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诗史:吴梅村书写的一六四四

甲申诗史:吴梅村书写的一六四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史
  • 吴梅村
  • 甲申诗史
  • 诗歌
  • 历史
  • 文学
  • 文化
  • 江南
  • 明末
  • 清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陈岸峰教授借吴梅村之生平言行,对天崩地裂之经过、对朝廷内外君臣之言行与是非因果,有仔细之论证与描绘。历史可以训示后世,人物可以范式中外,吴梅村、钱谦益之师友朋辈,与及瓜藤藕丝之人群,无论贤愚主丑,于时之种种心术动静,皆能体现国家浮动、社会危困之际,世人如何涌现良心与自性。陈教授着作的特色,一向能够以翔实材料为基础,以通达语文为工具,以严肃态度为力量,深入浅出,化出感人肺腑之成果。我一向赞赏他的作品,认为是学术与文艺结合之榜样,可供大专专家、中学师生,以至业余人士细心阅览、精究或参考。——王晋光[香港艺术发展局评审委员/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

  「甲申之变」的历史悲剧,崇祯殉国,国家沦丧,天崩地裂,遍地烽烟,震撼了充满历史意识的诗人吴梅村(吴伟业,骏公,1609-1671),在忍辱含垢之余,他惟有赋诗书写社稷倾覆之始末,以尽史官与诗人之责任。其作品,诚如沈德潜(确士,1673-1769)所言:「故国之思,时时流露。」在吴梅村全方位的诗史书写之下,「甲申之变」翻天覆地的动盪变革,犹如悲壮的画卷,慢慢展开,悲恨相续,可歌可泣。——陈岸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岸峰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文学博士,现任职于香港大学。研究范围涉及中国诗学、魏晋文学、文学史以及现当代中国小说。着述包括在香港出版的《甲申诗史:吴梅村书写的一六四四》(中华书局2014)、《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满》(中华书局2014)、《诗学的政治及其阐释》(中华书局2013)、《战国策》(中华书局2013)、《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12)、《神话的叩问:现当代中国小说研究》(天地图书2012),以及2011年在大陆齐鲁书社出版的《沈德潜诗学研究》与《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胡适与顾颉刚》(「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

图书目录

推荐辞
 
第一章 「甲申之变」与「传心之史」
一、「甲申之变」 2
二、诗.史.诗史 3
三、传心之史 10
四、史学与史识 15
五、「诗史」之誉 24
六、诗史之形成及其特征 30
七、各章安排 45
 
第二章 此龙僵卧难扶策:吴梅村的政治参预与崇祯政权的存亡态势
一、前言 48
二、复社的政治抗争 48
三、兵饷与内帑 61
四、用人不效 71
五、迁都之议而不决 79
六、帝师的期许与无用之叹 86
七、结语 91
 
第三章 铜眉赤马知何处:「绥寇纪略」及其失败

一、前言 94
二、流寇 97
三、战绩辉煌 103
四、转捩点 107
五、柿园之役 113
六、潼关之败 116
七、结语 135
 
第四章 匈奴地动渔阳鼓:晚明边患与「甲申之变」

一、前言 138
二、袁崇焕之死 139
三、墻子路之败 146
四、贾庄之败 147
五、松山之败 157
六、沖冠一怒 162
七、结语 197
 
第五章 酹杯江水话中兴:南明政权的覆灭
一、前言 202
二、新君人选之争 202
三、「中兴大业」 212
四、弘光帝的荒淫 222
五、弘光政权的崩溃 224
六、其他南明政权之失败 228
七、结语 234
 
第六章 吾辈飘零何足数:「甲申之变」期间的社会状况
一、前言 236
二、仓皇值渔火 236
三、今朝破帽迎风雪 243
四、独有龟年卧吹笛 251
五、江湖到处逢征战 266
六、官吏逾贪狼 270
七、结语 276
 
第七章 却悔石城吹笛夜:恋情的忏悔及自我批判
一、前言 280
二、草间偷活 282
三、横塘秋夜 293
四、伤心往事 301
五、江州之泣 303
六、恋情的忏悔及自我批判 310
七、结语 312
 
第八章 总结 315

 
征引书目 319
 
后记 325

图书序言

推荐辞

  明末清初之悲惨历史,一直成为中华民族之遗恨,亦成为后世学者之长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中华民族的椎心之痛。

  此书对亡国问题剖析,可谓精细入微。尤其读到二章三节,仔细论述崇祯长期吝惜,贻误战机,不免令人扼腕痛哭。库存三千万两不用,却向大臣募捐得以集资二十万两,然后以沧海一滴之水,救弥天火势,大明焉得不亡?前期百万兵饷不出,后期徒然遗留亿万财富,送给李自成用千百驼马运出京城。昏君临死之前,居然妄自向天慨叹,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不亦可耻可笑乎!

