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商学院: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求异

左派商学院: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求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左派思潮
  • 商业模式
  • 创新
  • 人文管理
  • 组织变革
  • 企业文化
  • 战略思维
  • 领导力
  • 社会责任
  • 管理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面对资本主义的困境,唯有跳脱服膺1%的思维,
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求异,才能重新检视商管教育的内涵,为人类寻得出路。
一本带领所有企业家、经理人、商学院师生重思企业本质的重量之作!

  上个世纪我们信奉的是「基业长青」,但在快速、多变的时代,企业组织可能需要的是「基业常变」,像是有机的生物,有弹性、易调适,而不是机械式的官僚阶层。我们应该追求的指标或许是快乐,是智慧开发,是福乐(flow),而不是物质或财富的拥有及存量。其实人类可以是多元、健康、分享及共创的面向,而不是你争我夺的零合游戏。

  商学院是否应勇敢面对,并认真讨论变化中的世界,而非躲在华尔街所代表1%的背后,勉力维护此一摇摇欲坠的系统。台湾的本土企业在寻找出路时,也应思及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开创能力,学校的教育才能回应从执行到开创时代需求的转变。

名人推荐

  本书主要出于温教授从实务观察、亲身体验和真实互动中所获得的发现和悟解,充分发挥了他所阐扬的「做中学」精神,其中许多独到和中肯的见解,就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吧!-逢甲大学人言讲座教授、台湾董事学会理事长  许士军

  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位学院内的知识份子,唿吁学院自省的开端,期待这个涟漪,能引发波澜壮阔的学院改革。-大小媒体执行长 姚仁禄

  我不能更加同意肇东兄的忠告了:「MBA们!除了Money(金钱)要想到Meanings(意义)。」而「可以衡量的东西通常没什么价值」的观点,颠覆了以生产力平衡计分卡挂帅的台湾企管主流价值,十分深刻。-若水社会企业及趋势科技创办人 张明正

  我相信,每位读者都能在这本书里面,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好问题,跟那个也许要花一辈子时间才能追寻到的答案。-之初创投共同创办人暨合伙人  詹益鑑
《新时代的商业哲学:从利润中心到价值生态》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下,传统商业模式所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并提出了一套以“人”为核心、强调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的全新商业范式。我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财务指标增长,而是着眼于构建一个能够自我演进、与社会环境深度融合的价值生态系统。 第一部分:范式转移:超越股东至上主义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追溯现代商业思想的演变轨迹,重点探讨“股东至上主义”(Shareholder Primacy)在当前复杂世界中的局限性。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我们揭示了短期逐利行为如何侵蚀长期创新能力和品牌信任度。 1.1 资本的迷思: 探讨“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驱动力所带来的外部性成本,包括环境退化、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员工士气低落。我们将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升级版,强调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协同作用,并引入“综合价值创造”(Total Value Creation)的概念。 1.2 利益相关者的重构: 重新定义企业与员工、供应商、社区、乃至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简单叠加,而是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内化为企业核心战略的组成部分。例如,我们将详细分析“共同利益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的法律结构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治理的优先级。 1.3 韧性与适应力: 面对黑天鹅事件频发的时代,企业必须具备超越财务健康的系统韧性。我们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理论在商业领域的应用,论述分散决策权、冗余能力建设以及快速学习机制对企业生存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以人为本的组织再造:激活内在驱动力 本部分聚焦于组织内部的变革,主张从“控制与命令”的传统管理模式转向“赋能与激发”的新型领导力。核心在于认识到员工不仅是“人力资源”,更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个体。 2.1 工作的意义重塑: 探讨“目标感”(Purpose)如何成为驱动高绩效团队的最强大引擎。通过对组织文化的研究,我们提出“意义地图”的构建方法,确保每个岗位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如何为更大的社会价值做出贡献。详细阐述“由内而外的激励理论”,解析内在动机(自主性、精通性、目的性)在知识工作中的决定性作用。 2.2 去中心化与授权网络: 批判僵化的层级结构,提倡构建敏捷、扁平化的网络型组织。深入分析“治理型决策”(Sociocracy)和“全景式管理”(Holacracy)等实践的优缺点,重点在于如何在不牺牲效率的前提下,将决策权下放给最接近信息和客户的一线团队。 2.3 学习型组织的精益实践: 强调“失败即数据”的文化构建。介绍如何设计有效的反馈回路和实验平台,使组织能够持续学习和快速迭代。内容涵盖“行动研究法”在商业流程优化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衡量和奖励知识共享的行为。 第三部分:创新与价值的涌现:跨界与开放生态 真正的创新很少在封闭的筒仓中诞生。本部分探讨如何通过开放合作、跨界融合以及对边缘信号的敏感性,创造出超越现有市场边界的新价值。 3.1 颠覆性创新的管理艺术: 区分“维持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管理需求。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为高风险、长期回报的颠覆性项目设置独立于核心业务的孵化机制,包括“双元组织”(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的构建策略。 3.2 开放式创新与价值网络: 论述企业如何从“拥有”知识转向“连接”知识。探讨与大学、初创企业、甚至竞争对手进行战略合作的模式。重点分析“平台战略”背后的合作共赢逻辑,而非简单的资源获取。 3.3 从产品到系统:服务的生命周期重塑: 面对产品同质化,我们将视角转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即产品”(Product-as-a-Service, PaaS)的商业模式。分析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商业逻辑,如何通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闭环设计,将废弃物转化为新的收入流,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四部分:可持续的增长与衡量体系 本部分关注如何将上述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可衡量的长期增长战略,确保企业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依然保持财务上的强健。 4.1 长期主义的财务模型: 介绍如何使用折现现金流分析(DCF)的修正模型,将环境和社会风险因子纳入贴现率的考量。探讨“影响力投资”的原理如何反哺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优化。 4.2 整合性报告与透明度: 详细阐述“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框架的深度应用,超越合规要求,将其作为战略规划的输入。分析GRI、SASB等主流报告标准的实践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价值链数据的透明性和可信度。 4.3 建立价值驱动的文化指标: 阐述如何量化“软性”指标,如员工敬业度、社区信任度以及创新管道的健康度。引入“社会投资回报率”(SROI)的计算方法,用严谨的数字证明“做正确的事”即是“做好的生意”。 结语:面向未来的商业领导力 本书最终旨在培养一种超越短期利益的商业领导力——一种能够平衡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生态健康的远见卓识。它要求领导者不仅是效率的管理者,更是意义的构建者和价值网络的编织者。这不是一种妥协,而是在一个日益互联和脆弱的世界中,实现真正、持久繁荣的唯一途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温肇东


