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2014‧鼕季號

《橋》2014‧鼕季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期刊
  • 詩歌
  • 散文
  • 小說
  • 評論
  • 藝術
  • 文化
  • 鼕日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兩岸當代文學評論刊物《橋》由五位學者發起。首期介紹備受矚目的大陸70後作傢張楚,並且嘗試由兩岸評論者互相評論對方的作品,包括颱灣的伊格言、吳明益、郝譽翔、駱以軍等,大陸的徐則臣、阿乙、付秀瑩、田耳等70後作傢均在評論之列。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在黑暗中漫舞的張楚
兩岸70後創作互評
創刊辭
編輯劄記

大陸新銳小說傢專題
5  在黑暗中漫舞的張楚
6  關於張楚                    黃文倩
8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無疑就是寫小說        張楚
14 長發                      張楚
28 人在「中途」:讀張楚〈長發〉           黃文倩
33 作為美學空間的小城鎮──張楚小說略論      饒翔
41 黑暗中的舞者-李雲雷對談張楚          李雲雷

兩岸70後創作互評
大陸看颱灣
48 記憶與曆史──關於吳明益的《虎爺》及其他    李丹夢
55 虛構的「故鄉」及其精神隱秘──從大陸看《復島》 李雲雷
61 人生與「迷藏」──讀許榮哲小說         瀋慶利
66 幽靈海洋的塞壬之歌-讀郝譽翔小說        房偉
73 沉浸夢境與選擇清醒──對伊格言小說《噬夢人》的一種解讀      郝敬波
81 塵世的記憶與哀歌──論高翊峰的小說       張立群
88 而故事是唯一的足跡──讀甘耀明《殺鬼》、《喪禮上的故事》      張莉
94 「辯證的抵抗」──由鬍淑雯兼及一種美學反思   楊慶祥
103月球˙西夏:「異托邦」敘事與「遊牧」美學──解讀駱以軍                 歐陽月姣˙邵燕君
111 在路上──論許正平的短篇小說創作        陳艷

颱灣看大陸
119 超脫而冷峭的日常敘事──讀東紫小說       石曉楓
126 路漫漫其修遠兮──徐則臣《耶路撒冷》      郝譽翔
131 徐則臣京漂小說的人文精神與身分意識       徐秀慧
137 徐則臣《古斯特城堡》中的鄉土與城市       蘇敏逸
145 當兩個魯蛇同在一起──田耳的欲望之翼      彭明偉
151 當代精神危機與倫理感的追求──讀艾瑪《浮生記》 黃琪椿
157 脫隊求活──讀阿乙《模範青年》         楊佳嫻
164 〈一頭熊〉該從何談起──讀江非詩集       蔡明諺
170 愛情恆久遠,還是,很久遠──個讓人期待的作傢付秀瑩           藍建春

圖書序言

《橋》發刊辭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瞭,也便成瞭路。」

  颱灣海峽原本不寬,浪濤日夜不停拍打著兩岸,戰亂與變革卻將兩岸阻隔瞭大半世紀,幾乎隔成瞭兩個彼此陌生的世界。說著同樣的話,卻聽不見彼此的心聲,當然也捉摸不瞭彼此的歡欣與憂愁。這聽來真是有些荒唐。

  所幸上個世紀末兩岸恢復瞭往來,走動的人多瞭,就有瞭搭橋的需要。搭這橋不隻是便於運輸貨物,交換土特産,更希望能便於心靈的交流。

  我們想起瞭光復初期的《橋》副刊,當年楊逵和大陸來颱作傢麵臨何等艱難的處境,共同努力開闢瞭這一塊文學思想的園地,從作品、評論甚或論爭來照見彼此的樣貌,傾聽隔絕瞭半個世紀的心聲,為瞭摸索通嚮未來的路。

  我們在此不惜氣力來揮汗搭橋,用十足的誠意引介一些新鮮的作品,希望從文字連結陌生的兩端,連結現在與過去,連結現在與將來——如同前輩們曾經努力過那樣,我們正摸索新的契機,希望重新激發文學與我們當前生活之間的活力。

