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浩一
学的是数学,喜欢的是建筑,醉心的是历史,曾经从事国际贸易,现在也是工业设计人和品牌管理人。出生于南投,在嘉义读国中、台北上高中、台南念大学,戏称自己是岛内小留学生。先在台北工作十多年,现定居台南。
热爱穿梭在旧城的大街小巷,记录各种人文历史和生活典故。为台南城市作家、文史工作者、生活考古学家、轻历史论述者。台南市政府珍贵老树保护委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谘询委员、《美印台南》专栏作家。高雄医学大学「经典文化领域」通识课客座讲师。侠客行文创顾问公司董事长。
着有《当老树在说话:那一年,他们在台南种下的树》、《台南旧城魅力之旅》、《慢食府城》、《在庙口说书》、《黑瓦与老树》、《漫游府城:旧城老街里的新灵魂 》、《英雄的顿挫学》、《英雄的大抉择》、《英雄的十则潜智慧》、《人生的十堂英雄课》。并获时报开卷2007年度好书美好生活奖、金鼎奖2009「最佳艺术生活类图书奖」提名。
【推荐序】
九宫格之大台南主投
◎刘克襄(自然生态作家)
冬初时,公视「浩克慢游」决定移师美浓和旗山。在美浓,有一主题系探访白玉萝卜。此物产是浩一新书《着时:南方‧美时‧美食》中二十四篇力作之一。整本书按节气择物行笔,文章早已就绪,但他还想在付梓前借着节目行脚,顺便踏访。多了这趟来去,说不定还能增润一些内容,或者多添得一些农事见闻。
众人在讨论拍片地点时,侧瞧他确实是好笑的。那种探究食材的热情,获得新知的欢愉,在在溢于言表。还有一尝腌萝卜的美好想像,全展现在举手头足的聊天。我不免忖度,那时若反对,坚持换个地方,不去美浓了,或者,说什么白玉萝卜的缺点,相信他一定会找个险阻的高点,顺势把我推落山谷。
当然不只萝卜了,爱玉亦然。他对此一阿里山盛产的在地物种大加推荐,彷彿台湾解热凉品,唯此一物,余皆等而下之。其爱用国货之心,昭然若揭。我若说仙草也不差,他势必不以为然,可能还会嘲笑半天。以后去台南,绝不会带我去什么隐藏版的小店,一个刈包或肉臊饭,便随便打发了。
书里面的食材按季节顺时而出,或有大半,我陆续在慢游中听他描述过,因而见证了不少第一现场的纪录。不同时日,南台湾有哪些物产,可以发展何种当令美食,他总会引经据典,试图用不同角度推销。一有空暇,便多回抵临现场,悉心品尝。
当大家称赞他从CEO变成生活艺术家,其实他已悄然转变身分,好像一九六○年代农业顾问,有时又有点像产销包装的文创工作者,那种难以界定的复合式身分。但光是一个府城,还是台南而已。不扩充台南的范围,有些风物就无法综观比较。浩一因而有了浊水溪以南的视野和大旅行,扩及澎湖的物产。继而再从其府城的生活观点品头论足,演绎一套农业节气的食物说理。
今日细读,也容我高调推荐,这是继《慢食府城》后,我再度享受他台南式的小食盛宴。文坛贪吃鬼不少,多在北部穿巷钻弄。南方都会小食之ㄔ亍,就以他为重。最有南台湾的豪迈,兼及饮食的细腻雅兴。
「着时」之意,不只在顺乎季节,更得突显地方风采。本书不只以浊水溪做为分界,清楚归纳食材特性,那种以九宫格划分的创意,若没长时娴熟或者自信,绝无法一格格娓娓道来。多样物产的分布,透过九宫格地理环境的摆置,更见其丰饶和精采。
同样地,它也让我联想到棒球九宫格。想要球球中的,难度甚高,职棒投手都不一定投得来。既然转换身分,自许为农产推销员,那更得亲临现场观察,还要借着长时对地方风土的了解,精准地描述其它物产的对照,宣扬其不凡。