  创新创业导师、国立政治大学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教授。曾任政大EMBA执行长、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创新创造力中心主任,为多届研华TIC100、台湾工银We Win、史丹佛GIT、东京大学AEA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团队指导、《工商时报》、《经济日报》、《数位时代》、《经理人月刊》等专栏作者,并为超过90本「创新与科技管理」相关书籍撰写推荐序,即将出版《左派商学院》、《创新的机缘与流变》两本新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人是经营管理的核心  许士军   3
推荐序  左右上下,南北东西  姚仁禄   5
推荐序  金钱与人生意义这堂课  张明正  7
推荐序  问一个好问题,比马上找到答案更重要  詹益鑑 9

导读  左派商学院:勇敢走出舒适圈  11

第一部 不确定的未来
01做生意,还是做事业?  15
02企业成长的内外极限   16
03企业的真实成本与价值   22
04占领华尔街与教育的堕落  34
05领导人的科技素养: Data, Crowds, Clouds and Jams
06数据落差的隐忧
07看二十世纪经营典范的告别式
08通用汽车的輓歌
09明星企业何时开始掉漆
10百年企业柯达的殒落
11害怕已知,Fear The Known

第二部 走原路看不见新风景
12难有共识的服务创新
13服务创新的突围
14从观察服务旅程开始
15贫穷创新
16往使用者经验移动
17从供给面到需求面管理
18从制造业到创造业
19发扬造物精神
20京都风格的经营管理
21台湾创业者面临的挑战
22追求深度经济较能面对剧变
23把客户养在自家后院
24做不一样的事
25「非典型」隐形冠军——鼎泰丰

第三部  探索的教与学的创新前线
26理论与实务的辩证
27用1.0 的研究方法研究2.0 的时代
28国王的新衣:管理学术论文的价值
29 CEO 眼中的学术创新
30从《一桥商业评论》看华人管理知识话语权
31时间做为货币的想像
32可以衡量的东西通常没什么价值
33领导社会、改变世界是大学之责
34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商管人才
35教育未满足的商机
36出「题」与学「问」
37创意思考与批判思考
38创新课程的表里
39管窥哈佛管理教育
40真实的国际创意擂台
41没有海图的二十年奇航
42如何才能终身乐在教学
43学习契约的新解
44 MBA 的新修练
45迟来的日本MBA
结语 创新的民有、民治、民享
后记 商管智慧的积累与传承

