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问一个好问题,比马上找到答案更重要 收到温老师这本新作初稿的同时,正是我前往硅谷参访一週的前夕。七年来五次造访这个全美、甚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园地,在参访了Google、Facebook、LinkedIn、 PayPal、 Square、 Twitter、Yahoo!、EverNote等科技公司,以及创业加速器500 Startups与史丹佛大学校园的同时,拜读温老师在创新、创业领域的产业观察、策略批判与教学经验,格外有感。
其实收到温老师的邀请,是非常意外而荣幸的。
我虽然在政大智财所取得商学位,但因修课时间较短,并没有机会修习老师的课。反而是在进入政大以前,因为实验室伙伴曾经跟老师指导的科管所团队共同参加创业竞赛,并夺得多次冠军,而有深刻印象;离开政大之后,在创业跟创投这两个圈子打滚多年,除了曾经跟温老师指导的毕业生共同创业,也多次跟老师在创新、创业研究的场合上学习切磋,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多年来受到温老师的关照,几次创业过程中也常跟温老师请益;我从温老师身上学到最大的一课,就是「问一个好问题,比马上找到答案更重要。」
成为科技人道主义的国度
综观温老师这本新作,涵盖了商学教育、竞争策略、产业变迁、创新思维与国际视野,除了浓缩老师多年来在产业跟教学研究领域上的观察与心得,更问出许多好问题,不管对于尚未毕业的学子、初入社会的新鲜人、经历丰富的职场老鸟或专业经理人,或是正遭遇瓶颈的创业者来说,都具有启发意义。
而如同温老师在面对面时给人的印象一般,老师的文笔总是批判犀利、却不煽情过火,讨论商业策略时常带着人文省思,思辩科技创新也能提出社会议题。整体来说,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从人出发,创新以人为本」。
这也是我这些年在辅导许多科技创业者,并在许多国家参访游历之后,常常在想的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科技人道主义」的国度?在利用创新科技改善生活型态与物质条件的同时,却不造成人性怠惰、环境破坏与能源过度消耗,或者因为资本主义而导致政府、媒体与企业组织权力的过度扩张?
这个答案,也许在公民意识抬头、社群媒体风行的行动世代,在教育翻转、产业更迭、媒体交替的此时此刻,能够找到答案。
花一辈子时间追寻答案
那么,对于在规模化过程中的新创企业与新陈代谢的产业变革路上,新一代的商学教育与企业竞争理论,也许能在人才与钱财上找到平衡点。
如果想把台湾打造成亚洲的硅谷,我们还缺乏什么?是勇气、决心、努力,还是人才、资金与环境?
从我这些年的经验来看,也许我们缺乏的只是视野与企图心,还有对于「人」本质的关怀与重视。但这是我自己想问的问题,还有尚未被验证的答案。
而我相信,每位读者,都能在这本书里面,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好问题,跟那个也许要花一辈子时间才能追寻到的答案。
之初创投共同创办人暨合伙人 詹益鑑
序
金钱与人生意义这堂课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原名「欢乐颂」,在柏林围墙被左派推倒后,改名「自由颂」演出。
我和太太怡蓁过去为了经营所谓超国界的企业,不知多少次前往德国,却从未涉足柏林,总是在法兰克福转机 ,在慕尼黑开会,在汉诺威参展。在墙倒二十五週年纪念时,我们特地去柏林聆赏「自由颂」,深受感动。走出音乐厅,乍见彩霓、烟火、气球都在欢乐地庆祝着,感谢资本主义下有良心的跨国企业,在围墙初倒、自由初现时,宾士车厂、SONY企业等冒着风险大力投资,鼎力相助,建设工厂 ,提供工作机会 ,把这原本是一片荒芜,荷枪实弹的守卫威吓着逃亡者的墓地,转变成欣欣向荣的大都会。
我带点欣慰地自忖着:「毕竟,资本主义制度还是有利于人类生生不息的。」不料,回到旅馆接到肇东兄寄来的《左派商学院: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求异》这本书,趁着时差睡不着,一口气读完,不禁掷书而叹!