浩一站在主场,再次展现他做为一巨投的风采。我在旁边当啦啦队,虽不是辣妹,仍见证他高档的完封九宫格。
南方有嘉物
◎蔡珠儿(作家)
谷雨,吃南化的龙眼蜜;小暑,喝新市的白莲雾茶;立秋,吃归仁的释迦;冬至,吃西屿的土魠鱼;小雪,吃西港的芝麻……。打开这本书,嘉馔美物纷飞而出,光色四溢,香馥扑人,把我看傻了。天啊,这王浩一过的是什么日子呀?真嫉妒,也真惭愧,这么多好东西,我们都不知道哪。
就算知道的,经他一说,又傻了。原来文旦是这样得名,原来红豆在初冬收成,花生在处暑最盛,原来山蕉和田蕉大有分别,所以旗山与南投各有季令。
南方有嘉物,饱吸天地精华,肥满熟成,应时当令,源源带来美味与滋养,然则有佳妙食材,更须有识货善尝者,耗时费神去探觅。我们羡慕王浩一阔嘴吃四方,食福无限,但美食岂会从天而降,每天咕咚掉进他嘴里?在色香百味的底面,是踏查寻访的功夫,追根究柢,博问深思的精神,当然更是时间的沉积岩层。
而且王浩一不只讲吃的,他视野广阔,指点江山,用肉眼雷达全方位扫瞄,砌建出立体的南方风物图。除了果品鱼鲜,他更旁征博引,兼及产地的风光、历史、市集、老屋、人情,以及我最喜欢的老树。
他渊博如文史家,熟稔如导览员,热情又如老友,拉着你穿花拂柳,直奔产地现场,慷慨介绍私房好康。跟着他来到树下田间,我们看到嫩白鲜翠的採收实况,闻到烘焙熬煮的芳香,感到晨雾沁凉,烈阳炙烫,山海生机丰恣蓬勃。
因为有那么多要说,也顾不得精勾细描了,此书原味原汁,文笔犷放泼洒,是一幅有气味有温度的4D节气图,也是二十四则风物诗。王浩一说自己是农产品促销员,我觉得,他那种全知全能的观点,事事鸡婆,物物关心的热情,更像土地公啊。
【自序】
我是农产品促销员,也说故事
古神话里,传说有两位姊妹,姊姊叫羲和,是太阳之神的母亲,她驾驭着六龙牵拉的华车,三只脚的乌鸦「金乌」太阳则乘坐在上面,每天在天上行走。屈原在《离骚》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讲得是日月旋转,周而复始,比喻时光易逝。妹妹叫常羲,她是月亮的母亲「月母」,生了十二个月亮女儿,这些月亮分别轮值一个朔望。常羲担当着调和阴阳的重任,所以《山海经》称她「女和月母」。
为何要调和阴阳?这是华夏历法的特点,「阳历」太阳的公转造成春夏秋冬四季,那是寒暑冷热的推移循环,所以「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运行所制定的。至于 「阴历」月相的晦朔弦望的变化十分明显,可以据以「纪念日子」。这样以节气当是耕作作息准则,又以月亮运行制定人文月份,即是「阴阳合历」。这样你就明白了,古人为何农作物生长根据节气,而节气又根据太阳公转了。
文献古籍上有关二十四节气这套历法的发展,《左传》春秋时期就有「二分二至」做日照变化观测的记载。二十四节气的订立,是从观察一年中太阳光竿影的长短变化开始,正午竿影最短的是夏至,最长的称为冬至。之后才有四季的加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四立」与「二分二至」被喻为一年的「分至启闭」,或称为「八节」。之后,再衍生出全部的二十四节气。
根据节气的更迭,我这次要关注浊水溪以南,南台湾的这片土地在不同季节里,有什么作物收获,也理理农作物有何故事?如果不是原生种,它又是何时被引进台湾?它的演变与进展又是如何?不同月份都有多种蔬果轮替在这片大地,滋养我们,我选了一些乡镇,也挑了一些蔬果,无法涵盖所有,但是,你会同意台湾真是宝岛!令人惊喜!
