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明同时空5 明清VS启蒙时代:东方衰微西方奋进

中外文明同时空5 明清VS启蒙时代:东方衰微西方奋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清
  • 启蒙时代
  • 中外文明
  • 历史比较
  • 文化交流
  • 衰落兴起
  • 东方文明
  • 西方文明
  • 近代史
  • 世界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元14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世界文明大变局的500年,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500年,全世界第一次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已经变得息息相关,从此再也不会分离。

  欧洲特别是西欧成为全世界联系的动力和大变局的根源。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明朝和清朝前中期,基本来说,中国的皇朝对于世界的变化懵懂无知,仍然在专制制度上添砖加瓦,中央集权制度更趋完善。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已无盛世之气了。

  中亚和中东有三个显赫一时的穆斯林帝国,将整个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变成了伊斯兰世界。在武功上三个帝国也名震一时,这三个帝国在军事上、行政上、经济上都有一定的成就,但在与其前朝或该区域前期政权相比,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这和中国明清的政权相似,都是前期的延续。

  欧亚大陆的西端在这500年里,沿着一个今天被称为「现代化」的目标突飞勐进。

  其发展轨迹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济扩张、政治启蒙、海外殖民、海外企业兴起、工业革命。文艺复兴挣脱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解放了人性;宗教改革开启了基督教世俗化的过程,直接后果是政教分离;新航路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肇始了西方经济的全球性扩张;民主政治的启蒙思想传遍了整个欧洲;殖民浪潮汹涌朝向新大陆进发;为商业利益而生的海外特许企业纷纷诞生;工业革命生产出供应全球的产品,全世界遍布了商业网点。

  明清之际,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崛起,国际关系和经济地理的格局发生了重大转折。西方凭借武器和船舶以及机械化生产的优良商品占取了世界力量的制高点,西欧人以海洋代替了游牧民族曾经在草原上的威风和所向披靡的势头。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欧亚大陆已经被两只巨大的钳臂所包抄,北面是新兴的俄罗斯横越西伯利亚直至太平洋的一只钳臂,从西向东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另一只钳臂,它绕过非洲囊括印度及至东南亚和中国。在大西洋,则是繁忙的船舶载运着欧洲的殖民者或黑奴驶往新大陆,而美洲的印地安文明在殖民者的枪炮下凋零了。

  世界的变化,好像不影响亚洲政治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并仍处于自我满足状态的亚洲大国。干隆在答覆西元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要求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要求的信中写道:「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其实天朝⋯⋯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这也基本上代表了亚洲国家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本书特色

  很难在市面上看到如此具有恢宏气势与创新体例的磅礡鉅着,若非纠集了一整群学贯中西、知古通今、思想前卫且深具使命感的顶尖学者,那绝对是编撰不出来的。本丛书不但对中西的比较甚为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思想、文化、艺术、科技、生活等等层面,还运用了诸如比较大视野、比较视角、长镜头、广角镜、蒙太奇等等专题,使读者看书如同观赏历史大剧一般地生动有趣,光是内含图片的珍稀与多彩多样,就要让人玩味无穷而不忍释手了。

  本丛书文字浅显易懂而又文采灿然,并非仅是流水帐似的平舖直叙,亦可见编着之用心。

  第一册所探讨的春秋战国与古希腊,分别是中西文明蓬勃发展的时期,各自滋养了后世百代。有趣的是,第二册的两位主角──中国的秦汉与西方的罗马,都是光辉灿烂、开疆辟土的繁荣盛世,在中西文明史上各自扮演了承先启后的关键角色,而它们之间也间接产生了交流。

  当把秦汉与罗马对照起来看时,可以发现由秦汉奠基的中华帝国与罗马帝国都一直朝着君主集权的道路迈进,只是中华帝国在这条道路上持续前进了两千多年,并不因改朝换代而转向,但西方的这条路则随着罗马帝国的衰颓消亡而走到了尽头,中西由此而步上截然不同的命途。