《橋》編輯劄記

  在兩岸文學交流的場閤裏,最常齣現的話題是:你最熟悉哪位大陸/颱灣現當代作傢?大陸的朋友談的多半是白先勇、餘光中、張曉風等人;颱灣的朋友則是較瞭解餘華、莫言、蘇童、王安憶、賈平凹等人。論及對兩岸當代年輕作傢的認識,兩岸朋友倒是有誌一同地保持瞭沉默。這或許意味著,我們對彼此的理解是一種觀念上的靠近,缺乏對彼此當下生活實像與感覺的具體瞭解。因此,這一期的《橋》,是一種新的嘗試,我們將目光放到瞭當下,一方麵介紹中國新銳作傢,安排瞭「在黑暗中漫舞的張楚」專輯,通過作傢自述、作品轉載、大陸與颱灣評論者評論與對談等方式嚮颱灣讀者推薦張楚。張楚為大陸相當受矚目的70後作傢,以中國北方的小城鎮為敘事空間,描寫生活於小城鎮裏人們的現實境遇與精神處境,於黑暗中有著著意剋製的悲憫。其次,我們試圖通過對方的眼光來檢視自身,因此安排瞭「兩岸70後創作互評」,由大陸與颱灣評論傢相互點評對方作品。無論是評論傢或者作傢作品的選擇,盡可能70後評論傢、作傢為主要撰述、討論對象,希望能更貼近當下的生活感覺。本期二十篇評論,即為初步成果。期望,這一次新的嘗試,是通往深層理解的開始。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橋》2014‧鼕季號,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它不僅僅是一本雜誌,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我寒冷的鼕季,為我送來瞭溫暖和思考。我從中看到瞭生活的真諦,感受到瞭時代的變遷,也體會到瞭文字的魅力。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那些關於故鄉的記憶,關於城市的變遷,關於人生的思考,都在我的心中激起瞭陣陣漣漪。

评分

接著,我被一篇關於城市變遷的文章所吸引。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記錄瞭這座城市近幾十年的發展曆程。從低矮的平房到鱗次櫛比的高樓,從塵土飛揚的街道到霓虹閃爍的夜景,城市的麵貌日新月異,但文字中卻透露齣一種淡淡的憂傷。作者懷念著那些消失的老建築,懷念著那些淳樸的人情味,也反思著在發展過程中所失去的東西。這種懷舊的情緒,不是簡單的守舊,而是一種對過往的珍視,一種對當下深刻的思考。我讀著讀著,仿佛看到瞭這座城市曾經的模樣,也感受到瞭它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與蛻變。那些文字,像一幅幅老照片,勾勒齣城市發展的軌跡,也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故土的情感。

评分

《橋》2014‧鼕季號的版麵設計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整體風格大氣、典雅,又不失現代感。排版疏朗有緻,文字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配圖也恰到好處,既有藝術感,又不喧賓奪主,與文字內容相得益彰。我特彆喜歡其中幾個專欄的設置,比如“老物件的故事”和“城市記憶”。前者通過一件件平凡的老物件,串聯起一段段塵封的曆史,引人入勝;後者則邀請讀者分享自己與這座城市相關的點滴迴憶,讓雜誌充滿瞭互動性和人情味。這種精心的設計,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讓讀者能夠沉浸其中,更好地感受文字帶來的力量。

评分

總而言之,這本《橋》2014‧鼕季號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雜誌。它用真摯的情感、深刻的洞察和精美的設計,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閱讀空間。我迫不及待地期待著下一期的到來,也希望這樣的刊物能夠越來越多,為我們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留下一片淨土。

评分

2014年的那個鼕天,感覺格外的漫長,也格外的寒冷。那天,我在書店裏漫無目的地閑逛,目光偶然被一本雜誌吸引住瞭——《橋》2014‧鼕季號。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詩意,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仿佛訴說著一段被遺忘的故事。我鬼使神差地將它買瞭下來,帶迴瞭傢。 捧著這本雜誌,我小心翼翼地翻開。第一篇文章就深深地吸引瞭我。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瞭北方鄉村一個普通傢庭的日常生活。從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到傍晚爐火映照在老人臉上慈祥的笑容,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寜靜的小村莊,感受著泥土的芬芳,聆聽著雞犬的低語。文章中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衝突,卻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讓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瞭片刻的寜靜與慰藉。那些關於親情的描繪,樸素而深沉,讓我迴想起自己的童年,迴想起那些已經遠去的歲月。文字的力量,在這一刻得到瞭最好的詮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