台语有「着时」一词,发音简洁易懂,国语却显得文学味重了些。着时,即当季自然生长熟成的食物,着时的食物分外甜美可口,反之不着时则病虫害多生长不好,吃起来口感也不佳。
「正月葱、二月韭、三月苋、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笋、八月芋、九芥蓝、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正是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俚语。对现代农业来说,那些透过人工的方法控制日照、气温,悖离季节所生产的农作物,若要追求跟自然长成的一样完美,就意味着需要用更耗能的生产方式以及更高的生产成本才能做到。在注重环保碳足迹的年代,「不时不食」是重要的观念。
台南至今仍有许多老庙,门板的彩绘分别春夏秋冬,四片门板各自绘有六个节气,仕绅乡民生活作息本着大自然的规律过着日子。我将南台湾的土地与海洋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注入传统的节气唿应先民的智慧,也重新爬梳传统的文化。什么时候吃最好?这是我们该重视的。
之前,写了一些关于台南这座旧城的书本,忝得有美食作家、城市作家、生活考古学家的称谓。之后改变写作方向与内容,关于历史英雄与《易经》哲理之间的连结,竟又被称之「历史评论作家」。其实,这些头衔都比不上我想要的「农产品促销员」称谓。
关于富饶的台湾田野山丘,随着节令变化,有许多美好的农作物,每次接触这些蔬果,每次感动。这本书源于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双月刊《美印台南》,我的专栏走踏,屡次在台南田野游访,写下心得,三年之中累积了一些纪录。《着时》不仅增加了内容,也离开了台南,在浊水溪以南探视不同的乡镇。甚至借着拍摄公视的深度旅游「浩克慢游」节目之便,走访了台湾山巅水湄,书写了更多四季轮替的农作物。
写书,走了一处处乡镇,碰触一个个作物,当我在爬梳台湾各种农产品之际,也是我在阅读台湾这片土地的历史,那是动人的农民长篇史诗。每到一个地方,我总喜欢研究她的旧地名,以为旧地名是了解当地历史的一把钥匙,可以明白前世今生,也容易推理当地作物的兴衰。昔日高雄三宝:「旗山蕉、大树凤、美浓菸」,而今大树以玉荷包荔枝为名,美浓的白玉萝卜早已取代菸草,而旗山香蕉 1974年后就开始慢慢衰退,甚至没落了,农民开始改种芭乐、木瓜或是柳橙等水果。为何改种?发生什么事?
大台南地区是我的主场,把地图区分九宫格:横的两条线,北线是将军溪,南线则是曾文溪,分成北中南三段。直的也是两条线,分成左中右三块:左边的是滨海地区,土地偏咸多沙多风,所以种植了牛蒡、芦笋、胡萝卜、番茄、哈密瓜等等;中间的是肥沃的嘉南平原,所以多是稻田阡陌;右边的属新化丘陵山坡地,有咖啡树、柑橘树、龙眼树、梅树、芒果树、钖兰橄榄树、绿竹、麻竹等等果树园和竹林。至于,位于嘉南平原的麻豆种植文旦树、大白柚则是历史偶然。台南这九块地理区域,有各自的身世。其他县市想必也是如此,有自己的地理人文。
南台湾其他乡镇的农作物又有何故事?云林、嘉义、屏东也是农业的大县,这次我仅仅写了一些代表。澎湖的花生滋味,我念念不忘,也把它放到书本里。浊水溪以南,是我这次书写走探的区域,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走访,包含浊水之北,我是如此期许自己的。
认识四季更迭的农作物,橘黄绿红,也细分了不同节气的细腻变化,瓜果蔬菜,这些锦绣美丽,成了乡野的颜色替换。
1930年,世界人口达到20亿,2011年,已经突破70亿。今天,地球正以飞快的速度往80亿大关前进。2014年,菲律宾宣布全国人口超过1亿,成为第12个人口破亿的国家,而越南也说他们的国家已经达到9000万人口。从20亿到70多亿,这80多年来,地球没有变大,但是已经多了50多亿人口,她要养活更多人,她负荷得更严峻了!
