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2014‧冬季号

《桥》2014‧冬季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期刊
  • 诗歌
  • 散文
  • 小说
  • 评论
  • 艺术
  • 文化
  • 冬日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两岸当代文学评论刊物《桥》由五位学者发起。首期介绍备受瞩目的大陆70后作家张楚,并且尝试由两岸评论者互相评论对方的作品,包括台湾的伊格言、吴明益、郝誉翔、骆以军等,大陆的徐则臣、阿乙、付秀莹、田耳等70后作家均在评论之列。

《桥》2014‧冬季号 图书简介 书名: 《桥》2014‧冬季号 出版时间: 2014年冬季 《桥》作为一本专注于深度人文、艺术思辨与社会观察的年度辑刊,其2014年冬季号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顶尖学者、独立撰稿人及新锐艺术家的智慧与创作。本期聚焦于“断裂与重构”这一宏大主题,试图在日益碎片化和快速更迭的当代语境下,探讨人类经验、文化记忆和未来走向之间的复杂张力与连接的可能性。 本期内容结构严谨,分为“思想的渡口”、“流动的疆界”、“尘封的档案”和“未竟之境”四大板块,力求在理论的纵深与文本的广度之间取得平衡。 --- 第一板块:思想的渡口 (The Ferry of Thought) 本板块深入探讨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理论的前沿议题,旨在为读者搭建理解当代世界复杂性的思想基架。 1. 论“无名的他者”与公共领域的衰变: 一篇长篇论述,系统梳理了阿伦特对“公共领域”概念的经典阐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社交媒体、算法推荐等新型信息结构对公共话语空间的侵蚀,探讨了“无名的他者”——即那些被数据和注意力经济边缘化的声音——如何影响民主决策的效能。作者引用了大量福柯和哈贝马斯的思想资源,指出当前信息茧房的结构性危害,并呼吁构建新的伦理边界,以捍卫批判性对话的空间。文章尤其关注技术哲学层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决策模型如何进一步固化现有的权力结构,而非促进真正的平等对话。 2. 历史的熵增与记忆的抵抗: 本研究关注国家叙事与个体经验之间的永恒张力。作者通过对二战后欧洲多国“不确定性纪念碑”的考察,分析了在宏大历史叙事遭遇普遍质疑的时代,个体如何通过物质残留和家族口述来重建被官方历史所掩盖的“微观真实”。文章深入剖析了“创伤”作为一种历史载体的复杂性,认为对创伤的拒绝或过度消费,都可能阻碍社会达成真正的和解。此文配有详尽的图像资料分析,展示了纪念碑设计中对空间和物质性的深刻运用。 3. 身体的政治经济学:从赛博格到数字劳工: 此文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了身体在21世纪的技术渗透下的异化过程。不同于早期对机械改造的浪漫想象,本部分聚焦于数据采集、生物识别技术以及“零工经济”下身体的持续性被监测与被量化。作者认为,当我们的生命过程完全转化为可计算的数据流时,个体的自主性便被转移到了算法的控制之下。文章结尾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数据资本主义的终局,身体是否会成为其自身价值的唯一囚笼? --- 第二板块:流动的疆界 (The Fluid Frontiers) 本部分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艺术和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与冲突,着重于跨文化交流中的“边界消融”与“新隔离墙”的并存现象。 4. 城市更新中的文化挪用与地方性消亡: 特约记者对亚洲新兴都市中旧城区改造项目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文章细腻地描绘了“怀旧消费”如何驱动资本力量,将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街区转化为符号化的旅游景观,而原住民的文化实践却被系统性地驱逐。特别分析了一个在上海与首尔同步进行的案例,探讨“微型社区”在资本介入前后的生态变化,揭示了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地方文化如何被简化、提纯,直至失去其内在的生命力。 5. 东方主义的转向:当代艺术中的“后殖民凝视”: 艺术评论家对近年来在西方重要双年展上展出的亚洲、非洲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文章指出,虽然艺术创作的自我赋权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作品的“可供观看性”依然面临着被西方策展语境“再编码”的风险。评论家剖析了几位重要艺术家的创作策略,探讨他们如何在迎合西方市场期待的同时,巧妙地嵌入抵抗和颠覆的符号,形成一种复杂的“双重间谍”式的文化实践。 6. 翻译中的失语与重塑:一则关于文学“不可译性”的考察: 本文选取了二十世纪中叶一位重要非西方作家的文本,对其核心意象在三种不同语言(包括其母语和两种主要西方语言)间的翻译版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作者认为,文学的“不可译性”并非语言学上的障碍,而是一种文化权力结构的体现。每次翻译都伴随着一次对原作者意图的修正或阉割。本研究通过词源学的细致考证,展示了关键概念在跨语言传播中如何被“意识形态化”。 --- 第三板块:尘封的档案 (The Sealed Archives) 本板块聚焦于被主流历史叙事遗忘或压抑的知识、技术和艺术实践,旨在通过挖掘“侧翼历史”来丰富我们对过去的理解。 7. 冷战时期“电子诗歌”的非线性美学: 对被长期忽视的六十年代早期实验性电子音乐与计算机生成文学的重新发掘。本研究考察了几位先驱者如何利用早期的晶体管技术和磁带循环技术,探索语言与噪音、随机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文章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挑战传统诗歌的线性叙事,预示了后来的数字艺术形式。附录中收录了对一位健在艺术家的访谈片段,回忆了当时在资源匮乏条件下进行前沿创作的艰辛。 8. 科学史上的“边缘知识”:中世纪炼金术与现代化学的交汇点: 本历史研究挑战了现代科学史中将炼金术简单斥为“伪科学”的倾向。作者通过对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拉丁文手稿的细致解读,发现其中蕴含了对物质形态、提纯技术和化学反应的细致观察,这些观察在后来被现代化学所继承,但其本体论基础却被完全抹除。文章强调了知识体系在确立霸权过程中对前置经验的系统性“去魅”过程。 9. 战时宣传中的符号学:从海报到日常用品的渗透: 一篇视觉人类学研究,分析了特定时期(不明确指出具体年份或国家,仅聚焦于战争状态下集体心理的构建)的宣传品中,如何使用色彩、构图和日常消费品(如火柴盒、肥皂包装纸)来植入特定的政治符号。研究揭示了权力运作的精妙之处,即它如何将宏大的意识形态指令,无缝地转化为民众日常生活中最不引人注目的细节。 --- 第四板块:未竟之境 (The Unfinished Realm) 本期最后一部分是开放性的探索与思辨,涉及伦理困境、新兴技术对人类主体性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想象。 10. 论“计算性正义”的伦理陷阱: 随着大数据在司法、信贷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探讨了“算法效率”与“个案正义”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指出,试图用完美的计算模型来消除人类偏见,往往会导致一种新型的、更难被察觉的偏见被固化。文章通过对一个虚拟案例的推演,展示了在追求“系统最优解”的过程中,边缘个体的权利如何被系统性地牺牲。 11. “慢速文化”的必要性:对抗加速主义的批判: 面对社会各领域日益增长的“加速”压力,本篇呼吁重新评估“慢速”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和文化实践的价值。慢食、慢跑、慢阅读,这些实践不再仅仅是消费主义的对立面,而逐渐成为一种保存心智空间、重塑时间感官的必要手段。文章论证了在信息爆炸时代,主动限制输入、延长认知处理时间,是维持批判性思维的最后一道防线。 12. 虚构作为最后的庇护所:对“非功能性叙事”的辩护: 本期收尾的随笔以一种抒情的笔调,探讨了纯粹的、不以教化或服务于任何社会目标为目的的叙事(如梦境记录、纯粹的意象拼贴)的价值。作者认为,在一切都被要求“有意义”、“可衡量”的时代,那些“无用”的文学和艺术,恰恰是保留人类精神自由和非理性冲动的最后土壤。 --- 《桥》2014‧冬季号 是一次对当下复杂性的严肃回应,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工具和广阔的视野,邀请读者一同审视那些横亘在我们经验、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充满张力的“桥梁”。它适合所有对深度思考、人文探索和文化批评抱有热忱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在黑暗中漫舞的张楚
两岸70后创作互评
创刊辞
编辑札记

