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

房间里的大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usan Kreller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沟通
  • 人际关系
  • 家庭关系
  • 情绪管理
  • 自我成长
  • 原生家庭
  • 人际障碍
  • 社交焦虑
  • 情感修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3年德国儿童青少年文学奖  提名
 
当整个社区都听不见暗处的哭声,
一场「逃跑游戏」能否带来道德勇气?

  房间里的大象,英文谚语,形容众人因为害怕或难堪而刻意忽略眼前显而易见的问题。

  在伦巴堡有一对姐弟是家暴的受害者,但整个社区竟然装作不知情,十三岁的玛莎对家暴受害的姐弟伸出的援手而策划了一场「逃跑游戏」,到底玛莎会不会把自己卷入另一场危机呢?

  十三岁的玛莎自从妈妈过世后,每逢暑假都被送去巴伦堡的爷爷奶奶家。她觉得巴伦堡是全世界最无聊的地方,孤单的她没有同龄的玩伴,每天都戴着耳机去儿童公园看小孩玩耍来打发时间。有一天,她认识了一对异常沉默寡言的姊弟——九岁的尤莉亚和七岁的马可斯。

  玛莎无意间发现这对姊弟是家暴的受害者,而整个社区竟然装作不知情。在求助大人却未获得正视后,玛莎策划了一场「逃跑游戏」,把姊弟俩反锁在麦田中的蓝色小木屋,自己却因此成了诱拐小孩的绑架犯……

名人推荐

  赖芳玉律师 挂名推荐

  「小说把玛莎天真无畏的助人心念写得非常动人。敏锐的她一开始即察觉,这对姊弟的家里出了状况。而大人对于他人痛苦的「同感」能力早已钝化,企图遮掩真相。透过作者的描绘,让读者瞧见社区居民的冷漠心态,就像我们的邻居、家人,甚至自身面对问题的态度一样。这本小说颇适合团体阅读后开放讨论,与周遭环境彼此参照、相互勾掘,当能撞击更多思考、反省的空间。」——张经宏(小说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珊.克瑞拉


  自由记者、作家。1977年出生于德国的普劳恩(Plauen),大学主修德国文学和英国文学,博士论文主题为探讨英文童诗德译的现况。

  目前和家人住在毕勒费德(Bielefeld)。《房间里的大象》是她的第一本小说,荣获多项德国文学基金会优良少年文学奖。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专文导读

「为什么大人总是看不见?」 张经宏小说家


  这个暑假玛莎过得不怎么开心。她上报了,社区的大人们怀疑她诱拐一对姊弟,将他们关在郊外麦田中的小木屋里,奶奶和父亲都不谅解她。但根据玛莎的叙述,这件事的始末大概是这样:
    
  玛莎是在社区的儿童公园认识九岁的尤莉亚和她七岁的弟弟马可斯。尤莉亚脱毛衣时,不小心露出肚皮上一大块一大块瘀青,她赶紧拉下衬衣遮住。但玛莎已经看见了。之后有天她在这对姊弟家的窗边,目睹他们的父亲殴打小孩,她终于明白姊姊的伤是怎么来的。

  小孩子有耳无嘴?

  玛莎向家人告状,但奶奶说:「小孩子乱说话,住嘴!」「谁晓得妳看到什么?」她打电话给在异地工作的父亲,「不要多管闲事,妳一个人根本解决不了。等妳长大,」父亲说:「那些奇怪的想法就会不见。」令她困惑的是,平日从事纪录片工作的父亲,除了拍摄灾难现场,也常拜访受害人的家属,彷彿他是那些不幸家庭的一份子。看来那只是他的工作罢了。
    
  玛莎渐渐了解,其实街坊邻居都知道尤莉亚家出了问题,需要有人对姊弟俩伸出援手,然而大人们装作视而不见,对于玛莎的疑问也听而不闻。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俗谚「囝仔郎有耳无嘴」,多少洩漏了大人心底的某些忧虑。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说对于这个部分,并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反而浮现了颇耐人寻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有能力处理问题的大人都选择了缄默?放眼当今社会的其他层面,不难发现玛莎遇到的窘境,许多青少年同样经历过。
    
  玛莎打电话给警察。「妳是来捣蛋的,对吧?」连警察都这么说。

  总要有人做些什么吧!

  玛莎仍不放弃。如果这对姊弟离家出走,也许可以免于父亲的家暴。玛莎决定有所行动,邀请姊弟来到她的祕密基地——社区外一间无人居住的麦田小屋。将姊弟俩留置在屋里的玛莎,替他们准备了换洗衣物、张罗食物、购买日常用品,为此她还偷了奶奶的钱。
    
  玛莎坚持将他们留在小木屋的理由是:至少我可以照顾他们。这里隐约透露玛莎的想法:「家」不一定是安全的地方。显然大人并不这么想,当姊弟俩逃家的消息传开,大家才惊觉事态严重。警察终于动了起来,折腾数日,姊弟俩被送返家门,玛莎的计画终告失败。社区居民认为她涉嫌「诱拐绑架」,报纸也这样刊载,玛莎所遭致的批评与误解,真够她受了。
    
  小说把玛莎天真无畏的助人心念写得非常动人。一开始她的敏锐使她立即察觉,这对姊弟的家里出了状况。大人对于他人痛苦的「同感」能力早已钝化,企图遮掩真相,彷彿困扰玛莎的疑惑根本不存在(他们每一个都说没问题了,不是吗?)如果玛莎听了大人的劝告,那对姊弟后来的下场会如何?日后的玛莎又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接下来会怎样?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像玛莎这样怀抱助人心念的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涵养与教育,有朝一日她成熟了,有了专业训练与社会交付给她的资源,她的人生又会如何?
    
