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商學院: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

左派商學院: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左派思潮
  • 商業模式
  • 創新
  • 人文管理
  • 組織變革
  • 企業文化
  • 戰略思維
  • 領導力
  • 社會責任
  • 管理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麵對資本主義的睏境,唯有跳脫服膺1%的思維,
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纔能重新檢視商管教育的內涵,為人類尋得齣路。
一本帶領所有企業傢、經理人、商學院師生重思企業本質的重量之作!

  上個世紀我們信奉的是「基業長青」,但在快速、多變的時代,企業組織可能需要的是「基業常變」,像是有機的生物,有彈性、易調適,而不是機械式的官僚階層。我們應該追求的指標或許是快樂,是智慧開發,是福樂(flow),而不是物質或財富的擁有及存量。其實人類可以是多元、健康、分享及共創的麵嚮,而不是你爭我奪的零閤遊戲。

  商學院是否應勇敢麵對,並認真討論變化中的世界,而非躲在華爾街所代錶1%的背後,勉力維護此一搖搖欲墜的係統。颱灣的本土企業在尋找齣路時,也應思及培養的人纔是否具備開創能力,學校的教育纔能迴應從執行到開創時代需求的轉變。

名人推薦

  本書主要齣於溫教授從實務觀察、親身體驗和真實互動中所獲得的發現和悟解,充分發揮瞭他所闡揚的「做中學」精神,其中許多獨到和中肯的見解,就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吧!-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颱灣董事學會理事長  許士軍

  這本書不隻是一本書,而是一位學院內的知識份子,呼籲學院自省的開端,期待這個漣漪,能引發波瀾壯闊的學院改革。-大小媒體執行長 姚仁祿

  我不能更加同意肇東兄的忠告瞭:「MBA們!除瞭Money(金錢)要想到Meanings(意義)。」而「可以衡量的東西通常沒什麼價值」的觀點,顛覆瞭以生産力平衡計分卡掛帥的颱灣企管主流價值,十分深刻。-若水社會企業及趨勢科技創辦人 張明正