肇东兄感性与理性兼具的诚实铺述分析,令人不由深思台湾MBA教育的奇航,忧心台湾未来二十年如何找到全球企管3.0的竞争优势。
花对钱比赚到钱还困难
作者在第一部 「不确定的未来」中提到,壬色列理工学院校长以「Data、Crowds、Clouds and Jams」为文章标题来指引未来领导者必须理解的科技内涵,否则不论是政策或管理都无法迎接日新月异的挑战,而「组织的末日就为期不远了」。这真是酷毙了的观点,光是从最近台湾内部的食安问题,或外部的淘宝网扑扫中小企业的惨状,就可以感受到,或许台湾企业成长的极限已至,难怪国民所得也正由高转低。
作者更提出「可以衡量的东西通常没什么价值」,颠覆了以生产力平衡计分卡挂帅的台湾企管主流价值,十分深刻。
我个人对于哈佛企管以组织案例为教学方法的数篇文章,特别有感觉。回想十年前,我刚从趋势科技的执行长位置上退下、投入的第一个公益活动,就是肇东兄所提到的案子,当时我们赞助70位亚洲(不包括日本)的MBA老师去波士顿哈佛大学实地体验以学生为中心、没有标准答案的MBA教法,我也一起去学习。回来之后,许多老师开始指导学生写个案,没想到竟无以为继。
可能的原因是:第一,投入研究个案的金钱与人力有限,台湾企业又往往不愿提供真实资料,案例很难写的面面俱到,遑论对学生具有启发性;第二,老师同时上课、做研究、升等,忙翻了,实在没有多余心力指导学生写个案;第三,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不会问对的问题,不习惯咄咄逼人的教学方式。
两年后这个立意良好的赞助案也就不了了之。然而,作者如实的记录这段精采的哈佛MBA教育的堂奥,我也从第一次做公益的挫败中悟到「花对钱竟比赚到钱还困难。」
不过,我仍然抱持乐观的心态,我想说:『 安啦!肇东兄,台湾商人蕃薯命,不管环境多恶劣,还是会落地生根,向上攀爬的!』 君不见这期的HBR《哈佛商业评论》,选出世界顶尖50名执行长中,联发科的蔡明介是唯二来自亚洲世界级的CEO,怎能不令台湾人振奋?
人生追求的本末
当然,我不能更加同意肇东兄的忠告了:「MBA们!除了Money(金钱)要想到Meanings(意义)。」这让我想起我第一次应邀去肇东兄课堂演讲时,我变了个魔术,并说了个笑话:
一位刚拿到政大MBA或EMBA野心勃勃、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在花莲海边看到一个老渔夫在钓鱼,他上前说:「您别用鱼竿一条一条地钓,用网子网才有效率!」「然后呢?」老人疑惑地问着。年轻人说:「我教你,把鱼卖了以后,去银行贷99%的款去买船,就可以抓到更多鱼!」老人又回:「然后呢?」「从一艘船再组成一个远洋船队,抓更多、更大的鱼!」年轻人兴奋地说,老人继续问:「然后呢?」「哈哈!那时候你就可以股票上市,提早退休去海边钓鱼呀!」年轻人开心地说着。『我不是正在海边钓鱼吗?』老人疑惑地回应。
我就是那个没读过MBA、峰回路转,终于回到原点,能在花莲海边钓鱼的笨老头。看见肇东兄仍然忧国忧民,充满热情地教育学生,不免有些羞愧。我如今所致力的社会企业,所创立的若水公司,为身障同胞寻求云端的新工作,也许可以稍稍回应此书强调的「左派企业管理」,为MBA 3.0寻求一条新道路吧(若水公司正在寻找赚够「Money」、想追求人生「Meanings」的专业经理人和身、心障碍者一起工作,意者屡历请寄若水国际张英树(CEO)收; ray@flow.org.tw)!