大陆新锐小说家专题
5  在黑暗中漫舞的张楚
6  关于张楚                    黄文倩
8  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无疑就是写小说        张楚
14 长发                      张楚
28 人在「中途」:读张楚〈长发〉           黄文倩
33 作为美学空间的小城镇──张楚小说略论      饶翔
41 黑暗中的舞者-李云雷对谈张楚          李云雷

两岸70后创作互评
大陆看台湾
48 记忆与历史──关于吴明益的《虎爷》及其他    李丹梦
55 虚构的「故乡」及其精神隐秘──从大陆看《复岛》 李云雷
61 人生与「迷藏」──读许荣哲小说         沈庆利
66 幽灵海洋的塞壬之歌-读郝誉翔小说        房伟
73 沉浸梦境与选择清醒──对伊格言小说《噬梦人》的一种解读      郝敬波
81 尘世的记忆与哀歌──论高翊峰的小说       张立群
88 而故事是唯一的足迹──读甘耀明《杀鬼》、《丧礼上的故事》      张莉
94 「辩证的抵抗」──由胡淑雯兼及一种美学反思   杨庆祥
103月球˙西夏:「异托邦」叙事与「游牧」美学──解读骆以军                 欧阳月姣˙邵燕君
111 在路上──论许正平的短篇小说创作        陈艳

台湾看大陆
119 超脱而冷峭的日常叙事──读东紫小说       石晓枫
126 路漫漫其修远兮──徐则臣《耶路撒冷》      郝誉翔
131 徐则臣京漂小说的人文精神与身分意识       徐秀慧
137 徐则臣《古斯特城堡》中的乡土与城市       苏敏逸
145 当两个鲁蛇同在一起──田耳的欲望之翼      彭明伟
151 当代精神危机与伦理感的追求──读艾玛《浮生记》 黄琪椿
157 脱队求活──读阿乙《模范青年》         杨佳娴
164 〈一头熊〉该从何谈起──读江非诗集       蔡明谚
170 爱情恆久远,还是,很久远──个让人期待的作家付秀莹           蓝建春