  我相信,每位讀者都能在這本書裏麵,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好問題,跟那個也許要花一輩子時間纔能追尋到的答案。-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閤夥人  詹益鑑
《新時代的商業哲學:從利潤中心到價值生態》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全球化與數字化浪潮下,傳統商業模式所麵臨的係統性挑戰,並提齣瞭一套以“人”為核心、強調可持續性和社會價值的全新商業範式。我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財務指標增長,而是著眼於構建一個能夠自我演進、與社會環境深度融閤的價值生態係統。 第一部分:範式轉移:超越股東至上主義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追溯現代商業思想的演變軌跡,重點探討“股東至上主義”(Shareholder Primacy)在當前復雜世界中的局限性。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我們揭示瞭短期逐利行為如何侵蝕長期創新能力和品牌信任度。 1.1 資本的迷思: 探討“利潤最大化”作為唯一驅動力所帶來的外部性成本,包括環境退化、社會不平等加劇以及員工士氣低落。我們將引入“平衡計分卡”的升級版,強調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的協同作用,並引入“綜閤價值創造”(Total Value Creation)的概念。 1.2 利益相關者的重構: 重新定義企業與員工、供應商、社區、乃至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這不僅僅是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簡單疊加,而是將這些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內化為企業核心戰略的組成部分。例如,我們將詳細分析“共同利益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的法律結構如何從根本上改變公司治理的優先級。 1.3 韌性與適應力: 麵對黑天鵝事件頻發的時代,企業必須具備超越財務健康的係統韌性。我們引入復雜適應係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理論在商業領域的應用,論述分散決策權、冗餘能力建設以及快速學習機製對企業生存的關鍵作用。 第二部分:以人為本的組織再造:激活內在驅動力 本部分聚焦於組織內部的變革,主張從“控製與命令”的傳統管理模式轉嚮“賦能與激發”的新型領導力。核心在於認識到員工不僅是“人力資源”,更是具有創造潛能的個體。 2.1 工作的意義重塑: 探討“目標感”(Purpose)如何成為驅動高績效團隊的最強大引擎。通過對組織文化的研究,我們提齣“意義地圖”的構建方法,確保每個崗位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如何為更大的社會價值做齣貢獻。詳細闡述“由內而外的激勵理論”,解析內在動機(自主性、精通性、目的性)在知識工作中的決定性作用。 2.2 去中心化與授權網絡: 批判僵化的層級結構,提倡構建敏捷、扁平化的網絡型組織。深入分析“治理型決策”(Sociocracy)和“全景式管理”(Holacracy)等實踐的優缺點,重點在於如何在不犧牲效率的前提下,將決策權下放給最接近信息和客戶的一綫團隊。 2.3 學習型組織的精益實踐: 強調“失敗即數據”的文化構建。介紹如何設計有效的反饋迴路和實驗平颱,使組織能夠持續學習和快速迭代。內容涵蓋“行動研究法”在商業流程優化中的應用,以及如何衡量和奬勵知識共享的行為。 第三部分:創新與價值的湧現:跨界與開放生態 真正的創新很少在封閉的筒倉中誕生。本部分探討如何通過開放閤作、跨界融閤以及對邊緣信號的敏感性,創造齣超越現有市場邊界的新價值。 3.1 顛覆性創新的管理藝術: 區分“維持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的管理需求。我們詳細介紹瞭如何為高風險、長期迴報的顛覆性項目設置獨立於核心業務的孵化機製,包括“雙元組織”(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的構建策略。 3.2 開放式創新與價值網絡: 論述企業如何從“擁有”知識轉嚮“連接”知識。探討與大學、初創企業、甚至競爭對手進行戰略閤作的模式。重點分析“平颱戰略”背後的閤作共贏邏輯,而非簡單的資源獲取。 3.3 從産品到係統:服務的生命周期重塑: 麵對産品同質化,我們將視角轉嚮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即産品”(Product-as-a-Service, PaaS)的商業模式。分析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商業邏輯,如何通過延長産品生命周期和閉環設計,將廢棄物轉化為新的收入流,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第四部分:可持續的增長與衡量體係 本部分關注如何將上述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可衡量的長期增長戰略,確保企業在追求社會價值的同時,依然保持財務上的強健。 4.1 長期主義的財務模型: 介紹如何使用摺現現金流分析(DCF)的修正模型,將環境和社會風險因子納入貼現率的考量。探討“影響力投資”的原理如何反哺企業自身的資本結構優化。 4.2 整閤性報告與透明度: 詳細闡述“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框架的深度應用,超越閤規要求,將其作為戰略規劃的輸入。分析GRI、SASB等主流報告標準的實踐應用,以及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確保價值鏈數據的透明性和可信度。 4.3 建立價值驅動的文化指標: 闡述如何量化“軟性”指標,如員工敬業度、社區信任度以及創新管道的健康度。引入“社會投資迴報率”(SROI)的計算方法,用嚴謹的數字證明“做正確的事”即是“做好的生意”。 結語:麵嚮未來的商業領導力 本書最終旨在培養一種超越短期利益的商業領導力——一種能夠平衡經濟效益、社會責任和生態健康的遠見卓識。它要求領導者不僅是效率的管理者,更是意義的構建者和價值網絡的編織者。這不是一種妥協,而是在一個日益互聯和脆弱的世界中,實現真正、持久繁榮的唯一途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溫肇東


  創新創業導師、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産研究所教授。曾任政大EMBA執行長、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創新創造力中心主任,為多屆研華TIC100、颱灣工銀We Win、史丹佛GIT、東京大學AEA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優勝團隊指導、《工商時報》、《經濟日報》、《數位時代》、《經理人月刊》等專欄作者,並為超過90本「創新與科技管理」相關書籍撰寫推薦序,即將齣版《左派商學院》、《創新的機緣與流變》兩本新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人是經營管理的核心  許士軍   3
推薦序  左右上下,南北東西  姚仁祿   5
推薦序  金錢與人生意義這堂課  張明正  7
推薦序  問一個好問題,比馬上找到答案更重要  詹益鑑 9

導讀  左派商學院:勇敢走齣舒適圈  11

第一部 不確定的未來
01做生意,還是做事業?  15
02企業成長的內外極限   16
03企業的真實成本與價值   22
04占領華爾街與教育的墮落  34
05領導人的科技素養: Data, Crowds, Clouds and Jams
06數據落差的隱憂
07看二十世紀經營典範的告彆式
08通用汽車的輓歌
09明星企業何時開始掉漆
10百年企業柯達的殞落
11害怕已知,Fear The Known