  玛莎为这对姊弟精心安排的「逃家计」,最终并没有「令人满意」的结局,接二连三的冲突与挫折,搞得玛莎既难堪又沮丧。人们在日常中也许想透过阅读寻找一个让自身安适的空间,好暂时逃离令人无力的真实世界,但小说并未选择这种写作策略,反而把读者从惯性逃避的感受之中拉回,好好面对那些令人不太愉悦的现实窘况。透过作者的描绘,让读者瞧见社区居民的冷漠心态,就像我们的邻居、家人,甚至自身面对问题的态度一样。
    
  就拿我们身处的环境来说,因家暴而生的悲剧仍时有所闻,每次记者访问,「早就知道他们家这样。」街头巷尾都这么说。即便制度上建立了各种防患通报机制(家暴专线各级学校不都教过?还拿来测验学生哩),可事件一旦发生,不免让人质疑这些不过虚设。小说里玛莎的爷爷算是比较好沟通的人了,事情发生后他却说:「那两个孩子的事,很庆幸我们不必亲眼目睹。」所透露的坐视旁观心态,值得我们深思、警惕。
    
  其实生活中的零杂琐碎,本就不具有特定的观看角度,往往出了状况,人们才恍然为时已晚。创作者聚焦于事件本身,加上情境的安排与人物内心、行为的交叉陈述,虽仿拟自真实世界,又比现实更能凸显平日习而不察的盲点。在这个层次上,这本小说颇适合团体阅读后开放讨论,与周遭环境彼此参照、相互勾掘,当能撞击更多思考、反省的空间。
    
  书名「房间里的大象」,为整部小说的意涵画龙点睛。话说回来,如果房间里真有头大象?那真的麻烦大了。与其追究牠怎么进来的,不如讨论彼此该如何对待。如果无法与牠共处,只有想办法把牠请走,掀开屋顶,请来吊车将牠垂直吊高,安置在适合牠的地方。这很大费周章,然而前提是,你愿意承认屋子里有头大象。

图书试读



「去找其他人玩。」
「奶奶,他们不跟我说话。」
「鲍尔家的那个罗伯特也不跟妳说话吗?」
「不说话。」
「那些人都不跟妳说话?」
「他们才不甩我咧。我只能呆站在那里,还不如走开。」
「连罗伯特也一样?」
「嗯。」
「其他人呢?他们不是都在那棵老树下会合?什么树来着,槭树?」
「奶奶!」
「好吧,那些人也一样。那就去特劳特那里走走,她一定很高兴。」
「她都快七十了,我去她那里做什么?还有,不是槭树,那是一棵老梧桐。」
「那就去游泳池。」
「我才不要去游泳池,如果一个人去,他们只会一直看我。」
「那就去特劳特那里,她不会看。」
「她当然不会看,她已经半瞎了。」
「玛莎!」
「奶奶。」

巴伦堡是这世界上最无聊的地方,虽然说我长这么大看过的城市并不多,但我还是可以确定,尤其是我爷爷奶奶住的这个社区。自从我妈妈七年前过世后,我每个暑假都得到这里过。红砖屋前的道路总是扫得干干净净,连根杂草也没有,几乎看不到人影。像我这样从大城市来的人,有时会有没赶上地铁的错觉,好像眼看着车直接在你面前开走,只剩你一个人站在月台上。如果你在这里看到街上有人,他不是在洗车,就是刚好要去社团或是在院子里整理绣球花。

「玛莎!好久不见。」
「学校放假了?」

不只是很难得看到人,就算看到的也都年纪一大把了,他们戴着深色的眼镜,晒黑的手背上的细毛也已经白了。只有很少数的家庭有小孩子,那些人要不是土生土长的在地人,就是最近几年才搬到这里来的,那就不太算是在地人。至少奶奶和她的朋友说到那些人家时,听起来就是这种感觉。其他那些一直住在这里的人当然就算,但是我认为,由于在路上几乎看不到他们,所以也只能勉强算在地人。
这里实在太安静了。

寂静无声。

安静到我的耳朵像被重击过。虽然严格说来这里并不是真的寂静无声,因为总有人在院子里开着割草机割草,来来回回。当然,星期天就不会有人割草。

这时候我就被挤压在没有割草机的寂静中,不晓得该做什么好,时间多到用不完。

刚开始我还很喜欢到爷爷奶奶家,跟着去度假村,跟着去骑自行车,甚至傍晚跟着去邻居家烤肉。还有,游泳池的饼干我也觉得很好吃。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