肇东兄一直是个好老师、好作者,我衷心感佩,很期待在花莲海边的净土,他偶而来一起钓鱼!
趋势科技创办人 张明正
推荐序
左右上下,南北东西 坐在千年古都京都的旅店,向东的窗口,旭日刚过山头,满室光影变幻,屋外摄氏四度,屋内二十四度,我很清楚,这样增加二十度的舒适,来自能源的加持,而,这些能源的原料,许多来自我们已经知道,会让全球持续暖化、不该再用的东西⋯⋯。
数千年来,我们人类社会,在类似这样「知与行的大小矛盾」之中颠簸,不知凡几,从心灵苦乐的生命哲学,到政治经济的思辨,坦白说,那一样,不是哲人想得到,而凡人做不到的事?听起来,实在很像希腊悲剧。
为资本主义寻找可能的出路
桌上的阳光下,老友肇东教授新书草稿静静躺着,封面上「左派商学院」几个字,似乎也追随着先哲,为这样的人类悲剧,在狭窄得可能没路的地方,翻找可能的出路。
答应肇东教授写推荐序,好久了,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一直觉得,没写出什么意思来,因为,细读他的书,在「左派商学院」封面下的文章,许多内容,已经超越左右的抉择,他的宏观思路,让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全都涵盖。
上下,来自他对「价值判断」的思索(例如,「占领华尔街与教育的堕落」);左右,来自他对「路径选择」的拿捏(例如,「京都风格的企业管理」);东西,来自他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例如,「从《一桥商业评论》看华人管理知识话语权」);南北,来自他对「公平创富」的悲怀(例如,「贫穷创新」)。
为什么能如此?我猜,也许,肇东教授三十岁参与日系企业经营实战,西洋硕博士求学归国后,连续在台湾多年教学,让他确实能:
1、「从东西社会,看透企业文化差异」
2、「从企业上下,看透学院价值偏废」
3、「从学院左右,反观企业路线僵固」
4、「从南北企业,反观社会欠缺公平」
这样的长期「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串连照见」的结果,让肇东教授,有着「因看上下,而见左右;因涉东西,而知南北」的特质。
思想的涟漪激起改革行动
随着屋外阳光的移动,我思索着,这本「左派商学院」核心价值,到底会在哪?
左右,这个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年的概念,左,可以解读为「改变(Movement)」;右,可以解释做「秩序(Order)」;从那时开始,人类的政治、经济、商业管理「左右拉锯」,两个世纪过去,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没开始几年,世界各地,从天候异常、政治动盪、经济困顿到大企业衰亡,似乎诸事不顺;如此看来,人类的思想,又到了「积极改变」要比「维持秩序」来得要紧的时代了。
世界如此,台湾也是,我们正在经历另一次被打败的时代,上一次1949年,花了将近三十年,漂亮的站起来;这次,我们还没承认失败,因为看起来没1949年那么惨,其实,再不觉悟,会更惨,因为,这次,我们败在学院教育,败在学院教育故步自封,没有跟上时代的剧烈改变。
书首的导读:「左派商学院:勇敢走出舒适圈」一文,肇东教授已经苦口婆心,把传统学院不知自危的教育困境,说得很清楚。一个学院,应该领导思潮,不应只是企业人才的培训中心,换言之,学院,不能「只看上下,不辨左右」,更不能「只分东西,不知南北」。
古都旅店的窗边,日已高升,温度打断我因写序而沈重的思绪⋯⋯。
祝福吧!我猜,这本书应该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位学院内的知识份子,唿吁学院自省的开端,期待,这个涟漪,能引发波澜壮阔的学院改革。
小创意斋创意长、大小媒体执行长 姚仁禄
推荐序
人是经营管理的核心 由书名看来,本书所关注的「商学院」在英文称为「school of business」或「school of management」,因此,本书中有时又称为「商管学院」,主要是探讨有关企业经营或管理人才的培育。