  此外,中西两大帝国都面临内部的权力争夺,以及外部的「夷狄」、「蛮族」的侵扰,汉朝分为西汉、东汉,而无独有偶,罗马也分为西罗马、东罗马。

  另一个现象是,中西各自形成领土辽阔、历时久远的庞大帝国(亚历山大大帝所建立的帝国在他死后随即分裂),这代表科技的进展使得维系这样的帝国成为可能,更意谓东西两大文明的交会碰撞,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历史的交响: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变迁与思想浪潮》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精微的个案分析,勾勒出17世纪至19世纪全球范围内社会结构、政治权力、经济活动以及思想文化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聚焦于人类文明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并行发展与互动,重点探讨工业革命的兴起、民族国家的构建、启蒙思想的扩散及其对传统秩序的冲击,以及非西方世界在面对西方扩张时的复杂反应与内部调整。全书结构严谨,叙事流畅,力求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维性。 第一部分:欧洲的重塑与现代性的萌芽 第一章:君主制向何处去?欧洲政治权力的演变 本章深入考察了欧洲大陆上君主专制体系的巩固与裂痕。详细分析了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国“太阳王”时代,其集权体制的运作逻辑、宫廷文化的塑造,以及这种强大中央集权在财政和军事上的双重效应。同时,我们将目光投向英国,重点剖析“光荣革命”如何标志着议会权力的最终胜利,以及由此催生出的君主立宪制在保障私有财产和促进资本积累方面的制度优势。通过对比研究,揭示了不同政治路径对后续国家发展轨迹的决定性影响。我们还将考察普鲁士的“开明专制”模式,探讨腓特烈大帝等君主如何在吸收启蒙思想的同时,维护并强化了军事化国家机器。 第二章:财富的逻辑:商业革命与早期工业化 本章聚焦于驱动欧洲社会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经济力量。详细阐述了重商主义向自由放任经济哲学的过渡过程,亚当·斯密《国富论》问世前夕,商业资本的积累和全球贸易网络的扩张如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细致描绘了圈地运动对劳动力市场的重构,以及早期工厂制度在纺织业和煤铁工业中的初步实践。重点探讨了技术创新(如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在提高生产效率上的革命性作用,并分析了这种经济模式的社会代价,包括城市贫困、工人阶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社会抗争。 第三章:理性的光辉与人性的呼唤:启蒙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这是全书的核心章节之一。我们系统梳理了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巨匠的核心观点,解析了他们如何运用理性批判传统的神学权威、封建特权和专制政治。重点分析了“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等概念如何从哲学思辨转化为具体的政治纲领。章节还追溯了这些思想如何在跨大西洋世界中传播,特别是它们如何直接激发了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启蒙运动中的女性参与者和非主流思想流派,我们力求呈现一个更为立体和多声部的启蒙图景。 第二部分:全球视野下的互动与张力 第四章:大洋彼岸的角力:欧洲扩张与美洲的独立浪潮 本章关注欧洲列强在美洲的殖民活动及其引发的社会结构剧变。细致描述了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法国在南、北美建立的殖民地体系的差异性,特别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残酷现实。随后,我们将重点分析北美十三州如何将启蒙思想转化为成功的独立实践,解读《独立宣言》和《合众国宪法》中的政治哲学精髓。同时,本章也将审视拉丁美洲在19世纪初爆发的独立运动,分析玻利瓦尔等领导人如何平衡本土精英利益与自由理想,以及独立后该地区面临的政治碎片化难题。 第五章:东方的古老帝国与外部冲击的初体验 我们将视角转向亚洲的传统帝国,考察它们在17至18世纪的内部状态以及与新兴西方力量初次正面接触时的反应。详细考察了清朝康乾盛世的鼎盛气象,分析其农业基础的稳固性、儒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力,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天朝”心态。同时,本章将细致梳理了早期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在东方建立据点的过程,以及沿海贸易对传统经济体系的微妙渗透。重点分析了欧洲在技术和军事上的领先如何开始在局部冲突(如几次海战或边境摩擦)中显现端倪,为后续的剧变埋下伏笔。 第六章:印度次大陆的权力真空与外来干预 本章聚焦于莫卧儿帝国的衰落及其在次大陆留下的权力碎片化局面。详尽描述了东印度公司如何从商业贸易角色逐步转向军事和政治统治者。分析了英国公司在“代理人战争”和土地税收政策上的创新,这些政策如何系统性地解构了印度的传统社会经济结构。通过对普拉西战役等关键事件的剖析,我们揭示了西方军事技术、组织能力与本土政治分裂如何相互作用,促成了欧洲势力在南亚的制度性控制的建立。 第三部分:思想的碰撞与历史的转向 第七章:革命的遗产与反思 本章回溯法国大革命的各个阶段,从攻占巴士底狱到雅各宾专政,再到拿破仑的崛起。我们不仅分析了革命如何彻底摧毁了欧洲的旧制度,建立了公民社会的概念,更深入探讨了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激进化趋势、恐怖统治及其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背离。随后,我们将探讨19世纪上半叶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包括保守主义(如伯克)对激进变革的警惕,以及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对经济不平等的关注,这些构成了后续政治辩论的基础。 第八章:科学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重构 本章关注17世纪的科学革命及其在18世纪的深化。详细介绍牛顿力学体系如何为启蒙哲学家提供了强大的宇宙模型,确立了自然法则的至上性。同时,本章探讨了生物学、化学等领域的早期探索,以及科学知识如何开始渗透到公共领域,挑战宗教解释的垄断地位。我们分析了科学理性如何被应用于社会规划和国家治理的尝试中,并警示了科学知识的滥用(如种族人类学的早期形态)所带来的潜在历史风险。 第九章:全球连接的加速与新的不平衡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17至19世纪初期全球格局的基本特征:一个以欧洲为中心、技术驱动、思想活跃的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我们探讨了蒸汽机的改良如何预示着更快速的全球运输,以及电报等新通讯技术如何开始缩短空间距离。重点强调了此时期西方国家与非西方世界之间,在权力、技术和财富分配上形成的“大分流”趋势。通过对这一时期复杂互动的梳理,我们为理解随后的帝国主义高潮和全球体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分析框架。 本书特色: 跨文化比较视角: 避免孤立地考察单一文明,强调欧洲、美洲、南亚等地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制度与思想结合: 深度分析政治制度的演变如何与哲学思潮相互塑造。 叙事清晰且论证严密: 语言力求准确、生动,避免晦涩的学术术语堆砌,确保读者能够顺畅地把握复杂的历史脉络。 本书适合对世界通史、近代早期历史转型、以及政治哲学感兴趣的广大历史爱好者、大学生及研究人员阅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明朝 VS 欧洲 日本