怎么办?
于是,我们开始有了「假食物」、「人造食物」、「科技食物」,也有了基因改良和基因改造的食物。有个朋友十分传神地向我解释改良与改造的差别,他说基因改良像是「蝙蝠侠」,穿上特殊装置的衣服,携带神奇武器,驾着万能的交通工具,一个凡人就成了英雄;基因改造就像是「蜘蛛人」,人类的基因,因混入了蜘蛛的异种基因,开始可以飞天遁地,也成了英雄。经他这么说明,我顿然了解为何「基因改造的农作物」仍然有诸多怀疑的问题。而我们就这样被餵食基因改造的食物,没有挣扎,也没有怀疑。
人口爆炸,当「吃饱,是唯一的真理」的时代来临,我们是应该忧虑「每天吃进肚子的是什么?」那些翠绿丰硕、精美无瑕的蔬果是如何栽成的?远渡重洋进口的鲜红草莓、爽口芦笋、剔透樱桃、光滑苹果等等艳美多汁的蔬果,为何当打开货柜之际,要穿戴化学防毒衣帽?科技在进步,物流在飞速,品质在精进……人们却渐渐忘记土地的感觉,也忘记食物真正的味道,也无感四季跟蔬果的关系。于是,我们的饮食习惯被绑架了,只有在食安问题曝光了后,害怕恐惧、生气愤怒,然后忘了,又回到昔日的惯性模式,香精色素、人工添加物、过度农药、修饰性淀粉……直到下一波食安问题……。
都市人在超市推着购物车,第一区永远是蔬果(让消费者安心,然后大买第二区的鱼肉,这是超市的心理学策略),消费者会丢几样青叶,几颗水果进入车篮,但曾经思索现在是产季吗?这是低碳运输的蔬果吗?偶尔放入几包标示有机栽种的包装物,就以为是为地球环保尽了点心,自我交待一些社会责任。他们忘了,每次来超市,架上的蔬果种类永远一成不变。他们也不在乎,一年十二个月,都是那些标准叶菜、根菜,因为他们也忘了土地的四季风情,忘了寒暑温热。超市里,偶尔出现芒果又消失了,偶尔出现竹笋又不见了。当然纽西兰的奇异果比较有趣,加州来的香吉士比较营养,都市人介意的是维他命。
拍摄「浩克慢游」,走了几个小镇的传统市场,看到琳瑯满目的农作物,认识的、陌生的、老派的、新品种的,也与小农多聊了些种植经验,更加坚定地认为都市人要离开水泥森林,真的要多到田园乡野走走,多尝尝当令蔬果的滋味。认识真食物,才能离开假食物。我们应该从接触自己的土地开始,认识四季不同的蔬果,餐桌上的食物会开始不一样,生活质感也会开始不一样。至少你会知道什么是假蜂蜜、假爱玉、假仙草、假花生油……握着一瓶由45万粒芝麻炼制的麻油,你会感动!含着一口手工幸福黑糖,你会陶醉!
着时,不仅是美食,也是环保。不仅是经济,也是文化,更是生活!不同节气、不同乡野、不同蔬果,我们开始进行不一样的食材之旅,也听我说说食材的故事吧!