事实上,这种「任务」(mission)被认为是「大学」中的一部分,历史十分短暂。严格言之,始于1960年代的美国大学中MBA学位之设置,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国,尤其近年来经由美国着名的「AACSB」这一认证机构的推广和EMBA的风行,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内一大亮点和趋势。
尽管如此,有关商管人才教育的性质和定位,仍然处于一种流动,甚至模煳状态。以大学校园内的商管学院而言,究竟是一个学术研究单位,如文理与社会科学学院;或是一种专业人才培育单位,如律师、建筑师与会计师之类的养成;又或是像在台湾:一方面说是后者,但是在意识上又以从事研究才算高尚的矛盾状态。这种分歧现象使得甚多欧陆大学至今仍然将其排除在外,认为不属于传统上大学应有的范畴之内。
永远变化中的学科
然而,更根本而重要的影响乃来自「经营和管理」本身的特性。它既不像理学院所要探究的自然世界,在本体论(ontology)意义上乃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待人们去发现(discover);也不像社会科学所重视的,乃是以科学精神去建构(construct)一种系统知识。相形之下,「经营和管理」乃代表一种有「目的性」的作为,也就是如何为人类社会创造某种成效(performance)的能力,这种能力固然建构于各种科学知识之上,但又包涵了伦理(ethics)和美学(aesthetics)所要求的成分;更特殊者,为了实现和达成预期之成效,还要靠主事者的眼光、愿景、毅力和领导力,经由这些人的因素造就了一个组织的文化和凝聚力,诸如这些超越知识的上层要素,乃是经营和管理的本质,使它和大学传统学院发生根本差异所在,并且也构成前此所称被传统大学所抗拒的原因。
换言之,「经营和管理」这种人类活动的本体,不是静止不动的客观存在,而是属于永远处于一种「变化中」(changing)的状态,也代表人们一种「主观性的」(subjective)和「规范性的」(normative)追求。
经营管理的价值来自为人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让我们了解何以温教授这本着作的英文书名中强调「Business As If People Mattered」的用心,如果将此处所称的「Business」等同于「经营和管理」的话,则商管学院所关心的,也是居于核心要素地位的,乃是「人」,不是像传统大学中其他学院,在于科学知识、人文思想或某些技能方面。
首先,「经营和管理」之存在,乃是经由整合多种实体和精神条件,为人群创造福祉,其价值和成效取决于所要服务的「人」。其次,「经营和管理」的履行有赖于做到「群策群力以竟事功」(getting thing done with and through people),也是靠由「人」的合作和努力。
基于以上理解,不禁让人深深感佩温教授对于这本书布局上的用心:从第一部「不确定的未来」,让我们了解经营和管理所面对的处境,不但是不断在改变之中,而是难以确定和预计的;因此,从事「经营和管理」这一任务的人,不可以「走原路」,这样会「看不到新风景」(第二部);因此,商管学院所要培育的人才,必须要有眼光和能力去「创新探索」(第三部),这样布局可说逻辑自然,层次分明。
阐扬「做中学」
至于本书各部内容,主要出于温教授本人从实务观察、亲身体验和真实互动中所获得的发现和悟解,充分发挥了他所阐扬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精神,其中许多独到和中肯的见解,就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吧!
最后要建议读者的是,在读本书时,先看「后记」部分,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先认识本书作者温肇东教授的成长背景和历练,才能体会他在书中所说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件事的深义,也更能了解为什么他会这样想、这样说的缘由。
总而言之,对于个人参与管理教育工作半世纪的老兵而言,深感本书的眼光独到、发人深省,亦触动了内心多年来的想法,愿借此园地向老友温教授喝采,并表示钦佩。
逢甲大学人言讲座教授 许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