政治
政治比较大视野 起于风云 流于黄沙 王侯贵胄 欧洲争锋:
明代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政治 8
重振华夏雄风的洪武大帝:朱元璋 10
王国之战:百年战争 12
奥尔良少女:圣女贞德 13
靖难百战夺天下 大明国威震寰宇:朱棣开创永乐盛世 14
家族间的角力:玫瑰战争 15
明帝国的收缩与还富于民:仁宣之治 16
黎明与黑暗: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 17
「童贞女王」的黄金时代:伊丽莎白一世 18
阉党横行 暗云蔽日:明朝中期的宦官专政 20
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谦 21
欧洲的封建堡垒:君主专制的法国 22
欧洲霸权的争夺:神圣罗马帝国与义大利战争 23
历史长镜头 德意志的帝国之梦: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三帝国 24
一个经历坎坷的皇帝:明孝宗 26
拜占庭帝国掘墓人:奥斯曼土耳其 27
跨页大图 土耳其围攻君士坦丁堡 28
有为与无为之间:嘉靖帝的统治 30
东欧枭雄:中世纪的俄罗斯 31
大革命 38
冲突与融合:明朝的民族关系 40
新教徒的起义:尼德兰革命 41
历史长镜头 以夷治夷:土司制的发展 42

制度
制度比较大视野 专制加强:明朝制度与欧洲制度 44
国家机器:明朝的职官制度 46
东西分裂:西方的宗教 47
跨页大图 北京孔庙 48
莘莘学子:明代的学校教育 50
西方教育史的丰碑: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51
皇权的保障:明代的军制和律令 52
专制与民主:西方国家的制度 53