收到《着时:南方‧美时‧美食》这本书,我的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轻轻地拨动我内心深处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南方,在我心目中,总是一个充满诗意和人情味的地方。我常常觉得,南方的生活节奏,比北方来得更舒缓,更懂得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我推测,这本书在“着时”这个部分,应该会深入探讨当地居民如何依循时令,捕捉季节变换带来的独特风味和生活体验。例如,春天里有哪些野菜鲜嫩欲滴,夏天时节有哪些水果成熟诱人,秋天又有哪些滋补的食材,冬天则又有怎样的温暖佳肴。而“美时”,我猜测可能不仅仅指风景,更包含了南方人对生活美学的独特追求,也许是建筑的古朴典雅,也许是手工艺品的精巧别致,亦或是节庆时的热闹景象。我对“美食”部分尤为好奇。南方地域广阔,各地美食特色迥异,我特别期待作者能挖掘出一些不为人知的地道美味,不仅仅是那些名声在外的招牌菜,更是一些藏匿在市井巷陌,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常菜。也许是某个小镇独有的米糕,或是某个村落流传的特色汤品,又或者是一些简单的时令小吃,都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我渴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南方的每一个角落,去感受那里的山川河流,去品味那里的风土人情,去聆听那里的生活故事。
评分(以下评价均以台湾读者口吻,未包含《着时:南方‧美时‧美食》书籍内容,仅为模拟不同风格的阅读感受。) 第一次在诚品看到这本《着时:南方‧美时‧美食》的封面,就被那股低调又迷人的气息给吸引住了。南方,这两个字在我心里总是与一种悠闲、温润的时光感连结在一起,再加上“美时”和“美食”,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夏日午后阅读清单。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淡淡的水彩晕染感,带着一点点复古的温度,仿佛能闻到阳光晒过的南方老宅院里,阵阵桂花香和木头的味道。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南方,尤其台南,那种慢活的态度,还有藏在巷弄里的老味道,都是需要静下心来才能细细品味的。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寻那些被时间温柔抚摸过的南方角落,去感受那些最真实的在地生活气息,去品尝那些用双手和记忆熬煮出的在地美味。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赤崁楼旁的煎饼摊,豆花店里那滑嫩的口感,还有阿嬷亲手做的碗粿,那份扎实的米香和肉燥的鲜甜,都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回到那些熟悉的场景,重温那些被遗忘却又深刻的味蕾记忆。也许,它会介绍一些我从未去过,却又充满故事的南方小镇,那些隐藏在山林间,或滨海的渔村,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述说着南方的故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只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重新认识我的家乡,认识那片土地上,最纯粹的生命力。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着时:南方‧美时‧美食》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温煦的阳光,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远处传来悠扬的曲调,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食物香气。南方,对我而言,总是与一种温暖、舒适、且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紧密相连。我猜想,这本书在“着时”这个概念上,会深入探讨南方人如何遵循自然的节奏,如何将“时令”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书中可能会详细描绘在不同的季节里,南方会有哪些独特的植物生长,人们又会如何利用这些自然馈赠来安排饮食和生活。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尊重自然,顺势而为”的生活智慧。而“美时”,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指风景上的美,更包含了南方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品味和追求。或许是清晨,薄雾笼罩的古老街巷,又或许是午后,阳光洒落的庭院,亦或是黄昏,炊烟袅袅的村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却又令人回味无穷的“美时”瞬间,让我感受到南方那份独有的、不张扬的美。至于“美食”,这绝对是我最期待的章节。南方菜肴种类繁多,口味各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品尝那些不为人知的地道美味。不仅仅是那些名声在外的大菜,更是一些充满地方特色、承载着当地人情感的家常菜。例如,某个山区独特的腌制品,某个海边独特的鱼虾做法,或是某个古老村落流传的特色糕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漫游,一次对南方生活深层魅力的探索。