致谢

图书序言



问一个好问题,比马上找到答案更重要


  收到温老师这本新作初稿的同时,正是我前往硅谷参访一週的前夕。七年来五次造访这个全美、甚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园地,在参访了Google、Facebook、LinkedIn、 PayPal、 Square、 Twitter、Yahoo!、EverNote等科技公司,以及创业加速器500 Startups与史丹佛大学校园的同时,拜读温老师在创新、创业领域的产业观察、策略批判与教学经验,格外有感。

  其实收到温老师的邀请,是非常意外而荣幸的。

  我虽然在政大智财所取得商学位,但因修课时间较短,并没有机会修习老师的课。反而是在进入政大以前,因为实验室伙伴曾经跟老师指导的科管所团队共同参加创业竞赛,并夺得多次冠军,而有深刻印象;离开政大之后,在创业跟创投这两个圈子打滚多年,除了曾经跟温老师指导的毕业生共同创业,也多次跟老师在创新、创业研究的场合上学习切磋,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多年来受到温老师的关照,几次创业过程中也常跟温老师请益;我从温老师身上学到最大的一课,就是「问一个好问题,比马上找到答案更重要。」

  成为科技人道主义的国度

  综观温老师这本新作,涵盖了商学教育、竞争策略、产业变迁、创新思维与国际视野,除了浓缩老师多年来在产业跟教学研究领域上的观察与心得,更问出许多好问题,不管对于尚未毕业的学子、初入社会的新鲜人、经历丰富的职场老鸟或专业经理人,或是正遭遇瓶颈的创业者来说,都具有启发意义。

  而如同温老师在面对面时给人的印象一般,老师的文笔总是批判犀利、却不煽情过火,讨论商业策略时常带着人文省思,思辩科技创新也能提出社会议题。整体来说,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从人出发,创新以人为本」。

  这也是我这些年在辅导许多科技创业者,并在许多国家参访游历之后,常常在想的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科技人道主义」的国度?在利用创新科技改善生活型态与物质条件的同时,却不造成人性怠惰、环境破坏与能源过度消耗,或者因为资本主义而导致政府、媒体与企业组织权力的过度扩张?

  这个答案,也许在公民意识抬头、社群媒体风行的行动世代,在教育翻转、产业更迭、媒体交替的此时此刻,能够找到答案。

  花一辈子时间追寻答案

  那么,对于在规模化过程中的新创企业与新陈代谢的产业变革路上,新一代的商学教育与企业竞争理论,也许能在人才与钱财上找到平衡点。

  如果想把台湾打造成亚洲的硅谷,我们还缺乏什么?是勇气、决心、努力,还是人才、资金与环境?

  从我这些年的经验来看,也许我们缺乏的只是视野与企图心,还有对于「人」本质的关怀与重视。但这是我自己想问的问题,还有尚未被验证的答案。

  而我相信,每位读者,都能在这本书里面,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好问题,跟那个也许要花一辈子时间才能追寻到的答案。

之初创投共同创办人暨合伙人 詹益鑑



金钱与人生意义这堂课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原名「欢乐颂」,在柏林围墙被左派推倒后,改名「自由颂」演出。

  我和太太怡蓁过去为了经营所谓超国界的企业,不知多少次前往德国,却从未涉足柏林,总是在法兰克福转机 ,在慕尼黑开会,在汉诺威参展。在墙倒二十五週年纪念时,我们特地去柏林聆赏「自由颂」,深受感动。走出音乐厅,乍见彩霓、烟火、气球都在欢乐地庆祝着,感谢资本主义下有良心的跨国企业,在围墙初倒、自由初现时,宾士车厂、SONY企业等冒着风险大力投资,鼎力相助,建设工厂 ,提供工作机会 ,把这原本是一片荒芜,荷枪实弹的守卫威吓着逃亡者的墓地,转变成欣欣向荣的大都会。
我带点欣慰地自忖着:「毕竟,资本主义制度还是有利于人类生生不息的。」不料,回到旅馆接到肇东兄寄来的《左派商学院: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求异》这本书,趁着时差睡不着,一口气读完,不禁掷书而叹!