经济
经济比较大视野 畸形成长与自由发展:
        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的资本主义曙光 54
湖广熟 天下足:明朝的农业 56
从瘟疫中复甦:欧洲农业的发展 57
跨页大图 瓷都景德镇 58
衣被中华 瓷销天下:明代手工业的发展 60
曙光初现:欧洲手工业的发展 61
比较视角 中西方经济的分水岭:
     明代农业、手工业与欧洲近代早期的农业、手工业 62
白银资本的时代:明朝商业 64
欧洲的商船 开向世界:欧洲的商业扩张 66
经济广角 黄金时代与白银时代:
     欧洲近代早期的海外贸易与明代的海外贸易 68
量尽山田与水田 只留沧海与青天:张居正的改革 70
落后于起跑线上的较量:封建的东方王国 71

文史
文史比较大视野 文史的觉醒:明代文史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史 72
复古与创造:义大利文艺复兴 74
被称为英雄的异端:但丁 75
话说天下大势书:《三国演义》 76
觉醒后的自由与狂欢: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77
绿林豪杰的忠义悲歌:《水浒传》 78
解放荒谬与怪诞:拉伯雷《巨人传》 79
文学长镜头 中国的文学纪念碑:章回小说的发展 80
傲睨当世 才气自负:前后七子 82
信仰主义的退潮: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83
跨页大图 崑曲 84
千秋之情圣:汤显祖与《牡丹亭》 86
万古之词匠:「临川四梦」 87
自省的悲剧: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88
人性的欢歌:莎士比亚与《威尼斯商人》 89
比较视角 闪耀在东西方戏剧舞台上的巨星: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90
天上人间的驻扎与开拓:《西游记》 92
古典主义 文学大家:拉封丹《寓言诗》 93
比较视角 随遇而安与反抗奋进:
     明代的通俗文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文学 94
前衰后兴:明代史学 96
从神到人:人文主义史学 97
历史群像地图 98

艺术
艺术比较大视野 艺术的交融:
        明代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艺术 100
艺术广角 义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102
跨页大图 碧提宫 104
艺术广角 明四家的艺术 106
青藤白阳:文人笔墨 108
田园牧歌般的天堂:威尼斯画派 109
是怪异还是个性:南陈北崔 110
描绘现实:荷兰现实主义绘画 111
比较视角 写意与写实: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112
捍卫神灵:明朝的宗教仪卫雕塑 114
游走于行书与草书之间:行草书 115
恢宏与雕琢:明朝的建筑 116
宗教的狂欢:巴洛克艺术 117
艺术广角 生活之美:中西方工艺美术 118
艺术长镜头 典雅质朴:明代家具 120
艺术广角 风尚装苑:中西方服饰艺术 122
纸上的辉煌:明朝的书法艺术 124
献给上帝的音符:欧洲古典音乐 125

思想
思想比较大视野 精神的转折:
        明代思想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126
合众途于一轨 会万理于一原:明代理学 128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心学 129
跨页大图 宗教改革 130
天主教的反动:宗教改革运动 132

科技
科技比较大视野 末路与新生:15-17世纪的东西方科学 134
西风东渐:外来知识影响下的明代天文学 136
日心革命:现代天文学的起点 137
人物特写 艺术与科学:达文西与前哥白尼时代的科学 138
医道大成:中医学体系的完善 140
「小宇宙」的革命:人体解剖与现代医学 141
精打细算:商业数学和珠算的发展 142
脱胎换骨:欧洲数学的近代化 143
万里征途万卷书:明人的旅行探险与地理学进步 144
发现世界:世界地图的首次完成 145
晚霞如虹:继续进步中的传统自然科学 146
巨人之肩:经典物理学的奠基 147
跨页大图 宇宙图 148
人物特写 科学革命的先声:印刷术传入欧洲 150

生活
生活比较大视野 摆脱僵化走向多元:
        明代和近代早期欧洲的社会生活 152
食为天:明代的饮食文化 154
传统与创新共存:欧洲近代早期的饮食 155
人道之本:明代的婚丧礼俗 156
现代之风的前奏:欧洲近代早期的婚丧礼俗 157
跨页大图 瘟疫图 158
战胜瘟疫 输出劳力:明代的人口与社会 160
上帝之鞭: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与社会 161
包罗万象的游戏时代:明代的休闲娱乐 162
好赌斗狠的社会风气:欧洲近代早期的休闲娱乐 163