评分我拿到《着时:南方‧美时‧美食》这本书时,正值梅雨季,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反而让我更想沉浸在这本书所描绘的南方世界里。南方,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不急不徐、顺应天时的节奏。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带我走进那些依山傍水的南方聚落,看看当地居民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如何从土地里汲取灵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我特别好奇,在“美时”这个部分,会是如何的描绘。是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还是粤北山区的云雾缭绕?亦或是台湾南部的艳阳高照,海风拂面?我个人比较偏爱那些带有历史沉淀的场景,例如古老的街巷,斑驳的城墙,或是依水而建的民居,这些地方总是能承载着丰富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厚度。而“美食”的部分,我期待的不仅仅是菜肴本身,更是那背后的人情味,是那些代代相传的烹饪技艺,是餐桌上家人朋友间温暖的对话。也许,这本书里会介绍一些我熟悉的南方菜系,例如客家菜的醇厚,闽南菜的清淡,或是融合了当地食材的独特创新。我希望它能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美味,去发现它们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情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南方、关于美、关于美食的书,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能看见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南方世界。
评分《着时:南方‧美时‧美食》这个书名,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在我心中回荡,勾起了我对南方深深的思念。南方,在我印象中,总是与一种悠闲、安逸、且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我推测,这本书在“着时”的维度上,会深入阐述南方人如何与时间和谐共处,如何把握每一个“时”的精髓。例如,书中可能会描绘在春季,人们如何感受万物的复苏,在夏季,如何享受自然的馈赠,在秋季,如何体验丰收的喜悦,以及在冬季,如何积蓄力量,静待春归。我期待书中能够传递出一种“随遇而安,乐在其中”的生活态度。而“美时”,在我理解,它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捕捉。或许是南方古村落里,那斑驳的墙壁上爬满的青苔,或许是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农人脸上泛起的汗珠,又或许是节日庆典时,人们脸上洋溢的纯真笑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南方那种独特而又动人的“美”。至于“美食”,这无疑是我最迫不及待想要深入的部分。南方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领略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绝妙滋味。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菜,更是一些充满市井气息、承载着当地人回忆的家常小吃。例如,某个海岛独特的贝类料理,某个山区流传的特色饼食,或是某个古老城镇独有的腌菜。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次味蕾的朝圣,一次对南方生活真挚情感的寻访。
评分《着时:南方‧美时‧美食》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就如同一个温柔的召唤,唤醒了我内心对那片土地的深切向往。南方,在我脑海里,总是与一种温暖、祥和的氛围联系在一起。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南方特有的生活方式。在“着时”这个概念里,我预想会是关于时间与自然的和谐共舞,例如,在不同的季节里,南方会有怎样的自然景观呈现,人们又会如何根据时令来安排生活和劳作。我会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南方人对“慢”的理解,他们是如何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去体会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而“美时”部分,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南方特有的风土人情,也许是当地居民朴实友善的笑容,也许是古老建筑中蕴含的历史韵味,又或是节日里热闹非凡的庆典活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南方那份特有的“人情味”。至于“美食”,这绝对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南方菜肴种类繁多,口味各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领略那些真正地道的南方美味。它可能不仅仅是介绍菜肴的烹饪方法,更会讲述这些菜肴背后的故事,例如,某个家庭代代相传的食谱,或是某个地区独有的烹饪秘诀,又或者是一些充满情感寄托的家常菜。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通往南方世界的一扇门,让我能透过这扇门,去感受那片土地上的所有美好。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着时:南方‧美时‧美食》这个书名时,一股温暖而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南方,这两个字在我心中总是承载着许多美好的意象:温润的气候、古朴的建筑、悠闲的生活节奏,还有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我猜想,这本书在“着时”的层面,应该会深入探讨南方居民如何顺应自然,依循四时更迭来安排生活。