  肇东兄感性与理性兼具的诚实铺述分析,令人不由深思台湾MBA教育的奇航,忧心台湾未来二十年如何找到全球企管3.0的竞争优势。 

  花对钱比赚到钱还困难

  作者在第一部 「不确定的未来」中提到,壬色列理工学院校长以「Data、Crowds、Clouds and Jams」为文章标题来指引未来领导者必须理解的科技内涵,否则不论是政策或管理都无法迎接日新月异的挑战,而「组织的末日就为期不远了」。这真是酷毙了的观点,光是从最近台湾内部的食安问题,或外部的淘宝网扑扫中小企业的惨状,就可以感受到,或许台湾企业成长的极限已至,难怪国民所得也正由高转低。

  作者更提出「可以衡量的东西通常没什么价值」,颠覆了以生产力平衡计分卡挂帅的台湾企管主流价值,十分深刻。

  我个人对于哈佛企管以组织案例为教学方法的数篇文章,特别有感觉。回想十年前,我刚从趋势科技的执行长位置上退下、投入的第一个公益活动,就是肇东兄所提到的案子,当时我们赞助70位亚洲(不包括日本)的MBA老师去波士顿哈佛大学实地体验以学生为中心、没有标准答案的MBA教法,我也一起去学习。回来之后,许多老师开始指导学生写个案,没想到竟无以为继。

  可能的原因是:第一,投入研究个案的金钱与人力有限,台湾企业又往往不愿提供真实资料,案例很难写的面面俱到,遑论对学生具有启发性;第二,老师同时上课、做研究、升等,忙翻了,实在没有多余心力指导学生写个案;第三,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不会问对的问题,不习惯咄咄逼人的教学方式。

  两年后这个立意良好的赞助案也就不了了之。然而,作者如实的记录这段精采的哈佛MBA教育的堂奥,我也从第一次做公益的挫败中悟到「花对钱竟比赚到钱还困难。」

  不过,我仍然抱持乐观的心态,我想说:『 安啦!肇东兄,台湾商人蕃薯命,不管环境多恶劣,还是会落地生根,向上攀爬的!』 君不见这期的HBR《哈佛商业评论》,选出世界顶尖50名执行长中,联发科的蔡明介是唯二来自亚洲世界级的CEO,怎能不令台湾人振奋?

  人生追求的本末

  当然,我不能更加同意肇东兄的忠告了:「MBA们!除了Money(金钱)要想到Meanings(意义)。」这让我想起我第一次应邀去肇东兄课堂演讲时,我变了个魔术,并说了个笑话:

  一位刚拿到政大MBA或EMBA野心勃勃、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在花莲海边看到一个老渔夫在钓鱼,他上前说:「您别用鱼竿一条一条地钓,用网子网才有效率!」「然后呢?」老人疑惑地问着。年轻人说:「我教你,把鱼卖了以后,去银行贷99%的款去买船,就可以抓到更多鱼!」老人又回:「然后呢?」「从一艘船再组成一个远洋船队,抓更多、更大的鱼!」年轻人兴奋地说,老人继续问:「然后呢?」「哈哈!那时候你就可以股票上市,提早退休去海边钓鱼呀!」年轻人开心地说着。『我不是正在海边钓鱼吗?』老人疑惑地回应。

  我就是那个没读过MBA、峰回路转,终于回到原点,能在花莲海边钓鱼的笨老头。看见肇东兄仍然忧国忧民,充满热情地教育学生,不免有些羞愧。我如今所致力的社会企业,所创立的若水公司,为身障同胞寻求云端的新工作,也许可以稍稍回应此书强调的「左派企业管理」,为MBA 3.0寻求一条新道路吧(若水公司正在寻找赚够「Money」、想追求人生「Meanings」的专业经理人和身、心障碍者一起工作,意者屡历请寄若水国际张英树(CEO)收; ray@flow.org.tw)!

  肇东兄一直是个好老师、好作者,我衷心感佩,很期待在花莲海边的净土,他偶而来一起钓鱼!