交流
中外交流比较大视野 地理大发现:
          郑和与达‧伽玛、哥伦布、麦哲伦 164
大国之航:郑和下西洋 166
清朝前中期 VS 欧洲 美国 印度

政治
政治比较大视野 风起云涌 破旧萌新:西方称雄世界 182
天命所归的天命可汗:努尔哈赤 184
继往开来的天聪汗:皇太极 185
世界历史的转捩点:英国革命 186
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君主立宪 187
入主中原的起点:清军入关 188
革命果实的维护:《权利法案》 189
最后的抵抗:反清复明 190
三十年混战:分崩离析的德意志 191
千古一帝:康熙帝 192
太阳王:法国的君主专制 194
高潮之后的低谷:路易十五统治时代 195
比较视角 伟人同时空:路易十四VS康熙大帝 196
康干盛世的枢纽:雍正王朝 198
成吉思汗后裔的王朝:莫卧儿帝国 199
跨页大图 干隆南巡图 200
盛世帝国:干隆王朝 202
年轻国家的诞生:美国独立 204
震撼欧洲大陆的革命:法国大革命 206
君主制的覆灭: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07
历史的替罪品:嘉道中衰 208
历史屈辱的十字架:道光帝 209
跨页大图 拿破崙帝国版图 210
力挽狂澜的剧变:法兰西第一帝国 212
金陵王气黯然收:帝国覆灭 213
关键年代地图 214

制度
制度比较大视野 专制集权 三权分立:集权与分权之别 216
专制的巅峰:清朝政治制度 218
跨页大图 英国议会大厦 220
虚位的共和:君主立宪制 222
世界政治制度的里程碑:美国的民主制 223

经济
经济比较大视野 日薄西山与蒸蒸日上:清朝经济与西方经济 224
以农为本:农业的发展 226
经济的发动机:工商业的发展 227
经济长镜头 王朝的命脉: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228
跨页大图 蒸汽机和火车 230
机械化时代来临:英国工业革命 232
一成一败:清朝对黄河的治理 234
罂粟的罪恶:鸦片走私 235
比较视角 清朝对外经济舢板和英国的商业航母:
     广东十三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 236
技术递增:工业革命的扩散 238

文史
文学比较大视野 冰火两重天:
        清朝文史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西方史学 240
古学勉今 衣钵相传:「钱王代兴」 242
近代人的圣经:《浮士德》 243
老树春深更着花:纳兰性德 244
浪漫主义宗师:雨果 245
谱新词 情而已:《长生殿》 246
倨傲的撒旦:拜伦 247
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桃花扇》 248
创造一切开端的开端:普希金 249
文学长镜头 天上人间,悲欢离合:白蛇传的故事 250
用传奇法 而以志怪:《聊斋志异》 252
听天使在歌唱:安徒生 253
口无所臧否 心有所褒贬:《儒林外史》 254
小说的先驱:菲尔丁《汤姆‧琼斯》 255
比较视角 东「缘」与西「游」:《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 256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曹雪芹 258
一枕幽梦向谁诉 千古情人独我痴:《红楼梦》 259
文学蒙太奇 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红楼梦》与《源氏物语》 260
喜剧人间的西西弗斯:巴尔扎克 262
批判主义的新星:狄更斯 263
桎梏中的光芒:史学的成就 264
压抑下的吶喊:学术的成就 265
历史感厚重的世纪:19世纪西方史学的成就 266

艺术
艺术比较大视野 向西方学习:
        清代艺术与洛可可风格、印象主义 268
寥寥数笔达内心:八大山人 270
诗书画「三绝」:郑板桥 271
跨页大图 扬州八怪纪念馆 272
繁复精致的美:洛可可风格 274
荷兰最伟大的画家:林布兰 275
头发的战争:剃发令 276
精致到极点的优雅:洛可可风格服饰 277
艺术广角 繁复之美:洛可可风格的发展 278
迷醉中的:巴洛克雕塑 280
义大利巴洛克艺术首席:贝尼尼 281
艺术长镜头 温如玉:中国玉器发展 282
坠入凡间的「音乐神童」:莫札特 284
终结古典主义的「乐圣」:贝多芬 285

