我们内里生出,是这样熟悉。一名读现代诗的大学生,跟着也斯便不会觉得孤单,如何困顿艰难,转一个弯,一定会走出来。

二○一三年十月台北诗歌节,鸿鸿设「经典重读」项目,邀来奚密主持,我与美国来的女诗人张耳,对谈也斯。奚密提起,诗人里商禽与也斯,是她觉得最有情味的。张耳在二○○五年十一月,曾与也斯在紫藤庐一起朗诵,黄粱主持。她直言也斯的书写,改变了她诗的风格;那天除了写诗向他致意,还带来一段录音。剎间也斯声线来到台北「纪州庵」会场内,交往几十年的老友,从未那么集中地听他的声音,这个人,真是温文尔雅的,他盘桓在我们的头顶。也斯式的笑容又出现了。

他笑得那么好看,我那天忽然明白,因为内里包藏着「苦瓜的滋味」;他其实已经死了,还对着我们这班朋友笑。我决定在二○一三年十一月北大与首都师大诗歌会上,宣读为也斯写的论文〈无限承接的温柔──梁秉钧诗学的香港角色〉。这个国际会议很盛大,在有名的香山饭店召开,因为不适应北京城市内暖气,几乎要一直坐门外才吸到空气,等到我的场次,头快爆炸了。但我一定要进去,向全中国各地聚集的诗人评论家,申张这位来自香港诗人的一席位置。会场内闹哄哄地热,我用广东话唸〈拆建中的摩啰街〉,又研究〈信〉这首诗升斗小民辛苦的内容。渐渐地,大会鸦雀无声,可能广东话的声音,因陌生而新鲜。原本香港因偏远又殖民的「文化沙漠」记忆,忽然也斯这具有血肉的人形挤进来。诗内甘苦的生活实景、他的关怀意念、他的包容情味,不正是传了几千年的,大家身体里一直珍惜的事物吗?会后,有不认识的几位年轻学者,说喜欢这样的诗的效果,首都师大王光明老师激动忆及也斯在北京相处的情景,大会主席吴思敬老师温和的神色也特别来致意。

用户评价

评分

合上上卷,我静静地品味着,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这不仅仅是一部诗选,更是一部个人的史诗,一部时代的缩影。梁秉钧先生用他五十年的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些关于故乡、关于亲情、关于爱情的篇章,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仿佛能听到他笔下故乡的流水潺潺,闻到他笔下泥土的芬芳,感受到他笔下亲人的温暖拥抱。 而那些关于社会、关于历史的诗歌,更是让我深思。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东西。梁秉钧先生却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察力,将那些容易被遗忘的片段,那些被掩盖的真相,用诗意的语言重新呈现出来。他的诗歌,是对良知的呼唤,是对历史的记录,是对未来的警示。

评分

翻阅中卷,我被梁秉钧先生诗歌中那份独特的“静”所打动。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是多么不易。他的诗歌,如同清泉般滋润着我的心田,涤荡着我内心的尘埃。 他笔下的自然景象,不是简单的描绘,而是与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度对话。一花一木,一山一水,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承载着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对宇宙的感悟。那些对季节变迁的细腻捕捉,对自然万物的深情凝视,都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生命力量。

评分

读梁秉钧先生的诗,总有一种与智者对话的感觉。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思想的火花。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哲理,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我尤其喜欢他那些关于“存在”的思考。在生命的宏大叙事中,个体是渺小的,但梁秉钧先生却用诗歌赋予了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让我们思考生命的短暂与永恒,思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思考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评分

下卷的开启,又是一次全新的旅程。梁秉钧先生的诗歌,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显得沉静而有力。他的后期作品,少了些激昂的呐喊,多了份从容的思考。 我被他那些关于“时间”的诗歌深深吸引。时间,这个最抽象的概念,在他的笔下变得如此具象,如此触手可及。他用诗歌记录着岁月的流逝,记录着生命的痕迹,也记录着他对人生意义的不断追寻。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梁秉钧五十年诗选》,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一份献给所有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人们的礼物。它不仅让我领略了梁秉钧先生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将把这套书珍藏起来,时不时地翻阅,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继续陪伴我,在我人生的旅途中,给予我温暖和启迪。

评分

当指尖触碰到这厚重扉页的刹那,一股穿越时光的醇厚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将我瞬间拉回了那个诗歌的黄金年代。尚未翻开,单是装帧的质感,纸张的温润,就已然透露出一种不凡的沉淀。书脊上那遒劲有力的书名,像是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我对“梁秉钧”这个名字久违的记忆。我曾在某个午后,在泛黄的旧书页中,邂逅过他那些如珍珠般璀璨的诗句,它们或低语,或吟唱,在我青春的心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如今,这套《梁秉钧五十年诗选》的出现,如同一次久别重逢的邀约,邀请我重拾那份被岁月尘封的情感,再次沉浸在他诗歌的海洋。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上卷,目光被那些饱含深情的序言所吸引。它们像是梁秉钧先生与时代的对话,与生命的对话,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个诗人对艺术的执着,对人生的感悟。我仿佛看到了他年轻时站在时代浪潮之巅,用笔尖捕捉着社会变迁的脉搏,用诗歌抒发着对理想的憧憬和对现实的思考。那些早期作品,带着初生牛犊的无畏和对世界的好奇,色彩鲜明,充满生命力。我能感受到他每一次遣词造句时的斟酌,每一次意象的锤炼,都倾注了无比的心血。

评分

翻阅这套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梁秉钧先生的诗歌,是纯粹的,是真挚的,是饱含生命力量的。 我被他那些关于“爱”的诗篇深深打动。这份爱,不是简单的情情爱爱,而是对生命的深沉热爱,对人类的普世关怀。他用诗歌歌颂着生命的赞歌,讴歌着人性的光辉。

评分

读着这些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灵魂的成长轨迹,一个思想的演变过程。梁秉钧先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诗歌的魅力,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他那些关于“自由”的诗句,总是让我心潮澎湃。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放纵,而是心灵的解放,是对思想的无限拓展。他鼓励我们挣脱束缚,勇敢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天空。

评分

更让我着迷的是,梁秉钧先生的诗歌,总能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我产生共鸣。无论我身处何种境遇,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慰藉,找到力量,找到前进的方向。 他笔下对“希望”的描绘,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能闪烁出一线光芒。这种希望,不是虚无的缥缈,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坚韧,是对生活美好品质的坚定信念。

评分

这套《梁秉钧五十年诗选》,仿佛是一条蜿蜒的长河,承载着诗人一生的思考与情感。每一个篇章,每一首诗,都是河面上闪烁的粼粼波光,映照出诗人不懈的求索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沉浸在他那些关于“孤独”的诗句中,却并不感到凄凉。反而,从中体味到一种独立的精神,一种与自我和解的力量。他笔下的孤独,不是无助的绝望,而是沉淀后的清醒,是自我对话的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