趋势科技创办人 张明正

推荐序

左右上下,南北东西


  坐在千年古都京都的旅店,向东的窗口,旭日刚过山头,满室光影变幻,屋外摄氏四度,屋内二十四度,我很清楚,这样增加二十度的舒适,来自能源的加持,而,这些能源的原料,许多来自我们已经知道,会让全球持续暖化、不该再用的东西⋯⋯。

  数千年来,我们人类社会,在类似这样「知与行的大小矛盾」之中颠簸,不知凡几,从心灵苦乐的生命哲学,到政治经济的思辨,坦白说,那一样,不是哲人想得到,而凡人做不到的事?听起来,实在很像希腊悲剧。

  为资本主义寻找可能的出路

  桌上的阳光下,老友肇东教授新书草稿静静躺着,封面上「左派商学院」几个字,似乎也追随着先哲,为这样的人类悲剧,在狭窄得可能没路的地方,翻找可能的出路。

  答应肇东教授写推荐序,好久了,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一直觉得,没写出什么意思来,因为,细读他的书,在「左派商学院」封面下的文章,许多内容,已经超越左右的抉择,他的宏观思路,让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全都涵盖。

  上下,来自他对「价值判断」的思索(例如,「占领华尔街与教育的堕落」);左右,来自他对「路径选择」的拿捏(例如,「京都风格的企业管理」);东西,来自他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例如,「从《一桥商业评论》看华人管理知识话语权」);南北,来自他对「公平创富」的悲怀(例如,「贫穷创新」)。

  为什么能如此?我猜,也许,肇东教授三十岁参与日系企业经营实战,西洋硕博士求学归国后,连续在台湾多年教学,让他确实能:

  1、「从东西社会,看透企业文化差异」
  2、「从企业上下,看透学院价值偏废」
  3、「从学院左右,反观企业路线僵固」
  4、「从南北企业,反观社会欠缺公平」

  这样的长期「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串连照见」的结果,让肇东教授,有着「因看上下,而见左右;因涉东西,而知南北」的特质。

  思想的涟漪激起改革行动

  随着屋外阳光的移动,我思索着,这本「左派商学院」核心价值,到底会在哪?
  左右,这个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年的概念,左,可以解读为「改变(Movement)」;右,可以解释做「秩序(Order)」;从那时开始,人类的政治、经济、商业管理「左右拉锯」,两个世纪过去,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没开始几年,世界各地,从天候异常、政治动盪、经济困顿到大企业衰亡,似乎诸事不顺;如此看来,人类的思想,又到了「积极改变」要比「维持秩序」来得要紧的时代了。

  世界如此,台湾也是,我们正在经历另一次被打败的时代,上一次1949年,花了将近三十年,漂亮的站起来;这次,我们还没承认失败,因为看起来没1949年那么惨,其实,再不觉悟,会更惨,因为,这次,我们败在学院教育,败在学院教育故步自封,没有跟上时代的剧烈改变。

  书首的导读:「左派商学院:勇敢走出舒适圈」一文,肇东教授已经苦口婆心,把传统学院不知自危的教育困境,说得很清楚。一个学院,应该领导思潮,不应只是企业人才的培训中心,换言之,学院,不能「只看上下,不辨左右」,更不能「只分东西,不知南北」。

  古都旅店的窗边,日已高升,温度打断我因写序而沈重的思绪⋯⋯。

  祝福吧!我猜,这本书应该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位学院内的知识份子,唿吁学院自省的开端,期待,这个涟漪,能引发波澜壮阔的学院改革。

小创意斋创意长、大小媒体执行长 姚仁禄

推荐序

人是经营管理的核心


  由书名看来,本书所关注的「商学院」在英文称为「school of business」或「school of management」,因此,本书中有时又称为「商管学院」,主要是探讨有关企业经营或管理人才的培育。

  事实上,这种「任务」(mission)被认为是「大学」中的一部分,历史十分短暂。严格言之,始于1960年代的美国大学中MBA学位之设置,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国,尤其近年来经由美国着名的「AACSB」这一认证机构的推广和EMBA的风行,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内一大亮点和趋势。

  尽管如此,有关商管人才教育的性质和定位,仍然处于一种流动,甚至模煳状态。以大学校园内的商管学院而言,究竟是一个学术研究单位,如文理与社会科学学院;或是一种专业人才培育单位,如律师、建筑师与会计师之类的养成;又或是像在台湾:一方面说是后者,但是在意识上又以从事研究才算高尚的矛盾状态。这种分歧现象使得甚多欧陆大学至今仍然将其排除在外,认为不属于传统上大学应有的范畴之内。