第二部 走原路看不見新風景
12難有共識的服務創新
13服務創新的突圍
14從觀察服務旅程開始
15貧窮創新
16往使用者經驗移動
17從供給麵到需求麵管理
18從製造業到創造業
19發揚造物精神
20京都風格的經營管理
21颱灣創業者麵臨的挑戰
22追求深度經濟較能麵對劇變
23把客戶養在自傢後院
24做不一樣的事
25「非典型」隱形冠軍——鼎泰豐

第三部  探索的教與學的創新前綫
26理論與實務的辯證
27用1.0 的研究方法研究2.0 的時代
28國王的新衣:管理學術論文的價值
29 CEO 眼中的學術創新
30從《一橋商業評論》看華人管理知識話語權
31時間做為貨幣的想像
32可以衡量的東西通常沒什麼價值
33領導社會、改變世界是大學之責
34企業需要什麼樣的商管人纔
35教育未滿足的商機
36齣「題」與學「問」
37創意思考與批判思考
38創新課程的錶裏
39管窺哈佛管理教育
40真實的國際創意擂颱
41沒有海圖的二十年奇航
42如何纔能終身樂在教學
43學習契約的新解
44 MBA 的新修練
45遲來的日本MBA
結語 創新的民有、民治、民享
後記 商管智慧的積纍與傳承

緻謝

圖書序言



問一個好問題,比馬上找到答案更重要


  收到溫老師這本新作初稿的同時,正是我前往矽榖參訪一週的前夕。七年來五次造訪這個全美、甚至全球的科技創新與創業園地,在參訪瞭Google、Facebook、LinkedIn、 PayPal、 Square、 Twitter、Yahoo!、EverNote等科技公司,以及創業加速器500 Startups與史丹佛大學校園的同時,拜讀溫老師在創新、創業領域的産業觀察、策略批判與教學經驗,格外有感。

  其實收到溫老師的邀請,是非常意外而榮幸的。

  我雖然在政大智財所取得商學位,但因修課時間較短,並沒有機會修習老師的課。反而是在進入政大以前,因為實驗室夥伴曾經跟老師指導的科管所團隊共同參加創業競賽,並奪得多次冠軍,而有深刻印象;離開政大之後,在創業跟創投這兩個圈子打滾多年,除瞭曾經跟溫老師指導的畢業生共同創業,也多次跟老師在創新、創業研究的場閤上學習切磋,而建立瞭深厚的友誼。

  多年來受到溫老師的關照,幾次創業過程中也常跟溫老師請益;我從溫老師身上學到最大的一課,就是「問一個好問題,比馬上找到答案更重要。」

  成為科技人道主義的國度

  綜觀溫老師這本新作,涵蓋瞭商學教育、競爭策略、産業變遷、創新思維與國際視野,除瞭濃縮老師多年來在産業跟教學研究領域上的觀察與心得,更問齣許多好問題,不管對於尚未畢業的學子、初入社會的新鮮人、經曆豐富的職場老鳥或專業經理人,或是正遭遇瓶頸的創業者來說,都具有啓發意義。

  而如同溫老師在麵對麵時給人的印象一般,老師的文筆總是批判犀利、卻不煽情過火,討論商業策略時常帶著人文省思,思辯科技創新也能提齣社會議題。整體來說,也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從人齣發,創新以人為本」。

  這也是我這些年在輔導許多科技創業者,並在許多國傢參訪遊曆之後,常常在想的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我們纔能建立一個「科技人道主義」的國度?在利用創新科技改善生活型態與物質條件的同時,卻不造成人性怠惰、環境破壞與能源過度消耗,或者因為資本主義而導緻政府、媒體與企業組織權力的過度擴張?

  這個答案,也許在公民意識抬頭、社群媒體風行的行動世代,在教育翻轉、産業更迭、媒體交替的此時此刻,能夠找到答案。

  花一輩子時間追尋答案

  那麼,對於在規模化過程中的新創企業與新陳代謝的産業變革路上,新一代的商學教育與企業競爭理論,也許能在人纔與錢財上找到平衡點。

  如果想把颱灣打造成亞洲的矽榖,我們還缺乏什麼?是勇氣、決心、努力,還是人纔、資金與環境?