思想
思想比较大视野 扼杀与突进:清代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 286
乱世中的智者:遗民思想家 288
跨页大图 顾炎武故乡千灯 290
驱散黑暗的理性之光:干嘉学派 292
现代经济学之父:古典经济学家 293
比较视角 中国与西方的人口论:洪亮吉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294
驱散黑暗的理性之光:欧洲的启蒙运动 296
欧洲的思想之王:法国启蒙运动 297
国人渐欲醒:清末启蒙思想 298
辨证的时代:德国古典哲学 299

科技
科技比较大视野 西方的辉煌:牛顿时代与中国科学的停滞 300
西洋新法:对西方天文学的全面接受 302
牛顿出世:经典物理学的建立 303
跨页大图 英国皇家学会 304
西风满楼:西方知识影响下的数学繁荣 306
超越无限小: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 307
散温祛邪:温病理论与中医学的进一步丰富 308
整理自然:林奈创立生物分类法 309
投影制图:第一幅採用科学投影法绘制的全国地图完成 310
水火相容:关于地球起源问题的争论 311

生活
生活比较大视野 满汉融合与全球交融:
        清代的社会生活与西方工业化生活 312
王天下者食天下:清朝的饮食习俗 314
由简入繁的开端:欧洲近代饮食习惯 315
车声动地 船桅如麻:清朝的行旅交通 316
为现代化鸣锣开道:欧洲近代的行旅交通 317
不济处填之 不振者扶之:清朝的人口与社会 318
流动中的发展:欧洲近代的人口与社会 319
跨页大图 《马术图》 320
玩者日至数百万:清朝的休闲娱乐 322
现代运动的摇篮:欧洲近代的休闲娱乐 323
古色古香:北京四合院 324

中外交流
中外交流比较大视野 中外交流的使者:传教士 326
科学的福音:耶稣会士对科技传播的贡献 328
东艺西传:传教士对中国工艺的介绍 329
跨页大图 澳门图 330
中西文化交流:传教士的贡献 332
仰慕东方神奇:对中医的介绍 333
法兰西的时髦:18世纪法国文化的中国热 334
东方的魅力: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仰慕 335

索引
关键词索引 336
人物索引 342
作品索引 346

图书序言



  《中外文明同时空》从弘扬中国和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角度出发,对中国5000年文明史以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进行横向的展示比较和纵向的梳理整合,从而展现中华文明以及世界各国文明的发展轨迹,加深读者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感知,同时从中认识到世界各国文明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它们的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前进所提供的强大动力。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同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将两者进行对比整合,不仅能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又生机盎然的重要特质,同样也能通过这一途径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发展成果,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书试读

西元1368 年至1840 年中外文明概说
 
西元14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世界文明大变局的500年,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这500年,全世界第一次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已经变得息息相关,从此再也不会分离。
 
欧洲特别是西欧成为全世界联系的动力和大变局的根源。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明朝和清朝前中期,基本来说,中国的皇朝对于世界的变化懵懂无知,仍然在专制制度上添砖加瓦,中央集权制度更趋完善。明朝的专制集权达到有史以来的登峰造极程度。废宰相,使朝无重臣;宫廷斗争,使朝政陷于阉宦之手;重任公侯伯的子孙,军政腐败一发而不可收。
 
明朝刑罚严酷,又设锦衣卫,后演化为东厂西厂内厂,使明朝成为特务横行的社会。在行政和社会经济上明朝有一定的进步,学校、科举和赋役更趋完备,均为清朝继承。清朝前期一度称之为「康雍干盛世」,在文治武功上确有一定的功绩,不过在干隆时期已呈衰相,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和珅当道,贪渎前无古人,吏治败坏。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已无盛世之气了。
 