  永远变化中的学科

  然而,更根本而重要的影响乃来自「经营和管理」本身的特性。它既不像理学院所要探究的自然世界,在本体论(ontology)意义上乃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待人们去发现(discover);也不像社会科学所重视的,乃是以科学精神去建构(construct)一种系统知识。相形之下,「经营和管理」乃代表一种有「目的性」的作为,也就是如何为人类社会创造某种成效(performance)的能力,这种能力固然建构于各种科学知识之上,但又包涵了伦理(ethics)和美学(aesthetics)所要求的成分;更特殊者,为了实现和达成预期之成效,还要靠主事者的眼光、愿景、毅力和领导力,经由这些人的因素造就了一个组织的文化和凝聚力,诸如这些超越知识的上层要素,乃是经营和管理的本质,使它和大学传统学院发生根本差异所在,并且也构成前此所称被传统大学所抗拒的原因。

  换言之,「经营和管理」这种人类活动的本体,不是静止不动的客观存在,而是属于永远处于一种「变化中」(changing)的状态,也代表人们一种「主观性的」(subjective)和「规范性的」(normative)追求。

  经营管理的价值来自为人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让我们了解何以温教授这本着作的英文书名中强调「Business As If People Mattered」的用心,如果将此处所称的「Business」等同于「经营和管理」的话,则商管学院所关心的,也是居于核心要素地位的,乃是「人」,不是像传统大学中其他学院,在于科学知识、人文思想或某些技能方面。

  首先,「经营和管理」之存在,乃是经由整合多种实体和精神条件,为人群创造福祉,其价值和成效取决于所要服务的「人」。其次,「经营和管理」的履行有赖于做到「群策群力以竟事功」(getting thing done with and through people),也是靠由「人」的合作和努力。

  基于以上理解,不禁让人深深感佩温教授对于这本书布局上的用心:从第一部「不确定的未来」,让我们了解经营和管理所面对的处境,不但是不断在改变之中,而是难以确定和预计的;因此,从事「经营和管理」这一任务的人,不可以「走原路」,这样会「看不到新风景」(第二部);因此,商管学院所要培育的人才,必须要有眼光和能力去「创新探索」(第三部),这样布局可说逻辑自然,层次分明。

  阐扬「做中学」

  至于本书各部内容,主要出于温教授本人从实务观察、亲身体验和真实互动中所获得的发现和悟解,充分发挥了他所阐扬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精神,其中许多独到和中肯的见解,就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吧!

  最后要建议读者的是,在读本书时,先看「后记」部分,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先认识本书作者温肇东教授的成长背景和历练,才能体会他在书中所说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件事的深义,也更能了解为什么他会这样想、这样说的缘由。

  总而言之,对于个人参与管理教育工作半世纪的老兵而言,深感本书的眼光独到、发人深省,亦触动了内心多年来的想法,愿借此园地向老友温教授喝采,并表示钦佩。

逢甲大学人言讲座教授 许士军

图书试读

左派商学院:勇敢走出舒适圈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东西方学校的企管、财管教育有没有什么反省?美国虽然有「占领华尔街」运动,但基本上商管学院是不吭声的。2012年9月TED X Taipei有位讲者是华尔街回来的业者,很多人警告他不宜在这个平台上谈这件事,但实际引起的回响并不多。「左派商学院」的「左派」想表达什么?商管学院一般比较右派,强调维护现有秩序,照顾既得利益阶级,主张稳妥、渐进缓慢的改革方式。而一般「左派」主张激进的改革,积极革新守旧的意识型态和制度革除,建立新的思维模式与作为。我认为开公司做生意不是为了要赚钱,也不是为股东谋求最大的利益,是为了能和你的利害关系人共创与共享。在今天的网路平台,智慧是分散在各地的,而不是在少数精英专家身上,群众、乡民不只是有力量,也有分散的智慧(distributed)。西方管理思维面临空前挑战。

大部分商管教育的同仁尚在舒适圈内,因为商学院基本上是为既有企业培养人才,默认「主流经济」的意识型态。大部分的教师把自己的工作视为是价值「中立」,仅提供「工具性」的知识给学生,让他们毕业后去协助企业进行功能性的管理(如产、销、人、发、财等五管),不用去挑战企业的本质或其核心的价值,近日有较多的学程会加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单元,而实务上也有很多社会企业,其成立的目的并非在追逐经济上的利益,而是直接诉求社会价值。