  從我這些年的經驗來看,也許我們缺乏的隻是視野與企圖心,還有對於「人」本質的關懷與重視。但這是我自己想問的問題,還有尚未被驗證的答案。

  而我相信,每位讀者,都能在這本書裏麵,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好問題,跟那個也許要花一輩子時間纔能追尋到的答案。

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閤夥人 詹益鑑



金錢與人生意義這堂課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麯原名「歡樂頌」,在柏林圍牆被左派推倒後,改名「自由頌」演齣。

  我和太太怡蓁過去為瞭經營所謂超國界的企業,不知多少次前往德國,卻從未涉足柏林,總是在法蘭剋福轉機 ,在慕尼黑開會,在漢諾威參展。在牆倒二十五週年紀念時,我們特地去柏林聆賞「自由頌」,深受感動。走齣音樂廳,乍見彩霓、煙火、氣球都在歡樂地慶祝著,感謝資本主義下有良心的跨國企業,在圍牆初倒、自由初現時,賓士車廠、SONY企業等冒著風險大力投資,鼎力相助,建設工廠 ,提供工作機會 ,把這原本是一片荒蕪,荷槍實彈的守衛威嚇著逃亡者的墓地,轉變成欣欣嚮榮的大都會。
我帶點欣慰地自忖著:「畢竟,資本主義製度還是有利於人類生生不息的。」不料,迴到旅館接到肇東兄寄來的《左派商學院: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這本書,趁著時差睡不著,一口氣讀完,不禁擲書而嘆!

  肇東兄感性與理性兼具的誠實鋪述分析,令人不由深思颱灣MBA教育的奇航,憂心颱灣未來二十年如何找到全球企管3.0的競爭優勢。 

  花對錢比賺到錢還睏難

  作者在第一部 「不確定的未來」中提到,壬色列理工學院校長以「Data、Crowds、Clouds and Jams」為文章標題來指引未來領導者必須理解的科技內涵,否則不論是政策或管理都無法迎接日新月異的挑戰,而「組織的末日就為期不遠瞭」。這真是酷斃瞭的觀點,光是從最近颱灣內部的食安問題,或外部的淘寶網撲掃中小企業的慘狀,就可以感受到,或許颱灣企業成長的極限已至,難怪國民所得也正由高轉低。

  作者更提齣「可以衡量的東西通常沒什麼價值」,顛覆瞭以生産力平衡計分卡掛帥的颱灣企管主流價值,十分深刻。

  我個人對於哈佛企管以組織案例為教學方法的數篇文章,特彆有感覺。迴想十年前,我剛從趨勢科技的執行長位置上退下、投入的第一個公益活動,就是肇東兄所提到的案子,當時我們贊助70位亞洲(不包括日本)的MBA老師去波士頓哈佛大學實地體驗以學生為中心、沒有標準答案的MBA教法,我也一起去學習。迴來之後,許多老師開始指導學生寫個案,沒想到竟無以為繼。

  可能的原因是:第一,投入研究個案的金錢與人力有限,颱灣企業又往往不願提供真實資料,案例很難寫的麵麵俱到,遑論對學生具有啓發性;第二,老師同時上課、做研究、升等,忙翻瞭,實在沒有多餘心力指導學生寫個案;第三,學生缺乏獨立思考,不會問對的問題,不習慣咄咄逼人的教學方式。

  兩年後這個立意良好的贊助案也就不瞭瞭之。然而,作者如實的記錄這段精采的哈佛MBA教育的堂奧,我也從第一次做公益的挫敗中悟到「花對錢竟比賺到錢還睏難。」

  不過,我仍然抱持樂觀的心態,我想說:『 安啦!肇東兄,颱灣商人蕃薯命,不管環境多惡劣,還是會落地生根,嚮上攀爬的!』 君不見這期的HBR《哈佛商業評論》,選齣世界頂尖50名執行長中,聯發科的蔡明介是唯二來自亞洲世界級的CEO,怎能不令颱灣人振奮?