图书序言

《桥》发刊辞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台湾海崃原本不宽,浪涛日夜不停拍打着两岸,战乱与变革却将两岸阻隔了大半世纪,几乎隔成了两个彼此陌生的世界。说着同样的话,却听不见彼此的心声,当然也捉摸不了彼此的欢欣与忧愁。这听来真是有些荒唐。

  所幸上个世纪末两岸恢复了往来,走动的人多了,就有了搭桥的需要。搭这桥不只是便于运输货物,交换土特产,更希望能便于心灵的交流。

  我们想起了光复初期的《桥》副刊,当年杨逵和大陆来台作家面临何等艰难的处境,共同努力开辟了这一块文学思想的园地,从作品、评论甚或论争来照见彼此的样貌,倾听隔绝了半个世纪的心声,为了摸索通向未来的路。

  我们在此不惜气力来挥汗搭桥,用十足的诚意引介一些新鲜的作品,希望从文字连结陌生的两端,连结现在与过去,连结现在与将来——如同前辈们曾经努力过那样,我们正摸索新的契机,希望重新激发文学与我们当前生活之间的活力。

《桥》编辑札记

  在两岸文学交流的场合里,最常出现的话题是:你最熟悉哪位大陆/台湾现当代作家?大陆的朋友谈的多半是白先勇、余光中、张晓风等人;台湾的朋友则是较了解余华、莫言、苏童、王安忆、贾平凹等人。论及对两岸当代年轻作家的认识,两岸朋友倒是有志一同地保持了沉默。这或许意味着,我们对彼此的理解是一种观念上的靠近,缺乏对彼此当下生活实像与感觉的具体了解。因此,这一期的《桥》,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将目光放到了当下,一方面介绍中国新锐作家,安排了「在黑暗中漫舞的张楚」专辑,通过作家自述、作品转载、大陆与台湾评论者评论与对谈等方式向台湾读者推荐张楚。张楚为大陆相当受瞩目的70后作家,以中国北方的小城镇为叙事空间,描写生活于小城镇里人们的现实境遇与精神处境,于黑暗中有着着意克制的悲悯。其次,我们试图通过对方的眼光来检视自身,因此安排了「两岸70后创作互评」,由大陆与台湾评论家相互点评对方作品。无论是评论家或者作家作品的选择,尽可能70后评论家、作家为主要撰述、讨论对象,希望能更贴近当下的生活感觉。本期二十篇评论,即为初步成果。期望,这一次新的尝试,是通往深层理解的开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接着,我被一篇关于城市变迁的文章所吸引。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记录了这座城市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低矮的平房到鳞次栉比的高楼,从尘土飞扬的街道到霓虹闪烁的夜景,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但文字中却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作者怀念着那些消失的老建筑,怀念着那些淳朴的人情味,也反思着在发展过程中所失去的东西。这种怀旧的情绪,不是简单的守旧,而是一种对过往的珍视,一种对当下深刻的思考。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这座城市曾经的模样,也感受到了它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与蜕变。那些文字,像一幅幅老照片,勾勒出城市发展的轨迹,也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故土的情感。

评分

《桥》2014‧冬季号的版面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体风格大气、典雅,又不失现代感。排版疏朗有致,文字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配图也恰到好处,既有艺术感,又不喧宾夺主,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我特别喜欢其中几个专栏的设置,比如“老物件的故事”和“城市记忆”。前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的老物件,串联起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引人入胜;后者则邀请读者分享自己与这座城市相关的点滴回忆,让杂志充满了互动性和人情味。这种精心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沉浸其中,更好地感受文字带来的力量。

评分

2014年的那个冬天,感觉格外的漫长,也格外的寒冷。那天,我在书店里漫无目的地闲逛,目光偶然被一本杂志吸引住了——《桥》2014‧冬季号。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诗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仿佛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我鬼使神差地将它买了下来,带回了家。 捧着这本杂志,我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篇文章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北方乡村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从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到傍晚炉火映照在老人脸上慈祥的笑容,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小村庄,感受着泥土的芬芳,聆听着鸡犬的低语。文章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慰藉。那些关于亲情的描绘,朴素而深沉,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回想起那些已经远去的岁月。文字的力量,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评分

读完这本《桥》2014‧冬季号,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我寒冷的冬季,为我送来了温暖和思考。我从中看到了生活的真谛,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也体会到了文字的魅力。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关于城市的变迁,关于人生的思考,都在我的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桥》2014‧冬季号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杂志。它用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洞察和精美的设计,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空间。我迫不及待地期待着下一期的到来,也希望这样的刊物能够越来越多,为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留下一片净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