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曾说,当组织外变革的速度超过组织内的时候,该组织离其尽头就不远了。变革不只是发生在金融市场,从全球的角度,科技、市场、人口变化的速度显然超过「教室内」的变化。台湾的食安问题、气爆、健保基金、军公教退休金、年轻人22K等等,问题这么多,但大部分商学院好像事不关己,继续以往的教学重点,将一批批学生送入这一个不确定的市场。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左派商学院: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求异》这个书名,我脑海中闪过许多关于台湾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画面。我们经历过经济起飞的黄金时代,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挑战,同时,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本书的“以人为本”,让我联想到是否会探讨如何构建更具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如何提升员工的福祉,甚至是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更平等的权力结构。这在许多传统企业里,可能是很难想象的。而“勇于创新求异”,则是我觉得台湾企业最需要注入的活力。我们不能再固守旧有的成功模式,必须敢于跳出舒适圈,探索新的可能。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定义“左派”在商业领域的角色,它会不会挑战资本主义的某些基本逻辑,提出一些更注重合作、共享,而非竞争、掠夺的商业模式?我希望书中能有丰富的案例,展示那些敢于“以人为本”并“勇于创新求异”的企业,是如何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的。或许,这本书能为台湾的企业家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经营哲学。

评分

读到《左派商学院: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求异》这样的书名,实在让人精神一振。在台湾,商业的讨论似乎总是围绕着效率、利润、市场份额,而“左派”这个词,与商业的结合,对我来说是一种新鲜的碰撞。我想了解的是,这本书会如何诠释“左派”的商业伦理?是否意味着它会挑战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商业运作模式,比如过度追求利润而忽略了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台湾的许多企业文化中,可能还停留在口号层面,我很好奇书中会提出哪些具体的方法,来真正落实对员工的关怀,提升他们的工作幸福感?“勇于创新求异”,这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台湾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发展出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展示那些真正践行了“以人为本”和“创新求异”的企业,它们是如何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套全新的商业思考框架,让我们重新审视企业的社会角色和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左派商学院: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求异》一出来,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觉得,在现今社会,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太需要一些能够跳脱传统框架、重新思考企业经营模式的论述了。过去的企业文化,很多时候是围绕着“利润至上”,彷彿只要能赚钱,其他都是次要的。但这本书的“以人为本”,光看这两个字,就让我联想到很多社会上的议题,比如劳工权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员工的幸福感等等。是不是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才能创造出更长久、更稳健的发展?而“勇于创新求异”,更是直指台湾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最迫切需要的精神。我们不能再满足于模仿和跟随,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挑战既有的游戏规则。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具体阐述“左派”的理念在商业运作上的应用,会不会提出一些颠覆性的管理方法,或者是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来证明“以人为本”和“创新求异”并非只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能够切实可行,并且带来正面效益的商业策略。尤其是在台湾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如何将这种理念融入我们的企业 DNA,打造出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力的品牌,是我非常期待从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

《左派商学院: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求异》这个书名,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在台湾,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企业如何提升竞争力、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但很少有人会从“左派”的角度去思考商业的本质。“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对于经历过高强度工作环境的许多台湾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它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更人性化的工作场所,如何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而不是仅仅被视为生产要素?我个人非常期待书中能触及关于员工福利、职业发展、工作与生活平衡等议题。而“勇于创新求异”的部分,则让我联想到台湾产业在面临全球竞争时,需要的是颠覆性的思维和勇气。这本书是否会提出一些打破常规的商业策略,或者是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商业模式?它会如何将“左派”的理念,比如强调合作、共享、而非过度竞争,融入到具体的商业实践中?我渴望从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思考、甚至改变认知的观点,为台湾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提供一条更具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路径。

评分

我拿到《左派商学院: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求异》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充满好奇的。老实说,“左派”这个词在台湾的商业语境下,并不常见,甚至可能带有一些刻板印象。但“以人为本”和“勇于创新求异”这两个副标题,立刻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一个企业如果只想着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略了对员工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那它的根基是不会稳固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社会价值,员工也渴望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意义。这本书会如何解释“左派”的哲学精神,并将其与商业世界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呢?我特别想知道,它会不会讨论一些比较激进的薪酬分配制度、员工参与决策的模式,或者是有别于传统KPI考核的绩效评估方式。另外,“创新求异”的部分,我很好奇它会探讨哪些领域的创新,是产品、服务、商业模式,还是组织架构?会不会举一些在国际上,或者是在台湾本土,成功实践了这些理念的企业作为例子?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重新审视企业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