  人生追求的本末

  當然,我不能更加同意肇東兄的忠告瞭:「MBA們!除瞭Money(金錢)要想到Meanings(意義)。」這讓我想起我第一次應邀去肇東兄課堂演講時,我變瞭個魔術,並說瞭個笑話:

  一位剛拿到政大MBA或EMBA野心勃勃、充滿激情的年輕人,在花蓮海邊看到一個老漁夫在釣魚,他上前說:「您彆用魚竿一條一條地釣,用網子網纔有效率!」「然後呢?」老人疑惑地問著。年輕人說:「我教你,把魚賣瞭以後,去銀行貸99%的款去買船,就可以抓到更多魚!」老人又迴:「然後呢?」「從一艘船再組成一個遠洋船隊,抓更多、更大的魚!」年輕人興奮地說,老人繼續問:「然後呢?」「哈哈!那時候你就可以股票上市,提早退休去海邊釣魚呀!」年輕人開心地說著。『我不是正在海邊釣魚嗎?』老人疑惑地迴應。

  我就是那個沒讀過MBA、峰迴路轉,終於迴到原點,能在花蓮海邊釣魚的笨老頭。看見肇東兄仍然憂國憂民,充滿熱情地教育學生,不免有些羞愧。我如今所緻力的社會企業,所創立的若水公司,為身障同胞尋求雲端的新工作,也許可以稍稍迴應此書強調的「左派企業管理」,為MBA 3.0尋求一條新道路吧(若水公司正在尋找賺夠「Money」、想追求人生「Meanings」的專業經理人和身、心障礙者一起工作,意者屢曆請寄若水國際張英樹(CEO)收; ray@flow.org.tw)!

  肇東兄一直是個好老師、好作者,我衷心感佩,很期待在花蓮海邊的淨土,他偶而來一起釣魚!

趨勢科技創辦人 張明正

推薦序

左右上下,南北東西


  坐在韆年古都京都的旅店,嚮東的窗口,旭日剛過山頭,滿室光影變幻,屋外攝氏四度,屋內二十四度,我很清楚,這樣增加二十度的舒適,來自能源的加持,而,這些能源的原料,許多來自我們已經知道,會讓全球持續暖化、不該再用的東西⋯⋯。

  數韆年來,我們人類社會,在類似這樣「知與行的大小矛盾」之中顛簸,不知凡幾,從心靈苦樂的生命哲學,到政治經濟的思辨,坦白說,那一樣,不是哲人想得到,而凡人做不到的事?聽起來,實在很像希臘悲劇。

  為資本主義尋找可能的齣路

  桌上的陽光下,老友肇東教授新書草稿靜靜躺著,封麵上「左派商學院」幾個字,似乎也追隨著先哲,為這樣的人類悲劇,在狹窄得可能沒路的地方,翻找可能的齣路。

  答應肇東教授寫推薦序,好久瞭,寫瞭又改,改瞭又寫,一直覺得,沒寫齣什麼意思來,因為,細讀他的書,在「左派商學院」封麵下的文章,許多內容,已經超越左右的抉擇,他的宏觀思路,讓上下左右,東西南北,全都涵蓋。

  上下,來自他對「價值判斷」的思索(例如,「占領華爾街與教育的墮落」);左右,來自他對「路徑選擇」的拿捏(例如,「京都風格的企業管理」);東西,來自他對「文化差異」的理解(例如,「從《一橋商業評論》看華人管理知識話語權」);南北,來自他對「公平創富」的悲懷(例如,「貧窮創新」)。

  為什麼能如此?我猜,也許,肇東教授三十歲參與日係企業經營實戰,西洋碩博士求學歸國後,連續在颱灣多年教學,讓他確實能:

  1、「從東西社會,看透企業文化差異」
  2、「從企業上下,看透學院價值偏廢」
  3、「從學院左右,反觀企業路綫僵固」
  4、「從南北企業,反觀社會欠缺公平」

  這樣的長期「上下左右,東西南北,串連照見」的結果,讓肇東教授,有著「因看上下,而見左右;因涉東西,而知南北」的特質。

  思想的漣漪激起改革行動

  隨著屋外陽光的移動,我思索著,這本「左派商學院」核心價值,到底會在哪?
  左右,這個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1789年的概念,左,可以解讀為「改變(Movement)」;右,可以解釋做「秩序(Order)」;從那時開始,人類的政治、經濟、商業管理「左右拉鋸」,兩個世紀過去,到瞭二十一世紀,還沒開始幾年,世界各地,從天候異常、政治動盪、經濟睏頓到大企業衰亡,似乎諸事不順;如此看來,人類的思想,又到瞭「積極改變」要比「維持秩序」來得要緊的時代瞭。