中亚和中东有三个显赫一时的穆斯林帝国,中东的奥斯曼帝国、波斯的萨菲帝国和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将整个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变成了伊斯兰世界。在武功上三个帝国也名震一时,奥斯曼帝国给衰老的拜占庭帝国最后一击,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并轻取巴尔干地区,击败一度强大的保加利亚帝国,蹂躏了匈牙利地区,兵临维也纳城下。
 
萨菲帝国曾经使欧洲多国纷纷前来逢迎,希望能与之结盟来对抗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在印度的成就也可谓空前,它将印度教徒占优势的次大陆揉合成一个广义的民族国家,特别是在皇帝阿克巴统治时期,免除了很多印度教徒的苛捐杂税,统治的版图空前扩大。阿克巴还多才多艺,酷爱机械发明和绘画艺术,颇似俄国彼得大帝。
 
这三个帝国在军事上、行政上、经济上都有一定的成就,但在与其前朝或该区域前期政权相比,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这和中国明清的政权相似,都是前期的延续。时间倒退500年,并不能分辨出它们与今天的政权有什么本质的差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复古的插画风格,将东方和西方的代表性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有中国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又有欧洲巴洛克式的宏伟教堂,一眼就能看出主题的宏大与厚重。我对于历史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充满好奇。明清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保守但依旧辉煌的时代,而西方的启蒙时代则是一场思想的革命,科学、理性、自由的种子正在萌芽,并迅速传播。这两者同时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各自发展,却又因为地理的阻隔和时代的不同,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对比。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同时空”下的对比,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科技发展,导致了后来东方逐渐走向衰微,而西方则势如破竹地迈向了近代化。书中会不会有关于当时的艺术、文学、哲学、科技、甚至日常生活方式的对比分析?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不同文明脉搏的跳动,理解那“东方衰微西方奋进”背后深刻的历史原因。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将“明清”与“启蒙时代”放在一起对比,仿佛是在上演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辩论。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文明的走向,必须将其置于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统一与繁荣,但与此同时,西方的社会也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衰微”与“奋进”的,这种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是仅仅从经济和军事实力来衡量,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制度创新和社会活力? 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那个时代,东方文明在面对西方新兴力量时,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失去了原有的领先地位。这中间是否隐藏着一些我们不常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教育体系的僵化、学术思想的保守、或者社会结构的固化? 我也想知道,启蒙时代那些革命性的思想,是如何一点点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最终催生出强大的变革力量,引领西方走向现代化的。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历史的偶然与必然”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特别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明清和西方启蒙时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场景时,更能引发我无限的遐思。明清时期,一个幅员辽阔、文化悠久的帝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的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是否感知到了来自远方的挑战?而另一边,西方世界,一群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正在挑战着古老的权威,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本书的书名《中外文明同时空5 明清VS启蒙时代:东方衰微西方奋进》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展现出这种“同时空”下的巨大反差,不仅仅是表面的军事、经济力量的对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层面的深刻差异。作者能否通过生动的叙事,让我感受到东方文明在某个时期似乎进入了一种“守成”的状态,而西方文明则进入了“创新”的爆发期? 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让我理解文明兴衰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感觉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非常有深度。它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去探究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内在逻辑。我特别关注那种对大历史趋势的把握,比如,这本书在讨论明清与启蒙时代时,是不是能让我看到,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东方的积淀未能转化为持续的活力,而西方的创新却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我是不是能从书中了解到,明清时期在国家治理、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上存在哪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是如何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启蒙时代在思想解放、科学精神、政治制度上的突破,又是如何为西方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能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样”,去揭示那些驱动文明变迁的深层力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运用史料来论证这些观点的,有没有一些新鲜的视角或者独到的见解,能够颠覆我以往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评分

每次读历史,我都会试图去找到那些影响时代走向的关键性转折点。而明清时期和西方启蒙时代,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两个时期,它们各自在中国和西方文明的进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将两者进行深度对比的绝佳机会。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明清时期的社会图景的,当时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是否意识到了西方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 他们是如何应对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的? 而在西方,启蒙运动的火种是如何点燃的? 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打破旧有的思想桎梏,为现代社会奠定基础的?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两个文明在同一时期,是如何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又为何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能够启发我们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