  陈岸峰教授借吴梅村之生平言行,对天崩地裂之经过、对朝廷内外君臣之言行与是非因果,有仔细之论证与描绘。历史可以训示后世,人物可以范式中外,吴梅村、钱谦益之师友朋辈,与及瓜藤藕丝之人群,无论贤愚主丑,于时之种种心术动静,皆能体现国家浮动、社会危困之际,世人如何涌现良心与自性。

  陈教授着作的特色,一向能够以翔实材料为基础,以通达语文为工具,以严肃态度为力量,深入浅出,化出感人肺腑之成果。我一向赞赏他的作品,认为是学术与文艺结合之榜样,可供大专专家、中学师生,以至业余人士细心阅览、精究或参考。

王晋光
香港艺术发展局评审委员 /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
2014年9月26日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甲申之变」与「传心之史」
 
一、「甲申之变」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1606-1645)率大顺军攻陷明朝首都北京,1崇祯(朱由检,1611-1644;1627-1644在位)于当天子时在煤山的寿皇亭自缢殉国。由此,统治了中国二百七十六年(1368-1644)的明朝政权,终于倾覆,其时为崇祯十七年,亦称甲申年,故史称「甲申之变」。四月二十二日,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吴三桂(长伯,1612-1678)引清兵入关,并与满清摄政王多尔衮(1612-1650)联军,在一片石(辽宁与河北的分界处)合力击溃李自成的大顺军。五月三日,多尔衮拥顺治(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1643-1661在位)进入北京,中原易鼎。

「甲申之变」的历史悲剧,皇帝殉国,国家沦丧,天崩地裂,遍地烽烟,震撼了充满历史意识的诗人吴梅村(吴伟业,骏公,1609-1671),在忍辱含垢之余,他惟有赋诗书写社稷倾覆之始末,以尽史官与诗人之责任。其作品,诚如沈德潜(确士,1673-1769)所言:「故国之思,时时流露。」2在吴梅村全方位的诗史书写之下,「甲申之变」翻天覆地的动盪变革,犹如悲壮的画卷,慢慢展开,悲恨相续,可歌可泣。
 
二、诗.史.诗史
1.诗与史
孟子(前372-前289)曰:「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3孟子将《诗经》与《春秋》等量齐观,均视为历史。及至汉儒,则用以史证诗的方法研究《诗经》,明确地将《诗经》视作历史文献。隋末的王通(仲淹,584-617)则更提出「三经皆史」的观点:
 
昔圣人述史三焉。其述《书》也,帝王之制备矣,故索焉而皆获。其述《诗》也,兴衰之由显,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当。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杂也,故圣人分焉。4
 
王通由《诗》而见「兴衰」,可谓是「诗史」观念之真正起源,当然他并未就此再作伸述。简而言之,《尚书》、《春秋》及《诗经》均可视作历史材料,其区别仅在于阅读的角度与方式而已。由此可见,以诗为史,其来有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甲申诗史:吴梅村书写的一六四四》给我带来了极其深刻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窥探那个动荡年代的灵魂深处。作者对吴梅村其人其事的描绘,着实细致入微,仿佛亲眼见到这位才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从他饱含家国情怀的诗篇中,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破碎,也看到了乱世中人性的光辉与暗影。书中对史料的考据严谨,对人物心理的剖析深刻,将原本冰冷的史实转化为鲜活的人物群像,让我对甲申之变有了更立体、更具感染力的理解。尤其是作者在解读吴梅村诗作时的切入点,往往能直击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的悲愤、无奈与不屈,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荡。阅读此书,我仿佛与吴梅村一同经历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一同感受了那个民族的阵痛与重生。这是一次令人震撼的精神洗礼,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

读完《甲申诗史:吴梅村书写的一六四四》,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时代回响。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一位文人的命运与一个王朝的兴衰巧妙地联系起来,呈现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吴梅村的诗,在这本书中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理解那个时代的钥匙。我通过作者的解读,得以窥见诗歌背后隐藏的家国情怀、士人风骨,以及乱世中的挣扎与抉择。书中对细节的把握,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事件的还原,都显得格外用心。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这种将文学与历史深度融合的写作手法,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享受。它让我对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对吴梅村这位伟大的诗人有了更真挚的敬意。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情感的著作。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审视一六四四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史实陈述,而是深入到吴梅村的内心世界,通过他的诗歌,来揭示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残酷性。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吴梅村的理解和共情,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书中对于历史细节的挖掘,以及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都极具匠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诗歌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那些看似寻常的诗句,在作者的阐释下,往往蕴含着惊人的力量,能够穿透时空,直击人心。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对人生、对时代、对文学的深刻启迪。这是一种饱满而充实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小说情有独钟的读者,我常常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些能够触动我灵魂的叙事。《甲申诗史:吴梅村书写的一六四四》无疑是这样一本让我颇为触动的作品。作者对吴梅村这位才子的命运轨迹,以及他身处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都进行了极其细腻的描摹。书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文人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无奈,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崩溃与重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吴梅村的诗歌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结合,通过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来解读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面貌。那些充满血泪和悲愤的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跳动着鲜活生命力的呐喊。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讲述一个民族的伤痛,以及在伤痛中不屈的灵魂。我从中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对时代变迁的深刻体悟。

评分

这是一次全然意想不到的阅读之旅。《甲申诗史:吴梅村书写的一六四四》呈现给我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叙事风格。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研究,但作者却用一种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的方式,将吴梅村置于一六四四年的历史大背景下,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将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徐徐展开。书中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描绘,无论是帝王将相的宫廷秘闻,还是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被书中对吴梅村诗歌的解读所吸引,作者不仅仅是分析了诗歌的字面意思,更是深入挖掘了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情绪和个人情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位明末清初的伟大诗人。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在一旁,为我细细讲解每一首诗歌背后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历史可以如此生动,诗歌可以如此有力,而一位诗人的视角,又可以如此深刻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