  世界如此,颱灣也是,我們正在經曆另一次被打敗的時代,上一次1949年,花瞭將近三十年,漂亮的站起來;這次,我們還沒承認失敗,因為看起來沒1949年那麼慘,其實,再不覺悟,會更慘,因為,這次,我們敗在學院教育,敗在學院教育故步自封,沒有跟上時代的劇烈改變。

  書首的導讀:「左派商學院:勇敢走齣舒適圈」一文,肇東教授已經苦口婆心,把傳統學院不知自危的教育睏境,說得很清楚。一個學院,應該領導思潮,不應隻是企業人纔的培訓中心,換言之,學院,不能「隻看上下,不辨左右」,更不能「隻分東西,不知南北」。

  古都旅店的窗邊,日已高升,溫度打斷我因寫序而瀋重的思緒⋯⋯。

  祝福吧!我猜,這本書應該不隻是一本書,而是一位學院內的知識份子,呼籲學院自省的開端,期待,這個漣漪,能引發波瀾壯闊的學院改革。

小創意齋創意長、大小媒體執行長 姚仁祿

推薦序

人是經營管理的核心


  由書名看來,本書所關注的「商學院」在英文稱為「school of business」或「school of management」,因此,本書中有時又稱為「商管學院」,主要是探討有關企業經營或管理人纔的培育。

  事實上,這種「任務」(mission)被認為是「大學」中的一部分,曆史十分短暫。嚴格言之,始於1960年代的美國大學中MBA學位之設置,然後傳播到世界各國,尤其近年來經由美國著名的「AACSB」這一認證機構的推廣和EMBA的風行,成為許多國傢高等教育內一大亮點和趨勢。

  盡管如此,有關商管人纔教育的性質和定位,仍然處於一種流動,甚至模糊狀態。以大學校園內的商管學院而言,究竟是一個學術研究單位,如文理與社會科學學院;或是一種專業人纔培育單位,如律師、建築師與會計師之類的養成;又或是像在颱灣:一方麵說是後者,但是在意識上又以從事研究纔算高尚的矛盾狀態。這種分歧現象使得甚多歐陸大學至今仍然將其排除在外,認為不屬於傳統上大學應有的範疇之內。

  永遠變化中的學科

  然而,更根本而重要的影響乃來自「經營和管理」本身的特性。它既不像理學院所要探究的自然世界,在本體論(ontology)意義上乃是一種客觀存在,有待人們去發現(discover);也不像社會科學所重視的,乃是以科學精神去建構(construct)一種係統知識。相形之下,「經營和管理」乃代錶一種有「目的性」的作為,也就是如何為人類社會創造某種成效(performance)的能力,這種能力固然建構於各種科學知識之上,但又包涵瞭倫理(ethics)和美學(aesthetics)所要求的成分;更特殊者,為瞭實現和達成預期之成效,還要靠主事者的眼光、願景、毅力和領導力,經由這些人的因素造就瞭一個組織的文化和凝聚力,諸如這些超越知識的上層要素,乃是經營和管理的本質,使它和大學傳統學院發生根本差異所在,並且也構成前此所稱被傳統大學所抗拒的原因。

  換言之,「經營和管理」這種人類活動的本體,不是靜止不動的客觀存在,而是屬於永遠處於一種「變化中」(changing)的狀態,也代錶人們一種「主觀性的」(subjective)和「規範性的」(normative)追求。

  經營管理的價值來自為人服務

  基於上述認識,讓我們瞭解何以溫教授這本著作的英文書名中強調「Business As If People Mattered」的用心,如果將此處所稱的「Business」等同於「經營和管理」的話,則商管學院所關心的,也是居於核心要素地位的,乃是「人」,不是像傳統大學中其他學院,在於科學知識、人文思想或某些技能方麵。

  首先,「經營和管理」之存在,乃是經由整閤多種實體和精神條件,為人群創造福祉,其價值和成效取決於所要服務的「人」。其次,「經營和管理」的履行有賴於做到「群策群力以竟事功」(getting thing done with and through people),也是靠由「人」的閤作和努力。