比如,春季的萌发,夏季的繁盛,秋季的丰收,以及冬季的积蓄,这些自然规律如何在南方的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我期待书中能呈现出一种“顺时而食,顺时而居”的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而“美时”,我个人认为,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景,更包含了南方人对生活细节的品味和追求。或许是晨雾中若隐若现的古镇,或许是午后阳光下摇曳的竹林,又或许是黄昏时分,炊烟袅袅的村落。我希望书中能捕捉到这些转瞬即逝却又令人心动的“美时”瞬间。至于“美食”,这绝对是让我最心动的部分。南方菜系博大精深,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但又极其美味的特色菜肴,例如,某个深山里的独特菌菇料理,某个海滨小镇的鲜美海鲜,或是某个古老村落流传的秘制酱料。我不仅想知道菜肴的味道,更想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关于食材的来源,关于烹饪的传承,关于那些关于“吃”的温暖回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关于南方生活美学的探索。
评分《着时:南方‧美时‧美食》这个名字,像一把钥匙,轻轻开启了我对南方深深的好奇心。南方,对我而言,总是带着一种温情脉脉的色彩,一种不疾不徐的生活步调。我推测,这本书在“着时”的维度上,会深入描绘南方人如何与时间对话,如何捕捉季节的韵律。例如,在春季,可能会有关于各种野菜的采集和食用,在夏季,则可能是水果成熟的喜悦和各种消暑饮品的制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南方人对“慢生活”的理解,他们是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自在。而“美时”部分,我认为它涵盖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学的感悟。或许是南方古建筑的精巧设计,或许是当地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又或许是某个节庆时,人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南方那种独特的、内敛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美”。至于“美食”,这无疑是我最关注的焦点。南方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品尝那些不为人知的地道美味。不仅仅是那些名声在外的佳肴,更是一些充满地方特色的家常菜,例如,某个山区特有的腊味,某个海岛独有的鱼干,或是某个古老村落流传的独特糕点。我渴望了解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关于食材的朴实,关于烹饪的智慧,关于那些关于“家”的味道。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次味蕾的冒险,一次对南方生活魅力的深度体验。
评分《着时:南方‧美时‧美食》这个书名,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心田,激起阵阵涟漪。南方,对我来说,总是象征着一种温和、宁静的生活态度。我推测,这本书在“着时”的层面,会细致地描绘南方人如何感受时间的流逝,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例如,书中可能会描绘春天时,万物复苏的景象,夏天时,荷塘月色的浪漫,秋天时,硕果累累的喜悦,以及冬天时,炉火旁的温馨。我期待书中能够传递出一种“惜时如金,顺势而为”的生活哲学。而“美时”,在我心目中,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对细节的关注。或许是南方老宅院里,那精雕细琢的木雕,或许是早市上,充满活力的叫卖声,又或许是晚风中,弥漫开来的饭菜香。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南方那种独有的、质朴而又充满诗意的“美”。至于“美食”,这无疑是我最翘首以盼的部分。南方菜肴琳琅满目,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品尝那些充满地域风情的独特美味。不仅仅是那些名声显赫的大菜,更是一些充满人情味的小吃,例如,某个海滨渔村特有的海鲜做法,某个山村独有的野菜烹饪,或是某个古老城镇流传的特色甜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次感官的盛宴,一次对南方生活温度的深刻体会。
评分初见《着时:南方‧美时‧美食》的封面,就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南方,这两个字在我心中,总是与一种温润、包容的气息连结在一起。我猜想,这本书在“着时”的部分,会着重描绘南方居民如何顺应四时变化,将自然馈赠融入日常生活。比如,春天如何采摘嫩芽,夏天如何应对暑热,秋天如何享受丰收,冬天如何滋养身体。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一种“顺应天时,自在生活”的东方智慧。而“美时”,在我看来,它更是一种生活情趣的体现。或许是南方古镇的晨钟暮鼓,或许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面,又或许是茶余饭后,邻里间的闲谈。我希望这本书能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意味深长的“美时”瞬间,让我感受到南方那份独特的韵味。至于“美食”,这绝对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期待。南方地域辽阔,各地风味各异,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充满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不仅仅是那些广为人知的名菜,更是一些藏匿在街头巷尾,充满烟火气的家常菜。或许是某个小镇独有的面点,或许是某个村落流传的特色汤品,又或者是一些简单的时令小吃,都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一次对南方生活美学的深度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