  基於以上理解,不禁讓人深深感佩溫教授對於這本書布局上的用心:從第一部「不確定的未來」,讓我們瞭解經營和管理所麵對的處境,不但是不斷在改變之中,而是難以確定和預計的;因此,從事「經營和管理」這一任務的人,不可以「走原路」,這樣會「看不到新風景」(第二部);因此,商管學院所要培育的人纔,必須要有眼光和能力去「創新探索」(第三部),這樣布局可說邏輯自然,層次分明。

  闡揚「做中學」

  至於本書各部內容,主要齣於溫教授本人從實務觀察、親身體驗和真實互動中所獲得的發現和悟解,充分發揮瞭他所闡揚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精神,其中許多獨到和中肯的見解,就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吧!

  最後要建議讀者的是,在讀本書時,先看「後記」部分,因為這樣,我們可以先認識本書作者溫肇東教授的成長背景和曆練,纔能體會他在書中所說的每一句話和每一件事的深義,也更能瞭解為什麼他會這樣想、這樣說的緣由。

  總而言之,對於個人參與管理教育工作半世紀的老兵而言,深感本書的眼光獨到、發人深省,亦觸動瞭內心多年來的想法,願藉此園地嚮老友溫教授喝采,並錶示欽佩。

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許士軍

圖書試讀

左派商學院:勇敢走齣舒適圈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東西方學校的企管、財管教育有沒有什麼反省?美國雖然有「占領華爾街」運動,但基本上商管學院是不吭聲的。2012年9月TED X Taipei有位講者是華爾街迴來的業者,很多人警告他不宜在這個平颱上談這件事,但實際引起的迴響並不多。「左派商學院」的「左派」想錶達什麼?商管學院一般比較右派,強調維護現有秩序,照顧既得利益階級,主張穩妥、漸進緩慢的改革方式。而一般「左派」主張激進的改革,積極革新守舊的意識型態和製度革除,建立新的思維模式與作為。我認為開公司做生意不是為瞭要賺錢,也不是為股東謀求最大的利益,是為瞭能和你的利害關係人共創與共享。在今天的網路平颱,智慧是分散在各地的,而不是在少數精英專傢身上,群眾、鄉民不隻是有力量,也有分散的智慧(distributed)。西方管理思維麵臨空前挑戰。

大部分商管教育的同仁尚在舒適圈內,因為商學院基本上是為既有企業培養人纔,默認「主流經濟」的意識型態。大部分的教師把自己的工作視為是價值「中立」,僅提供「工具性」的知識給學生,讓他們畢業後去協助企業進行功能性的管理(如産、銷、人、發、財等五管),不用去挑戰企業的本質或其核心的價值,近日有較多的學程會加入「企業社會責任」的單元,而實務上也有很多社會企業,其成立的目的並非在追逐經濟上的利益,而是直接訴求社會價值。

傑剋.威爾許(Jack Welch)曾說,當組織外變革的速度超過組織內的時候,該組織離其盡頭就不遠瞭。變革不隻是發生在金融市場,從全球的角度,科技、市場、人口變化的速度顯然超過「教室內」的變化。颱灣的食安問題、氣爆、健保基金、軍公教退休金、年輕人22K等等,問題這麼多,但大部分商學院好像事不關己,繼續以往的教學重點,將一批批學生送入這一個不確定的市場。

用戶評價

评分

《左派商學院: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這個書名,確實讓我眼前一亮。在颱灣,我們常常聽到關於企業如何提升競爭力、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但很少有人會從“左派”的角度去思考商業的本質。“以人為本”這四個字,對於經曆過高強度工作環境的許多颱灣人來說,有著特彆的意義。它是否意味著書中會探討如何構建一個更公平、更人性化的工作場所,如何讓員工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視,而不是僅僅被視為生産要素?我個人非常期待書中能觸及關於員工福利、職業發展、工作與生活平衡等議題。而“勇於創新求異”的部分,則讓我聯想到颱灣産業在麵臨全球競爭時,需要的是顛覆性的思維和勇氣。這本書是否會提齣一些打破常規的商業策略,或者是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商業模式?它會如何將“左派”的理念,比如強調閤作、共享、而非過度競爭,融入到具體的商業實踐中?我渴望從中找到一些能夠啓發思考、甚至改變認知的觀點,為颱灣的企業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提供一條更具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的路徑。

评分

我拿到《左派商學院: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充滿好奇的。老實說,“左派”這個詞在颱灣的商業語境下,並不常見,甚至可能帶有一些刻闆印象。但“以人為本”和“勇於創新求異”這兩個副標題,立刻就引起瞭我的興趣。我一直認為,一個企業如果隻想著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略瞭對員工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那它的根基是不會穩固的。尤其是在現代社會,消費者越來越重視企業的社會價值,員工也渴望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意義。這本書會如何解釋“左派”的哲學精神,並將其與商業世界的實際操作相結閤呢?我特彆想知道,它會不會討論一些比較激進的薪酬分配製度、員工參與決策的模式,或者是有彆於傳統KPI考核的績效評估方式。另外,“創新求異”的部分,我很好奇它會探討哪些領域的創新,是産品、服務、商業模式,還是組織架構?會不會舉一些在國際上,或者是在颱灣本土,成功實踐瞭這些理念的企業作為例子?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思路,幫助我們打破思維定勢,重新審視企業的存在價值和發展方嚮。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左派商學院: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一齣來,就抓住瞭我的目光。我一直覺得,在現今社會,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太需要一些能夠跳脫傳統框架、重新思考企業經營模式的論述瞭。過去的企業文化,很多時候是圍繞著“利潤至上”,彷彿隻要能賺錢,其他都是次要的。但這本書的“以人為本”,光看這兩個字,就讓我聯想到很多社會上的議題,比如勞工權益、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員工的幸福感等等。是不是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纔能創造齣更長久、更穩健的發展?而“勇於創新求異”,更是直指颱灣産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最迫切需要的精神。我們不能再滿足於模仿和跟隨,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敢於挑戰既有的遊戲規則。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具體闡述“左派”的理念在商業運作上的應用,會不會提齣一些顛覆性的管理方法,或者是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來證明“以人為本”和“創新求異”並非隻是空泛的口號,而是能夠切實可行,並且帶來正麵效益的商業策略。尤其是在颱灣這個充滿活力的市場,如何將這種理念融入我們的企業 DNA,打造齣更具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力的品牌,是我非常期待從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

讀到《左派商學院: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這樣的書名,實在讓人精神一振。在颱灣,商業的討論似乎總是圍繞著效率、利潤、市場份額,而“左派”這個詞,與商業的結閤,對我來說是一種新鮮的碰撞。我想瞭解的是,這本書會如何詮釋“左派”的商業倫理?是否意味著它會挑戰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商業運作模式,比如過度追求利潤而忽略瞭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颱灣的許多企業文化中,可能還停留在口號層麵,我很好奇書中會提齣哪些具體的方法,來真正落實對員工的關懷,提升他們的工作幸福感?“勇於創新求異”,這更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精神。颱灣企業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獨特優勢,發展齣與眾不同的産品或服務?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一些引人入勝的案例分析,展示那些真正踐行瞭“以人為本”和“創新求異”的企業,它們是如何在市場中脫穎而齣的。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套全新的商業思考框架,讓我們重新審視企業的社會角色和價值?

评分

讀到《左派商學院: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這個書名,我腦海中閃過許多關於颱灣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畫麵。我們經曆過經濟起飛的黃金時代,也麵臨著産業升級的挑戰,同時,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這本書的“以人為本”,讓我聯想到是否會探討如何構建更具人性化的工作環境,如何提升員工的福祉,甚至是如何在企業內部建立更平等的權力結構。這在許多傳統企業裏,可能是很難想象的。而“勇於創新求異”,則是我覺得颱灣企業最需要注入的活力。我們不能再固守舊有的成功模式,必須敢於跳齣舒適圈,探索新的可能。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定義“左派”在商業領域的角色,它會不會挑戰資本主義的某些基本邏輯,提齣一些更注重閤作、共享,而非競爭、掠奪的商業模式?我希望書中能有豐富的案例,展示那些敢於“以人為本”並“勇於創新求異”的企業,是如何剋服睏難,最終獲得成功的。或許,這本書能為颱灣的企業傢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能夠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的經營哲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